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澳洲留学,除非你扛得住这些

puppy

是不是觉得这里就是阳光、沙滩和考拉的天堂?我懂,来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咱们得聊点实在的,这篇文章不画大饼,只想跟你掏心窝子说说留学背后那些“难顶”的时刻:比如一个人过节的孤独感,小组作业遇到“神仙”队友时的抓狂,还有看着蹭蹭涨的房租心头一紧的瞬间,当然,也少不了毕业后是走是留的迷茫。这篇不是劝退文,更像是一份来自学长学姐的真心话避坑指南。如果你想提前了解这些挑战,知道怎么扛过去,把留学路走得更顺,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来澳洲留学前,你最好先知道的四件“难顶”事
情绪挑战:节日孤独感爆棚,朋友圈里看家人团聚,你在这边对着一盘速冻饺子。以为交了很多朋友,但真正能深夜聊天的没几个。
学业压力:遇上“神仙”队友,小组作业=单人模式。你负责熬夜爆肝,他/她负责“Thanks for your hard work”。
经济负担:房租每周都在刷新你的认知,看着账单心跳加速。打工赚的钱,刚够付下周的房租和交通费。
未来迷茫:毕业后是走是留?485工签政策说变就变,找工作时才发现,一张“海外面孔”要付出更多努力。

记得我刚来墨尔本的第一个中秋节,朋友圈里刷屏的都是月饼、大闸蟹和家人团圆的合照。我呢?刚下晚课,一个人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冷风嗖嗖地吹。揣着手机,翻遍了通讯录,想找个人说说话,却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差和生活。

最后,我走进一家7-11,买了个冰冷的饭团,坐在公寓楼下的长椅上,一边啃一边看天上的月亮。那晚的月亮跟国内的没什么两样,又大又圆,但心里就是空落落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留学宣传片里那些阳光、沙滩、派对的背后,藏着无数个这样需要自己一个人硬扛的瞬间。这篇东西,不是为了吓唬你,也不是劝退,就是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那些没人会告诉你的、关于澳洲留学的“另一面”。如果你看完,还觉得“我能行”,那兄弟/姐妹,澳洲欢迎你。

孤独是常态,热闹是借的

来之前,你可能想象的是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打成一片,周末开party,假期去旅行。现实是,你的生活很可能被简化成三点一线:家、图书馆、超市。

刚来的新鲜感过去后,巨大的孤独感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你会发现,虽然澳洲人很友好,会跟你说“G'day, mate!”,但这种“mate”文化和我们理解的“铁哥们”完全是两码事。他们的热情可能就止于课堂和一次性的寒暄,很难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我认识一个学设计的学妹,性格特开朗,在国内是朋友堆里的开心果。来了之后,她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努力融入本地圈子。有一次,她兴奋地告诉我,她被邀请去参加一个local同学的生日派对。她精心准备了礼物,满心期待地去了。结果发现,派对上大家都在聊她完全插不上嘴的梗,每个人都端着酒杯各自扎堆,她像个局外人一样站了两个小时,最后尴尬地提前离场。

她在回家的电车上给我发语音,带着哭腔说:“学长,我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

这种感觉,几乎每个留学生都体会过。根据澳大利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Orygen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针对国际学生的研究,超过50%的国际学生表示感到孤独和孤立,这个比例远高于本地学生。尤其是在国内的传统节日,当家人群里红包飞舞,朋友圈被团圆饭刷屏时,你在这边可能刚写完一篇2000字的essay,室友还在外面轰趴。那种强烈的对比和抽离感,真的很难顶。

怎么扛过去?我的建议是,先接纳这份孤独。承认它就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你自己的问题。然后,主动出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热闹”。别总想着融入别人的圈子,不如建立自己的。多和同专业的中国同学交流,你会发现大家面临的困境都差不多,抱团取暖是最好的方式。学校的华人学生会(CSSA)通常会组织很多活动,是结交新朋友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利用独处的时间,去探索这个城市,培养一个爱好,比如去维妈市场淘菜做一顿大餐,或者周末去海边徒步。当你把生活填满,孤独就没那么多见缝插针的机会了。

