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书香一半霓虹,我的东京留学日记

puppy

或者,你已经身处这座城市,正经历着和我一样的兵荒马乱?我的留学日记,就是想和你聊聊这份“一半书香,一半霓虹”的真实生活。这里有在图书馆为论文头秃的深夜,也有钻进神保町旧书店淘到宝贝的惊喜;有挤不上山手线末班车的焦虑,也有在居酒屋和新朋友碰杯的温暖。这本日记没有完美的攻略,只有一个人磕磕绊绊的成长、偶尔的孤独,和那些被霓虹灯点亮的闪光瞬间。如果你的心里也住着一个对东京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小孩,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陪伴和勇气。

写给正在或即将奔赴东京的你
这篇日记不是一份完美的“东京生存指南”。它更像是一个朋友深夜发来的讯息,告诉你在这里摔过的跤、看过的风景、流过的泪和放肆大笑的瞬间。希望在你感到迷茫和孤独时,这些文字能给你一点“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安慰。

一半书香一半霓虹,我的东京留学日记

嘿,朋友。

不知道你现在是在国内某个城市的深夜里,一边刷着lxs.net,一边憧憬着未来的东京留学生活?还是,你已经身处这座城市,正经历着和我一样的兵荒马乱?我的留学日记,就是想和你聊聊这份“一半书香,一半霓虹”的真实生活。这里有在图书馆为论文头秃的深夜,也有钻进神保町旧书店淘到宝贝的惊喜;有挤不上山手线末班车的焦虑,也有在居酒屋和新朋友碰杯的温暖。这本日记没有完美的攻略,只有一个人磕磕绊绊的成长、偶尔的孤独,和那些被霓虹灯点亮的闪光瞬间。如果你的心里也住着一个对东京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小孩,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陪伴和勇气。

还记得我刚到东京的第三个月,一个周四的晚上十一点半。我刚在早稻田大学的中央图书馆里,和一篇关于江户时代消费文化变迁的报告死磕了八个小时,眼睛干涩,脑子像一团浆糊。拖着快散架的身体冲向高田马场车站,就是为了赶上那趟传闻中“能把人挤成相片”的山手线末班车。

车门打开的瞬间,人潮像沙丁鱼一样被吸进去,又被挤出来。我被夹在中间,背包带子勒得肩膀生疼,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本刚借的、厚得像砖头一样的参考书。电车启动,窗外的灯光飞速掠过,新宿的高楼、涩谷的广告牌、池袋的霓虹……它们像一幅幅流动的、绚烂却遥远的画。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来这个巨大、繁忙、昂贵,甚至有些冷漠的城市,读这些晦涩的文献,过这种被时间追着跑的日子?

这个问题,在我之后无数个深夜里,都曾反复拷问过我。而这篇日记,就是我慢慢找到答案的过程。

图书馆的灯,与啃不完的文献

我们先聊聊“书香”这部分吧,毕竟这才是我们漂洋过海的初衷。

来日本之前,我对这里大学的印象,大多来自日剧和动漫——樱花飞舞的开学季,轻松有趣的社团活动,还有甜甜的校园恋爱。来了之后才发现,学术,尤其是研究生的学术生活,是极其严肃和高压的。我所在的文学研究科,每周的“ゼミ”(Seminar,研究讨论会)是重头戏。你不仅要阅读教授指定的大量日文、英文文献,还要在所有人面前发表自己的研究进度和观点,然后接受教授和同学们的“灵魂拷问”。

我第一次发表时,因为准备不足,被教授的一个问题问得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恨不得当场找个地缝钻进去。那种感觉,比雅思口语考官盯着你时还要紧张一百倍。从那以后,图书馆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东京大学的综合图书馆,藏书量超过120万册,那里的氛围庄严得让你不敢大声呼吸。而我常去的早大中央图书馆,地下书库像个巨大的迷宫,你总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和知识来一场漫长的约会。

你知道吗?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一项调查,日本大学院的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超过30个小时,这还不包括上课和打工。这意味着,每天至少有4-5个小时,你是完全沉浸在学术世界里的。为了写一篇期末报告,我曾经在国立国会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星期。那里是日本唯一的国立图书馆,拥有超过4500万件馆藏资料。你需要办理专门的阅览证,把所有个人物品都存起来,像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一样走进阅览室。在那里,我翻阅到了几十年前的旧报纸和杂志,那种触摸到历史尘埃的感觉,是任何电子版资料都无法替代的,也瞬间治愈了所有为论文头秃的烦恼。

