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种留学生?快来对号入座

puppy

有人是图书馆的“常驻嘉宾”,deadline前夕战斗力爆表;有人是朋友圈里的“社交天花板”,组局、开趴样样精通;还有人是深藏不露的“中华小当家”,用一顿火锅就能抚慰所有乡愁。当然啦,也少不了周末就变身“旅行特种兵”的探险家,和一边打工一边读博的“时间管理大师”。这些又好笑又心酸的瞬间,是不是让你感觉“DNA动了”?其实,每一种选择都代表着一段独一无二的青春。这篇文章就是一份写给咱们留学生的趣味图鉴,快来看看你是哪一款,说不定还能在评论区找到异国他乡的“同类”哦!

小编悄悄话
嘿,亲爱的 lxs.net 小伙伴!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值得你花几分钟看看。它就像一面镜子,或许你会在这里面看到那个拼命又可爱的自己。别忘了,留学这条路,你不是一个人在走。拉到文末,评论区见!

你是哪种留学生?快来对号入座

“喂,妈,我挺好的。嗯,都挺好的,吃了吃了,睡得也挺好,放心吧。”

挂掉视频电话,已经是伦敦凌晨一点。我看着屏幕里自己反射出的疲惫脸庞,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转身看了看书桌——摊开的文献,写了一半的essay,还有旁边那杯早就凉透了的咖啡。这就是“挺好的”日常。

但如果我妈再多问一句,“你今天都干了啥?”我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因为我的“挺好的”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有在图书馆啃掉半本学术专著的“学霸”瞬间,有跟各国朋友在宿舍厨房煮螺蛳粉被“嫌弃”又被“真香”的搞笑时刻,还有周末为了省钱自己研究Google Maps,坐一个多小时公交去“远方”的亚洲超市买一瓶老干妈的辛酸。每一个留学生,都活成了一个复杂的集合体。

我们被贴上“留学生”这个笼统的标签,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这个标签之下,藏着多少个鲜活、具体、甚至有点分裂的自己。今天,咱们就来玩个小游戏,打开这份《留学生趣味图鉴》,看看在异国他乡,你究竟进化成了哪一款“限定版”人类?

学霸型:图书馆的“常驻嘉宾”

“待会儿去哪?”“图书馆。”

“周末有啥安排?”“去图书馆。”

“你最近怎么消失了?”“在图书馆。”

如果你的对话里频繁出现以上句式,恭喜你,基本可以确认为“学霸型”留学生。对你而言,图书馆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你在国外的另一个家。你熟悉每一个区域的安静程度,知道哪个角落的Wi-Fi信号最强,甚至和某个图书管理员大叔成了点头之交。

你的电脑桌面永远是几百个打开的PDF文献,你的书包里永远有一根备用充电线和一包“续命”咖啡。Deadline就是你的“战斗号角”,越是临近due date,你的大脑运转速度越能媲美超算中心。当别人在纠结周末去哪个bar时,你正在为选择哪个引文格式而头疼——APA 7还是MLA 9?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

听起来有点苦?但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知道。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在UCL读教育学的朋友Leo,他把期末季的复习安排得像一场精密的战役。他会提前一周,用Excel表格制定好每天的复习计划,精确到小时。甚至,他还有一个“伦敦24小时学习空间”地图,哪个Costa几点关门,哪个自习室通宵开放,他都了如指掌。他说,当他最终提交论文,看到屏幕上弹出“Submission Successful”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像拯救了世界。那种纯粹的、靠自己努力换来的成就感,比任何派对都上头。

这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学术压力。根据美国《国家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2022年的数据,美国全日制本科生平均每周要花15-17个小时在课业准备上。而对于我们这些母语非英语、需要适应全新教育体系的留学生来说,这个数字往往要翻倍。为了保住奖学金,为了那个理想的GPA,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图书馆的“常驻嘉宾”。这不仅是为了好成绩,更是在塑造一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交达人型:朋友圈里的“社交天花板”

