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新西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还在为未来焦虑,被“内卷”搞得心力交瘁吗?我懂你!出国前的我,也是个随时紧绷的“奋斗逼”,生怕走错一步就被人甩下。但踏上新西兰这片土地后,一切都变了。在这里,我不是换个地方继续卷,而是在雪山湖泊的壮阔里,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在当地人松弛又热忱的生活态度里,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这趟留学之旅,真正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让我找回了内心久违的平静和力量。如果你也感到迷茫,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启发。

写在前面:这不只是一篇留学攻略
这是一份来自新西兰的心灵疗愈手记。如果你也正被“不确定性”和“必须成功”的魔咒困扰,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带来一丝喘息的空间。

这趟新西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嘿,朋友,我是 lxs.net 的小编阿禾。想先给你讲个小场景,看看你是不是也觉得眼熟。

三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坐在堆满行李箱的房间里,地板上摊着雅思红宝书、几本关于“如何快速适应留学生活”的工具书,还有一小瓶褪黑素。电脑屏幕上,是无数个打开的网页:新生群里的聊天记录飞速滚动,学长学姐分享的选课攻略,还有LinkedIn上那些光鲜亮丽的“过来人”履历。我一边机械地把衣服塞进行李箱,一边抑制不住地心慌。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选的这个专业,以后好找工作吗?万一我跟不上课程怎么办?万一我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那时候的我,就像一个上满了弦的陀螺,被一股叫做“内卷”的力量狠狠抽打着,不敢停,也不敢错。出国留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不能输的豪赌,是换个赛道继续加速。我以为我需要的是更强的“战斗力”,却没想过,真正等待我的,是一场温柔的“治愈”。

而治愈我的,就是新西兰这片神奇的土地。

当“效率至上”的我,撞上“五点下班”的KIWI文化

刚到奥克兰的时候,我浑身都是“奋斗逼”的习气。习惯了国内24小时不打烊的生活,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拼搏就该是人生的主旋律。我把自己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上课、泡图书馆、参加各种networking活动、周末还要去兼职。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高昂的学费,才不会被同龄人抛下。

第一次冲击,来自一家超市。那是个周日下午五点零一分,我冲到门口,发现大门已经上锁。店员正在里面优哉游哉地收拾东西,看到我,友好地耸耸肩,指了指门口“Closed”的牌子。我当时简直无法理解,生意最好的周末,怎么能说关门就关门了?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这才是新西兰的常态。这里绝大多数的商店、银行、办公室,下午五点准时关门。人们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下班后的时间属于家庭、朋友、爱好和自己。我的导师,一位在学术界颇有声望的教授,会因为要去海边冲浪而把meeting改期;我的本地同学,在小组讨论时,会认真地建议“我们先喝杯咖啡放松一下,再开始头脑风暴吧”。

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这种“慢”。但在一次小组项目中,我彻底改变了看法。那次我们小组要完成一个市场分析报告,组里有个叫Liam的本地同学。我按照国内的习惯,上来就分工、设deadline,恨不得一天之内把框架搭完。Liam却笑着拦住我:“Hey, relax. Let's get to know each other first.” 他花了半个小时,让我们每个人聊了聊自己的兴趣爱好。整个项目过程中,他总能找到最有趣的数据点,还提议我们去实地走访几家小店,跟店主聊天。我们的进度不算最快,但过程却异常愉快,最后的报告也因为充满了真实鲜活的细节而拿到了高分。

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效率”,是不是只是为了缓解焦虑而进行的“假性忙碌”?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报告,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位居前列。这里的人们平均每周工作大约38小时,远低于许多亚洲国家。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懂得,真正的创造力和幸福感,来自于松弛有度的生活,而不是无休止的自我消耗。

从钢筋水泥到雪山湖泊,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在国内时,我的解压方式是暴饮暴食、熬夜看剧,或者去KTV声嘶力竭地吼几个小时。但这就像饮鸩止渴,短暂的快感过后,是更深的空虚和疲惫。我的焦虑,始终被困在一方小小的屏幕和一间几十平米的出租屋里。

新西兰最奢侈的,不是物质,而是唾手可得的自然风光。这里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都是受保护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驱车一两个小时,几乎都能一头扎进纯粹的自然里。

我的“自然疗愈”之旅,从一次被朋友硬拉去的徒步开始。那是奥克兰附近的一条步道,我们穿行在温带雨林里,巨大的蕨类植物遮天蔽日,空气里满是泥土和植物的清香。一开始我还惦记着下周要交的论文,但随着身体的疲惫和汗水的流淌,我的大脑像被格式化了一样,那些烦恼竟然慢慢消失了。当我最终登上山顶,看到远处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时,一种久违的平静感涌上心头。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和这天地比起来,我的那些焦虑和困扰,渺小得不值一提。

从那以后,我彻底爱上了“走出去”。我不再把周末关在图书馆,而是和朋友们一起探索这个国家。我们在Rotorua的地热公园感叹地球的神奇脉动,在Kaikoura的海边看成群的海豹懒洋洋地晒太阳,在Tekapo的暗夜保护区仰望璀璨的银河,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清晰的星空,震撼到失语。有科学研究表明,每周在大自然中待上1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人的幸福感和健康水平。对我来说,这简直是立竿见影的“特效药”。

