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多申?英国大学申请上限大揭秘

puppy

正在为UCAS那宝贵的5个申请位头秃的你,是不是也纠结过:到底能不能用它们来“广撒网”,同时申请梦校的几个不同专业呢?先别急着提交!这个操作看似保险,实则暗藏玄机。要知道,很多顶尖大学(尤其是G5!)对这种行为有不成文的“潜规则”,而且一份PS也很难同时打动几个专业的招生官。这篇文章就是你的避坑指南,帮你一文搞懂各大学的真实态度,告诉你什么情况下可以大胆尝试,什么时候千万要忍住,让你的每份申请都花在刀刃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冲刺梦校的机会!

一校多申“潜规则”速览
牛津、剑桥:想都别想!铁律,每人每年只能申请一个本科课程。
LSE、IC等G5:极度不推荐。招生官希望看到你百分百的专注,申请多个专业会被视为“忠诚度”不够。
其他顶尖大学(如KCL、UCL、爱丁堡):相对灵活,但核心原则不变。你的PS必须能完美匹配所有申请的专业,否则就是高风险操作。
安全操作指南:仅限于申请同一院系内、课程内容高度重合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注留学圈八卦和干货的小编。

最近,后台有个叫Sophie的学妹给我发了条私信,内容简直就是大型“选择困难症”现场。她的A-Level预估成绩是A*A*A,梦校是LSE,但她纠结疯了——到底是冲LSE王牌的经济学(BSc Economics),还是选一个看起来稍微“友好”一点的政治与经济学(BSc Government and Economics)呢?

她的小脑袋里冒出一个“绝妙”的想法:“我能不能用UCAS的5个名额,分两个给LSE,一个申经济,一个申政治与经济,这样不就双保险了吗?”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觉得这样操作可以最大化进入梦校的几率?先别急着点头!今天,我就要来好好扒一扒这个“一校多申”背后,英国大学,尤其是那些顶尖名校们,不愿明说的“潜规则”。这篇超长干货,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但绝对能让你在申请路上少走弯生,把每一个宝贵的名额都用在刀刃上!

UCAS的5个志愿:是“保险”还是“陷阱”?

我们都知道,通过UCAS系统申请英国本科,每个人都有5个选择机会。这5个机会,就像是游戏里的5条命,珍贵无比。很多同学和家长会下意识地认为,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是分散风险。但如果把多个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的不同隔间,这风险是真的分散了,还是更集中了?

问题的核心,藏在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东西上——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UCAS系统的一大特点就是,你的5个申请,共用同一份PS。这意味着,你写的这4000个字符(或47行),需要同时说服5个不同课程(可能来自不同大学)的招生官。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当你决定用两个名额申请同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时,这个挑战就指数级地增加了。你等于在告诉这所大学的招生官:“嘿,我其实对A专业和B专业都挺感兴趣的,你们看看哪个能要我?”这种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叫“灵活”,但在顶尖大学的招生官眼里,它更像“摇摆不定”和“缺乏热情”。他们想找的,是那个为了某个特定学科能熬夜啃书、眼里有光的申请人,而不是一个“哪个都行”的“差不多先生/小姐”。

根据UCAS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当年共有超过76万名学生递交申请,竞争最激烈的一些专业,录取比例甚至低于10%。在这样刺刀见红的竞争中,一份目标模糊、不够专注的PS,几乎等于提前给自己判了“死缓”。

G5的“傲娇”:我们只要最专一的你

聊到申请难度,就不得不提让无数留学生魂牵梦萦的G5超级精英大学。它们不仅学术实力顶尖,在招生方面也是出了名的“有个性”。在“一校多申”这个问题上,它们的态度基本可以用“别来沾边”来形容。

牛津 & 剑桥:铁板一块,没得商量

先说最高冷的牛剑。这两所大学的规定是白纸黑字写在官网上的:“You can only apply to one course at Oxford, and you cannot apply to both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the same year.”

