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申请人数再创新高,你的梦校更难了?

puppy

嗨,准备申请UC的宝子们,有个消息得跟你们同步一下:UC官方公布了最新的申请数据,没错,又双叒叕创历史新高了!看到UCLA、伯克利那些惊人的数字,是不是瞬间感觉自己的梦校悬了,心态有点小崩?先别急着焦虑!这次的数据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有用的信息:比如,哪个校区的国际生申请数涨得最猛?加州本地和州外学生的情况又有什么新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史上最卷”的申请季,我们到底该如何调整策略、脱颖而出?快点进来,我们带你深度扒一扒数据,帮你找到破局的关键!

三句话看懂UC申请新趋势
1. 总体申请人数再破纪录:总盘子就这么大,但吃饭的人又多了一波,竞争激烈度可想而知。
2. 国际生申请暴增12.2%:如果你是国际生,意味着你的直接竞争对手变得空前多,以前的“匹配校”现在可能都成了“冲刺校”。
3. 策略比分数更重要:当所有人都很“卷”的时候,如何讲好你的故事、做好精准的选校定位,才是破局的关键。

“叮”的一声,手机屏幕亮了,是申请群里学长发来的一条链接:《UC公布2024秋季入学申请数据,总数突破25万!》。

正埋头啃着PIQ(个人洞察问题)的你,鬼使神差地点了进去。屏幕上赫然跳出的数字让你心头一紧:UCLA,又是申请人数最多的校园,接近14.6万份新生申请;UCB(伯克利)和UCSD(圣地亚哥)也都稳稳地站在12万和13万的高地上。

你默默地看了一眼自己申请列表里的这几所“梦校”,又划了划那份报告,目光最终停留在一行加粗的数字上:国际学生新生申请人数,同比增长12.2%。

那一刻,你是不是感觉房间里的空气都稀薄了?手里的笔仿佛有千斤重,写了一半的文书草稿瞬间就不香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完了,今年这么卷,我还有戏吗?”

别急,宝子们。深呼吸,放下你那颗快要跳出来的小心脏。每年数据公布,都像一场小型地震,震得大家人心惶惶。但恐慌解决不了问题,咱们得像侦探一样,从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挖出能帮我们扭转战局的“线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当一回福尔摩斯,把这份最新的UC申请数据扒个底朝天,看看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UC申请,究竟“卷”到了什么程度?

我們先把最直观的数据摆在桌面上。2024年秋季,UC系统总共收到了250,436份申请(包括新生和转学生)。其中,新生申请人数为206,893人。这个数字本身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做个对比。这相当于冰岛全国一半的人口,都来申请UC了。是不是瞬间有画面感了?

再来看看几个“人气王”校区的情况:

UCLA(洛杉矶分校):作为连续多年的“C位”,UCLA今年收到了146,250份新生申请。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天,UCLA的招生办公室都要面对差不多一个小型体育馆那么多的申请材料。去年UCLA的总体录取率已经低至8.6%,而国际生录取率更是只有6.1%。今年申请人数不减,录取的难度可想而知。

UC Berkeley(伯克利分校):学术殿堂伯克利也毫不示弱,收到了124,204份新生申请。伯克利向来以严谨和高标准著称,尤其是它的EECS(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和Haas(商学院)等王牌专业,录取率常年在个位数徘徊。去年有个学生,GPA 4.0满分,手握好几个大奖,文书也改了不下二十遍,最后还是被伯克利放进了waitlist。他后来复盘时才意识到,他的活动列表虽然丰富,但缺少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没能形成一个独特的“人设”。

UCSD(圣地亚哥分校)和 UCI(尔湾分校):这两所曾经被很多学生当作“匹配校”甚至“保底校”的大学,如今早已今非昔比。UCSD新生申请数高达134,333份,甚至超过了伯克利!UCI也紧随其后,收到了122,661份申请。这意味着,你曾经以为的“plan B”,现在可能已经是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进的“plan A”了。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UC的申请池,已经变成了一片拥挤的“红海”。每个申请者看起来都那么优秀,GPA、活动、奖项……大家都在同质化的赛道上疯狂内卷。

国际生赛道:一场12.2%的“加时赛”

好了,现在让我们把焦点拉回到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数据上:国际生新生申请人数,从去年的29,424人,激增到了今年的33,024人,涨幅高达12.2%!

这个数字为什么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首先,UC对州内学生有保护政策。加州法律规定,UC系统需要为本州学生保留大量的录取名额。这意味着,州外学生和国际学生要一起竞争剩下那一小部分“蛋糕”。现在,分蛋糕的国际生同伴一下子多了十分之一还多,你手里的刀叉是不是得握得更紧了?

