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学建筑,劝你先看完这篇

puppy

是不是对韩国的建筑设计充满了向往,觉得在这儿学建筑又酷又有前景?先等等!在你打包行李前,这篇“劝退”指南可能正是你需要的。这里没有官方宣传,只有学长学姐的真心话:从首尔大、弘益到地方院校,选校的那些坑我们帮你踩过了;“熬夜爆肝”是常态还是夸张?教授风格到底适不适合你?还有大家最关心的,毕业后的真实出路和薪资水平。凭一腔热血往前冲之前,不如先花几分钟,了解一个更真实的韩国建筑留学生活吧!

劝你三思的几个点
择校的幻想 vs 现实:首尔大理论重,弘大“艺术”压力大,地方院校资源少。名校光环不等于一切,课程设置和教授风格可能让你水土不服。
学习的强度 vs 收获:“熬夜爆肝”是标配,不是玩笑。但无尽的通宵和模型制作,换来的可能是身心俱疲,而非真正的设计能力提升。你需要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毕业的出路 vs 薪资:外国人留韩工作门槛高,语言、签证、人脉都是坎。新人建筑师起薪并不理想(约3000-3500万韩元/年),与首尔高昂的生活成本不成正比。
文化的冲击 vs 适应:韩国设计界强调“快速”和“等级”。教授的绝对权威、前辈后辈文化,可能与你习惯的自由创作氛围格格不入。

凌晨三点,我朋友金敏俊(化名)发来一张照片。那不是美食,不是夜景,而是他工作室里堆成小山的模型残骸,旁边是一杯早就凉透了的美式咖啡。他给我发了条消息:“姐,我可能真的要不行了。”

敏俊是我认识的一个弟弟,三年前,他和我一样,怀揣着对安藤忠雄、承孝相那些大师的崇拜,拖着两个大箱子,满眼放光地来到韩国学建筑。他觉得,在韩剧滤镜下的首尔,做设计一定酷毙了。三年后,他说的最多的词是“想死”和“想转行”。

这听起来很丧,但这就是很多建筑留学生的真实写照。在小红书和朋友圈,你看到的可能是高大上的设计图、充满艺术感的模型照片。但照片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面对教授严厉批评时的自我怀疑、是对毕业后渺茫前景的焦虑。所以,在你决定把青春和金钱都投进这个“大坑”之前,咱们先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聊聊,韩国的建筑学,到底值不值得你义无反顾地冲进来。

择校,不只是看排名那么简单

“我要去首尔大!”“弘大才是艺术生的殿堂!”很多人选校的第一步,就是打开QS排名,直奔那几个最亮眼的名字。排名当然重要,但它就像一张餐厅的米其林榜单,只告诉你这家店有名,却没告诉你它的招牌菜你可能根本不爱吃。

我们先说说首尔大学(SNU)。QS建筑学排名里,它常年是韩国第一。这光环太耀眼了,让人觉得只要进去了,就半只脚踏进了成功的大门。但你得知道,SNU的建筑系更像一个“思想研究院”。这里的教授大多是理论派大牛,他们关心的是城市历史、建筑哲学、材料科学这些宏大叙事。如果你渴望的是动手做酷炫的设计,那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时间你都在读文献、写论文、做研究。我认识一个从SNU毕业的学长,他的毕业设计是一本厚达200页的关于首尔城市更新的政策研究报告。很牛,对吧?但他找工作时,作品集里能展示实际设计能力的项目却寥寥无几,这让他屡屡碰壁。

再来看弘益大学(Hongik University),这可是韩国设计界的“代名词”。它的氛围和SNU完全是两个极端。走在弘大校园里,你感觉空气中都飘着艺术细菌。这里的学生从穿着到谈吐,都非常有“范儿”。弘大的建筑系,极度强调“概念”和“创意”。教授会鼓励你做最大胆、最天马行空的设计。这听起来很棒,对吧?但危险也在这里。为了“与众不同”,很多学生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你的设计可能看起来很酷,但结构合不合理、功能好不好用,常常是次要的。而且,那种“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氛围压力巨大,如果你不是那种灵感随时爆棚的天才型选手,很容易在无尽的“头脑风暴”中被榨干,然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除了这两大巨头,还有像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这样的选择。汉阳的工科非常强,所以它的建筑系也带着浓厚的“工程师”气质,更注重结构、技术和实践。如果你是个逻辑控,喜欢研究建筑如何被一步步造出来,那汉阳可能比弘大更适合你。但如果你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艺术表达,那这里的务实风格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无聊”。