小组作业?不,是“渡神仙”现场

如果你在澳洲大学读过书,没在小组作业里遇过几个“神仙”队友,那你绝对是天选之子。

澳洲大学的课程非常强调团队合作(teamwork),几乎每门课都有group project,占分比重还不小。这本意是好的,培养协作和沟通能力。但对留学生来说,这往往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小组成立的第一天,大家在群里热情洋溢地打招呼,纷纷表示“Let's smash this!”。然后,当你把任务分解好,@所有人分配任务时,群里一片死寂。你等了三天,终于有人回复一个“Sounds good”,然后再次消失。Deadline前一周,你开始慌了,疯狂催促,得到的回复是“I'm a bit busy this week”或者“I'll get it done soon”。最后,在due date前夜,你一个人对着电脑,把所有人的部分都重写了一遍,因为他们交上来的东西要么是谷歌翻译的,要么是驴唇不对马嘴。

我朋友小A就经历过堪称史诗级的“渡劫”。他们小组五个人,一个local小哥,一个印度同学,一个东南亚妹子,加上她和另一个中国男生。一开始分工明确,local小哥负责presentation,印度同学负责数据分析,东南亚妹子负责文献综述,她和中国男生负责写报告主体。结果,local小哥在展示前一天发了封邮件说“family emergency”,直接人间蒸发。印度同学交上来的数据图表,连坐标轴都标错了。东南亚妹子更绝,交了三页纸,里面有一半是直接从维基百科复制粘贴的。

小A和那个中国男生,两个人通宵了两个晚上,几乎是把整个项目从头到尾做了一遍。最后presentation的时候,消失的local小哥神奇地出现了,穿着西装,拿着他们做好的PPT,侃侃而谈,仿佛一切都是他的功劳。最后拿了HD(High Distinction),他还得意洋洋地在群里说:“See? Teamwork makes the dream work!”

小A当时气得差点当场掀桌子。

这不只是个例。澳洲大学里这种“free-rider”现象非常普遍。这背后有文化差异的原因,比如有些文化背景的同学可能不习惯直接表达反对意见,或者对时间管理的概念比较模糊。但更多时候,就是纯粹的责任心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光生气是没用的。首先,在项目一开始就要把丑话说在前面。建立一个明确的时间线和分工表(Google Docs是你的好朋友),并且明确规定,如果有人不能按时完成,会有什么后果。每次开会都要有会议纪要,用邮件发给所有人,包括tutor。这不叫不信任,这叫专业。其次,如果发现有组员持续划水,不要等到最后才爆发。要及时、礼貌地和他/她沟通。如果沟通无效,不要犹豫,马上去找你的tutor。把你们的会议记录、分工表和沟通邮件作为证据,向tutor说明情况。大多数老师是通情达理的,他们会介入协调,或者允许你把划水的组员从最终的报告里除名。记住,你的分数是你自己挣来的,别为别人的懒惰买单。

账单比Final还恐怖

来澳洲前,我们都算过一笔账,学费多少,生活费大概多少。但你真正来了才会发现,这个“大概”的弹性,比你的想象大得多。

澳洲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租,已经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特别是悉尼和墨尔本,这两个留学生最集中的城市。根据房地产网站Domain在2024年初发布的租金报告,悉尼的公寓周租金中位数已经飙升至700澳元,墨尔本也紧随其后,达到了550澳元。这还只是中位数,意味着一半的房子比这个价格还贵。

这是什么概念?一个学生,就算住得远一点,和别人合租一个房间,一周的房租也轻松超过300澳元。一个月光房租就要1200澳元以上,折合人民币超过6000元。这笔钱,在国内二线城市都能租个不错的两居室了。而你在这里,可能只是住在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明亮单间”。

我刚来的时候,为了省钱,租在离市中心坐火车要一个小时的区。房子是老旧的unit,房间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就这样,房租每周还要220澳元。除了房租,还有交通费。澳洲的公共交通票价也不便宜,我每天来回学校,一天就要花掉近10澳元。然后是吃饭,自己做饭是省钱的唯一途径。去Coles或者Woolies超市,你会发现蔬菜比肉贵,一小盒蓝莓动辄5、6澳元。想下馆子?一份最简单的兰州拉面,18澳元起步,味道还不太正宗。

我曾经试着记过一周的账:房租220,交通45,吃饭(全是自己做)80,电话费10,加起来就是355澳元。这还是在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不买新衣服,不喝咖啡,不吃零食的情况下。而根据澳洲移民局的官方建议,国际学生每年的生活费预算是24,505澳元,平均到每周大概是470澳元。可见我的生活水平,已经是在贫困线以下挣扎了。

很多同学为了补贴生活,会选择去打工。根据学生签证的规定,现在是每两周最多可以工作48小时。听起来不错,但找工作又是另一个坎。在澳洲,没有本地工作经验的留学生,能找到的工作大多是服务行业,比如餐厅服务员、收银员、清洁工,薪水基本就是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是每小时23.23澳元)。