去年我认识一个来自上海的女孩Jenny,她的标化成绩非常亮眼,活动背景也很有特色,参与了一个关于城市流浪动物救助的长期项目,还自己做了个网站。她把UCSD和UCI作为自己的“匹配校”。结果放榜时,UCSD给了她waitlist,UCI直接拒绝了她。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们分析,可能就是因为她的竞争对手们,尤其是同样来自亚洲的申请者,在背景上更加“硬核”,比如有国际级的科研竞赛奖项,或者有更深度的实习经历。

其次,这种增长不是均匀分布的。虽然所有UC校区的国际生申请数都在涨,但像UCSB(圣塔芭芭拉分校)、UCI、UCD(戴维斯分校)这些中间档位的学校,国际生申请人数的增幅尤其明显。很多同学的策略是“冲藤校,稳UC”,把这些学校当作可靠的后备。但现在,你的“后备军”里涌入了大量新的竞争者,这条后路也变得不那么平坦了。

所以,如果你还用三年前的眼光来制定你的选校名单,那你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现在的UC申请,对国际生来说,每一所都值得你全力以赴。

分数之外,招生官到底在找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更焦虑了:“既然分数和活动都卷不动了,我们还能怎么办?”

这恰恰是问题的核心。当所有人的“硬件”都趋于完美时,能让你脱颖而出的,一定是你的“软件”——也就是你通过文书和活动列表所呈现出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你”。

UC系统采用的是“全面审查”(Holistic Review)政策,尤其是在取消了标化考试成绩(SAT/ACT)之后,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你的申请材料是否能描绘出一个立体、鲜活的形象。

他们想找的不是一个只会刷分数的“考试机器”,也不是一个活动列表长到可以绕地球一圈的“活动达人”。他们想找的是:

一个有故事的人。你的成长经历、你遇到的挑战、你如何克服它们,这些都是构成你独特故事的元素。比如,UC的PIQ题目里有一道是问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很多人会写自己如何攻克一道数学难题,或者如何在一次比赛中失利后重新振作。这些当然可以写,但如果你能写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你最大的挑战是克服语言障碍,融入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帮助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同学,那么你的故事就会立刻变得更有血有肉,更能打动人。

一个有影响力的人。UC非常看重学生对社区的贡献。这个“社区”可以很大,比如你的城市、国家;也可以很小,比如你的学校、家庭,甚至是一个线上兴趣小组。关键在于,你是否在其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带来了正面的改变?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他的活动列表里写了“参加环保社团”。这很普通。但另一个学生写的是:“在环保社团,我发起了‘无塑料午餐’活动,通过演讲和海报宣传,成功让学校食堂每周减少使用500个塑料餐盒。”看到了吗?后者用具体的行动和可量化的结果,展示了他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一个与学校“匹配”的人。每个UC校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UCLA充满活力,艺术和体育氛围浓厚;伯克利则更具学术性和社会责任感;UCSD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海滨的轻松氛围著称;UCI则非常注重社区服务和跨学科研究。你在申请时,需要做的功课就是去了解这些学校的气质,并在你的文书中展现出你与它“情投意合”的一面。这不是让你去迎合学校,而是找到你自身特质与学校精神的共鸣点。

“史上最卷”申请季,你的破局之路在这里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点实际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现在准备申请的你,应该如何调整策略?

第一,重新审视你的选校名单,做到“精准打击”。

别再迷信网上的“保底/匹配/冲刺”三分法了。对于国际生来说,今年的UC申请,可能除了UCM(默塞德分校)和UCR(河滨分校)的部分专业,几乎没有绝对的“保底校”。你需要更精细地规划你的名单。去学校官网看每个学院、每个专业的具体数据,了解它们的录取偏好。比如,你想申请CS(计算机科学),那就要知道,几乎所有UC校区的CS专业都是“地狱模式”。你是否可以考虑一些相关的冷门专业,比如信息科学、认知科学,或者统计学?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把你的PIQ文书当成“人生剧本”来打磨。

UC申请有8个PIQ题目,你需要选4个来写,每篇不超过350词。这是你和招生官唯一一次“直接对话”的机会。千万不要把它写成简历的扩写版。每一篇文书,都应该是一个独立又完整的故事,展现你某一个侧面的闪光点。4篇合在一起,又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你。

记住一个原则:“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说教)。不要说“我很有领导力”,而是讲一个你带领团队完成项目的故事。不要说“我热爱科学”,而是描述一个让你着迷的实验过程和你从中获得的感悟。细节、情感和反思,是让你的文书发光的法宝。

第三,让你的活动列表“会说话”。

UC申请系统要求你填写最多20项活动。这不意味着你要填满。质量远比数量重要。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你的热情、你的坚持和你的成长。一个持续三年的深度项目,远比十个只参加了一天的“打卡式”活动更有说服力。在描述活动时,多用动词和数字。比如,“组织了xx活动”不如“成功组织了面向50名学生的编程马拉松,并筹集到1000美元用于购买设备”。用具体成果来证明你的能力。

第四,心态放平,拥抱不确定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申请大学就像开盲盒,充满了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UC系统。被拒不代表你不优秀,可能只是你和这所学校的“缘分”还没到。焦虑是正常的,但不要让它吞噬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能够控制的事情上:打磨好每一份文书,认真填写每一个信息,真诚地展现你自己。

申请季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这些冰冷的数字,不应该成为束缚你的枷锁,而应该成为提醒你调整策略、更加专注的警钟。你的价值,从来不是由一封录取信来定义的。

所以,宝子们,看到那些惊人的数字后,花十分钟时间去惊讶、去感慨,然后,请把手机放下,重新拿起你的笔。去思考你的故事,去挖掘你的闪光点,去向招生官证明,你就是那个他们寻觅已久的、独一无二的灵魂。这场仗不好打,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66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