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前的小提示 |
|---|
| 这篇文章不劝你考编,也不劝你别考。只是想和你一起,把这几年留学生圈里这个“怪现象”聊透。或许我们都一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向往星辰大海,一边又渴望脚下的土地足够安稳。别焦虑,咱们慢慢聊。 |
斥百万留学,只为回国考个编制?
上周,我们那个“英国留学吹水群”突然因为一张截图炸了锅。
截图里,是刚从UCL毕业的学霸师姐Sarah,在朋友圈求购一套最新的“粉笔”和“华图”的考公网课资料。配文是:“求上岸!有没有一起组队刷题的小伙伴?”
群里瞬间安静了三秒,然后就是一连串的问号和震惊表情包。
“Sarah不是拿了JP Morgan的面试吗?”
“她家为了供她读研,一年花了小一百万吧?这就……回国考编了?”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没想到我们留学生也没逃过……”
说实话,看到截图的那一刻,我心里也“咯噔”一下。我们这群人,曾经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漂洋过海,读着最前沿的专业,体验着最多元的文化。我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剧本会是华尔街精英、硅谷新贵,或者至少是外滩CBD里踩着高跟鞋健步如飞的都市丽人。可现实好像给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绕了地球一圈,最终的目的地,竟然是爸妈口中那个“活少事少离家近”的体制内岗位。
这股风,真的越刮越猛了。这已经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转向。这篇文章,不想简单地用“内卷”或者“求稳”来概括。我想和你一起,深挖一下,我们这些斥巨资留学的“海归”,为什么会心甘情愿,或者说“半推半就”地,涌向考编这座独木桥。
当“不稳定”成为常态,“铁饭碗”的诱惑值被拉满了
我们先别急着评判选择本身,来看看我们回国后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就业市场。
还记得几年前吗?留学生回国,手握名校文凭,简直是各大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疯抢的“香饽饽”。起薪高、光环亮,是大家普遍的印象。但现在呢?
我有个朋友,美国Top 30计算机硕士毕业,去年回国,目标就是进“大厂”。结果,几轮面试下来,颗粒无收。他说,一个岗位,简历堆得像小山,其中不乏常春藤的博士。HR直接告诉他:“我们现在招人非常谨慎,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坑好几个萝卜在等着。”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遭遇。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海归认为求职难度高于预期。我们面临的,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和“史上最大海归潮”的叠加暴击。
另一边,是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正在经历“阵痛”。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新闻隔三差五就上热搜,“35岁危机”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悬在每个打工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一个在上海某头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学长,去年底被“优化”了。他说,前一天还在带项目,第二天就被HR约谈,半小时内办完手续走人。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让人心慌。
相比之下,“体制内”提供的稳定感,就显得格外珍贵。它承诺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种可预期的未来:只要不犯大错,你基本可以安稳地工作到退休。没有KPI的追杀,没有“末位淘汰”的恐惧,甚至连医疗、养老都有更完善的保障。
202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过审人数高达291万,而招录名额只有3.96万,平均考录比达到了惊人的73.5:1。这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年轻人,包括我们留学生,用脚投票的选择。当外界风雨飘摇时,一艘能遮风挡雨的船,哪怕它航行得慢一些,也足以让人趋之若鹜。
留学生身份,从“减分项”到精准“入场券”
过去,很多人觉得留学生考编是“水土不服”的。我们习惯了自由的学术氛围,习惯了直来直往的沟通方式,可能很难适应体制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论资排辈的文化。甚至在一些岗位上,“海归”背景还可能被认为是“不稳定因素”,担心你待不长。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留学生的身份,在某些特定的赛道上,已经从过去的“模糊光环”变成了一张精准的“入场券”。
最典型的就是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定向选调”。
比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每年都会面向世界顶尖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定向选调。这些选调生项目,很多都明确列出了海外高校的认可名单,通常参考QS、U.S. News等世界大学排名。如果你毕业于QS排名前100的大学,可能就拥有了直接进入面试,甚至免笔试的资格。
我的同学Jessica,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去年就通过上海市的定向选调,进入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她告诉我,她的那一批同事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牛津、剑桥、哈佛等海外名校的毕业生。她说:“感觉就像是体制内开了一个‘VIP通道’,我们的留学背景不再是空泛的优势,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敲门砖。”
除了选调生,很多体制内单位,比如一些涉外部门、政策研究室、金融监管机构,也越来越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优秀外语能力的人才。这时候,我们的留学经历就成了独一无二的优势。你不仅能看懂英文报告,还能理解西方的思维模式,这种跨文化沟通和理解能力,是国内毕业生很难替代的。
所以你看,不是我们单方面地涌向体制,而是体制也在向一部分优秀的留学生张开怀抱。这种“双向奔赴”,让考编这条路对于留学生来说,看起来更具吸引力,也更“走得通”了。
重估“性价比”:百万投资换的到底是什么?