翻译过来就是,在同一年申请季,你只能在牛津或剑桥里选一所,且只能申请这所大学的一个专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所以,对于想冲牛剑的同学,问题就简单了:集中所有火力,选定你最爱、最匹配的那一个专业,然后全力以赴。想用“一校多申”的策略在牛剑身上玩花样?门都没有。

LSE:看似没说,其实处处是暗示

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一校多申”话题里最常被拉出来“吊打”的典范。虽然LSE的官网上没有像牛剑那样明确禁止,但它的态度几乎是公开的秘密。LSE的招生官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过,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对所申请的特定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热情。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Sophie同学,她想同时申请BSc Economics和BSc Government and Economics。这两个专业看似相关,都带“经济”,但内核差异巨大。前者是高度数学化、模型化的纯经济学,要求极强的数理能力;后者则更侧重于政治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交叉领域,对社会科学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你的PS要如何同时体现你既是数学天才,又是未来的政治分析家?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LSE的招生官看到这样的申请,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很可能是:“这个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她只是想进LSE而已。”这种“名校情结”大于“专业热情”的印象,是致命的。根据近年数据,LSE一些热门专业,比如金融、经济、会计与金融等,报录比可以达到惊人的20:1。在20个同样优秀的申请者里挑一个,招生官凭什么要选那个目标不清晰的你呢?

帝国理工学院(ICL):工科生的“有限豁免权”

作为理工科的殿堂,ICL的态度相对务实一些,但同样有严格的界限。ICL的申请是由各个院系独立审核的。这意味着,如果你申请的两个专业属于同一个院系,且关联度极高,那么操作空间就大一些。

比如,一个学生同时申请了“MEng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航空工程)和“MEng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with a Year Abroad”(带一年海外学习的航空工程)。这两个课程的核心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后者只是多了一个海外学习的选项。在这种情况下,一份专注于航空工程的PS是完全适用的,招生官也能理解你的选择。这不叫“摇摆”,这叫“细化选择”。

但如果你想跨院系申请,比如同时报了计算机系的“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和机械工程系的“Mechanical Engineering”,那就触及雷区了。这两个领域需要的技能点、知识储备和个人兴趣截然不同。一份PS根本无法自圆其说。IC的招生官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一眼就能看出你的文书是在“和稀泥”,两边都想讨好,结果就是两边都得罪。

伦敦大学学院(UCL):选择多,规矩也多

UCL是G5里最“包容”的大学,专业设置五花八门,给学生的选择也最多。因此,很多同学会觉得在UCL身上“一校多申”似乎更可行。确实,UCL官方并没有明令禁止,但他们同样在官网上给出了建议:“We recommend you avoid applying for programmes that require a very different skill set, e.g. Fine Art and Chemistry.”

他们的建议非常直白:别申请那些需要完全不同技能的课程。道理还是一样,你的PS会暴露你的“不专一”。比如,一个同学想同时申请UCL的王牌专业“Architecture”(建筑学)和另一个热门专业“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建筑学需要作品集,强调你的设计思维、空间感和艺术素养;而计算机科学则看重你的逻辑思维、编程能力和数学基础。你打算在PS里怎么说?“我白天喜欢用代码构建虚拟世界,晚上沉迷于用画笔勾勒物理空间”?这听起来不像是全能天才,更像是一个兴趣广泛但缺乏深度聚焦的高中生。

根据2022年的数据,UCL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收到了超过8000份申请,而录取名额只有300个左右,报录比接近27:1。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任何一点申请材料上的瑕疵都可能让你与offer失之交臂。

非G5顶尖名校:态度暧昧,但原则不变

跳出G5的光环,其他英国顶尖名校,比如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KCL、华威大学等,在“一校多申”问题上的态度更为“暧昧”。它们通常不会公开表示反感,但录取的底层逻辑和G5是一脉相承的:你的申请,尤其是PS,必须展现出对所申请领域的强烈兴趣和深入思考。

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案例:

华威大学:数学精英的“擦边球”

华威的数学、统计和经济相关专业都非常强势。一个数学很好的学生,可能会纠结于是申请“BSc Mathematics”还是大名鼎鼎的“BSc MORSE (Mathematics, Operational Research, Statistics and Economics)”。这两个专业都隶属于数学学院,对数学能力的要求都是顶级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校多申”是可行的。因为你的PS可以完全围绕你对数学的热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应用数学的兴趣来展开。这两个专业都吃这一套,招生官完全能理解你为什么会同时对这两个选项感兴趣。

KCL:人文社科的“逻辑自洽”

