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线下课重启,亲历这5点我惊呆了

puppy

终于等到港校恢复线下课,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但真正回来后才发现,这跟我想象的也太不一样了,简直是另一个世界。从没想到线下课的节奏这么快,身边的“卷王”多到让人窒息;跟教授面对面交流、和同学组队的方式,也和网课时天差地别。我把亲身经历的5个“惊呆”瞬间都码出来了,全是关于学习、社交和生活的大实话。准备返校或者正在适应的你快来看看吧,希望能帮你少踩好多坑,丝滑融入真正的港校生活!

返校线下课生存要点速览
学习节奏:线下课信息密度极大,教授语速飞快,PPT一闪而过。预习和复习不再是口号,而是生存技能。别被身边的“卷王”带乱节奏,找到自己的步调最重要。
社交模式:告别网友式交流,主动出击才是王道。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社团活动都是结交新朋友的好机会。别怕开口,你的组员可能也在等你“破冰”。
师生互动:教授就在眼前,Office Hour一定要利用起来。这不仅是问问题的地方,更是展示你学术热情、获得宝贵建议的黄金时间。别害羞,教授们真的很喜欢积极主动的学生。
时间管理:校园生活=上课+吃饭+通勤+社团+自习。时间会被切割得非常零碎。学会用App规划日程,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小任务,你会发现一天竟然可以做这么多事。
生活成本:做好钱包“瘦身”的准备。香港的物价不是开玩笑的,尤其是在外用餐。学着自己做点简单的饭菜,或者摸清学校食堂的“隐藏菜单”,能省下一大笔钱。

家人们,谁懂啊!当我拖着行李箱,再次踏上港大校园那条熟悉的“智华道”时,激动得差点当场表演一个热泪盈眶。空气里都是知识和自由的味道,我甚至觉得,连迎面吹来的风都在说:“欢迎回来,同学!”

过去两三年的网课生涯,我的大学记忆就是Zoom的九宫格、永远亮着红点的Canvas,还有凌晨四点还在叮叮作响的group chat。我无数次幻想过线下课的场景:在陆佑堂前拍照打卡,和新认识的朋友在“开心乐园”餐厅里边吃烧味饭边吐槽due,在坐满几百人的大讲堂里,亲耳聆听某个学术大牛的教诲……

然而,现实总喜欢给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开学第一周,我就被彻底锤醒了。这哪里是我幻想中的惬意留学生活,这分明是“饥饿游戏”的学术版。我敢说,哪怕你之前做了再多攻略,看了再多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当你真正置身其中时,那种冲击力还是会让你大喊一声:What?!

所以,我决定把这几个星期亲身经历的、让我“惊呆了”的5个瞬间码出来。这不是劝退,而是给你打一剂预防针。准备返校或者正在挣扎着适应的你,快搬好小板凳,听我这个“前线战地记者”给你唠唠嗑,保你少走弯N路!

惊呆点一:学术“卷”度爆表,我怀疑身边坐的都是AI

网课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自己还算是个努力的学生。提前预习,按时交作业,期末通宵抱佛脚,成绩也还过得去。我天真地以为,大家应该都差不多吧?

呵呵,我错了。

第一节线下课,是商学院的一门必修。教授是业界大牛,语速快得像开了1.5倍速,全英文授课,夹杂着各种专业术语。一节50分钟的课,他能讲完120页的PPT。是的,你没看错,120页!PPT上的字密密麻麻,图表一个接一个,我全程都在疯狂按快门拍照,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就在我手忙脚乱、大脑CPU快要烧掉的时候,我瞥了一眼旁边的本地同学。人家气定神闲,不拍照也不录音,只是偶尔在iPad上敲几下,那表情仿佛在听“一加一等于二”。

更让我窒息的是提问环节。一个看起来文静瘦弱的女生举手,用一口流利的英文问了个问题,那问题的深度,我连听懂都费劲,感觉她已经把这学期的教科书都读完了,甚至还看了三篇相关的顶刊论文。教授赞许地点点头,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了一段我完全无法参与的神仙对话。

那一刻,我环顾四周,看到的是无数双求知若渴、闪闪发光的眼睛。我才明白,网课带来的舒适感和距离感,掩盖了港校最真实的一面——极致的学术竞争。根据QS 2024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5所大学跻身全球前100,港大、港中文、港科大更是稳居前60。能考进来的,哪个不是曾经的学霸?在这里,优秀只是标配,卓越才是追求。

我的一个组员,内地某985来的交换生,为了一个presentation,连续三天只睡了4个小时,做出来的PPT精美得像艺术品,数据分析模型复杂到我看不懂。他说:“没办法,大家都这样,你不卷,GPA就不好看,不好看的GPA,你怎么申好的研究生或者找好的工作?”

