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澳洲,治好了我的不开心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被那种喘不过气的“内卷”压得不开心?我曾经也是。但来到澳洲,一切真的不一样了。这里治愈我的,不只是考过final的成就感,更是下课后冲向海边的那片蔚蓝,是周末去农场抱考拉的柔软,也是超市收银员一句暖心的“How are you?”。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学会了为自己生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不用那么紧绷,快乐可以很简单,找回那个会笑的自己感觉也太棒了。如果你也对现状感到迷茫,想找回闪闪发光的自己,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阳光和勇气。

你的“不开心”信号检测
是不是觉得每天都在追赶,却不知道为了什么?
看到别人“上岸”,自己心里就咯噔一下,焦虑感爆棚?
上一次发自内心地大笑,是什么时候,还记得吗?
生活被DDL和绩点填满,忘了抬头看看天是什么颜色?
如果以上有任何一条戳中了你,别怕,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

嘿,我是Lyla,一个在悉尼读Master的普通留学生。我想先给你讲个小故事。

出国前,我实习的公司里有个“卷王”姐姐。凌晨一点,她在群里发工作总结;早上七点,她又第一个出现在工位。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她:“姐,你不累吗?”她头也没抬,指着电脑屏幕上一堆密密麻麻的图表说:“没办法,大家都这样,我不拼命就会被淘汰。”那一刻,我看着她疲惫又紧绷的侧脸,心里突然一阵发慌。那不就是几年后的我吗?一个被“内卷”洪流推着走,不敢停歇,甚至忘了为什么出发的陀螺。

带着这种快要窒息的感觉,我踏上了来澳洲的飞机。我以为我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卷”,没想到,这里的生活,像一剂温柔的解药,慢慢治好了我的“不开心”。

告别那个拧巴的自己,原来可以不焦虑

在国内的时候,我活得特别拧巴。绩点要争第一,实习要去大厂,连发个朋友圈都要字斟句酌,生怕显得自己不够“上进”。焦虑就像空气,无处不在。我查过一些数据,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接近25%,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巨大的同辈压力下喘不过气。

来到澳洲,我感受到的第一个冲击就是,这里的“评价体系”好像不太一样。我的local同学,有人为了参加一场乐队演出,可以潇洒地把兼职工作推掉;有人会在期末季,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海边冲浪,只为了“recharge一下”。我问他们:“你们不担心成绩吗?不焦虑未来吗?”

我的同学Tom笑着反问我:“成绩当然重要,但生活不只有成绩啊。如果我现在不开心,拿再高的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固有的思维。是啊,我们拼命追逐的,不就是为了最终能“开心”地生活吗?可为什么在追逐的过程中,却把“开心”本身给弄丢了呢?

这里的学术氛围也让我松了一口气。教授们更看重你的思考过程和独特观点,而不是标准答案。有一次小组讨论,我因为怕说错,半天没吭声。教授注意到了,温和地对我说:“Lyla, there's no stupid question. Your perspective is valuable.” 这句鼓励让我瞬间破防。在这里,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可以不完美,可以犯错,可以慢慢来。那种时时刻刻担心被评判、被比较的焦虑感,在这样包容的环境里,一点点被抚平了。

生活不止DDL,还有阳光、沙滩和考拉

以前我的生活被DDL分割成一个个格子,填满了课程、论文和实习。而在澳洲,我发现生活的画布原来可以五彩斑斓。

澳洲的work-life balance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澳洲人的年平均工作时长远低于很多国家,只有不到15%的员工需要“非常长时间”地工作。在这里,下午五点准时下班是常态,周末和节假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做兼职的咖啡店,老板总会提前半小时催我们:“快收拾吧,早点回家享受生活!”

这种氛围也感染了学习生活。下课后,我和朋友们不再是冲向图书馆,而是冲向海边。你知道吗?澳洲有超过一万个海滩,就算你每天去一个,也要花将近30年才能走完。我们会在Bondi Beach看来来往往的冲浪帅哥,会在Manly Beach的夕阳下吃炸鱼薯条,会躺在沙滩上,什么都不想,只是听着海浪的声音,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度。

那种感觉太治愈了。海风吹走的是疲惫,浪花卷走的是焦虑。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澳洲人的幸福感那么高。当你的生活被广阔的自然环绕,你会发现那些困扰你的所谓“大事”,在天地间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周末,我们还会租车去周边的国家公园徒步。澳洲有超过600个国家公园,每一个都美得像仙境。我们在蓝山偶遇过野生的袋鼠一家,在动物园亲手抱过软乎乎的考拉。当你把脸埋在考拉毛茸茸的怀里,闻到它身上桉树叶的清香时,真的,心都要化了。那一刻,什么绩点、什么offer,通通都变得不重要了。