我知道,很多人最纠结的一点就是“性价比”。
“花了一百多万留学,回来一个月拿七八千的工资,这笔账怎么算都亏啊!”
如果只算经济账,确实如此。假设英国硕士花费80万人民币,回国进入一个二线城市的体制内单位,月薪到手7000元。不吃不喝也要将近10年才能“回本”。这听起来确实有点“离谱”。
但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重新定义“性价比”。
首先,是“隐性福利”的价值。体制内的工作,除了工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福利。比如,公积金按最高比例缴纳,这在一线城市意味着一笔不小的“隐形存款”;食堂解决了吃饭问题,便宜又健康;有些单位还提供宿舍或者住房补贴。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你一个本地户口,这背后捆绑的是子女教育、购房资格、医疗保障等一系列核心社会资源。这些东西,用金钱是很难直接衡量的。
其次,是“生活品质”和“情绪价值”。一位从澳洲回国考上老家海关的朋友跟我说:“我现在每天5点半下班,可以回家给爸妈做顿饭,周末能约上朋友去爬山、露营。虽然工资没有在悉尼做兼职高,但我感觉自己终于在‘生活’,而不是‘生存’。” 这种告别996,拥有个人时间的奢侈,对于经历过海外生活、更注重work-life balance的我们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更深层次的,是对“个人价值”的重新思考。我们曾经以为,个人价值就等于在高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等于title的不断晋升。但现在,很多人发现,个人价值也可以是服务于一方水土的成就感,是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归属感,是在一份安稳的工作中,有余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更好地陪伴家人。
所以,百万留学换来的,可能不是一个高薪的offer,而是换来了一个选择的权利。一个可以选择不被资本裹挟,可以选择回归家庭,可以选择一种更从容、更符合内心秩序的生活方式的权利。这笔账,值不值,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是人间清醒,还是无奈妥协?
聊到最后,我们还是得回到那个终极问题:花费百万留学,回国考编,这到底是一种想明白了的“人间清醒”,还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我觉得,它可能是两者的结合体,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说它是“无奈妥协”,是因为如果外部就业环境足够友好,如果去企业能有体面的收入、合理的工作强度和清晰的职业前景,相信很多留学生还是会优先选择市场化的道路。毕竟,我们出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市场中能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和价值。
但说它是“人间清醒”,也绝不为过。这意味着我们这一代留学生,正在褪去对“精英身份”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盲目地迷信“国外的一切都更好”或者“海归就应该人上人”。我们开始更务实、更理性地评估国内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机遇,并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为自己找到一个最稳固的锚点。
这是一种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的转变。我们不再执着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更关心自己的小日子能不能过得舒心、安稳。这或许少了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敬畏和对自我的诚实。
最后,想给你,也给我自己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第一,别因为别人都在考,你就跟着考。先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体制内的生活吗?你愿意为了那份稳定,放弃一些自由和可能性吗?你骨子里是个安于现状的人,还是个喜欢折腾的人?想清楚这个问题,比刷多少套题都重要。
第二,留学经历永远不会是“浪费”。就算你最终选择了一条看起来和专业“不那么相关”的路,你在国外锻炼出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会内化成你的一部分。这些能力在任何岗位上,都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
第三,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第一份工作,决定不了你的一生。无论是在体制内安稳前行,还是在体制外乘风破浪,关键是保持学习的热情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世界很大,机会也很多,别把自己框死了。
路是自己选的,冷暖自知。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远比别人觉得你应该要什么,来得更重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