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P vs. LTVP 核心区别速览 |
|---|
| 申请人资格 (Sponsor) DP:EP/SP/EntrePass等工作准证持有者。 LTVP:公民/PR,或特定条件的EP/SP持有者。 |
| 月薪硬性要求 (Sponsor) DP:固定月薪 ≥ S$6,000。 LTVP (为父母申请):固定月薪 ≥ S$12,000。 |
| 可担保家属范围 DP:仅限合法配偶、21岁以下未婚子女。 LTVP:范围更广,包括父母、同居伴侣、21岁以上残疾子女等。 |
| 家属工作权限 (最大不同点!) DP:必须单独申请工作准证 (EP/SP/Work Permit) 才能工作,受配额限制。 LTVP (公民/PR配偶):可申请LOC直接工作,不受配额和外劳税影响,优势巨大。 |
| 千万别踩的“坑” 搞混申请资格,以为未婚妻/夫可以申DP;薪水不够硬要给父母申LTVP;还以为DP能像以前一样拿LOC随便工作。 |
嗨,各位在狮城奋斗的小伙伴们!
上周和刚毕业找到工作的学弟小M吃饭,他满脸愁容。原来,他想把谈了五年的女朋友接来新加坡,两个人都计划好了,准备在这边先同居生活,稳定下来就结婚。小M拿着S Pass,月薪刚过6000新币,听前辈说这个薪水可以申请“家属准证”,他想当然地就在人力部(MOM)网站上研究起了Dependant's Pass (DP)的申请流程。
“哥,我材料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差个结婚证的翻译件,” 他扒拉着碗里的饭,叹了口气,“可我们还没领证啊!我以为只要关系稳定就行,现在这不是白忙活了吗?”
我听完差点一口水喷出来。这可不是白忙活那么简单,这是把路给走反了!小M犯了一个无数新人都会犯的经典错误——把DP和LTVP(Long-Term Visit Pass)当成了一回事。幸好他还没提交申请,不然S$105的申请费打水漂是小事,耽误了女朋友的行程和计划,那才是真的麻烦。
这件事让我觉得,必须得写篇文章,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DP和LTVP这对“孪生兄弟”给大家好好剖析一下。它们虽然都叫“家属准证”,但性格、脾气、能办的事儿,简直是天差地别。选错了,轻则浪费时间金钱,重则可能影响你和家人在新加坡的整个规划。所以,搬好小板凳,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彻底聊透!
一、DP (Dependant's Pass):精英配偶的“官方认证”
我们先来说说DP,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新加坡政府给高薪工作准证持有者的“家庭套餐”里的标配。它非常纯粹,目的就是让你合法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能名正言顺地陪在你身边。
谁有资格给家人申请DP?
想当DP的“主申请人”(Sponsor),你得先有“身份”。这个身份不是新加坡公民或PR,而是指持有特定工作准证的人。具体来说,包括:
Employment Pass (EP) 持有者
S Pass (SP) 持有者
Personalised Employment Pass (PEP) 持有者
EntrePass (创业准证) 持有者
光有准证还不够,最硬核的门槛是你的钱包——你的固定月薪必须达到或超过S$6,000。
这个数字是MOM划下的一条硬线,少一分钱都不行。这个“固定月薪”指的是你合同上写的、每个月雷打不动能拿到的基本工资,不包括加班费、奖金、提成这些浮动收入。所以,在计算自己是否达标时,千万别把这些都算进去。
真实案例:我的朋友阿杰,在一家IT公司做项目经理,拿的是EP,月薪S$7,500。他想把妻子和6岁的儿子接过来。因为他满足了“EP持有者”和“月薪超过S$6,000”这两个核心条件,所以整个DP申请过程非常丝滑。他在MOM官网上提交了申请,附上结婚证公证件、儿子的出生证明公证件,大概三周左右,原则性批准信(In-Principle Approval, IPA)就下来了。这就是DP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标准的中产家庭团聚。
谁能被你申请DP?
DP的覆盖范围很明确,也很“传统”,只有两类人:
你的合法配偶 (Legally married spouse):划重点,“合法”。这意味着你们必须有政府认可的结婚证书。同居、订婚、办了酒席但没领证,通通不行。
你21周岁以下的未婚子女 (Unmarried children under 21):包括亲生子女和合法收养的子女。一旦孩子年满21岁,他的DP就会失效,需要转换成其他类型的准证,比如学生准证(如果还在读书)或者自己找工作申请工作准证。
所以,像开头小M那种情况,想给女朋友申请DP,第一步就被“合法配偶”这个条件给卡死了。
DP家属的“待遇”和最大的“坑”
家人拿到了DP,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新加坡长期合法居留。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哪些待遇和限制呢?
