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第一还不够?墨大到底有多卷?

puppy

拿到墨大offer,是不是已经开始憧憬在南半球第一学府的学习生活啦?先别急着开香槟,因为“澳洲第一”的名头下,藏着的是让人瑟瑟发抖的“卷”度。这里不只是期末拼WAM那么简单,从入学第一天起,身边的“卷王”们就在刷实习、搞科研、拼人脉了。感觉大家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想知道学霸们都是怎么安排时间的?想了解真实的学习强度和社交压力吗?这篇文章会带你深入墨大的“人间真实”,给你一份超实用的生存指南,让你来了不慌!

墨大学习“内卷”核心预警
WAM不是唯一战场!实习、科研、社团、人脉…全方位竞争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心态放平,找到自己的节奏是关键。

去年这个时候,朋友的表妹Sarah收到了墨大的Master of Management offer,整个家族群都沸腾了。香槟开了,龙虾也吃了,Sarah更是兴奋地规划着未来:在皇家植物园野餐,在维妈市场逛吃,在涂鸦巷拍美美的照片,顺便读个澳洲第一的大学,简直是人生赢家剧本。

半年后,我再在朋友圈看到她,画风突变。凌晨一点,她发了一张Baillieu图书馆灯火通明的照片,配文:“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书,我是在渡劫。”

我私聊她:“怎么了这是?期末周?”

她秒回,打了一长串字:“姐,期末算什么。我左边那位,大一的,在刷Deloitte的实习题;右边那个,Commerce的,在改商业竞赛的PPT;我对面那个更夸张,在跟一个看起来像教授的人全英文讨论实验数据。我只是在预习下周的reading,都感觉自己像个废物。这里的人,是不是都不用睡觉的?”

看到她的留言,我笑了。这不就是每个墨大人都经历过的“欢迎仪式”吗?拿到offer的喜悦是真的,但墨尔本大学那“澳洲第一”皇冠下的“卷”度,也是真实到让人瑟瑟发抖。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成为墨大的一员,先别急着开香槟。这篇文章,学长/学姐就带你深入墨大的“人间真实”,给你一份超实用的生存指南,让你来了不慌,卷得从容!

学术压力:WAM只是“入门级”挑战

在墨大,有个神秘的数字掌控着所有人的喜怒哀乐,它就是WAM(Weighted Average Mark)。简单说,就是你的加权平均分。这个分数,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申到荣誉学士,能不能读博,能不能进法学院、医学院,甚至是你毕业后找工作时,HR看你的第一眼印象。

你可能会想,不就是分数嘛,努力学就行了。Too young, too simple!墨大的恐怖之处在于,你的分数不只取决于你,还取决于你身边成千上万的学霸们。

举个真实的例子。墨大商学院的王牌课程,比如Introductory Microeconomics(ECON10004),每年都有几千人修。期末考试就像神仙打架,大家的原始分都高得离谱。为了让最终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学校会进行“scaling”,也就是所谓的“拉分”。你可能卷面考了90分,感觉自己稳了,结果成绩单一出,被scale down到85(H1),甚至更低。为什么?因为有太多人考了95甚至更高。在这种环境下,你想拿个H1(80分以上),不仅要自己优秀,还要比一大群本身就顶尖的人更优秀。

这种压力有多大?根据墨大官方的年度报告,像Juris Doctor(法学博士)这种热门研究生项目,录取的学生本科WAM中位数常年在83分以上。这意味着,你大学三年多门课程的平均分,都要达到超高水准,才有入场券。再比如竞争激烈的心理学荣誉学士,WAM没到85,基本就别想了。

我认识一个学会计的朋友,为了把WAM从79.5刷到80以上,最后一个学期选了4门公认的“水课”。即便如此,他整个学期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泡在图书馆,连周末去趟海边都觉得是在犯罪。他说:“在墨大,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对手为了0.5分愿意付出什么。”

实习竞赛:大一就开始的“军备竞赛”

如果你觉得学术上的“卷”已经够窒息了,那么实习战场的残酷程度,会让你明白什么叫“天外有天”。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大三、大四才开始找实习。但在墨大,这场战争从你踏入校园的第一天就打响了。

尤其是在商科、IT、工程这些领域,大家的目标都惊人地一致:顶级投行(高盛、麦格理)、四大(PwC, Deloitte, EY, KPMG)、顶级咨询(MBB)和科技大厂(Google, Atlassian, Canva)。这些公司的“Summer Vacation Program”(暑期实习)是进入公司的黄金通道,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录取率通常低于2%,比申请哈佛耶鲁还难。

你知道这些实习的申请时间线吗?通常是提前一年开放。也就是说,你大二的暑假要去实习,那么大一刚结束、大二刚开学的时候,你就得开始网申、做online test、准备video interview了。等你慢悠悠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准备大三再找实习时,会发现你心仪公司的坑,早就被那些大一就开始规划的“卷王”们占满了。

我隔壁寝室的CS大神,一个新加坡小哥,他的经历堪称典范。大一,我们还在纠结Python作业的bug,他已经参加了三次全澳大学生Hackathon(黑客马拉松),简历上有了两个可以展示的独立项目。大一暑假,他凭借这些经历进了一家本地的startup实习。大二,他带着startup的实习经验和更丰富的项目经历,顺利拿下了Google的实习offer。