KCL的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都享有盛誉。假设一个学生对国际关系很感兴趣,他可能会考虑申请“BA Politics”和“LLB Politics, Philosophy & Law (PPL)”。这两个课程有明显的交叉点。如果他的PS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叙事逻辑,比如“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我发现政治决策深刻地影响着法律框架的变迁,因此我渴望深入探索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这份PS就能同时打动两个专业的招生官。关键在于,你要找到一个更高维度的“核心兴趣点”,用它来串联起你申请的所有专业。

但是,即便是在这些学校,跨度太大的申请依然是禁忌。比如在曼彻斯特大学同时申请“Drama”(戏剧)和“Physics”(物理),招生官只会觉得一头雾水。

“一校多申”的正确打开方式:什么时候可以大胆冲?

说了这么多风险,难道“一校多申”就完全没戏了吗?也不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个策略是安全甚至明智的。关键在于遵循以下几条黄金法则:

第一条:高度相关性。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你申请的几个专业必须在学术内容上高度重叠,最好是同一个院系下的“亲兄弟”。比如:

  • “经济学” vs “经济学与金融”

  • “计算机科学” vs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

  • “生物学” vs “生物医学科学”

这些组合的PS写作难度很低,因为它们共享同一个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

第二条:课程结构相似。 很多大学的专业在第一年都是通识课程,大二才开始分流。如果你申请的两个专业共享一个“common first year”,那么“一校多申”的风险就很小。这向招生官表明,你的兴趣点就在这个大的学科领域内,具体方向的选择可以在深入学习后再做决定,这是合理的。

第三条:单荣誉与联合学位。 申请一个单荣誉学位(Single Honours)和一个包含该学科的联合荣誉学位(Joint Honours)是绝佳的“安全牌”。比如,申请杜伦大学的“BA History”和“BA History and Politics”。你的PS可以重点写你对历史的热爱,并自然地延伸到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当代政治格局,这样的文书对于两个专业来说都极具说服力。

致命雷区:这些“骚操作”千万别碰!

既然有“正确打开方式”,自然也就有“作死”的雷区。以下几种操作,大家千万要避开:

雷区一:跨院系“横跳”。 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一起申,商科和艺术一起申……这不仅仅是PS没法写的问题,更会让招生官严重怀疑你的学术规划能力和成熟度。

雷区二:“冷热”搭配,投机取巧。 有些同学会动小聪明,用一个名额申请梦校的“神级”专业(比如LSE的金融),再用一个名额申请该校一个相对冷门、录取要求稍低的专业,想着“曲线救国”。这种策略招生官见得多了,他们一眼就能看穿你的意图。他们会认为你对那个“冷门”专业并无真正的兴趣,只是把它当成进入名校的跳板。这种不真诚的态度,是对学术的冒犯,很可能导致你两个申请都被拒。

雷区三:彻底忽视PS的统一性。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我PS里一段写A专业,一段写B专业,不就行了?千万别!PS是一篇连贯的、有逻辑的个人故事,不是简单的兴趣列表。一篇分裂的PS,展现出的不是你“多才多艺”,而是你“思路混乱”。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文书,他们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帮你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

所以,这5个名额,到底怎么用?

聊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Sophie到底该怎么办?UCAS这宝贵的5个名额,到底该如何规划?

忘掉那些“广撒网”“双保险”的投机想法吧。申请顶尖大学,从来不是靠概率取胜,而是靠实力和精准的自我展示。

在你按下提交键之前,先关上电脑,问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哪一个专业,是让你一想到未来四年要学习它就感到兴奋和期待的?是那些复杂的经济模型,还是变幻的国际政治格局?找到那个能点燃你热情的核心。

你的UCAS申请不是一张彩票,刮开五次,总有一次会中奖。它更像是在伦敦市中心最贵的一块广告牌,你只有一次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你是谁,你为何而来。所以,请确保你传递的信息是清晰、响亮且唯一的。

与其用两个名额去“赌”一所学校会不会“心软”,不如把第二个名额留给另一所同样优秀、同样开设你心仪专业的大学。这不叫分散风险,这叫创造更多真正的机会。把你的热爱和专注,展现给更多懂得欣赏它的招生官看。

记住,真正的“保险”,不是模棱两可的选择,而是那个独一无二、充满热忱、为你的梦中情“专”量身打造的、闪闪发光的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5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