当然,这份“书香”不只在校园里。东京的神保町旧书街,是所有爱书人的天堂。超过170家旧书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空气里都弥漫着纸张和时光的味道。有一次,我为了找一本关于日本民俗学的绝版书,几乎跑遍了半个神保町。最后在一家名叫“矢口书店”的小店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它。店主是个和蔼的老爷爷,他看我一个外国学生对这么冷门的书感兴趣,还多聊了几句,甚至给我打了折。捧着那本封面已经泛黄的书走出店门,阳光正好洒在身上,那一刻的满足感,是涩谷的任何一家买手店都给不了的。

账单上的数字,与居酒屋的喧嚣

好了,我们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聊聊更接地气的“霓虹”生活,以及它背后那串最真实的数字——账单。

东京,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这份“贵”,体现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当其冲的就是房租。根据日本不动产信息网站SUUMO的最新数据(2023-2024年),在留学生聚集的区域,比如新宿区或丰岛区,一个15-20平米的单间公寓(1K/1R),月租金普遍在7万到10万日元之间(约合人民币3500-5000元)。这笔开销,会稳稳地占据你每月生活费的大头。

我当时为了省钱,租在了离市中心稍远的练马区,每天单程通勤就要45分钟。即便如此,每个月6万5千日元的房租加上水电网燃气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所以,“アルバイト”(打工)就成了绝大多数留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规定,2023年10月起,东京都的最低时薪上调至1113日元。听起来似乎不错?但你要知道,留学生的打工时间上限是每周28小时。这意味着,就算你把时间排满,一个月最多也只能赚到12万日元左右。

我的第一份工,是在一家连锁居酒屋做服务员。从下午五点忙到晚上十一点,要不停地端着沉重的扎啤杯和滚烫的铁板烧穿梭在客人中间,还要用磕磕巴巴的敬语应对各种要求。一个晚上下来,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最开始,我连客人的点单都听不太懂,经常出错,被店长骂得狗血淋头。有好几次,我都是在回家的末班电车上,一边累得想哭,一边默默地背菜单和敬语。但也是在这份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跟日本人打交道,听懂了带着各种口音的日语,还和几个同事成了朋友。发薪日那天,当我用自己赚来的钱,在楼下的超市给自己买了一盒哈根达斯时,那种踏实感,让我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交通费是另一大支出。东京的公共交通系统极其发达,但也极其昂贵。从我的住处到学校,单程就要300多日元。好在作为学生可以购买“通学定期券”(学生月票),能打不少折扣。我当时计算了一下,一个月下来,光是学校和打工两点一线的交通费,即便有月票,也要花掉将近1万日元。所以,一张Suica或Pasmo交通卡,你会眼睁睁地看着上面的数字迅速减少。

在这种“烧钱”的环境下,我们都练就了一身省钱的本领。比如,学会逛“業務用スーパー”(业务超市),那里的食材分量大得惊人,价格却很便宜;晚上八点以后去超市,能买到半价的便当和熟食;活用各种积分卡和优惠券,积少成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偶尔,和朋友们约在下北泽的古着店逛逛,去吉祥寺的口琴横丁吃一顿烤串,或者在人均消费不到3000日元的“鸟贵族”居酒屋里,点上一杯Highball,畅聊一下午,这些都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霓虹”时刻。那种微醺的快乐,能瞬间冲散所有关于房租、账单和论文的焦虑。

一个人的便利店便当,和一群人的干杯声

在东京,你最先要适应的,可能就是孤独。

这是一个对“个体”无比尊重的社会。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电车上,几乎没有人交谈,所有人都低头看着手机或书。在餐厅里,“一人食”的座位随处可见,一个人吃烤肉、一个人吃火锅,都再正常不过。这种距离感,一方面让人觉得自由,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感到疏离。

我经历过很多个“一个人”的时刻。一个人在深夜的便利店,对着琳琅满目的便当犹豫不决;一个人在公寓的小小房间里,对着电脑屏幕和家人视频;一个人在生病时,拖着沉重的身体去诊所,面对着复杂的医疗术语一头雾水。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JEES)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留学生表示曾感到过孤独和不安。这种感觉,在刚来日本的第一年尤为强烈。