港校普遍采用“拉Curve”的评分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态分布。A和A+的名额是有限的,永远只属于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这意味着你的成绩不仅取决于你考了多少分,更取决于你在整个班级里的排名。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和几百个“AI级别”的同学同场竞技。这种压力,是你在屏幕前绝对感受不到的。

惊呆点二:社交从“网友”变“战友”,破冰全靠演技

网课期间,我的社交全靠微信群和Discord。大家在群里插科打诨,分享meme,讨论作业,感觉跟谁都挺熟。我一度以为自己是个“社牛”,交朋友嘛,小菜一碟。

然而,当几百个人真实地坐在一个教室里,我发现自己连跟邻座说一句“Hi”的勇气都没有。大家都行色匆匆,下课铃一响,人就作鸟兽散,根本没有给你搭讪的机会。微信群里聊得火热的“网友”,到了线下,你甚至对不上号。

真正的破冰,往往发生在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里。港校的课程,尤其是商科和社科,几乎一半的成绩都来自小组作业。开学第二周,我就被分进了3个不同的小组。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开始。

我的第一个小组,组员来自印度、韩国、香港本地和内地。第一次开会,大家围坐在一起,空气安静得可怕。每个人都面带微笑,但谁也不想先开口。这就是典型的“开局尴尬”。最后还是我硬着头皮,用蹩脚的英文开始了自我介绍。这跟线上会议完全不同,你能清晰地看到对方的微表情,感受到那种微妙的文化隔阂和试探。

线上开会,你可以关掉摄像头,偷偷走神。线下不行,你必须全程保持专注,积极参与讨论。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队友:有的大佬全程carry,让你只想躺平喊666;有的“Free-rider”全程划水,消息不回,due date前夜才出现;还有的控制欲极强,什么都要听他的。香港的大学里,学生社团文化非常盛行,比如港大就有超过140个学生社团。很多本地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上庄”(成为社团干事),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锻炼得非常强。跟他们合作,既能学到东西,也常常感到压力山大。

有一次,我们小组为了一个商业案例的分析报告,在图书馆的discussion room里从下午3点一直待到凌晨2点。期间因为一个数据分析的方法,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那一刻,我们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而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保住GPA)并肩作战的“战友”。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图书馆,一起去吃夜宵时,才真正感觉彼此熟悉了起来。这种“革命友谊”,是网课永远给不了的。

惊呆点三:教授不再是“头像”,Office Hour是座宝藏

网课时,教授只是Zoom里的一个头像,一个负责答疑的邮箱地址。我们和教授之间隔着一道屏幕,虽然方便,但也少了许多敬畏和亲近。

线下课完全是另一回事。站在你面前的,可能是某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写的教科书可能就摆在你的书架上。在几百人的大阶梯教室里,他仿佛自带光环,让人不敢轻易提问,生怕问的问题太“小白”,贻笑大方。

但我很快发现,我错得离谱。

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在下课后跑去问了教授一个关于衍生品定价模型的问题。他不仅没有不耐烦,反而非常详细地给我画图讲解,甚至还推荐了两本更深入的参考书。聊到最后,他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说明你真的在思考。下周的Office Hour可以过来,我们深入聊聊。”

Office Hour!这绝对是线下课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之一!

我第一次去Office Hour的时候,心里特别忐忑。结果发现,教授的办公室里坐着好几个同学,大家就像开茶话会一样,围着教授讨论问题。教授非常耐心,从课程难点,到职业规划,再到申请phD的建议,知无不言。有一个学姐正在申请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教授当场就答应帮她写推荐信,还给了她好几个业内大牛的联系方式。

我惊呆了。原来Office Hour不仅是答疑的地方,更是一个绝佳的networking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向教授展示你的学术热情和潜力,获得第一手的学术资讯和职业建议。香港的大学非常注重师生比例,比如港科大,其官网数据显示学生与教员比例约为11:1,这保证了教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中。你只要主动,就能挖到一座巨大的宝藏。

