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悉大的故事主角现在是你

puppy

嘿,刚到悉大的你,是不是也被那座酷似霍格沃茨的“哈利波特楼”惊艳到了?但你知道吗,在这座百年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藏着无数前辈们奋斗和追梦的故事。而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你的手上啦!你不再只是一个过客或旁观者,而是这所古老学府故事里的新主角。这篇文章想告诉你的,正是在这片充满历史感又活力四射的土地上,你将如何开启探索、迎接挑战,写下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篇章。准备好了吗?你的悉大冒险,才刚刚开始!

小编悄悄话
嘿,别紧张!这篇文章不是那种条条框框的“生存指南”,更像是一份来自学长学姐的邀请函。我们想邀请你,不只是来这里上学,更是来这里生活,来成为悉尼大学下一个百年故事里,闪闪发光的主角。所以,放轻松,泡杯茶,让我们一起聊聊吧!

穿越百年,悉大的故事主角现在是你

你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悉尼大学主校区(Camperdown)时的情景吗?

我猜,八九不离十,你也是被那座宏伟的砂岩建筑群——Quadrangle(我们都爱叫它“哈利波特楼”)给震住了。阳光洒在古老的石墙上,雕刻精美的怪兽石像(Gargoyles)仿佛在默默注视着每一个路过的年轻面孔。那一刻,你可能掏出手机疯狂拍照,发了个朋友圈配文:“霍格沃茨开学啦!”

我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那天下午,我坐在Quadrangle前的草坪上,看着穿着毕业袍的学长学姐们兴奋地抛起帽子,游客们举着相机四处张望,还有新生们像我一样,带着一脸的好奇和些许的迷茫。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我好像一个闯入者,一个匆匆路过的游客,这座百年学府的辉煌历史、它见证过的风云变幻,似乎都与我无关。我只是来这里读个一两年的硕士,然后就打包走人。

这个念头让我有点失落。但就在那时,旁边一位白发苍苍、看起来像教授的老爷爷笑着对我说:“Enjoying the view? They built this place for dreamers like you.” (喜欢这景色吗?他们就是为你们这些追梦人建造这个地方的。)

就是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我开始意识到,我不是过客。从我拿到offer、踏入这片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一部分。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草地,都在等待着我去留下属于我的印记。这篇文章,就是想把这个秘密告诉你:嘿,别再把自己当旁观者了,历史的接力棒,现在稳稳地交在你手上了!

历史的厚重,其实是你的底气

我们先从这座让你惊叹的“哈利波特楼”聊起吧。它不仅仅是个绝佳的拍照背景板。你知道吗,当悉尼大学在1850年成立时,整个澳大利亚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里还被看作是遥远的殖民地。但当时的创建者们,比如William Charles Wentworth,就有了一个超前到“离谱”的愿景:他们要在这片南半球的新大陆上,建立一所能与牛津、剑桥相媲美的世界级学府。

所以,他们不惜重金,采用了当时最顶尖的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打造了这座Quadrangle。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一种宣言。它在告诉世界:我们在这里,追求的是永恒的知识和真理。悉大的校训“Sidere mens eadem mutato”——“繁星纵变,智慧永恒”,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下次你再走过主楼的回廊,可以抬头看看那些彩色的玻璃窗和精致的木雕天花板。想象一下,一个多世纪以来,多少年轻的头脑曾在这里穿梭,他们或许也曾像你一样,为一篇due date临近的论文而烦恼,也曾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兴奋。根据悉尼大学2023年的官方报告,学校已经培养了超过40万名校友,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你现在走的这条路,是40万个故事的延续。

这份历史感,不是用来压垮你的,而是你的底气。它意味着你所学的知识,你所接触的学术环境,是经过了近175年时间的沉淀和考验的。它也意味着,你正站在一个无比坚实的平台上,这个平台曾经托举起无数的先行者,现在,它同样会毫无保留地托举起你。

从诺奖得主到国家总理,你的校友圈强大到“离谱”

说到先行者,悉大的校友录简直就是一本闪闪发光的“名人传”。你知道吗,澳大利亚历史上8位总理都毕业于这里,包括第一任总理埃德蒙·巴顿(Edmund Barton)和现任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他们可能也曾在Fisher Library里通宵复习,也曾在校园的Manning Bar喝过一杯啤酒。

但这还不是全部。1962年,悉大校友约翰·康福思(Sir John Cornforth)克服了几乎完全失聪的障碍,凭借对酶催化反应立体化学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决心可以超越任何身体的局限。还有电影界的简·坎皮恩(Jane Campion),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导演,用她的镜头语言拍出了《钢琴课》这样的不朽之作,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女性导演。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大人物离我们太遥远了。但我想跟你分享一个更近的例子。Atlassian,这家全球知名的软件公司,市值超过数百亿美元,它的两位创始人Mike Cannon-Brookes和Scott Farquhar,就是悉尼大学的同学。他们不是什么富二代,靠着1万美元的信用卡贷款,在悉尼的一间小公寓里开启了创业之路。他们的起点,就是悉大的课堂和宿舍,是那些和我们现在一样,普通又充满可能性的日子。

这些故事的关键点在于,他们都曾是悉大的“普通学生”。他们也曾在某个下午,和你一样坐在Victoria Park的草地上,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们之所以能写下精彩的篇章,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凡,而是因为他们利用好了悉大提供的平台,勇敢地去尝试、去犯错、去坚持。现在,这个平台属于你了。你的人脉网,已经悄悄地和这些名字联系在了一起。说不定,未来某一天,你也会成为让学弟学妹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主角。

你从不孤单:一个校园,一个“地球村”

刚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孤独感可能是最大的敌人。但你知道吗,在悉大,你可能是最不可能感到“孤独”的人。因为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地球村”。

