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当打工人,到底香不香?

puppy

快毕业的你,是不是也常常纠结:留在新加坡当“打工人”,到底香不香?这边听着是诱人的高薪、超低的税,还有拿到PR的希望;那边却是高到咋舌的房租、让人喘不过气的“卷”,和偶尔袭来的异乡孤独感。所以真实体验究竟如何?这篇文章不灌鸡汤,也不画大饼,只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用学长学姐的亲身经历,把工资、租房、职场文化和身份规划这些最实在的事儿给你盘得明明白白。到底值不值得留下来,或许看完你心里就有答案了。

新加坡打工人速览:香不香,一看便知

? 为啥香?

1. 薪资给力:尤其是热门专业,起薪就能吊打不少地方,每年还有稳定涨幅和花红(Bonus)。

2. 税率天堂:个人所得税率全球最低之一,赚到手的钱实实在在,不用给税务局打大工。

3. 安全感MAX: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半夜出门吃夜宵都不带怕的。

4. 国际化平台:遍地都是跨国公司亚太总部,能接触到全球项目和同事,履历镀金效果一流。

5. PR希望:虽然越来越难,但留学生依然是优质候选人,留下来拿永居身份的通道还开着。

? 为啥不香?

1. 房租“刺客”:工资的一大半可能都要上交给房东,居住空间还很“精致”。

2. 职场“内卷”: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加班是家常便饭,Work-Life Balance有时只是个传说。

3. 生活成本高:除了房租,吃饭、社交、娱乐样样不便宜,一不小心就“月光”。

4. 身份焦虑:EP准证续签有压力,申请PR像开盲盒,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EMO。

5. 异乡孤独感:家人朋友不在身边,逢年过节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谁懂?


在新加坡当打工人,到底香不香?

深夜十二点,刚赶完一个project的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你在红山租的小房间。划开手机,看到朋友圈里,国内的同学在晒成都的火锅、长沙的小龙虾,还有爸妈炖好的那碗热汤。

这时候,一封邮件弹了出来,是公司HR发的,提醒你下个月的EP(工作准证)要续签了。你心里咯噔一下,突然开始盘算:每个月到手的5000新币工资,交完1500的房租,再去掉吃饭交通,剩下的好像也没多少。这样的日子,到底值不值得?留在新加坡当“打工人”,究竟是更光鲜的未来,还是一场辛苦的“豪赌”?

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留学生毕业季的“天问”。别急,今天咱们不灌鸡汤,也不画大饼,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把工资、租房、职场和身份这些最实在的事儿,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第一站:聊聊钱,到手的工资到底有多“香”?

聊留不留,肯定得先聊钱。毕竟,搞钱是咱们打工人的第一要务。新加坡的薪水,确实是它最诱人的地方之一。

咱们直接上数据。根据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的本科毕业生,整体月薪中位数达到了4313新币。这只是个“中位数”,意味着一半的人比这个高。如果你是热门专业的,那更是起飞的节奏。

举个例子,我学CS(计算机科学)的学弟小A,NUS毕业,校招时手握三个offer,最后去了一家美国的科技公司新加坡分部,起薪直接开到7000新币/月。这还没算上第一年的签约奖金和股票。这个数字,放在国内一线城市的应届生市场里,也是相当能打的。

金融、法律、医学这些传统高薪行业就更不用说了,起薪普遍在5000-8000新币之间。就算你读的是相对冷门的文科专业,比如市场营销或传媒,在新加坡找到一份3500-4000新币起薪的工作,也并非难事。

更香的是新加坡的税。这里简直是打工人的“避税天堂”。它的个人所得税是阶梯制的,而且税率极低。我给你算笔账你就明白了:

假设你年薪6万新币(月薪5000),在很多国家这都得交一大笔税。但在新加坡呢?

