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划重点:AI作品集避坑指南 |
|---|
| 别藏着掖着:大方承认用了AI,招生官想看的是你的诚实和透明。藏匿使用痕迹反而显得心虚,容易被识破。 过程大于结果:一张完美的AI图没啥了不起,从灵感到指令(Prompt),再到筛选、迭代、后期加工的全过程,才是你的核心价值。 亮出你的思考:为什么用AI?它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对AI的伦理和局限性有什么看法?在作品集里加一段“AI使用声明”,会非常加分。 人机结合才是王道:别让AI取代你。把它当成你创意工具箱里的新扳手,去结合你的手绘、建模、实体制作,展示1+1>2的效果。 |
最近,我一个学妹小A深夜给我发来一串“救命”,点开一看,是她刷小红书看到的帖子,标题赫然写着“2025申英作品集新规,不会AI的要被刷掉了!”
小A学的是建筑设计,平时画图、建模、渲染已经让她头大了,现在突然冒出个AI,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她焦虑地问我:“哥,我连Midjourney会员都还没充,是不是真的没学上了?我看人家发的图,随便一张都比我熬几个大夜做的渲染图还酷,这还怎么比?”
我能从屏幕那头感觉到她的恐慌。这种感觉,就像是大家都在考开卷,而你连书都不知道该翻哪一本。这种“技术焦虑”,正在席卷每一个准备申请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留学生圈子。
但先别慌,把手里的速成课广告划掉,听我给你掰扯掰扯。这事儿,根本没那么可怕。学校更新要求,不是要劝退你,恰恰相反,是想把你拉到未来的赛道上,看看你有没有当“领航员”的潜质。
招生官不是在防AI,而是在拥抱“会用AI的你”
咱们先来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学校为什么突然开始强调AI了?
很简单,因为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根据高盛2023年的一份报告预测,生成式AI将对全球超过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产生影响。而Adobe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5%的创意行业从业者已经开始在工作流程中使用AI工具来提高效率和激发灵感。从电影特效、游戏设计到广告创意,AI正在像当年的Photoshop一样,迅速成为行业标配。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他们更新申请要求,目的不是为了考核你懂不懂算法,会不会写代码,而是想考察你三样东西:
- 你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 你作为创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 你将新技术融入个人创意体系的整合能力。
我们来看看“震中”的几所顶尖院校是怎么说的。UCL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算是反应最快的,他们在2024年的申请指南里,专门增加了一个“人工智能(AI)使用指南”。
原文划重点:“如果你确实使用了AI,你应该透明地说明你是如何使用它的……我们对你的过程和想法感兴趣。”
看明白了吗?关键词是“透明”(transparent)和“过程”(process)。学校根本没说“不许用”,也没说“必须用”,而是说“你要是用,就大大方方告诉我你是怎么用的”。
这就好比你去应聘厨师,面试官让你做一道番茄炒蛋。你用了最新款的全自动炒菜机,一键出餐,菜品色泽完美,味道也标准。但面试官可能更想知道,你是怎么设定程序的?为什么选择这个火候和时长?你有没有根据鸡蛋和番茄的特性对机器的预设参数进行调整?甚至,你有没有在出锅后自己撒上一把葱花,滴几滴香油,来增加个人风味?
只会“一键生成”的,是机器操作员。而懂得驾驭机器,并注入自己思考和创意的,才是未来的主厨。招生官想招的,是后者。
告别“一键生成”,AI在作品集里该怎么玩?
道理都懂了,那具体到作品集里,到底该怎么呈现,才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觉得你不是个只会“念咒语”(写Prompt)的懒人,而是个有思想的创作者呢?
核心就一句话:把AI当成你创意马拉松中的一个“补给站”,而不是“终点线”。
你需要向招生官完整地展示,你是如何从起点跑到这个补给站,喝了口什么“饮料”(用了什么AI工具),然后又如何充满能量地跑向终点的。
第一站:灵感探索与概念可视化
这是AI最擅长的部分,也是最容易“翻车”的地方。很多人用AI生成一张华丽的图,然后就直接当成自己的最终设计,这是大忌。
正确玩法:把AI当成一个24小时不打烊、脑洞无限大的头脑风暴伙伴。
案例:一位申请时尚设计的同学,她的项目主题是“深海生物与未来主义时装的结合”。
错误示范:在Midjourney里输入“bioluminescent jellyfish inspired futuristic couture dress”,选一张最酷炫的图放进作品集,配文“我的设计灵感”。
高分示范:
1. 展示研究过程:她先放上自己找的真实水母、海葵、荧光鱼类的图片,甚至自己画的形态分析手稿。
2. 展示AI介入的“对话”:她会放一个页面,专门展示她和AI的“互动”。比如,她会记录下自己的Prompt迭代过程。
- V1: "bioluminescent jellyfish dress" (结果太普通)
- V2: "couture gown made of translucent, glowing fabric, mimicking the tentacles of a deep-sea jellyfish, style of Iris van Herpen" (开始有方向了)
- V3: "close-up detail of a dress texture, ethereal light patterns, bioluminescent fiber optics woven into silk, macro photography" (探索具体面料和质感)
3. 展示筛选与提炼:她会从AI生成的几十张图里,圈出几个她认为有潜力的“局部”——可能是一个有趣的轮廓,一种独特的发光纹理,或者一个新颖的结构。她会在旁边标注:“AI生成的这个肩部结构很有启发,但裙摆过于累赘,我计划将其与更简约的A字裙结合。”
