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IK 改革核心要点速览 |
|---|
| 1. 口语考试正式化:传说中的TOPIK口语(TOPIK Speaking)已正式实施,成为独立的考试项目,对听说读写全面能力的要求更高。 |
| 2. 全面机考化(IBT):传统的纸笔考试(PBT)将逐步被机考(IBT)取代,写作需要打字,还会出现新的交互式题型。 |
| 3. 考试更频繁、出分更快:机考模式下,考试场次大幅增加,出成绩的速度也从原来纸笔考的一个多月缩短到两三周。 |
| 4. 申请影响变大:越来越多韩国顶尖大学开始将口语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甚至可能成为未来的硬性要求。 |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注为大家扒拉各种留学干货的小编。
今天想跟大家聊个火烧眉毛的大事。故事得从我的一个学妹小A说起。小A是个标准的学霸,目标是申请延世大学的新闻传媒专业,为了刷到TOPIK 6级,她把市面上能找到的真题集都做烂了,阅读和听力次次模拟都是准满分。她觉得,只要笔试成绩够硬,申请就稳了一大半。直到上个月,她参加学校的线上招生说明会,招生官教授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们非常鼓励申请者提交TOPIK口语成绩,这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你的沟通能力。”
小A当场就懵了。她一直以为口语考试离自己还很遥远,平时学的都是“哑巴韩语”,只顾着刷题,别说流畅表达观点了,就是日常对话都磕磕巴巴。这一下,她之前所有的复习计划全被打乱了,焦虑得好几天没睡好。小A的经历不是个例,这正是今天我要敲黑板提醒大家的——TOPIK考试,真的,变天了!那个我们念叨了好几年的“狼”,这次真的来了!
狼真的来了!口语考试不再是“传说”
咱们以前总开玩笑说TOPIK口语考试是“薛定谔的猫”,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正式实施。好了,现在不用猜了,它已经板上钉钉地成为正式考试了!从2022年11月19日举办第一届正式的TOPIK口语评价(TOPIK Speaking Test)开始,到2024年,这项考试已经在韩国本土和部分海外地区(比如日本、越南)常规化举办了,频率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它和我们熟悉的笔试是分开报名的,但谁也说不准未来会不会合并。
那么这个口语考试到底考啥?跟魔鬼般的雅思口语比起来,哪个更吓人?我帮大家打探清楚了:
整个考试过程大概30分钟,一共6道题,全程对着电脑和麦克风说。题型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分别是:
1. 回答简单问题:类似自我介绍的暖场题,问问你的兴趣爱好、周末计划,让你放松下来。
2. 看图说话:给你一张图片,描述图片里的场景和人物在干什么,考验你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对话完成:模拟一个生活场景,比如在便利店买东西、跟朋友约时间,你需要根据上下文,说出符合角色的回答。
4.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给你一小段文字或图表,你需要快速理解并根据内容回答问题,有点像阅读和口语的结合体。
5. 听材料后阐述观点:先听一段对话或独白,然后对其中的某个观点或问题发表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6. 综合性议论:这是大Boss!会给出一个比较有深度的社会话题,比如“你认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要求你系统地、有逻辑地阐述自己的完整观点。
我有个朋友去年在韩国参加了口语考试,回来跟我吐槽说:“感觉不像考试,更像是在跟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聊天。” 他说,评分标准非常看重“任务完成度”和“流利度”。也就是说,你不用追求多么华丽的辞藻和百分百完美的语法,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听懂问题、有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话说得顺不顺畅。这跟我们以前闷头背范文的复习模式完全是两码事!
告别纸笔时代,机考(IBT)成主流
除了增加口语,另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考试形式。韩国国家国际教育院(NIIED)已经明确表示,未来的大方向就是用机考(Internet-Based Test, IBT)全面取代我们熟悉的纸笔考试(Paper-Based Test, PBT)。
这变化可不是换个地方答题那么简单,它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答题体验和备考策略。
最直观的好处:快!还记得以前考完PBT,等成绩那一个多月抓心挠肝的日子吗?官方数据显示,PBT从考试日到出成绩通常需要40天左右。而IBT机考,因为是电脑阅卷,出分速度极快,一般只需要19-21天!这对于那些急着要成绩递交申请的同学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比如每年9月入学的申请,很多学校7月初就截止了,如果是参加5月份的PBT考试,成绩可能赶不上。但换成IBT,时间就宽裕多了。
考试机会更多了!以前PBT一年在全球就那么几次(韩国6次,海外3-4次),错过一次就要等好几个月。而IBT的推广,让考试的组织变得更灵活。根据2024年的计划,在韩国本土,IBT考试几乎每个月都有,未来这个趋势还会扩展到更多的海外考点。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考试时间,刷分也更方便了。
当然,有机遇就有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写作部分。以前是手写,现在变成了键盘输入。对于我们用惯了拼音输入法的中国学生来说,韩语打字速度是个硬伤。我认识一个学设计的妹子,韩语写得一手好字,非常漂亮,但让她用键盘打字,速度瞬间慢一半,而且还老打错。她为了备考IBT,硬是每天花一个小时练习韩语盲打,她说那种感觉就像刚学电脑的老爸在学五笔字型。所以,如果你韩语打字不熟练,现在就得赶紧练起来!
