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搭档申请 Checklist |
|---|
| 目标设定:你们的梦校重合度高吗?专业是互补还是竞争?早期沟通,别让申请变成“内卷”。 |
| 背景评估:诚实地列出对方的优劣势(GPA、实习、语言成绩等)。别怕戳痛点,找到能互相“补位”的地方才是关键。 |
| 分工合作:谁更擅长搜集信息?谁的文笔更好?谁更会做规划?像做项目一样明确分工,效率翻倍。 |
| 共享日历:把所有学校的DDL、语言考试日期、材料准备节点都标在共享日历上,互相提醒,告别拖延症。 |
| 情绪支持:约定好,当一个人心态崩了的时候,另一个人必须无条件提供“情绪按摩”服务。庆祝每一个小胜利,分担每一次小焦虑。 |
深夜十二点,你房间的灯还亮着。屏幕上密密麻麻开着十几个浏览器标签页:QS排名、院校官网、专业课程设置、雅思报名入口、还有各种论坛上学长学姐的经验贴……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灌下一大口冰美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个人申请留学,真的太难了!
这时候,手机屏幕亮了,是闺蜜发来的消息:“DDL是第一生产力!加油!” 瞬间,你感觉好像没那么孤单了。如果,能和最好的朋友,或者另一半,一起并肩作战,从选校到拿Offer,全程有人陪跑,那该是多么梦幻的体验?
别说,这事儿还真有人做到了。今天lxs.net的编辑部就挖到了一对“神仙搭档”——小A和小B。他们一个来自国内Top的985院校,一个背景是普通的双非,看似差距悬殊,却在今年的申请季里,双双斩获了世界排名第14(2024 QS排名)的墨尔本大学商学院Offer!
他们的故事,可不是什么学霸开挂的爽文。小B的均分甚至一度徘徊在危险边缘。他们究竟是怎么把这段“结伴申请”的旅程,走成了一条1+1>2的逆袭之路的?快搬好小板凳,他们的超实用干货,保证你看完就想立刻拉上你的伙伴一起冲!
背景差异?不,这是“完美互补”的剧本!
我们先来看看这对搭档的基本盘:
小A同学:某985大学,金融专业,均分88。学霸光环傍身,理论知识扎实,写起论文来引经据典,逻辑清晰。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典型的“好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一片迷茫。
小B同学:某双非财经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均分83。这个分数在申请墨大这种级别的学校时,说实话,有点不够看。但小B的优势在于,她从大二就开始“混社会”,在两家快消巨头和一家互联网大厂都有过实习经历,目标明确,执行力超强。
当他们决定一起申请澳洲时,身边的朋友都捏了把汗:“你们这背景差这么多,万一一个录了一个没录,多尴尬?”
但他们自己却不这么看。小A说:“我当时觉得B就是我的‘现实世界导航’,她总能把我说的一些虚无缥缈的想法,落地成具体可行的步骤。” 而小B则笑称小A是她的“学术外挂”:“每次我想在文书里拔高一下,都得靠A同学帮我找到最精准的理论模型来支撑。”
你看,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把对方当成竞争对手,而是看作一个项目团队里的不同角色。一个负责理论和框架,一个负责实践和执行。这种互补心态,是他们成功的第一步。
选校定位:不是“我要去哪”,而是“我们能去哪”
很多情侣或朋友一起申请,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捆绑”。比如,A想去悉尼大学,B就无条件跟随,完全不考虑自己的专业和背景是否匹配。结果往往是两个人一起被拒,或者一个委曲求全去了不喜欢的项目。
小A和小B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他们没有简单粗暴地申请同一个专业,而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战略分析”。
他们一起拉了一个共享的Excel表格,把澳洲八大(Group of Eight)所有商科相关的硕士项目都列了出来,包含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录取要求、学费、申请截止日期等关键信息。
接下来是关键一步:评估匹配度。他们发现墨尔本大学商学院的录取政策对他们非常“友好”。墨大对于中国大陆的院校有明确的Tier划分,985院校通常属于Tier 1,录取分数线会相对低一些。比如,小A想申请的Master of Management,对Tier 1院校的加权平均分(WAM)要求是80%,而对其他院校则可能高达85%甚至90%。
小A的88分申请这个专业,优势很大。那均分只有83的小B怎么办?