聊完了首尔的“顶流”,我们再看看地方院校。很多人可能会想,去釜山、大邱的大学会不会轻松点?学费和生活费确实会便宜不少。根据韩国大学信息网(adiga.kr)的数据,2023年首尔地区私立大学的年均学费约为800万韩元,而地方私立大学则在600-700万韩元左右。生活成本的差距就更大了。但你要付出的代价是“信息差”和“资源差”。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朋友在釜山一所国立大学读建筑。他们学校的设备更新很慢,激光切割机常常要排队一整天。很多首尔举办的大型建筑展、讲座,他们只能看线上转播。更关键的是人脉。在首尔,你很容易接触到顶级设计所的实习机会,或者通过学校活动认识未来的老板。但在地方,这样的机会就少得多。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留在了当地,能进入首尔大型设计所的凤毛麟角。这不是说地方院校不好,而是你必须清楚,选择安逸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你放弃了更广阔的平台。

所以,选校前,请你忘掉排名,去学校官网仔仔细细地看课程设置(Curriculum),看每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和作品。你究竟是想做理论家、艺术家,还是工程师?想清楚这个问题,比盯着QS排名重要一百倍。

“熬夜爆肝”是真的,但肝完了不一定是大神

如果你问任何一个韩国建筑系的学生,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大概率会回答你两个字:“通宵”(밤샘)。这真不是夸张。建筑系的工作室(설계실)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甚至第一个家。在这里,床的唯一作用可能就是让你在两次通宵之间稍微“回血”几个小时。

为什么这么累?韩国的建筑教育非常强调“过程”。从概念草图、分析图、到无数个研究模型,再到最终的模型和图纸,每一个环节教授都要求你做到极致。一个学期通常有2-3个设计项目,每个项目的中期和期末都有正式的发表(Critique,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评图”)。评图前的一两周,整个建筑系馆都像是进入了战场。空气里弥漫着咖啡、胶水和绝望的气息。你会看到有人在走廊里崩溃大哭,有人趴在切割垫上就睡着了,还有人一边流着鼻血一边用电脑建模。

我亲身经历过一个“死亡期末”。当时我们要做一个小型美术馆的设计,从场地分析到最终出图,只有八周时间。最后一周,我总共睡了不到10个小时。每天靠着能量饮料和速食拉面续命。提交模型的前一晚,我发现一个关键尺寸算错了,整个模型都要重做。当时是凌晨四点,我看着满地的废料,真的有一种想从楼上跳下去的冲动。最后交上去的作品,我自己都不忍直视,评图时被教授批得体无完肤。

说到教授,他们的风格也决定了你的留学体验是“天堂”还是“地狱”。韩国社会等级森严,这种文化在大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教授拥有绝对的权威。有些教授是真正的导师,他们会耐心引导你,和你一起探讨设计的可能性。但也有不少教授是“暴君”型。他们的评语可能非常尖锐,甚至带有人身攻击。“你这做的是垃圾吗?”“你到底有没有用脑子?”这样的话在评图时并不少见。对于脸皮薄、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同学来说,这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这种高强度的“爆肝”并不一定能转化为等价的设计能力。很多时候,你只是在用体力劳动来弥补思考的懒惰,用熬夜来填补拖延症挖下的坑。你花了100个小时,可能80个小时都在做重复性的手动操作,真正用于思考和创新的时间少得可怜。长此以往,你只是变成了一个熟练的“建模工”和“绘图员”,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这种文化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2022年韩国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超过30%的学生表示自己有中度以上的抑郁或焦虑症状。而在建筑、设计这类高压专业,这个比例只会更高。所以,如果你不具备超强的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一颗“钻石心”,在韩国学建筑,真的会非常非常痛苦。