与学霸型选手画风截然相反的,是“社交达人”。他们的朋友圈,堪称一部精彩的“留学生活连续剧”。今天是在学生会组织的Cultural Night上当主持人,明天是在某个local朋友家参加BBQ派对,后天又组了个局,带着一帮“联合国”朋友去吃火锅。

他们仿佛拥有一个无限容量的精力槽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好嘴。刚开学没几天,他们就已经跟同专业的教授混熟了,认识了宿舍楼里一半的人,手机里存了几十个来自不同国家朋友的联系方式。他们是天生的组织者,是派对的灵魂人物,是大家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万事通”。

我的朋友Chloe就是在悉尼留学的典型社交天花板。她的名言是:“留学不只是读书,更是去认识这个世界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她加入了三个社团,从舞蹈社到商业案例分析社,还竞选上了国际学生会的干事。她最牛的一次“战绩”,是组织了一场有三百多人参加的“国际美食节”,拉来了十几个赞助商,协调了二十多个不同国家的学生摊位。活动结束那天,她累得嗓子都哑了,但看着朋友圈里大家发的各种照片和感谢,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别以为社交达人只是在“玩”。高质量的社交,其实是留学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环。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UKCISA)的研究报告曾多次指出,拥有强大社交网络和归属感的国际学生,在心理健康和学业满意度上的评分要远高于那些感到孤立的学生。孤独感是留学生活最大的敌人之一,根据2023年的一项全球留学生调查,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留学期间感到频繁的孤独。而社交,就是对抗孤独最有效的武器。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们不仅锻炼了语言,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情感支持系统。

中华小当家型:一顿火锅解千愁

“今晚来我家吃饭吗?我做了红烧肉。”

这句话,对于一个饥肠辘辘、被芝士和薯条喂到麻木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不亚于天籁之音。而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中华小当家”。

他们的宿舍,通常不是书最多,也不是人最杂,但一定是味道最香的。小小的厨房里,藏着一个美食的宇宙。电饭锅不仅能煮饭,还能做蛋糕;一个平底锅,能完成从煎饺到可乐鸡翅的所有操作。他们的行李箱里,可能没有几件时髦衣服,但一定有从国内背过来的火锅底料、花椒大料和一把顺手的中式菜刀。

“中华小当家”们,是所有中国留学生朋友圈里的“人间宝藏”。当你想家的时候,当你在赶due压力山大的时候,当你被“黑暗料理”折磨到生无可恋的时候,他们的一顿家乡菜,就是最治愈的良药。没有什么乡愁,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在曼彻斯特读书的Ming,就是我们那个圈子的“定海神针”。他租的房子有一个大客厅,于是那里就成了我们的“公共食堂”。每个周五晚上,大家都会带着自己买的菜去他家聚餐。Ming掌勺,我们打下手。在那个烟火气十足的厨房里,我们聊着各自的烦恼和趣事,吐槽奇葩的教授,分享新发现的折扣店。那氤氲的饭菜香气,让我们暂时忘记了自己身处异国,仿佛又回到了国内和朋友们吃大排档的夜晚。

这种“美食慰藉”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和心理需求。食物,是连接我们与家乡最直接的纽带。海外亚洲食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据市场研究公司IBISWorld的数据,仅在美国,亚洲超市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中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2023年已达到数百亿美元。这背后,就是千千万万个像我们一样的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用味蕾投票的结果。自己动手做饭,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在复刻家的味道,给自己创造一个熟悉、安全的情感空间。

旅行特种兵型:用脚步丈量世界

“我刚抢到下周末去罗马的10欧机票!”

“复活节假期我们去北欧追极光吧?我攻略都做好了!”

当学霸们在图书馆安营扎寨时,“旅行特种兵”们的心早已飞向了远方。他们的电脑收藏夹里,塞满了廉价航空、青年旅社和各种小众旅行地的攻略。他们的座右铭是:“Read, study, travel, and repeat.”