从那以后,我成了Office Hour的常客。哪怕没有具体问题,我也会去旁听一下,听听其他同学和教授的交流,总能收获很多。这比自己闷头看书、闭门造车要有效率得多。

惊呆点四:时间被切割成“碎片”,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

以前上网课,我的生活是两点一线:床和书桌。早上8点55分醒来,花30秒打开电脑,就能“瞬间移动”到教室。课程之间无缝衔接,省下的大把时间可以用来睡觉、刷剧、打游戏。

返校后,我的微信步数每天稳定在15000步以上。

港校的校园,尤其是港中文和港科大,大到需要坐校巴。港中文大学占地137.3公顷,被戏称为“山城”,从一个教学楼到另一个教学楼,可能需要翻过一个山头。我有个朋友在港中文,他的课表简直是“校园铁人三项”:第一节课在山顶的联合书院,第二节课就要立马冲下山去本部的图书馆,中间只有15分钟。每天,他不是在上课,就是在赶校巴去上课的路上。

时间就这样被通勤、排队、走路无情地切割成了碎片。中午只有一个小时吃饭,食堂里人山人海,从排队到找到座位,半个小时就没了。下午上完课,可能还要赶去参加社团的例会,或者去图书馆抢个座位自习。晚上回到宿舍,累得像条狗,感觉一天下来忙忙碌碌,但好像又没做什么正经事。

这种节奏的突变,让我一度非常焦虑。我发现,以前那种“大块时间”的学习模式完全不适用了。比如,我再也不能指望下午能有连续4个小时安安静静地写论文。现在,我必须学会利用一切碎片时间。

等校巴的10分钟,可以用来背几个单词;排队打饭的5分钟,可以用来回复一下小组的邮件;从教学楼走回宿舍的20分钟,可以用来听一段英文播客。我开始用手机App来规划我的每一天,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见缝插针地去完成。慢慢地,我才重新找回了对时间的掌控感。这大概就是留学教给我的,除了知识以外,最重要的一课吧。

惊呆点五:钱包和体重的双重“攻击”,生存比想象中更贵

来香港之前,我知道这里物价高,但没想到会这么“高”。

网课期间,我在家吃香的喝辣的,体重蹭蹭往上涨。来到香港,我的钱包和体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起往下掉。

学校食堂的一顿饭,最便宜的也要30-40港币。想吃得好一点,比如加个鸡腿、多点个菜,轻松突破50港币。如果是在校外的餐厅,一碗普通的云吞面可能就要60港币起步。我刚来的第一周,图新鲜天天下馆子,月底一看账单,心在滴血。根据香港大学官网给出的生活费估算,一个学生每年的住宿和生活开销大约在55,000港币左右,但这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估算,实际花费往往远超于此。

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虽然学生可以办理“学生身份”个人八达通,享受半价优惠,但香港的地铁票价是按距离计算的,随便跨个海、多坐几站,十几二十块就没了。周末想跟朋友出去玩,光是来回交通费就够我在食堂吃两顿饭了。

除了钱包的暴击,还有身体的“抗议”。因为节奏快、压力大,我开始疯狂掉头发,皮肤也变差了。为了省钱和赶时间,经常随便吃点面包三明治就对付一餐,营养跟不上,人也变得憔悴。后来我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开始自己做饭了。宿舍楼下的公共厨房,每天都上演着“厨神争霸赛”。大家从一开始只会煮泡面,到后来煎牛排、煲靓汤,一个个都成了生活小能手。

自己做饭不仅省钱,更是一种治愈。当你在图书馆被论文虐了一整天,回到宿舍能吃上一口自己做的热乎饭菜,那种幸福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的。这让我明白,留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独立、如何照顾好自己。

好了,我的“惊呆”瞬间就分享到这里。返校后的生活,就像打开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惊喜的盲盒,有让人崩溃的瞬间,但更多的是逼着你成长的机会。

别怕,你遇到的所有困难,所有手足无措的时刻,我们都经历过。感到压力大就去维港边吹吹风,觉得孤单就主动约新认识的同学吃顿饭,被due逼疯了就去健身房跑跑步。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才是留学的真正面目,它不全是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更多的是关起门来,自己和自己较劲的日子。但当你挺过去了,回头看,你会感谢那个曾经被“惊呆”,但依然选择咬牙坚持的自己。加油吧,留学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92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