想要打破这种孤独,就要主动走出去。大学的“サークル”(社团)是一个绝佳的平台。日本大学的社团文化非常发达,从体育类的足球、棒球,到文化类的茶道、摄影,再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爱吃拉面同好会”,种类多到你无法想象。我当时鼓起勇气,加入了一个国际交流社团。社团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也有对外国文化充满好奇的日本学生。

我们一起组织过语言交换活动,在代代木公园办过野餐会,还在学园祭(校园开放日)上一起摆摊卖过中华料理。记得有一次,我们几十个人一起去箱根合宿(集体外宿旅行)。晚上,大家在榻榻米房间里围坐一圈,玩着游戏,聊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和未来的梦想。那一刻,国籍、语言都不再是障碍。当一个日本朋友用蹩脚的中文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时,我感觉心里某个坚硬的角落,瞬间就融化了。这些伙伴,成了我在东京的“家人”。

除了社团,打工的地方、语言学校的同学、甚至是住处附近的邻居,都可能成为你在这个城市建立连接的契机。关键在于,你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一句简单的“こんにちは”(你好),一个善意的微笑,可能就会开启一段意想不到的友谊。不要害怕自己的日语不够好,也不要担心自己会“麻烦”到别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所担心的,都只是你自己的想象。东京这座城市,外表或许冷漠,但当你真正尝试去触摸它时,会发现内里藏着无数的温暖。

在十字路口迷路,才看到真正的风景

留学生活,就像站在涩谷那个著名的十字路口。绿灯亮起,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你很容易在人潮中迷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冲击。是专注于学术,争取毕业后留校深造?还是多参加就职活动,为进入日企做准备?是融入日本社会,努力变得和周围人一样?还是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活出自己的样子?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我曾经也陷入过这种迷茫。看到身边有同学拿到了名校的博士offer,我会焦虑;看到有朋友找到了知名商社的工作,我也会羡慕。我拼命地去模仿别人,参加各种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就职说明会,投递了几十份简历,结果都石沉大海。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否定自己。

转机发生在一个偶然的下午。我漫无目的地在谷中银座商店街闲逛,那是一条保留着浓厚昭和时代风情的老街。我走进一家小小的手冲咖啡馆,店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一边慢悠悠地冲着咖啡,一边和我聊天。她问我为什么来日本,喜欢东京的什么。我把我的困惑和焦虑都告诉了她。她没有给我任何建议,只是静静地听着,然后递给我一杯咖啡,说:“年轻人,别太着急赶路,有时候停下来看看风景,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那杯咖啡的味道,温暖得恰到好处。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在追逐别人的脚步,却忘了问自己,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我喜欢文字,喜欢历史,喜欢与人交流。我留学的初衷,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然后用我的眼睛和笔,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就像我现在正在做的这样。

从那天起,我不再强迫自己去参加就职活动。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索东京的各个角落。去高圆寺的Live House听一场地下乐队的演出,去根津美术馆看一次限时特展,去等等力溪谷感受城市中的一片绿洲。我把这些经历写成文字,发在社交媒体上,没想到收获了很多人的喜欢和共鸣。我发现,当我不再刻意去寻找方向时,路,反而自己出现在了脚下。

留学,最重要的不是你最终拿到了一张什么样的文凭,或者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而是这个过程,它如何打碎你,又如何重塑你。它让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处理麻烦,学会和孤独相处,最终,学会认识自己。

所以,如果你也感到迷茫,别怕。迷路,是看见真正风景的开始。


我知道,这篇文章没有给你提供任何具体的“攻略”,比如怎么租房子最划算,或者怎么写研究计划书。因为这些技术性的问题,你总能找到答案。但留学生活中那些复杂的情绪——那些在深夜里涌上心头的自我怀疑,那些在人群中感受到的格格不入,那些取得一点点小进步时的欣喜若狂——是很难用“指南”来概括的。

别害怕犯错,你的日语说得再蹩脚,日本人也能猜出大概意思,勇敢地去说。

别总想着省钱,偶尔也给自己买一张音乐会的门票,或者去吃一顿不需要看价格的烤肉,你的精神食粮同样重要。

别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就算只是去楼下的公园坐一坐,晒晒太阳,也比一个人胡思乱想要好。

东京就是这样,一半是需要你埋头苦读的“书香”,一半是需要你亲身体验的“霓虹”。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你独一无二的留学人生。愿你在这里,既能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最终,找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加油啊,朋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1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