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韩国后,我才明白的几件事

puppy

但真正来了才发现,课本上的韩语和教授飞快的语速是两码事,传说中的前后辈文化真的需要点“眼力见儿”,而小组作业(timple)的“痛”,可能比吃火鸡面还上头。当然,这里也有超乎想象的便利和让人幸福感爆棚的美食。这篇文章没那么多滤镜,只想跟你像朋友一样聊聊,那些留学路上的真实瞬间、踩过的坑和心里话,希望能让准备来或正在这里的你,少走一点弯路。

来韩前,你可能需要知道的“真心话”速览
关于语言:你考到的 TOPIK 6级证书,和教授每分钟300个音节的语速之间,可能还隔着一条汉江。
关于人际:传说中的“前后辈文化”真实存在,有时一杯烧酒的倒法,比论文格式还讲究。
关于学业:小组作业(Timple)是所有大学生的“劫”,遇到“隐形人”队友的概率,比抽中签售会还高。
关于生活:凌晨三点能点到炸鸡外卖是基本操作,24小时便利店和咖啡馆是你的“续命”港湾。

嘿,朋友!

还记得我刚到韩国的第一个月,第一次上专业课的情景。我揣着那张滚烫的TOPIK 6级证书,自信满满地坐进第一排,准备大展身手。然后,教授走了进来,一位看起来和蔼可亲的阿加西(大叔)。他打开PPT,没有半句寒暄,开始以一种我从未在听力考试里听到过的语速,讲解着“韩国现代消费文化变迁”。

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你以为自己是来听一场交响乐,结果一开场就是Eminem的Rap God。我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刚刚……他说了啥?中间是不是跳过了几页PPT?” 我看着周围的韩国同学飞快地记着笔记,偶尔还点点头,而我,只能尴尬地在笔记本上画着小蘑菇,感觉自己像个误入高数课堂的小学生。那一刻,我手里的那张高级证书,突然变得有点讽刺。

那一节课,让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留学生活和我们隔着屏幕看到的、想象中的,真的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所以今天,不聊韩剧滤镜,不谈诗和远方,就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像朋友一样跟你唠唠,那些留学韩国后,我才真正明白的事儿。希望能让准备来或正在这里的你,心里能稍微有个底。

你的韩语很好,但可能只在“考卷上”

我们先从最要命的语言说起。很多人像我一样,在国内学了很久的韩语,考过了TOPIK,觉得日常交流应该没问题。来了才发现,语言的战场,根本不在考场,而在生活的一呼一吸之间。

课本教我们的是“안녕하십니까?(您好)”,但便利店的阿姨会用超快的语速问你“봉투 필요하세요?(需要袋子吗?)”。你还在脑子里翻译这句话时,她可能已经把东西给你装好了。教授讲课的速度更是“灾难级别”。有语言学研究数据显示,韩语的平均语速是每秒约7.84个音节,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语言之一,而英语大概是6.19个音节。这1.65个音节的差距,在课堂上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有个朋友,也是TOPIK 6级,刚来的时候去银行办卡。柜员姐姐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关于不同卡片福利、年费、关联账户的规定,全程夹杂着各种金融术语和敬语的复杂变形。我朋友全程只能保持着礼貌的微笑,不断说“네, 네(是,是)”。最后办出来一张她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功能的卡,回来后对着说明书研究了半天。她说:“那一刻,我感觉我的韩语被清零了。”

除了语速,还有无处不在的缩略语和新造词(신조어)。比如,韩国年轻人会说“인싸(insider,指很合群的人)”、“아아(冰美式咖啡的缩写)”、“별다줄(什么都缩写的意思)”。这些词,你在任何一本教材上都找不到,但它们却是融入韩国年轻人圈子的“密码”。想要听懂他们的梗,光靠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

这并不是说我们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TOPIK证书是我们学术能力的证明,但生活中的韩语,需要我们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去听、去看、去大胆地说。哪怕一开始说得磕磕巴巴,哪怕会闹出笑话,但每一次开口,都是在缩短课本与现实的距离。

“眼力见儿”,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社交必修课

来韩国之前,我或多或少听过“前后辈文化(선후배 문화)”。当时觉得,不就是尊敬前辈嘛,我们中华民族也是礼仪之邦,这应该不难。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尊敬”二字,被拆解成了无数个具体的、需要用“眼力见儿(눈치)”去解读的社交场景。

开学不久,我参加了系里的新生欢迎会(OT)。饭桌上,前辈们给我们倒酒,我当时很自然地单手接了过来。瞬间,整个桌子的气氛有点微妙的凝固。后来一个相熟的学姐悄悄告诉我,在韩国,接受长辈或前辈倒的酒水或递的东西时,一定要用双手,以示尊敬。那一刻,我尴尬得脚趾都快在鞋里抠出一座首尔塔了。

这种不成文的规矩还有很多。比如,聚餐时,永远是年纪最小的后辈负责烤肉、倒水、摆餐具;和前辈一起走路,要稍微落后半步;不能直呼前辈的名字,必须加上“선배님(前辈)”的敬称。根据韩国招聘网站Albamon在2022年对大学生的调查,超过60%的学生表示因为学校的人际关系而感到压力。这种压力,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需要时刻察言观色、遵守这些默认规则的“眼力见儿”文化。

当然,这种文化也有温暖的一面。大部分前辈都非常照顾后辈,他们会主动请你吃饭,给你分享学习资料和考试“秘笈”,在你遇到困难时也会热心帮忙。这种紧密的联结,会让你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关键在于,你要先学会读懂这里的“空气”。