年收入首2万新币:税率0%,交税S$0。
接下来1万新币(20,001-30,000):税率2%,交税S$200。
再接下来1万新币(30,001-40,000):税率3.5%,交税S$350。
最后2万新币(40,001-60,000):这部分适用下一个阶梯的税率7%,但我们只计算到6万,所以是2万 * 7% = S$1400... 啊不对,是4万到8万这个区间的税率是7%。所以6万年薪的税应该是这样:
首2万:S$0
次1万:S$200
次1万:S$350
最后2万(40,001-60,000):这部分落在4万到8万的区间,税率是7%。所以是 20,000 * 7% = S$1400。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算:(60,000-40,000)*7% + 550 = 1950。 不对,让我们查一下官方计算器。年收入6万新币,个人所得税是 S$1,950。这样算下来,实际税率才3.25%左右。

还是用个更简单明了的方式说吧。年薪6万新币,你一年真正需要交的税大概是1950新币。平均下来,每个月才160多块钱。你的大部分血汗钱,都稳稳地躺在自己的口袋里。对比一下国内动辄20%以上的税率,是不是瞬间觉得这工资香了好几倍?

如果你以后拿到了PR(永久居民),还会开始缴纳CPF(中央公积金),公司交17%,自己交20%。虽然到手的钱变少了,但这笔钱是强制储蓄,可以用来买房、医疗和养老,相当于国家帮你理财,未来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资产。

所以单从“搞钱”这个角度看,新加坡绝对是YYDS(永远的神)。

第二站:直面现实,被房租“绑架”的生活

好了,刚给你描绘完“搞钱”的美好,现在得泼一盆冷水了。你在新加坡赚的钱,很可能还没捂热,就要被一个叫“房租”的巨兽吞掉一大口。

新加坡的房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贵。两个字:离谱。尤其是过去两年,涨幅堪称疯狂。

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市场价(2024年初行情):

一个HDB(组屋)的普通房(Common Room),就是你需要和别人共用卫生间的那种,位置稍微偏一点比如西部或北部,月租也要1000-1200新币。如果是在市中心附近,比如中巴鲁、女皇镇,1300新币起步。

一个HDB的主人房(Master Room),带独立卫生间,价格基本在1400-1800新币之间,看地段和装修。

如果你想住得好一点,选择公寓(Condo),有健身房和游泳池的那种,一个普通房也要1400新币以上,主人房轻轻松松突破2000新币。

想自己住?一个单人开间(Studio),最便宜的也要2500新币往上走。

我的学姐小C,去年毕业在CBD的金融公司上班,月薪6000。她想住得离公司近一点,预算1500,结果找了一个月,最后只能在加冷(Kallang)那边跟两个女生合租一套三室一厅的HDB,她住最小的那个隔间,没有窗户,每个月租金1400新币。她说:“每天下班回到那个小黑屋,真的会怀疑人生。工资的三分之一没了,换来的就是一张床和一个柜子。”

你看,刚才我们算的月薪5000,听着不错吧?但你先减去1500的房租,再减去水电网费大概100,剩下3400。新加坡吃饭,就算你天天吃食阁(Hawker Centre),一天也要15-20新币,一个月算500。交通费一个月100。电话费50。这样固定的开销下来,就差不多2200新币了。

也就是说,你一个月能自由支配的钱,大概是2800新币。这还没算你买衣服、护肤品,跟朋友聚餐、看电影,或者偶尔想旅个游的开销。想存钱?可以,但需要你对自己狠一点。

高昂的房租,是新加坡打工人生活幸福感的第一大“杀手”。它会让你在选择工作和生活时束手束脚,让你对工资单上的数字变得异常敏感。这份“不香”,你得有心理准备。

第三站:职场“现形记”,是镀金还是内耗?

除了钱和房子,工作本身的感觉,决定了你每天8小时(甚至更长)的心情。新加坡的职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正面是“国际化”和“规范化”。新加坡是无数跨国公司(MNC)的亚太总部所在地,从科技巨头Google、Meta,到金融大鳄高盛、摩根大通,再到快消品公司宝洁、联合利华。在这里工作,你的同事可能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美国、欧洲……你每天的邮件和会议都是全英文,接触的项目也是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这种经历对你的眼界和履历,是极大的加分项。

这里的职场非常规范,讲究流程和专业。很少有国内那种“酒桌文化”或者复杂的人情世故。大家就事论事,用数据和结果说话,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是一个能快速学习和成长的好环境。

但硬币的另一面,就是众所周知的“卷”。新加坡的精英文化和高效的工作节奏,意味着压力巨大。我一个在广告公司的朋友小D,她说她的日常就是“不是在比稿,就是在去比稿的路上”。晚上八九点下班是常态,周末在家加班改方案也是家常便饭。她说:“在这里,没人逼你,但周围的人都在跑,你不敢停下来。”

