| 招生官不想看 vs. 招生官想看 | 你的申请材料,应该这样呈现 |
|---|---|
| 不想看:一长串没有思考的活动清单。 想看:你从一段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思考和成长,哪怕只有一段。 | 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讲故事,重点突出你的反思(Reflection)。 |
| 不想看:“我对[某专业]充满热情”这种空洞的口号。 想看:你为了这个专业具体做了什么?读了哪本书?看了哪个纪录片?引发了什么疑问? | 把你的热情具体化。提到一本书,要说出哪个观点启发了你;提到一个项目,要说出你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
| 不想看:完美无瑕、四平八稳的“标准答案”。 想看:你独特的视角和好奇心,甚至是你在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 别怕暴露你的“无知”或遇到的难题。展现你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一个完美的结果更吸引人。 |
| 不想看:和申请专业毫无关联的“特长”秀。 想看:你如何将不同领域的技能(如音乐、体育)与学术能力联系起来。 | 强调通用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比如弹钢琴锻炼的专注力、团队运动培养的协作精神,并说明它们如何让你成为更好的学生。 |
英国大学招生官,到底在看什么?
去年申请季,我认识一个叫Leo的学弟,他的预估成绩是A*AA,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申请G5(英国五所顶尖大学)是完全够格的。但他每天都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蟻,拉着我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个人陈述(PS)。
他的PS初稿,说实话,就像一份“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参加了学校的辩论社,拿了区域数学竞赛二等奖,暑假去了一家公司实习,还在敬老院做了50个小时的义工。每一个点都金光闪闪,但组合在一起,却让我感觉像在看一个用模板拼凑出来的机器人,看不到Leo本人。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去那家公司实习?”
他愣了一下,说:“大家都说商科申请需要实习经历啊。”
“那你在辩论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锻炼了口才和逻辑?”他回答得有些不确定。
Leo的困境,可能是现在每一个留学申请者的缩影。我们拼命地刷分,拼命地参加各种活动,把自己的履历表填得满满当当,以为这样就能“打动”招生官。但我们似乎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而是一个活生生、有想法、会思考的“人”。
这篇文章,就想带你钻进招生官的“脑袋”里,看看他们究竟在寻找什么样的申请者。抛开那些冷冰冰的技巧,我们来聊点实在的。
超越成绩单:“学术潜力”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先来说说成绩这个最让人头疼的东西。A-level、IB、AP分数当然重要,它是你学术能力的“敲门砖”。根据UCAS发布的2023年申请季数据显示,申请牛津、剑桥的学生中,超过60%的人都拥有至少三个A*的预估成绩。这数字看起来是不是很吓人?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每年都有大批手握全A*的学生被G5拒绝。为什么?因为顶尖大学的招生官早就默认了你能取得好成绩,这只是入场券。他们更想看到的,是成绩单背后隐藏的“学术潜力”(Academic Potential)。
“学术潜力”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拆开来看就三点:好奇心、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我认识一个申请UCL(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的女孩,她的A-level成绩是AAB,不算顶尖。但她的PS写得极其动人。她没有泛泛地谈论自己多爱高迪和扎哈·哈迪德,而是从她家乡一座正在拆除的老式筒子楼说起。她跑去和老居民聊天,用相机记录下建筑的细节,甚至自己动手画了改造方案,思考如何在保留社区记忆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
她还提到了自己读的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并对其中“街道眼”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理论在中国的超高密度社区是否同样适用?
你看,她的成绩单或许不够闪亮,但她的申请材料展现了一个对专业领域有强烈好奇心、愿意主动走出课堂去观察和探究的灵魂。她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与知识互动。这,就是招生官眼中最宝贵的“学术潜力”。他们知道,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会是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能给课堂带来新想法的贡献者。
所以,别再只盯着你的分数了。问问自己:课堂之外,你为你的专业做过什么?你有没有因为一个知识点去读一整本书?有没有因为一个社会现象去做过小小的调查?把这些写下来,它比多一个A*更能打动人。
个人陈述不是“活动清单”,而是你的“思考地图”
接下来我们聊聊PS,这可能是整个申请材料里最让你头秃的部分。很多人写PS,就像Leo一样,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罗列成就。我做了什么,我得了什么奖,我有什么职位。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PS,这种流水账式的写作,只会让他们想打瞌睡。
UCAS曾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在当年的申请文书中,“passion”这个词出现了超过14万次。当所有人都说自己有“热情”时,这个词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你的PS应该是一张“思考地图”,向招生官展示你的思维轨迹。重点不是你做了什么(What),而是你为什么做(Why),以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引发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思考(So What)。
举个例子,两个学生都申请计算机科学专业,都在PS里提到了自己做过一个网站。
学生A的写法:“为了培养我的编程能力,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HTML、CSS和JavaScript,并成功搭建了一个个人博客网站。这个项目让我掌握了前端开发的基础知识。”
学生B的写法:“我注意到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非常老旧,于是我尝试用Python和Django框架为同学们做一个简单的图书查询网站。在开发过程中,我遇到了数据库查询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解决它,我开始自学SQL优化和缓存技术,并最终将查询时间从5秒缩短到了1秒以内。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编程不仅仅是实现功能,更是关于如何优雅和高效地解决问题。这也激发了我对算法和数据结构的浓厚兴趣。”
高下立判,对吗?学生A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学生B在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动机(解决实际问题)、有挑战(数据库效率低下)、有行动(自学新技术)、有结果(缩短查询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反思和升华(对编程的理解加深,激发了新的兴趣)。
学生B的PS就像一张地图,引领着招生官看到了他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清晰的学术志向。招生官读完会觉得:“嗯,这个年轻人有意思,他不仅会写代码,还会思考代码背后的逻辑和效率,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学生。”
所以,从现在开始,把你PS里的活动清单删掉。选择一到两个你投入最多、感受最深的经历,用“Why”和“So What”去深挖它。把你思考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力量。
“相关性”是王道:你的课外活动真的加分吗?