我学会了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上。我的日程表上,开始出现“发呆一小时”“看日落”“喂海鸥”这样的安排。我不再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因为我知道,这是在为我的精神世界充电。一个懂得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前行。

一句“How are you?”,融化了所有孤独

出国留学,孤独感是必修课。尤其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那种无助和疏离感,有时候会排山倒海地涌来。

但在澳洲,我感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温暖。这种温暖,往往来自一句简单的“How are you?”。

在超市结账,收银员大妈会一边扫码一边笑眯眯地问:“How are you today, love?” 在公交车站等车,旁边的老爷爷会跟你聊起今天的好天气。在学校的咖啡店,店员小哥会记住你常点的咖啡,然后说:“The usual one?”

一开始我还有点不适应,觉得这只是一种客套。但后来我发现,他们是真的在关心你。有一次我因为赶论文压力巨大,在买咖啡时一脸愁容。那位小哥递给我咖啡时,多给了一块巧克力,小声说:“Looks like you're having a tough day. Hope this makes it a bit better.” 我当时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些萍水相逢的善意,像一束束小小的阳光,照亮了我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它们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孤岛,我是被这个社区接纳和关心的一份子。

澳洲的多元文化也让我很有归属感。根据最新的数据,澳洲有近30%的人口出生在海外,悉尼和墨尔本这样的城市更是文化的大熔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学校里有专门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提供从学业到心理的全方位支持。我参加过学校组织的“Language Exchange”活动,和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朋友,也参加过华人学生会举办的中秋晚会,吃到了家乡味道的月饼。

在这里,你的“不同”会被尊重,你的文化背景会被欣赏。你不需要把自己伪装成另一个人来融入集体。你可以骄傲地做自己,并且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重新定义“成功”,为自己而活的感觉太棒了

留学澳洲,对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重新思考了“成功”的定义。

以前,我认为的成功是:名校毕业,进入大厂,升职加薪,在大城市买房。这是一条被社会预设好的“标准路径”,我从没怀疑过。

但在这里,我看到了无数种“成功”的活法。我的房东是一位50多岁的木匠,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他小小的车库里制作精美的手工家具,他的作品在社区里小有名气,他提起自己的手艺时,眼里闪着光。我的朋友Anna,放弃了高薪的金融工作,去学了西点,现在经营着一家小小的蛋糕店,每天被甜蜜的香气包围。她说:“钱少了一点,但快乐多了一万倍。”

我开始反思,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别人眼中的光鲜亮丽,还是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平和?

我开始尝试那些我以前“没时间”或“不敢”做的事情。我报名了冲浪体验课,在一次次被浪打翻后,终于第一次成功地站在了冲浪板上,那种征服海浪的喜悦,比拿A+还要激动。我开始学着做饭,从一开始的厨房杀手,到现在能做出一桌像样的家常菜,每次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菜,都有一种踏实的幸福感。我还利用澳洲最低时薪(目前是每小时23.23澳元,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去做兼职,用自己挣的钱去旅行,去了大堡礁潜水,去了乌鲁鲁看星空。

这些经历,没有为我的简历增添任何一行字,却让我的生命变得无比丰满。我发现,成功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片广阔的原野。真正的成功,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平和的心态,和爱与被爱的能力。

我不再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开始为自己而活,为每一个日出、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而感到快乐。找回那个会笑的自己,感觉真的太棒了。

写给同样迷茫的你

如果你现在也觉得累了,倦了,对日复一日的“内卷”感到迷茫,别怕,你不是一个人。

我不想给你灌什么鸡汤,只想给你几个真诚的小建议:

第一,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机会。这个“暂停”可以是来澳洲留学,也可以是一次短暂的旅行,甚至只是一个不看手机的下午。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第二,别怕“浪费”时间。去海边发发呆,去公园散散步,去学一个看似“无用”的爱好。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恰恰是滋养你生命力的土壤。

第三,多跟陌生人微笑。一句“Hello”,一个微笑,可能会开启一段意想不到的对话,也可能会点亮你一整天的心情。善意是会流动的。

第四,学会求助。澳洲大学的心理咨询服务非常完善,而且通常是免费的。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去找专业的老师聊聊,这不丢人,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最后,请一定记住,你的价值,不由你的绩点、你的offer或者别人任何的评价来定义。你本身,就是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存在。

留学澳洲,没有让我一夜之间变成人生赢家,但它治好了我的“不开心”。它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原来,我们可以不用那么紧绷,可以活得更舒展,更自由,更像我们自己。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点阳光和勇气。愿你也能找到那片属于你的,能让你放声大笑的蔚蓝大海。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5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