这种“卷”还体现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上。大家都很注重自我提升,下班后去读个在职硕士,考个CFA、PMP证书的大有人在。如果你安于现状,很快就会有被淘汰的危机感。

至于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在新加坡更像是一个需要努力去争取的奢侈品,而不是默认的福利。当然,这也分行业和公司。有些欧洲公司文化会好一些,但总体来说,想在新加坡轻松地“摸鱼”,不太现实。

所以,新加坡的职场是一所很好的“职业培训学校”,它能快速把你打磨成一个专业的、国际化的“打工人”。但这个过程,免不了要经历高压和阵痛。这份历练值不值得,就看你的职业规划和抗压能力了。

第四站:身份的迷思,PR的“围城”

对很多留学生来说,留在新加坡工作,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申请PR(永久居民)。拿到PR,意味着更稳定的生活,可以买组屋,享受更多本地福利,也为以后申请公民、把家人接过来生活铺平了道路。

几年前,留学生毕业后拿PR相对容易。但现在,政策收紧,难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首先,你得先有工作准证。大部分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拿的是EP(Employment Pass)。从2023年9月起,新加坡移民局(MOM)推出了新的COMPASS评估框架,申请EP需要打分。这个框架从薪水、学历、企业员工国籍多元化、企业对本地员工的招聘承诺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简单说,就是不仅看你个人优不优秀,还要看你所在的公司“够不够格”。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薪资不占优势,这就给申请增加了不确定性。

就算顺利拿到了EP,也只是第一步。申请PR更像是在“开盲盒”。官方从不公布具体标准,但根据大家总结的经验,移民局会综合考虑你的年龄、薪水、行业、学历、在新加坡的居住时间、是否融入本地社会(比如做义工)等一系列因素。

我身边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学长小E和小F,同一年NTU硕士毕业,都在IT行业。小E工资涨得快,三年内从4500涨到了7000,平时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第二次申请PR就通过了。而小F的公司是一家小企业,薪水涨幅不大,三年后才到5500,申请了两次都被拒了,最后EP续签也出了问题,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回国。

这种身份上的不确定性,是悬在很多“新漂”头上的一把剑。你会时常感到焦虑,害怕失业,因为失业就意味着准证失效,你可能就要在短时间内打包回国。你也很难做长远的规划,比如买房、结婚生子,因为你不知道未来自己是否还能留在这个国家。

与此同时,那种融不进的“异乡感”也时常会冒出来。虽然新加坡华人多,语言文化障碍小,但你依然会感觉到自己是“外地人”。节假日看着本地同事家人团聚,而你只能和朋友们搭伙吃饭;生病了不敢告诉远方的父母,只能自己一个人去诊所。这种孤独感,是再高的薪水也无法完全填补的。

所以,关于身份规划,你需要想清楚:你是只想把新加坡当成一个短期“跳板”,赚几年钱、攒点经验就走?还是真的想在这里扎根,并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承受不确定性?

写在最后:所以,这趟车到底上不上?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更纠结了。别慌,这很正常。

其实,“在新加坡当打工人,到底香不香”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它完全取决于,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如果你渴望一份高起点、国际化的职业开端,想在年轻的时候拼一把,快速积累第一桶金和一份漂亮的履历,那新加坡的“香”,绝对值得你来品尝。这里的高薪、低税和MNC平台,能给你一个非常扎实的起点。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安稳、有归属感的生活,希望工作和生活能有清晰的边界,或者家人的陪伴对你来说至关重要,那么新加坡房租的“苦”、职场的“卷”和身份的“悬”,可能会让你觉得备受煎熬。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有机会,不妨亲自来“试驾”一下。一张EP准证通常是1-2年,你就给自己两年的时间,去体验这里的一切。去挤早高峰的地铁,去感受CBD的快节奏,去为高昂的房租心疼,也去享受发薪日和拿到花红的快乐。

两年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爱上了这里的有序和高效,决定为PR再拼一把;也可能,你会无比怀念国内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带着一份不错的存款和一份闪亮的履历,潇洒地转身。

无论哪种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

新加坡这趟列车,不一定非要坐到终点。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你看过,经历过,这就值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77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