很多同学和家长都有一个执念,觉得课外活动越多越好,最好是听起来“高大上”的那种,比如模拟联合国、去非洲做志愿者等等。但对于英国大学,尤其是像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样极其看重学术专注度的学校来说,“超学科活动”(Super-curricular Activities)远比“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重要。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
课外活动:与你申请专业不直接相关的活动,如弹钢琴、打篮球、做义工。
超学科活动:是你为了加深对所选专业理解而主动去做的学术延伸活动,如阅读相关书籍、看纪录片、参加线上讲座、做个人项目等。
LSE的官网明确指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你对所选课程的深入参与,而不是你参加了多少与课程无关的活动。”
这是否意味着弹钢琴、打篮球就完全没用了呢?也不是。关键在于你如何将这些经历与你的学术追求联系起来,找到它们的“相关性”。
比如,一个申请工程学的学生,如果只是说“我钢琴过了十级”,这对他的申请几乎没有帮助。但如果他这么说:
“每周练习肖邦的练习曲,不仅锻炼了我的手指灵活性,更培养了我对复杂结构和模式的敏感度。我会将一首曲子分解成最小的乐句单元来练习,再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分解-重组’的思维方式,在我学习物理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时也同样适用。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系统性地处理一个庞大的难题,而不是被其表面的复杂性吓倒。”
看到了吗?他把弹钢琴这项看似无关的活动,提炼出了“结构化思维”和“系统性解决问题”这些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他成功地在钢琴和工程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所以,在选择活动和书写PS时,请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如何证明我更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如果你找不到答案,那这个活动对你的申请价值就非常有限。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那些能让你对专业有更深理解的“超学科活动”中去吧。去读一本专业领域的大部头,去听一场诺贝尔奖得主的线上讲座,去学一门Python来分析你感兴趣的经济数据……这些,才是真正能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硬通货”。
被你忽略的“第三方认证”:好好利用你的推荐信
在整个申请包里,推荐信(Reference Letter)可能是最被中国学生忽略的一环。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老师随便夸几句就行了吗?大错特错。
一封好的推荐信,是招生官验证你PS真实性的“第三方认证”。你在PS里说自己对经济学充满好奇,乐于钻研,如果你的经济学老师在推荐信里,能举出你曾在课堂上就“通货膨胀的成因”提出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并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的例子,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可信度大大增加。
然而,很多国内的老师并不熟悉英式推荐信的写法,他们习惯于用“该生品学兼优,团结同学”这类泛泛的评语。这种推荐信在招生官眼里,几乎是无效的。
根据UCAS官方给推荐人的指引,一封有力的推荐信需要包含以下几点:
学生在班级中的学术表现(与同龄人相比如何)。
对学生所选课程的潜力评价。
具体的、能支撑观点的例子。
任何特殊情况的说明(如因病影响成绩等)。
你不能直接替老师写推荐信,但你可以“管理”好你的推荐信。怎么做?主动和你的推荐人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你可以准备一份“Brag Sheet”(亮点清单),里面包含:
你想申请的专业和学校列表。
你的个人陈述草稿。
你的成绩单。
你在该老师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比如你做过的某个出色的项目、你在课堂上提出的好问题、你取得的最高分等)。
你参加的与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和思考。
把这份材料提前交给老师,能极大地帮助他们回忆起你的闪光点,写出一封有血有肉、充满具体例子的推荐信。记住,你的申请材料是一个整体,PS是你的“自白”,成绩单是你的“数据”,而推荐信,就是来自权威的“证词”。三者相互印证,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而可信的你。
所以,别再等到最后一刻才去找老师。提前规划,认真准备,让你的推荐人成为你申请路上最强的助攻。
聊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英国大学的招生官,想招的不是一个门门功课都得A*的“好学生”,而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未来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点什么名堂的“有趣的人”。
别再把自己塞进那个“完美申请者”的模子里了。你的怪癖,你的奇思妙想,你曾经失败过的项目,你对某个冷门理论的执着……这些看似“不完美”的东西,恰恰是你最独特、最宝贵的地方。
试着把申请过程看作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而不是一场需要打赢的战争。去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然后,用你的申请材料,真诚地、生动地,把这份热爱讲给另一个人听。
相信我,屏幕那头的招生官,会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