教育:DP身份的孩子可以在新加坡上学,包括政府学校和国际学校。但是,想进政府学校,优先级是排在公民和PR之后的。每年教育部(MOE)会开放给外国学生的入学申请(AEIS考试),竞争相当激烈。根据新加坡教育部2023年的数据,每年都有数万名国际学生申请,但录取率并不高。很多DP家庭最后还是会选择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一年学费从3万到5万新币不等,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医疗:DP家属不享受任何新加坡的医疗补贴,看病是“裸奔”状态。一个小小的感冒,去私人诊所可能就要花掉上百新币。所以,为持有DP的家人购买一份全面的商业医疗保险是必须的,否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可能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个基础的家庭保险计划,保费通常在每月S$300-S$800之间。
工作(这里是巨坑,请注意!):这绝对是DP政策最大的变化,也是最多人信息滞后、最容易踩的坑!
在2021年5月1日之前,DP持有人想工作,只需要让雇主为其申请一封同意书(Letter of Consent, LOC),手续简单,不占用公司的外籍员工配额。那时候的DP,含金量非常高,被称为“小PR”。
但是,现在规则全变了!
从2021年5月1日起,DP持有人如果想在新加坡工作,必须像其他所有外国人一样,单独申请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准证,比如EP、S Pass或者Work Permit。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满足对应准证的学历、薪水要求,并且他们的雇主也必须满足相应的人头配额(Quota)和支付外劳税(Levy)。
真实案例:我的前同事Sarah的丈夫,持有DP。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平面设计师。在旧政策下,他很轻松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公司秒速帮他申请了LOC。但新政策实施后,他想跳槽,面试了好几家公司,都因为对方的S Pass配额已满而被拒绝。最后,他不得不接受一份薪水较低的职位,因为那家小公司刚好有配额。他感慨道:“感觉一夜之间,我的求职难度从Easy模式变成了Hard模式。”
这个变化对DP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意味着配偶的职业发展路径变得不再平坦,家庭收入的预期也需要重新评估。如果你是冲着“老婆/老公可以随便找工作”这个想法来申请DP的,那现在真的要三思了。
二、LTVP (Long-Term Visit Pass):覆盖面更广的“家庭纽带”
如果说DP是为“核心小家庭”设计的,那LTVP就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大家庭”准证。它的复杂之处在于,签发机构有两个:人力部(MOM)和移民与关卡局(ICA),申请资格和对应的待遇也因此大相径庭。
MOM签发的LTVP:工作准证持有者的“延伸版”家庭准证
这部分LTVP是为我们这些EP/SP持有者准备的,专门用来覆盖那些DP管不了的“灰色地带”亲属。
谁有资格申请?
固定月薪 ≥ S$6,000 的EP/SP持有者,可以为以下亲属申请LTVP:
同居伴侣 (Common-law spouse):这就是为开头小M那种情况准备的!如果你和伴侣没有领证,但能提供证据证明你们关系的稳定性和真实性(比如联名账户、共同房产、在一些承认同居关系的国家的注册证明等),就可以尝试申请。当然,审批会比已婚配偶更严格。
21岁以上未婚的残疾子女。
21岁以下未婚的继子女。
固定月薪 ≥ S$12,000 的EP/SP持有者,可以为以下亲属申请LTVP:
父母 (Parents)。
看到这个S$12,000的薪水门槛了吗?这对于很多刚毕业不久,或者工作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根据新加坡人力部2023年中的劳动力市场报告,新加坡全职居民的月薪中位数约为S$5,197。这意味着你需要达到中位数的两倍以上,才有资格把父母接到身边长期生活。这个政策的目的很明确:确保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赡养父母,而不会给新加坡的社会福利带来负担。
真实案例:我的邻居David,在一家跨国银行做高管,EP月薪接近S$15,000。他的孩子刚出生,夫妻俩忙不过来,于是他就为自己的母亲申请了LTVP。因为薪水远超S$12,000的门槛,申请很顺利。现在他妈妈每天帮忙带孙子,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但他也坦言,如果他薪水没到这个数,就只能让母亲通过旅游签证短期过来,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出境一次,非常折腾。
ICA签发的LTVP:公民和PR的“专属福利”
这部分LTVP,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可能更像是一个未来的奋斗目标。当你成功拿到新加坡的PR或者入籍成为公民后,为家人申请准证的通道就从MOM转向了ICA,政策也变得友好得多。
谁可以申请?
新加坡公民(SC)或永久居民(PR)的外国配偶。
新加坡公民(SC)或永久居民(PR)的父母。
21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是SC或PR的子女。
LTVP持有者的“待遇”和“杀手锏”
对于MOM签发的LTVP(即EP/SP家属),其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和DP基本一致,工作政策也一样——需要单独申请工作准证。
但真正的“王炸”,是ICA为公民/PR配偶签发的LTVP!