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轻描淡写地说:“没办法,身边的人都在这么干。你不跑,别人在冲刺,很快你连人家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他的LinkedIn主页,密密麻麻全是技能认证和项目经验,更新频率比我发朋友圈还勤。

这就是墨大的现实:当你在享受O-Week(迎新周)的免费BBQ时,已经有人在改简历了;当你在纠结周末去哪个brunch店打卡时,有人正在参加公司的info session,和HR谈笑风生。

科研和社团:不仅仅是“兴趣爱好”

“我只想安安静静读个书,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行不行?” 当然可以。但如果你想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或者想在求职时脱颖而出,那么科研和社团,就是你绕不开的“第二战场”。

对于想读荣誉学士、申博士的理科、工科、生物医学学生来说,一段“亮眼”的科研经历几乎是标配。墨大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UROP(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让本科生有机会进入顶级实验室,跟着导师做项目。但这些机会同样是稀缺资源,需要你主动去争取。你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绩,需要自己写邮件联系教授,表达你对某个领域的浓厚兴趣,甚至要经过面试筛选。

我认识一个学姐,学生物医学的,目标是申请剑桥的PhD。她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就每周雷打不动地去一个知名教授的实验室里“打杂”,从洗试管、配溶液开始,每周坚持10个小时。这份“打杂”是完全没有报酬的。但两年下来,她不仅学到了课本上完全接触不到的实验技能,还成功让教授把她的名字加到了一篇正在发表的论文上,作为co-author。毕业时,别人简历上只有WAM,她已经手握一篇SCI论文的发表记录和一封大牛教授的强力推荐信。这样的背景,申请世界顶尖名校的博士,自然是如虎添翼。

再说社团。墨大有超过200个注册学生社团,从巧克力爱好者协会到哈利波特社,应有尽有。但有几类社团,加入的门槛堪比求职。比如,Melbourne Consulting Students' Association (MCSA)、Financ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FMAA)这类与求职高度相关的社团。想成为他们的committee member(干事),你需要提交简历,经过好几轮面试,难度不亚于申请一份兼职工作。

为什么大家挤破头都想进?因为这些社团是与行业巨头链接的桥梁。他们会定期举办由BCG、麦肯锡、高盛等公司赞助的Case Competition(案例分析大赛)和Networking Night(社交晚宴)。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色,你可能直接被HR相中,跳过网申环节,拿到面试机会。这已经不是“兴趣爱好”了,这是最高效的“职业发展”路径。

社交内卷:Networking是必修课

最后,我们来聊聊一种更隐形的“卷”——社交内卷。这里的社交,不是指和朋友开party、唱K,而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Networking。

在墨大,你会发现,LinkedIn是你使用频率最高的App之一。每个人都在精心打造自己的线上人设,添加校友,关注行业大牛。学校的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中心,每周都会发布密密麻麻的活动日历:行业讲座、公司宣讲会、校友分享会、简历修改工坊……

于是,你经常能在校园里看到这样的景象:下午三点,刚下课的学生们,迅速冲进洗手间,脱下连帽衫,换上笔挺的西装和衬衫,然后行色匆匆地赶往下一个教学楼,参加某个投行举办的info session。

这种社交压力,有时候比写论文还累。你需要提前研究公司背景,准备好几个有深度的问题,在现场主动和公司代表、校友攀谈,努力在几分钟内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活动结束后,你还要在24小时内发一封得体的Follow-up email,感谢对方的时间,并重申自己的兴趣。

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像“社交恐怖分子”,能轻松地在各种场合游走,拿着小本本记下所有聊过天的人的名字和公司,而你连跟陌生人开口打招呼都需要鼓足勇气时,那种焦虑感,真的会把你淹没。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感觉有点窒息了?别怕,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劝退你,而是想告诉你,这就是墨大的真实生态。认清它,然后找到自己的玩法,才是最重要的。

别总跟别人比,多跟自己比。那个拿了Google offer的大神,可能背后是无数个通宵的努力,也可能他就是天赋异禀。你不需要成为他,你需要成为更好的你自己。你的目标是回国考公,那WAM和学生工作可能比一段澳洲本地实习更重要。

一定要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我来澳洲留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移民,是回国进大厂,还是继续深造?目标不同,你的努力方向就完全不同。想明白了,你就不会被身边五花八门的信息洪流冲着走了。

一定要利用好学校的免费资源。墨大有非常强大的支持系统。学术上有困难,去找Academic Skills;心理压力大,就预约CAPS(心理咨询服务);对未来迷茫,就去找Career Service的顾问聊聊。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不用白不用!

最重要的一点,学会“选择性努力”。你不可能同时做到:WAM 90+、手握三份实习、担任两个社团主席、还能每周去健身房三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找到一两个你真正热爱的领域,把它做深做透,远比什么都蜻蜓点水地尝试一下要有效得多。

墨大给你的,不只是一张文凭,更是一个高压的竞技场,它逼着你快速成长。但请一定记住,你是来上大学的,不是来参加“饥饿游戏”的。别忘了去Lygon Street吃一次正宗的意面,去NGV看看展,去MCG感受一场疯狂的Footy比赛。找到自己的节奏,活出你的墨尔本版本,这比任何一个HD(High Distinction)都重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74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