毕业 ≠ 出路,聊聊现实的饭碗问题

好了,熬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你终于毕业了。那么,迎接你的是光明的未来吗?我们来聊点最实际的:工作和薪水。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毕业后想留在韩国工作,第一道坎就是身份。你需要把D-2学生签证换成D-10求职签证,这个签证有效期通常是半年,可以延长。在这段时间里,你必须找到一家愿意帮你办E-7工作签证的公司。而建筑设计行业,并不是一个对外国人特别友好的行业。

语言是最大的障碍。你以为TOPIK考个6级就万事大吉了?差得远呢。在设计所里,你需要和甲方开会、和施工方沟通、和同事讨论方案,这要求你的韩语不仅要流利,还要精准、专业。很多公司在面试时,会直接因为你的“外国人”口音而把你刷掉,他们担心你无法顺畅地进行业务沟通。

就算你语言过关,能投的岗位也有限。像三星物产旗下的SAMOO或现代汽车旗下的Heerim这种韩国顶级的大型设计公司,它们福利好、项目大,是所有建筑系毕业生的梦想。但它们很少直接招聘没有韩国工作经验的外国人。它们更倾向于那些有海外知名事务所工作背景、能带来国际视野的“海归”。

大多数毕业生,包括韩国本地学生,都会去中小型的建筑事务所(아뜰리에,Atelier)。这些事务所可能更有设计情怀,但工作强度极大,而且薪水……真的不忍直视。根据韩国招聘网站Saramin和JobKorea在2023-2024年发布的数据,建筑设计行业本科毕业生的起薪(초봉)普遍在3000万至3500万韩元之间。我们算一下,年薪3200万韩元,扣掉四大保险和税,拿到手每个月大概是24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

240万韩元在首尔是什么概念?在学校附近租一个像样的单间(One Room),月租至少要60-80万韩元。再加上吃饭、交通、通讯等必要开销,一个月下来你可能剩不下几个钱。这和你付出的五年学费、无数个通宵的辛苦,真的成正比吗?很多同学干了一两年,发现不仅没攒下钱,身体还垮了,最后只能选择回国。

而且,在韩国,从一个建筑学毕业生到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건축사),还有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你需要先通过一个叫“建筑学教育认证(KAAB)”的五年制项目毕业,然后积累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才有资格去考那个通过率极低的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这条路,对韩国人来说都很难,对外国人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也有出路不错的。比如一些同学韩语极好,情商又高,成功进入了大公司;还有一些同学专注于参数化设计、BIM等前沿技术,成了公司里不可或缺的技术专家。但这些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所以,如果你把“毕业后留在韩国进入知名设计所”作为你留学的唯一目标,我劝你真的要慎重。这个目标的实现概率,比你想象的要低得多。

热爱可抵岁月长,但别让它烧干了自己

说了这么多“劝退”的话,是不是觉得韩国建筑学一无是处?当然不是。韩国在城市更新、商业空间设计、小体量建筑的精致处理上,确实有它独到的地方。在这里,你能接触到最前沿的设计思潮,能亲眼看到那些在书本上学习过的大师作品。这段经历,会让你对建筑的理解深刻很多。

但我想说的是,留学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是一项需要你投入巨大时间、金钱和情感的重大投资。你不能只凭着一腔热血和对韩剧的美好幻想就往前冲。

在做决定前,去Instagram上搜一搜你想去的学校的tag,比如#홍익대학교건축학과,看看学生们真实分享的日常是什么样的。去找找在韩的中国学长学姐,厚着脸皮去问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怎样的。问问他们,如果再选一次,还会不会来。

你也要问问自己,你为什么非来韩国不可?是因为这里的某个教授是你的偶像?还是因为你对韩国的某种特定建筑类型有深入研究的兴趣?把这个“为什么”想清楚。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目标,才能支撑你走过那些最难熬的夜晚。

建筑这条路,本身就是一场艰苦的修行。选择在韩国修行,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风景独特但也更加崎岖的小径。在你穿上登山鞋之前,先看清地图,掂量一下自己的体力和行囊,总不是坏事。毕竟,我们是为了更好地看风景,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累死在半山腰上,对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05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