第二,新的交互题型。机考不再是单调的选择题了,可能会加入一些更灵活的题型,比如在听力里让你拖拽图片到正确的位置,或者在阅读里让你点击选择句子。虽然这能让考试更有趣,但也要求我们必须提前熟悉机考的操作界面。官网通常会提供模拟考试系统,大家考前一定要上去多操作几遍,别等到考场上因为找不到按钮而浪费宝贵时间。
新变化,对我们申请学校到底有啥影响?
说了这么多变化,大家最关心的肯定还是:这跟我申请学校有啥关系?关系太大了!
首先,口语成绩正在成为名校的“敲门砖”。虽然目前大部分学校还只是“鼓励提交”,但这个信号非常明确。你想想,两个申请者,笔试成绩都是6级,各项条件都差不多,但你多了一个口语5级的成绩,而另一个人没有。教授在审核材料时,会怎么选?答案不言而喻。你的口语成绩证明了你不仅能看懂文献,还能在课堂上参与讨论、跟教授顺畅交流,这是韩国大学非常看重的实践能力。
根据我从韩国一些大学招生处了解到的信息,像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就是我们常说的SKY)这些顶级名校,在审核研究生申请,尤其是人文社科、商科、传媒这类对语言要求极高的专业时,已经开始高度关注申请者的口语能力了。一位在高丽大学读博的学长告诉我,他们教授在面试新生时,如果看到申请材料里有优秀的口语成绩,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觉得这个学生“学习态度很积极,能力很全面”。
未来,口语成绩很可能会从“加分项”变成“必需项”。韩国教育部推动TOPIK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估外国人的韩语应用能力,改变以往“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招生政策也必然会跟进。可能一两年后,申请热门专业时,TOPIK笔试6级 + 口语5级,会成为一个不成文的标配。
别慌!应对策略这就给你安排上
我知道,每次考试改革都像一场小型地震,会让大家感到不安和迷茫。但别怕,有变化就有对策。与其焦虑,不如从现在开始调整我们的备考方向。
针对口语,从今天起张开嘴巴:
1. 改变学习习惯:不要再默读课文、默背单词了。从现在开始,所有学习材料都大声朗读出来。这不仅能锻炼你的语感和发音,还能让你习惯“听到自己说韩语”这件事。
2. 找个“陪练”:可以是现实中的韩国朋友,也可以是语言交换APP(比如HelloTalk)上的语伴。每周规定一个主题,强制自己用韩语聊半小时。一开始肯定很难,但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能说的句子越来越长。
3. 跟读模仿:找一些你喜欢的韩剧、综艺或者新闻,反复听,然后模仿里面的人说话的语音语调。这是提升口语自然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别怕夸张,就是要模仿得惟妙惟肖。
4. 利用官方资源:TOPIK官网上有口语考试的样题和介绍视频,一定要去看!了解评分标准和题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自己对着样题录音,回听一下,找找问题在哪。
针对机考,让手指头动起来:
1. 狂练打字:网上有很多韩语打字练习网站(比如Taja),每天抽15-20分钟,就当玩游戏一样练习。目标是做到不看键盘也能流畅输入。
2. 熟悉机考环境:考前务必去TOPIK官网体验在线模拟考试。熟悉界面的布局、按钮的功能、时间的显示方式。把模拟考当成真实考试来对待,消除正式考试时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说到底,TOPIK的改革其实是把我们从应试的怪圈里拉出来,逼着我们去真正地“使用”这门语言。这既是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一个让我们成为真正韩语高手的机会。
所以,正在刷题的你,不妨暂停一下,问问自己:我上次开口说一段完整的韩语是什么时候?如果答案是“很久以前”,那从今天起,别再只当个“哑巴”学霸了。拿起手机,找个朋友,或者就对着镜子,勇敢地把你想说的话,用韩语表达出来吧!
大家对这次改革还有什么想问的,或者有什么独家的备考秘籍,都欢迎在评论区里分享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