他们是时间规划和预算控制的大师。利用每一个周末、每一个公共假期,以最高效、最经济的方式,去探索这个国家和周边地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Instagram和朋友圈,就是一部行走的《国家地理》杂志。从冰岛的冰川到西班牙的阳光沙滩,从东欧的古老城堡到巴黎的艺术殿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这种“特种兵式”旅游,主打一个“快、准、狠”。可能为了赶早班飞机凌晨四点就起床,可能为了省钱在欧洲坐一夜的跨国大巴,也可能一天之内暴走三万步打卡十个景点。虽然身体上很累,但精神上却极度富足。

我的同学Sophie和她的两个朋友,在英国读书的两年里,几乎玩遍了整个欧洲。她们最“辉煌”的一次经历,是用学生铁路通票,在三周的圣诞假期里,完成了“八国十六城”的壮举。她们住最便宜的青旅,吃超市的打折三明治,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Sophie说:“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在‘穷游’,但我们收获的快乐和回忆是无价的。那种亲眼看到书本里的风景、亲身感受不同文化冲击的体验,是任何课堂都给不了的。”

留学生的旅行热情是有数据支撑的。全球学生旅行平台StudentUniverse在2023年发布的《学生旅行趋势报告》中提到,超过80%的学生将国际旅行视为他们教育经历中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他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体验式旅行”。留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而旅行,就是我们主动推开这扇窗,走出去,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世界、认知世界的最佳方式。

时间管理大师型:学业和打工我全都要

最后这一类,或许是最低调,却最令人敬佩的。他们是“时间管理大师”,是真正的“斜杠青年”。白天,他们是和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生;下课后,他们就摇身一变,成了咖啡师、助教、超市收银员或是餐厅服务生。

他们把24小时掰成48小时来用。Google Calendar是他们最亲密的战友,上面用不同颜色标记着课程、打工、学习和休息的时间,精确到分钟。他们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参加派对,也没有太多预算去欧洲旅行,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留学生活买单,也为自己的未来积累着宝贵的社会经验。

在澳洲读博的Daniel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博士奖学金只够覆盖学费和基本生活,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也为了攒钱参加学术会议,他每周都要做20小时的兼职——10小时在学校的实验室当研究助理,10小时在校外辅导机构教本科生数学。我问他怎么坚持下来的,他说:“累是肯定的,但也很充实。打工让我接触到了课堂外真实的社会,也让我更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花自己挣的钱,那种踏实感和成就感,真的不一样。”

这种边学习边打工的模式,在留学生中非常普遍。不同国家对此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比如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国际学生在学期中通常每周最多可以工作20小时(澳洲目前的政策是每两周48小时)。这不仅是为了赚钱。一份兼职工作,是融入当地社会、锻炼语言能力、理解当地工作文化的最快途径。很多时候,你在咖啡店里学会的日常口语,比在课堂上背的单词要实用得多。

写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开始“对号入座”了。也许你是其中一种类型的纯粹代表,但更多的人,可能是这几种模式的“混合体”——周一到周五是图书馆的“学霸”,周末晚上化身“社交达人”,假期里又成了说走就走的“旅行特种兵”。

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留学生模板”。每一种选择,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只是我们在特定环境下,为了更好地生存、成长而做出的努力。那个深夜在图书馆里崩溃又自愈的你,那个在派对上努力练习口语的你,那个用一盘西红柿炒蛋温暖自己中国胃的你,那个拖着行李箱奔赴下一站的你,还有那个在收银台后面对顾客微笑的你……每一个你,都同样勇敢,同样闪闪发光。

留学是一场盛大而孤独的冒险。最重要的不是成为哪一种人,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会和自己和解,允许自己有迷茫和脆弱的时刻。记住,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这段又好笑又心酸的经历,终将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你是哪一种留学生呢?或者,你还发现了哪些我们没提到的“隐藏款”?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让我们在这条路上,找到彼此,隔空拥抱一下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1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