而说到大学生活,就不得不提那个让所有韩国大学生闻风丧胆的存在——小组作业(팀플, Timple)。

在国内,我们也有小组作业,但韩国大学的“Timple”简直是把它的挑战性提升到了地狱级别。几乎每一门专业课都会有1-2个小组作业,分数占比还特别高。而“Timple”最大的痛,莫过于遇到“甩手掌柜”——也就是传说中的“免费乘车者(무임승차)”。

我经历过最惨烈的一次,四人小组,一个学长是组长,从第一次开会后就人间蒸发,美其名曰“相信大家的能力”;另一个同学每次都说“好的好的”,但交上来的部分永远文不对题。最后,只剩下我和另一个外国同学两个人,在截止日期的前两天,通宵把四个人的活儿全干了。报告提交的那一刻,我们俩对视一眼,感觉身体被掏空。根据求职平台Incruit的一项调查,高达95%的韩国大学生表示在小组作业中遇到过“免费乘车”的组员。所以,这真的不是你一个人在“历劫”。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外国人,我们有时会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不好意思去催促或指责韩国组员。但“包子”性格只会让自己被压榨。后来我学聪明了,从一开始就用KakaoTalk群组建一个“会议纪要”,明确分工和每个人的截止日期,所有沟通都留下记录。这样一来,责任清晰,谁也没法轻易“隐身”。

抛开滤镜,这里的生活便利到“令人发指”

吐槽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想,那去韩国留学也太苦了吧?别急,韩国生活的另一面,是那种能把你“惯坏”的、超乎想象的便利。

韩国的“빨리빨리(快点快点)”文化,在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典型的就是外卖。在这里,没有什么是外卖解决不了的。炸鸡啤酒、参계汤、部队火锅、甚至是一杯咖啡和一块蛋糕,都能在半小时内送到你家门口。我最喜欢的一个外卖APP叫Coupang Eats,它的“猎豹配送”服务,快到让你怀疑骑手是不是开着火箭来的。根据韩国统计厅的数据,2023年韩国的在线食品服务交易额已经超过了26万亿韩元(约合1.4千亿人民币),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留学生深夜的“救赎”。

除了外卖,还有无处不在的便利店和24小时咖啡馆。在韩国,尤其是首尔,你几乎每走五十米就能看到一家便利店。它们不仅卖零食饮料,还能充值交通卡、收发快递、甚至提供简单的餐食,是你深夜赶论文时的能量补给站。而那些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更是期末季所有大学生的“第二个家”。根据一份2023年的报告,韩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高达353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在这样一个“咖啡共和国”,你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一个可以学习和“续命”的地方。

公共交通也同样高效。一张T-money交通卡,就能刷遍首尔的地铁和公交,换乘还有优惠。地铁站里的指示清晰,App能精准告诉你下一班车几分钟后到达,车厢里还有免费的超高速Wi-Fi。根据全球知名的网络速度测试公司Ookla的报告,韩国的移动网络速度和宽带速度常年位居世界前列。这种深入毛细血管的便利,会让你在习惯之后,回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觉得“有点慢”。

这种极致的便利,极大地提升了留学生活的幸福感。它让你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体验文化中去,而不是被生活的琐事所累。

美食,是治愈一切的终极解药

如果说便利是韩国生活的骨架,那美食就是它丰满的血肉和灵魂。

来韩国之前,我对韩餐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烤肉、拌饭和泡菜。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春天,街头巷尾都是清甜的草莓甜点;夏天,一定要和朋友去吃一碗堆成小山的牛奶雪冰(빙수);秋天,市场里摆满了肥美的酱蟹和烤大虾;冬天,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路边摊吃一串热气腾腾的鱼饼,再喝一口免费的鱼饼汤。

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吃”,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下课后,和朋友约一顿“치맥(炸鸡配啤酒)”,聊聊最近的烦心事;周末,去弘大或梨泰院,找一家有格调的“网红”咖啡馆,可以坐上一个下午;下雨天,韩国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吃海鲜葱饼配马格利米酒。食物,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

而且,这里的“一人食”文化也相当友好。很多餐厅都有一人份的定食,从汤饭到烤肉,一个人去吃也完全不会感到尴尬。这对于我们这些时常需要独自解决三餐的留学生来说,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在某个感到孤独或压力大的晚上,点一份热气腾腾的嫩豆腐汤外卖,配上一碗米饭,吃下去的那一刻,感觉所有的疲惫和委屈都被治愈了。

所以,如果你也来到了这里,千万别只待在学校和宿舍。去广藏市场尝尝绿豆饼,去鹭梁津水产市场体验现捞现吃的海鲜,去延南洞的小巷里发掘一家宝藏咖啡馆。你会发现,味蕾的每一次惊艳,都能让你更爱这个国家一点点。

好了,不知不觉也聊了这么多了。

留学这条路,说到底,是一场一个人的修行。没有人能替你听懂教授的课,没有人能替你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没有人能替你消化那些深夜里涌上心头的孤独。

但我想告诉你,你遇到的所有困惑和挣扎,都不是你一个人在经历。感到无助时,别憋着,大胆向身边的朋友、学长学姐,甚至是学校的国际交流处求助。你的韩语没必要说得像本地人一样完美,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就已经很棒了。

别害怕犯错,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试着去享受那些迷路后发现惊喜小店的瞬间,享受和不同国家的朋友用蹩脚的韩语加英语手舞足蹈聊天的快乐。这些真实的、带着点狼狈却又无比鲜活的瞬间,才是留学生活最宝贵的礼物。

路上的风景,好的坏的,都请好好收下吧,因为那最终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的故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53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