持有这类LTVP的配偶,在找工作时拥有巨大的优势。他们可以直接向MOM申请一份预先批准的同意书(Pre-approved Letter of Consent, PLOC)或者由雇主为其申请LOC。这意味着:
他们不需要单独申请工作准证。
雇主不需要考虑人头配额和外劳税。
这对于雇主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一个需要占S Pass配额的求职者,和一个拿着LTVP、可以直接工作的求职者,在能力相近的情况下,公司会选谁,答案不言而喻。
真实案例:朋友小雅嫁给了新加坡PR后,拿到了ICA签发的LTVP。她去面试一份行政工作,和她竞争的是一位持有S Pass的外国人。面试结束后,HR明确告诉她,她的LTVP身份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因为公司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和成本。最终她顺利拿到了offer。这就是身份带来的最直接的便利。
此外,对于与新加坡公民结婚的LTVP持有者,还有一个升级版的LTVP+,有效期更长(3-5年),并且可以享受一定的医疗和就业补贴,离PR的待遇又近了一步。
三、划重点!DP vs LTVP,一张清单帮你理清思路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个简单粗暴的对比,帮你快速定位自己该走哪条路。
场景一:你刚拿到EP/SP,月薪S$8,000,想把国内领了证的老婆/老公和5岁的娃接过来。
答案:申请DP。你的薪水超过S$6,000,家人是合法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完美符合DP的申请条件。
场景二:你拿了EP,月薪S$7,000,想把谈了多年的女朋友接过来一起生活。
答案:申请LTVP。因为没领证,DP的路堵死了。你的薪水超过S$6,000,符合为同居伴侣申请LTVP的薪资门槛。但要准备好充足的材料证明你们关系的真实性。
场景三:你在新加坡工作多年,薪水涨到了S$13,000,想让父母过来帮忙带孩子,长期居住。
答案:申请LTVP。你的薪水超过了S$12,000这个“孝子线”,具备为父母申请LTVP的资格。
场景四:你和新加坡PR喜结连理,现在要申请家属准证。
答案:果断申请ICA的LTVP。这是你作为PR配偶的权利,未来找工作也会方便很多。
再帮你总结一下最容易踩的几个“坑”:
认知坑一:把“伴侣”等同于“配偶”。在新加坡政府眼里,只有带法律效力的结婚证才算“配偶”,才能申请DP。其他的,都得走LTVP的路子。
薪资坑二:对父母申请的门槛过于乐观。S$12,000不是个小数目,别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工作几年就能达到。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路径和薪资增长预期很重要。
信息坑三:还停留在DP可以随便工作的旧时代。这个一定要更新自己的信息库!配偶的工作能力和意愿,现在是申请DP前必须严肃考虑的经济问题。
混淆坑四:分不清MOM的LTVP和ICA的LTVP。记住,你的身份(工作准证持有者 vs. 公民/PR)决定了你家人拿到的LTVP的“含金量”,尤其是在工作权限上,差别巨大。
四、实操指南:申请流程和材料清单
理论搞清楚了,实操也不能落下。无论申请DP还是MOM的LTVP,流程都大同小异,主要是在线上完成。
申请平台:MOM官网的EP Online系统。通常是由你的公司HR或你本人(如果公司授权)来提交申请。
核心材料清单:
家属的护照个人信息页复印件。
一张近期的数码证件照(符合ICA的标准)。
关系证明文件:
配偶:结婚证书。
子女:出生证明(需注明父母姓名)。
同居伴侣:能证明关系的各类文件(如共同生活账单、声明信等)。
父母:你的出生证明(以证明你和父母的关系)。
特别注意:所有非英文的文件,都必须附上由官方机构(如大使馆)或认证翻译机构出具的英文翻译件。
费用和时间:
申请费:每份申请S$105。
发卡费:每张准证S$225。
处理时间:官方说法是3周左右,但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浮动。建议提前规划,留足时间。
当申请被批准后,你会收到一封IPA信,家属可以凭这封信入境新加坡。入境后,再根据信上的指示完成体检、采集指纹等步骤,最后就能领到那张宝贵的准证卡了。
把家人接到身边,一起分享在异国他乡的点滴,是每个在外打拼的人最温暖的期盼。这条路可能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有薪水的门槛,有身份的界定,还有政策的不断变化。
但别怕,搞清楚DP和LTVP的区别,就是你为家人铺下的第一块、也是最坚实的一块砖。它能让你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等待。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个窗口、递交哪份材料时,那扇通往团聚的门,其实就已经为你敞开了一半。
所以,小伙伴们,花点时间研究透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那份和家人在鱼尾狮下相拥的喜悦,值得你现在所有的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