一边是繁重的学业,due date一个接一个,另一边是每周必须站满20个小时的班,才能勉强覆盖生活费。很多留学生都过着这样“两班倒”的生活。白天在课堂上听着深奥的理论,晚上就在后厨洗着堆积如山的盘子。这种反差,对人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所以,如果你打算来澳洲,请一定在钱的问题上做好最坏的打算。在家里给的预算上,至少再上浮20%。来了之后,立刻办一张税号(TFN),开始留意各种兼职信息。学会记账,控制不必要的开销。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别因为眼前的苟且,忘了自己来这里的初衷。

毕业即迷茫,留下还是回国?

熬过了语言关,躲过了小组的坑,扛住了高昂的物价,终于,你拿到了那张来之不易的毕业证。你以为是终点,其实只是另一个更纠结的起点:是留下来,还是回国?

这道选择题,几乎是每个留学生的“毕业必考题”,而且没有标准答案。

想留下来?没那么容易。澳洲的移民政策瞬息万变,今天你还是“天选之子”,明天可能就变成了“时代的眼泪”。曾经,会计、IT、工程是移民的黄金专业,但现在,随着申请人数暴增,分数线水涨船高,光是读个相关的硕士已经远远不够。你需要拼雅思/PTE分数,拼工作经验,拼偏远地区加分……像打怪升级一样,一关比一关难。

就算拿到了毕业生工作签证(Temporary Graduate visa, Subclass 485),也只是给了你一个喘息的机会。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常是2-4年)找到一份专业相关的工作,积累经验,同时满足移民的各项要求。然而,澳洲的就业市场对“外国人”并不总是那么友好。很多雇主在招聘时,会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PR an> Citizen > Others。你投出一百份简历,可能只有两三个回复。面试时,HR最常问的问题就是:“Do you have permanent residency?” 当你回答“No”的时候,基本就看到了对方脸上礼貌而疏远的微笑。

我一个学IT的朋友,硕士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成绩优异,技术过硬。毕业后,他海投了半年简历,面试了十几家公司,结果都石沉大海。理由五花八门,但核心问题都是他的签证状态。最后,心灰意冷的他,在签证到期前回了国。

那回国呢?是不是就一片坦途?也未必。国内的“海归”光环早已褪去。当你的同学在国内已经积累了两年工作经验和人脉时,你才刚刚回国,开始以一个“应届生”的身份找工作。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花了一百多万、读了几年洋书学到的知识,在国内的职场上并不完全适用。你需要重新适应国内的工作节奏、“996”的福报和复杂的人情世故。

“高不成,低不就”是很多回国留学生的真实写照。回国后,亲戚朋友会问:“在澳洲待那么久,怎么还回来啦?是不是混得不好?” 去面试,HR会问:“你对薪资有什么期望?” 当你说出一个基于澳洲生活成本的数字时,对方可能会意味深长地笑一笑。那种被夹在中间,两边都够不着的感觉,比写不出论文还让人焦虑。

这场关于“走”还是“留”的博弈,没有赢家。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能力和运气,更是你的心态和选择。

我的建议是,从你踏上澳洲土地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等到毕业典礼才开始迷茫。大一、研一的时候,就去学校的Career Hub,让专业老师帮你改简历,做职业规划。多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和校友活动,去了解你这个专业在澳洲的就业前景。如果想留下来,就早做准备,有针对性地选课、实习、考证。如果决定回国,也别等到最后,多关注国内的招聘信息,利用假期回国实习,保持和国内的连接。

别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拿PR”或者“回国进大厂”上。把留学的过程,看作是探索自我、提升能力的旅程。无论最后选择哪条路,这段经历带给你的独立、坚韧和开阔的视野,才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说了这么多“难顶”的事,是不是感觉澳洲留学暗无天日?

其实也不是。你会在这里看到最美的晚霞,遇到有趣的人,学到前沿的知识,也会在一次次摔倒又爬起后,发现自己变得比想象中更强大。

写这篇东西,不是想让你放弃,而是想让你在打包行李的时候,除了带上对阳光沙滩的向往,也装进一份面对困难的清醒和勇气。

留学,本质上是一场用高昂的成本,去换取快速成长的修行。这条路上,你会尝遍酸甜苦辣,但每一种味道,最终都会沉淀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所以,别怕。天黑了,总会亮的。扛过去,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那么,准备好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13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