来看一组最新的数据:根据悉尼大学官网信息,这里有来自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8,000名国际学生。这意味着,走在校园里,你擦肩而过的每三四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和你一样,跨越山海而来的留学生。你的tutorial小组里,可能有来自新加坡的同学,和你讨论着同一个case study;你的实验搭档,可能是个严谨的德国小哥;你宿舍的邻居,可能是一个热情的巴西女孩,正邀请你去参加他们的周末烧烤。

我记得在开学第一周的Welcome Week,USU(University of Sydney Union,学生会)在主楼前的草坪上摆满了各个社团的摊位。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这种“世界在你眼前”的冲击。印度学生社团在表演宝莱坞舞蹈,日本文化社在教大家写书法,旁边的美食摊位上,土耳其烤肉的香味和越南米粉的香气混在一起。你不需要环游世界,世界就在你身边。

这种多元化的环境,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结交异国朋友的新鲜感。它更是一种无形的、宝贵的教育。你会发现,原来同一个问题,可以有那么多不同的思考角度;原来你习以为常的文化习惯,在别人看来是那么新奇。你会学着去理解、尊重和包容差异,你的思维边界会在一次次的交流和碰撞中,被无限拓宽。这比任何一门课程教给你的知识,都可能更让你受益终身。你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部“国际合作大片”。

图书馆之外,200多个社团里有你的“部落”

留学生活,当然不能只有学习。你的悉大故事,如果只有图书馆和赶due的章节,那也太单调了。而让故事变得五彩斑斓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找到你的“部落”——加入社团。

悉大的USU旗下,有超过200个注册的学生社团和协会。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无论你的兴趣多么小众,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同好。你喜欢哈利波特?Quidditch Society(魁地奇社)欢迎你,他们真的会在草坪上骑着扫帚(模型)追逐。你是个吃货?Chocolate Society(巧克力品鉴社)和Food Adventure Society(美食探险社)会带你解锁悉尼的每一个味蕾秘境。你热衷于社会议题?这里有各种辩论社、模拟联合国、志愿者协会,让你把想法付诸行动。

我认识一个读商科的朋友,他加入的是悉尼大学的摄影社。起初只是想学学拍照,记录一下留学生活。结果,他跟着社团拍遍了悉尼的日出日落、城市街角,作品还在学校的年展上获了奖。他说,那份成就感,比他拿到HD(High Distinction,最高等级成绩)还要强烈。更重要的是,他通过镜头,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也找到了一个可以分享热爱的群体。

别小看这些“玩乐”的经历。它们是你故事里最生动的细节。它们会教会你团队合作、领导能力、时间管理,这些都是在简历上闪闪发光的“软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你释放压力、建立深厚友谊的地方。多年以后,你可能记不清某门课的具体内容,但你一定会记得,和朋友们一起为了一场辩论赛熬过的夜,或是在戏剧社的舞台上,灯光打在你脸上的那一刻。所以,别犹豫,去USU的网站上看看,总有一个“部落”在等你加入。

涂鸦隧道和秘密角落:把校园变成你的“主场”

一个地方要成为你的“故事发生地”,你需要和它建立起私人的、独特的情感连接。悉大的校园,除了那些宏伟的地标,还藏着无数这样的小角落,等待你去发现,把它们变成你的“主场”。

最有名的,莫过于连接Manning Road和Footbridge的Graffiti Tunnel(涂鸦隧道)。这条隧道几十年来一直是学生们自由表达的画布。墙上层层叠叠的涂鸦,有社团活动的宣传,有对社会事件的呐喊,也有随性的艺术创作。它就像是悉大学生的“地下BBS”,充满了活力和反叛精神。走过那里,你会感觉自己触摸到了悉大最真实、最生动的脉搏。据说,只要你的涂鸦不包含攻击性内容,就可以保留到被新的作品覆盖为止。这不就是一种最酷的“到此一游”吗?

除了涂鸦隧道,你还可以去探索:

  • Fisher Library的三楼,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主楼和草坪的无敌景色,是灵感枯竭时的最佳去处。
  • 法学院(Law School Building)楼上的露台,人少安静,可以俯瞰小半个城市。
  • Wentworth Building里隐藏的廉价美食广场,是学生党解决午饭的宝地。
  • 每年10月底到11月,主楼周围的蓝花楹(Jacaranda)盛开,整个校园会变成一片梦幻的紫色海洋。传说,如果在花开时还没开始复习,就有挂科的风险(Jacaranda exam curse),但这片美景,绝对值得你冒着“风险”去沉醉一次。

去找到你最爱的那杯咖啡,那条放学后喜欢散步的小路,那个可以让你安安静静待一下午的草坪角落。当这些地点和你的个人记忆绑定在一起时,悉大对你来说,就不再是一张地图,而是一个家。你的故事,就有了具体的、充满温度的场景。

写到这里,我其实不想给你一个总结。因为你的故事,不需要任何人来定义或概括。

我想说的都在上面了。这座快要175岁的大学,它见过太多太多的故事,它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去等待每一个新主角登场。

所以,别再等了。不要等到觉得自己英语足够好了,才去参加社团活动;不要等到觉得问题“足够聪明”了,才在课堂上举手。你的悉大篇章,就从下一次鼓起勇气的“Hello”,从第一次走进陌生的社团摊位,从下一次在草坪上晒着太阳发呆开始。

去图书馆里迷一次路,去报名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讲座,去尝遍校园里每一个咖啡馆的Flat White,去和你的教授在office hour聊一些“傻问题”。

Quadrangle的砂岩,已经准备好聆听你的脚步声了。那么,你的故事,第一行打算怎么写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12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