这种疗愈不一定需要翻山越岭。有时,只是在下课后,去学校旁边的公园草坪上躺一会儿,看着天上的云慢慢飘过;或者在海边的长椅上坐着,听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大自然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它不给你讲任何大道理,却能抚平你内心的褶皱,让你重新获得与世界连接的踏实感。

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没用”的爱好里藏着真正的热爱

出国前,我的人生信条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哦不,是“选个好专业,进个大公司,拿份高薪水”。我把人生规划成一条笔直向上的线,任何偏离轨道的行为,都被视为“浪费时间”。

在新西兰,我看到了无数种“跑偏”的人生,但每一种都那么生动,那么快乐。我的房东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叔,主业是木匠,他会花一整个下午,只为打磨一把送给孙女的小木马,脸上的专注和幸福感,比任何KPI都真实。我在农夫市集上认识一个女孩,她从法学院毕业,却放弃了律师事务所的offer,自己经营一个有机果酱摊位,她说:“我喜欢每天和新鲜的水果打交道,喜欢看到顾客品尝后满足的笑脸。”

这种价值观的冲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成功”。难道只有成为精英,才算成功吗?我身边很多同学,他们的追求也很多元。有人利用假期去保育区做志愿者,保护濒危的Kiwi鸟;有人在学校组建乐队,每周在小酒馆演出;还有人痴迷于帆船,梦想着有一天能环游世界。他们很少谈论未来的薪水和职位,更多的是在分享当下的热情和体验。

你可能不知道,新西兰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国家。根据新西兰统计局的数据,全国超过97%的企业是员工少于20人的小微企业。这种“船小好掉头”的经济结构,也孕育了鼓励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人们更倾向于“为自己工作”,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而不是挤破头去争抢大公司的几个名额。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慢慢卸下了伪装。我从小喜欢画画,但因为“不能当饭吃”而被搁置了很久。在新西兰,我重新拿起了画笔。我加入了学校的绘画社团,周末就背着画板去海边写生。我画的不好,但过程中的那种纯粹的快乐,是刷再多高分也换不来的。我不再用“有用”或“没用”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我明白了,那些能让你眼睛发光,让你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留学不是一场孤岛求生,请勇敢地伸出手

说了这么多美好,但留学生活并非全是坦途。孤独感,是每个留学生都躲不过的课题。尤其是在一个节奏缓慢、注重家庭生活的国家,当夜幕降临,看着窗外家家户户的温暖灯光,那种身在异乡的孤单会被无限放大。

一开始,我也把自己关起来。我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怕说错话被人笑话;我觉得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很难真正融入。我像一只刺猬,用冷漠和距离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内心。

改变发生在我鼓起勇气参加了一次国际学生迎新会的potluck(百乐餐,每人带一道菜的聚餐)。我笨手笨脚地做了一盘番茄炒蛋,忐忑地带了过去。没想到,这道最家常的中国菜大受欢迎。一个来自巴西的女孩一边吃一边问我怎么做的,一个德国小哥跟我分享他去中国旅行的趣事。我们聊得热火朝天,那一刻,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好像消失了。

我开始学着主动一点。在课堂上,我不再害怕提问;在咖啡馆,我会和咖啡师聊聊天气;我加入了大学的徒步俱乐部,和一群不同国家的朋友一起用脚步丈量新西兰。我发现,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大多数人都非常友善和包容。新西兰的大学通常都设有非常完善的国际学生支持中心,从学业辅导到心理咨询,都能提供帮助。当我因为压力太大而感到焦虑时,我预约了学校的免费心理咨询,咨询师耐心地倾听,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

别把自己当成一座孤岛。你的同学、老师、邻居,甚至每天跟你打招呼的公交车司机,都可以成为你和这个新世界连接的触点。建立连接的过程,就是把“他乡”变成“吾乡”的过程,也是治愈孤独、找回力量的过程。

我知道,看到这里的你,可能依然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别急,让我给你几个不算是建议的建议吧:

下次当你因为一个due而熬得焦头烂额时,试着合上电脑,去外面走十分钟。看看天,看看树,听听风的声音。作业永远做不完,但那片刻的宁静,是给自己最好的充电。

去和你课程列表里那个看起来最酷的本地同学说句话,问问他周末有什么计划。你可能会发现一个超赞的徒步路线,或者一个隐藏在街角的手工冰淇淋店。

找一件和你的专业毫无关系,甚至看起来“纯属浪费时间”的事情去做。可以去海边学冲浪,可以去社区中心学陶艺,也可以只是去图书馆借一本你永远不会在课堂上读到的小说。给你的大脑放个假,让你的心灵去探险。

请允许自己有“无所事事”的权利。在新西兰的草坪上躺着发呆,不是懒惰,而是在进行一场重要的“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平静和能量。

留学不是一场比赛,终点线也不是回国后那份光鲜的工作。它是一段旅程,让你有机会重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你自己。别怕走慢一点,新西兰会教你,风景在路上,也在心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53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