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快被中国学生包围了?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时常感觉,走在英国校园里,一不小心还以为自己没出国?小组pre全是同胞,下课还能约个火锅局。这篇文章就来深扒一下,咱们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大学的真实“版图”,看看哪些学校和专业最受青睐。但它不只是摆数据哦,更重要的,是和我们一起探讨这种“遍地是同胞”的环境,对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究竟是利是弊?文章聊了聊这背后的原因,也给了一些小建议,帮你在亲切的中文圈和纯正的留学生活之间找到那个最佳平衡点,超有共鸣!

留学体验平衡术
中文圈的“蜜糖”: 快速适应,生活便利,情感支持,小组作业效率高。
中文圈的“陷阱”: 语言瓶颈,文化隔阂,社交圈固化,错过真正的留学体验。
破局小贴士: 主动参加国际社团,勇敢选择国际合租,学术上“强制”跨文化合作,打一份地道的本地工。

英国大学快被中国学生包围了?

你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英国大学课堂的场景吗?

我记得我的第一节课是“全球市场营销”。推开那扇厚重的、刻着校徽的木门,我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一场纯正的“英伦学术风暴”。放眼望去,阶梯教室里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教授一口流利的牛津腔,开始讲起了波特的五力模型。

然而,五分钟后,我旁边的旁边的同学,用我再熟悉不过的普通话小声问他同伴:“哎,这个porter是啥?搬运工?” 另一边,前排的几个女生已经悄悄建好了微信群,群名就叫“MKT101划水小组”。那一瞬间,我恍惚了。我花了几十万,飞了十几个小时,难道就是为了来英国听一场中文版的“市场营销”?

这种感觉,相信你也不陌生。走在校园里,普通话的密集程度堪比北京三里屯;小组pre,一不小心就组成了“全华班”;下课后,最常收到的邀约不是去pub喝一杯,而是“走,去吃火锅”。

所以,英国大学真的快被我们中国学生“包围”了吗?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背后的数据和故事,聊聊如何在这种“甜蜜的烦恼”中,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留学体验。

咱们的“版图”有多大?揭秘中国学生最爱去的大学和专业

口说无凭,我们直接上数据。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最新发布的数据,在2021/2022学年,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15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英国每五个国际学生里,就有一个来自中国。我们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印度。

那么,这15万大军都分布在哪里呢?有些学校,简直就是我们的“海外分校”。

比如伦敦大学学院(UCL),常年霸占中国学生人数榜首。据说在UCL,你甚至可以一整天不说一句英语,从上课、吃饭到购物,全程中文无障碍沟通。有校友开玩笑说,UCL应该改名叫“Universit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London”。紧随其后的还有曼彻斯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利物浦大学。这些学校的共同点是:世界排名高(尤其是在QS排名里),城市大,生活便利,以及……中国学生多。

我认识一个在曼大学金融的朋友,他说他们专业一个大lecture里差不多有三百人,其中两百多个都是中国人。每次教授提问,下面都是一片安静,但微信群里却能瞬间弹出99+条关于这个问题的中文讨论。这种奇特的“线上活跃,线下沉默”的场景,成了很多热门专业的常态。

说到专业,我们的偏好也是相当“专一”。商科(Business & Management)是永远的神!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学……这些专业简直就是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做的。根据UCAS的数据,申请英国商科的中国学生数量常年位居第一。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实用、就业前景好、回国认可度高。

除了商科,传媒(Media & Communications)也是另一大热门。尤其是在拉夫堡、谢菲尔德、利兹这些传媒强校,中国学生的身影随处可见。大家怀揣着成为下一个李佳琦或者顶尖媒体人的梦想,在这里学习着最新的传播理论。还有一个新兴的“版本答案”——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和计算机科学。随着国内互联网大厂的崛起,这类“高精尖”专业也成了香饽饽。

你看,我们不仅人多,还喜欢“扎堆”。这种高度集中的分布,自然就造成了文章开头那种“以为没出国”的奇妙体验。

遍地是同胞:到底是“安全港”还是“舒适茧”?

那么,问题来了。身边都是中国人,对我们的留学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它像一枚硬币,有A面也有B面。

A面:无与伦比的安全感和便利性

对于很多第一次离开家的同学来说,一个庞大的中国同胞圈子,简直就是救星。刚落地英国,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怎么办理银行卡,不知道怎么注册警察局,甚至连超市里的牛奶都分不清哪种是全脂哪种是脱脂。这时候,学长学姐微信群里的一句“我教你”,一个详细的攻略文档,比任何官方指南都来得温暖和高效。

我的朋友小C,刚到谢菲尔德时,租的房子暖气坏了,和房东邮件沟通了半天也没解决。情急之下,她在新生群里求助,一个已经来了三年的学长直接在电话里帮她和维修公司沟通,半小时内问题就解决了。她说:“那一刻,真的感觉同胞是亲人。”