这样做,招生官看到的是什么?不是一张漂亮的AI图,而是一个设计师清晰的思考路径。AI在这里不是替她思考,而是把她脑中模糊的想法快速可视化,帮她拓宽了选择范围。主动权,始终在她手里。
第二站:工作流程中的效率革命
除了天马行空的创意,招生官也想看到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I在很多时候,是提升效率的利器。
正确玩法:展示你如何聪明地利用AI,把宝贵的时间精力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核心的创意决策上。
案例:一位申请建筑设计的同学,需要为一个城市公园项目设计一个小型展馆。
错误示范:作品集里只有一个精美的最终模型渲染图,看不出任何过程。
高分示范:
1. AI辅助场地分析:他可能利用AI图像分析工具,快速处理场地的卫星图和街景图,识别出人流密度、日照轨迹、植被分布等,生成可视化的分析图表。这比手动测量和标记要快得多。
2. AI生成设计变体:他可以使用像Grasshopper插件或者一些参数化设计AI工具,输入基本的设计约束(如面积、高度、核心筒位置),快速生成上百种不同的建筑形态或表皮纹理方案。他不需要对每个方案都进行深化,而是把它们作为“族谱”一样展示出来,说明自己是如何从中挑选出几个最有潜力的方向,再进行人工深化设计的。
3. AI辅助渲染:他可能会说,在渲染阶段,他使用了AI降噪插件,将原本需要8小时的渲染时间缩短到2小时;或者使用了AI工具一键替换天空、添加配景人物和植物,让他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调整主建筑的材质和光影上。
这样的展示,传递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这个学生不仅有创意,还很“聪明”,懂得利用最先进的工具来优化自己的工作流。这在未来进入事务所或工作室后,是极具价值的品质。
第三站:跨界实验与批判性反思
顶尖院校最看重的,永远是你的原创性和批判性思维。你不能只做一个AI工具的“使用者”,更要成为一个“思考者”。
正确玩法:在作品集里,专门开辟一个章节,讨论你对AI的看法,甚至做一个以“人与AI关系”为主题的小项目。
案例:一位申请交互设计的同学。
错误示范:完全不提AI,或者只是把它当普通工具用。
高分示范:
1. 做一个“有缺陷”的项目:她可以做一个项目,故意利用AI的“偏见”。比如,她给AI输入指令“一个成功科学家的肖像”,发现AI生成的几乎都是白人男性。于是,她以此为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探讨AI模型背后隐藏的社会偏见和数据不公问题。这瞬间就从一个技术展示,上升到了社会批判的高度。
2. 人机协作的艺术实验:可以参考艺术家Sougwen Chung,她训练了一个机器人手臂和她一起画画。你可以做一个类似的小实验,比如,你手绘一张草图,让AI去“续画”,然后再由你来修改AI的结果,如此反复。把这个“拉锯”和“共舞”的过程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观念性的作品。它探讨了创意的主导权、人机合作的可能性等深刻话题。
3. 撰写一份“AI使用声明”:在作品集的最后,附上一小段文字。这正是UCL明确鼓励的。你可以这样写:
“在本作品集中,我使用了Midjourney V6.0和Stable Diffusion等AI工具。我的使用原则是‘AI作为创意催化剂,而非最终决策者’。在‘深海幽灵’项目中,我利用AI进行初期形态探索,生成了约200张概念图,但最终的设计方案、面料选择和结构实现均由我独立完成。我认识到当前AI在版权和伦理方面存在争议,因此,我确保所有AI生成内容都经过了深度再创作,其原创性占比超过70%,并避免直接使用任何可能侵犯艺术家风格的指令。我认为,未来设计师的挑战不在于抵制AI,而在于如何建立一套与AI协作的、负责任的、并能保持个人独特性的工作伦理。”
想象一下,招生官在看了几十份千篇一律的作品集后,看到你这样一段充满思辨的文字,会是怎样的感觉?他会觉得,你不仅是个会做东西的学生,更是一个会思考的未来行业领袖。
别怕,你的“不完美”才是AI无法取代的
说了这么多,我最想告诉你的其实是:别因为AI的出现,而看轻了自己亲手画下的每一根线条,亲手搭建的每一个模型。
AI生成的图像,在现阶段往往有一种过分“完美”的塑料感。它们光滑、规整、符合大数据算出来的“美学公约数”。但真正的创意,往往诞生于意外、笨拙和不完美之中。
你手绘时笔触的颤抖,做模型时胶水溢出的痕迹,熬夜想方案时在草稿纸上胡乱的涂鸦……这些充满了“人味儿”的细节,才是你创意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是AI无法模拟的“灵魂指纹”。
作品集里,一定要把你那些“不完美”的过程稿、实验失败的样品、充满涂改的草图放进去。它们和那些酷炫的AI图放在一起,不但不会显得你“落后”,反而能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凸显出你作为“人”的创造力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和起点。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去年RCA(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他们收到一份作品集,里面全是无可挑剔的AI生成图,但最终被拒了。原因很简单:“我们看不到学生本人在哪里。”
所以,别再为“不会AI”而焦虑了。现在花一两个周末去学学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掌握基本操作完全足够。你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的,是去思考如何让这个新工具为你独特的想法服务。
记住,工具的更新迭代是无穷尽的,但你的个人经历、你的独特视角、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同理心,才是你作为一名创作者最坚固的护城河。
与其担心自己会不会被AI淘汰,不如问问自己:就算AI能画出世上最美的画,但它能画出你记忆里外婆家的那个下午吗?
不能。那才是你该去画的东西。
所以,大胆地去用AI吧,把它当成你探索未知世界的望远镜,而不是让你躲在后面的盾牌。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一个藏在机器后面的操作员,而是一个拿着望远镜,眼睛里闪着光的探险家。
去探险吧,你的星辰大海,AI画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