他们研究了课程手册,发现同在商学院下的Master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市场传播硕士)这个专业,虽然对分数也有要求,但更看重申请者的相关经验和作品集。这简直是为小B量身定做的!她的三段实习经历和清晰的职业规划,恰好能弥补均分上的劣势。
最终,他们确定了主攻方向:小A冲刺管理学硕士,小B主攻市场传播硕士。这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学院,很多基础课程可以一起上,未来职业方向也有交叉,既能互相照应,又避免了直接竞争。这种“和而不同”的策略,让他们俩的申请成功率都大大提升。
背景提升大作战:把短板变成“故事线”
确定了目标,下一步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简历配得上梦校。他们把背景提升变成了一个为期半年的“打怪升级”项目。
小B的“GPA拯救计划”:
均分是硬伤,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小B的策略是“扬长避短”,让招生官的注意力从成绩单上移开。她和小A一起,把她的实习经历重新梳理了一遍。
以前小B的简历上只是简单罗列了“负责xx品牌的社媒运营”。在小A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数据说话。比如,她们一起复盘了小B在某次营销活动中的工作,把结果量化为:“通过策划#xxx#话题,三周内微博阅读量提升200万,互动率增加35%,成功为新品上市引流,相关产品链接点击率达5%。”
这样一来,一个鲜活的、有能力、有结果的营销人才形象就立起来了。招生官看到的是一个能创造价值的申请者,而不仅仅是一个83分的成绩单。
小A的“实践破冰之旅”:
小A的挑战则完全相反。她的简历干净得像一张白纸。小B直接把她“拎”出了图书馆,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她内推了一家咨询公司的行研实习岗位。
实习初期,小A非常不适应,习惯了学术思维的她,做出来的报告总被老板说“太理论,不接地气”。每晚,小B都会陪她复盘当天的工作,教她如何跟客户沟通,如何把复杂的行业数据转化成简单易懂的PPT图表。
两个月后,小A不仅顺利完成了实习,还主导了一份行业分析报告,获得了老板的高度评价。这段经历,让她在写管理学硕士的PS时,不再是空谈理论,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案例支撑。她可以自信地写出:“在为xx公司提供战略咨询的过程中,我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其市场竞争力,并提出了三点可行的增长策略……” 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说服力。
更绝的是,他们还合作搞了个“大事情”。他们联合学校的创业社团,为一个校园咖啡品牌做了一整套的营销推广方案。小A负责前期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小B负责创意策划和落地执行。这个项目最终被完整地写进了两个人的文书里,成为了展示他们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王牌证据”。
文书打磨:做彼此最“狠”的批评家
到了最关键的文书环节,他们的“搭档”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约定好,互相做对方申请材料的“第一读者”和“压力测试官”。
小A的PS初稿,学术气息浓厚,充满了各种管理学理论,但读起来枯燥乏味,缺少个人特色。小B看完后,毫不留情地指出:“你这篇PS,换个名字,任何一个金融系学霸都能用。招生官看不到‘你’在哪里。”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在小B的“逼问”下,小A开始回忆自己为什么对管理学感兴趣,想起了小时候帮父母打理小店的经历,想起了在学生会组织活动时遇到的管理难题。这些真实的故事被小B挖掘出来,巧妙地融入了文书中,让整篇文章立刻变得有血有肉。
反过来,小B的文书热情洋溢,充满了对营销的热爱和各种实践案例,但结构松散,逻辑跳跃。小A则发挥了她的“学术严谨性”,帮小B重新梳理了文章的框架,用清晰的逻辑链条把她的各个实习经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职业成长故事。
他们甚至会进行角色扮演,一个人扮演苛刻的招生官,对另一个人的文书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你这个实习到底学到了什么?和我们项目有什么关系?”“你说你热爱我们学校,具体体现在哪里?” 这种“魔鬼训练”让他们的文书在反复修改中,几乎找不到任何逻辑漏洞。
情绪价值:你是战友,也是我最好的啦啦队
申请季是一场漫长而磨人的心理战。身边有个人能懂你的所有焦虑,是件无比幸福的事。
递交申请后,是漫长的等待。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会互相分享收件箱里的动态。收到一封广告邮件,也要互相调侃一番。当小A因为迟迟没有消息而陷入自我怀疑时,小B会拉着她去吃一顿火锅,告诉她:“你的背景这么优秀,墨大不要你是他们的损失!”
而当小B因为看到论坛上各种“双非均分85+被拒”的帖子而心态失衡时,小A会冷静地帮她分析:“别被幸存者偏差影响,你的软实力是核心优势,我们已经做到最好了,剩下的就交给命运。”
去年12月的某一个下午,小B先收到了墨大的Offer。她没有立刻欢呼,而是紧张地抱着电脑,陪着小A一起刷新邮箱。半小时后,小A的Offer也来了。那一刻,她们俩激动地抱在了一起。这份喜悦,因为是两个人共同奋斗得来的,所以加倍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立刻找个“留学搭子”了?
别急,找个伴一起申请,绝对不是“搭伙吃饭”那么简单。它需要你们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消耗。在你拉上你的朋友或伴侣一起冲刺梦校前,问问自己:
你们能坦诚地面对彼此的优劣势,并且真心实意地想帮助对方补上短板吗?
当意见不合时,你们能有效沟通,找到一个对两个人都最有利的方案吗?
当一个人成功,另一个人暂时失利时,你们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继续为对方加油吗?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那个能和你一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神仙搭档”。赶紧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她,你们的梦校Offer,也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们双双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