学术上,“全华班”的小组作业也常常是效率的代名词。大家沟通没有障碍,文化背景相似,做事方式也差不多,可以迅速分工,高效完成任务。不用再担心遇到那种把“group meeting”当成“talk show”的外国同学,也不用为了一点点格式问题争论半天。期末周,大家一起在图书馆通宵,互相划重点,分享复习资料,那种“战友情”是留学生活中非常珍贵的回忆。

生活上就更不用说了。中超、奶茶店、KTV、火锅局……一个成熟的中国留学圈,能让你在异国他乡完美复刻国内的生活方式。想家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吃一顿正宗的麻辣香锅,所有的乡愁都能被治愈。

B面:语言停滞和文化隔绝的“舒适茧”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隐藏着危机。当我们沉浸在中文环境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中时,我们可能正在失去留学最核心的价值——语言的提升和文化的融入。

我听过一个很扎心的故事。一个在利物浦读了一年硕士的学姐,回国参加秋招面试,HR让她用英文做一个自我介绍。她张口结舌,说得磕磕巴巴,远不如她雅思7.5的水平。她苦笑着说:“在英国这一年,我说得最多的英文可能就是'this one, please'和'thank you'。” 她上课的同学大部分是中国人,室友是中国人,周末一起玩的朋友也是中国人。她的生活,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的中国生活。

这种“语言停滞”现象非常普遍。当你的生活被中文全面覆盖,你就失去了练习英语的场景和动力。你的口语和听力,可能在雅思考试那天就是巅峰,之后便一路下滑。你花了几十万的学费,却没有换来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无疑是巨大的遗憾。

比语言停滞更可怕的,是文化隔绝。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一张文凭,更是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你应该有机会和来自德国的同学探讨严谨的工匠精神,和来自印度的朋友聊聊宝莱坞的歌舞,和本地的英国人一起去酒吧看一场足球赛,感受那种全民狂欢的氛围。

但如果你的社交圈仅限于中国人,你的世界观很可能还是原来的样子。你对英国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旅游攻略上的大本钟和伦敦眼,而无法真正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人民。你最终带着一张英国大学的毕业证回国,但你的思想和视野,可能从未真正“留过学”。这个舒适的中文圈,就像一个温暖的茧,保护了你,也束缚了你。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爱“扎堆”?

其实,“扎堆”现象背后,原因很复杂。除了前面提到的大学招生策略和我们的专业偏好,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因素。

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习惯。我们从小习惯了集体主义和标准答案,不太擅长在课堂上公开表达和挑战权威,这和西方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在课堂讨论时,我们常常觉得插不上话,或者害怕自己说的观点不够好。久而久之,就更倾向于和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因为那样更“安全”。

另一方面,是“信息茧房”和“路径依赖”。当我们通过中文社交媒体、学长学姐来获取所有关于留学的信息时,我们的选择范围无形中就被限定了。学姐推荐了这家中超,我们就不会去逛本地的Tesco;学长说这个教授的课很难,我们就可能不会去选。我们走的路,都是前人已经铺好的,虽然安全,但也失去了探索未知的乐趣。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每一个选择“舒适区”的同学。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人的本能。只是,我们需要时常提醒自己,留学的初心是什么。

别慌,这里有几句大白话,送给正在纠结的你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焦虑,更不是为了批判“抱团”现象。只是想和你一起,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留学生活。想在亲切的中文圈和纯正的留学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其实没那么难。

第一,给自己定一个“社交KPI”。 别笑,这是认真的。比如,每周必须参加一次学校社团的活动。不是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那种,而是去参加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比如徒步社、烘焙社、辩论社。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你会发现,和不同国家的人交朋友,真的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第二,合租,是最好的语言环境。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和国际学生或者本地人一起住。每天朝夕相处,从“今天的垃圾该谁倒”到“你对英国脱欧怎么看”,你们会有无数的话题。这种生活化的语言交流,比上多少节口语课都管用。

第三,学术上,请对自己“狠”一点。 分组的时候,勇敢地走向那几个正在热烈讨论的外国同学,问一句“Can I join you guys?”。也许一开始会很痛苦,你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他们的口音和思路,但一学期下来,你的学术英语能力和跨文化协作能力,绝对会甩开那些“全华班”的同学好几条街。

第四,找一份“地道”的兼职。 别总盯着中餐馆和奶茶店。去本地的咖啡馆、书店、慈善商店试试。哪怕只是做个收银员,每天和各种各样的本地人打交道,你的英语和对当地社会的了解都会飞速提升。薪水是次要的,这份经历千金不换。

最后想说,中国圈子不是洪水猛兽,它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和温暖的港湾。只是别忘了,你远渡重洋,是为了看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为了住进一个更贵的“中国城”。

别怕犯错,别怕说蹩脚的英语,别怕一个人去探索。留学这一年或者几年,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可以尽情试错的时光。大胆地去拥抱未知吧,你会发现一个更强大、也更有趣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881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