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排名规则大改,英国留学这些专业成重灾区

puppy

家人们,最近在看选校的你,是不是被新的QS排名给整不会了?这次QS可是动真格的,规则大改,新增了就业成果、国际合作和可持续性三大指标,而学术声誉和师生比的权重都下降了。这一下,很多英国大学的传统强项,比如特别依赖学术声誉的人文社科,简直成了重灾区,排名大洗牌!连热门的商科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你心仪的专业和学校还好吗?想知道哪些专业成了“雷区”,新规则下又该如何精准择校?快来看看详细分析,别让信息差耽误了你的申请大计!

QS排名新规速览,留英党必看!

家人们,划重点了!2024 QS世界大学排名规则大变天,对咱们英国留学生影响巨大:

1. 权重下降:学术声誉(40%→30%),师生比(20%→10%)。这两项可是英国大学的传统强项,权重降低,等于直接削弱了它们的优势。

2. 权重上升:雇主声誉(10%→15%)。对毕业生就业越来越看重了。

3. 新增指标:国际研究网络(5%),就业成果(5%),可持续性(5%)。这三个新指标占了15%的总分,完全是新的游戏规则!

结论:别再死磕老排名了!新的评价体系更看重大学的全球联系、毕业生就业硬实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篇文章就带你扒一扒,新规则下哪些专业是“重灾区”,咱们又该怎么见招拆招!

“妈,我跟您说,我查好了,就申这几所!特别是杜伦大学,历史专业超牛,去年QS排名全球前100,稳稳的!”

去年夏天,我的朋友小A就是这样,兴冲冲地在视频里跟爸妈汇报她的选校清单。她是一个标准的“学霸”,对英国古典的人文气息情有独钟,非杜伦、圣安德鲁斯这种古老学府不去。爸妈看着她做的详尽PPT,也是满脸欣慰,觉得女儿目标明确,前途一片光明。

可就在前段时间,2024年的QS排名一发布,小A家的气氛突然就变了。她发现,虽然杜伦的总排名从92飙升到了78,看起来是件大好事,但她深挖了一下背后的评分逻辑,瞬间就不淡定了。她最看重的“学术声誉”和“师生比”权重都被大幅削减,而新出来的“可持续性”、“就业成果”这些指标,她之前根本就没考虑过。她突然感觉,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学术为王”的择校观,好像一夜之间就被颠覆了。

“我现在完全懵了,”小A在电话里跟我吐槽,“感觉像玩游戏突然更新了版本,我原来的装备和技能点,好像都不那么值钱了。我到底还该不该坚持我的‘人文梦’?我是不是该为了排名,去选一个我没那么喜欢但‘指标’更好看的学校?”

相信小A的困惑,也是最近无数留学生家庭的真实写照。家人们,这次QS排名调整可不是小打小闹,它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价值导向”大转变。这背后,不仅影响着大学的“面子”,更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里子”——我们花上百万的留学投资,到底能换来什么?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一盘,这次排名大洗牌,到底把哪些英国专业变成了“重灾区”,而我们又该如何在这场迷雾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QS到底改了啥?英国大学的传统优势被“釜底抽薪”

要搞清楚为什么英国大学这次“很受伤”,咱们得先弄明白QS到底动了哪些“手术”。简单来说,就是把以前大家最看重的几个“软实力”指标拉下来,换上了几个更接地气的“硬实力”指标。

最大的变化有两个:

第一,“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的权重,从雷打不动的40%降到了30%。这10个百分点,对于那些靠着几百年学术积淀“躺赢”的老牌名校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你想想,像牛津、剑桥、LSE这些学校,它们的金字招牌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全球学者圈的认可度。现在,这个最大的“王牌”直接打了九折。

第二,“师生比”(Faculty/Student Ratio)的权重,更是从20%被腰斩到了10%。英国大学,尤其是那些推崇精英教育的学院制大学,一直以小班教学、师生互动密切为荣。这也是很多同学愿意花高价去英国的原因之一。结果现在,这个指标的价值直接减半。QS等于在说:“光老师多学生少没用,我得看看你教出来的学生怎么样。”

那么,砍掉的权重加到哪儿去了呢?三个全新的指标闪亮登场:

就业成果(Employment Outcomes,占5%):这个指标非常“实在”,它不仅看你的毕业生就业率,还看校友的“含金量”,比如有多少校友成了全球顶尖公司的CEO、政要或者获得了重大奖项。说白了,就是看你的大学是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孵化器”。

国际研究网络(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占5%):这个指标衡量一所大学的国际合作水平,看它跟多少海外院校一起发论文、搞项目。这反映了大学的全球化视野和研究影响力。闭门造车,自己玩得再好,分数也不会高。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占5%):这是最有意思的一个新指标,也是第一个引入这个概念的主流排名。它评估大学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的影响力。比如学校的环保政策、对社会公平的贡献等等。这说明,未来的好大学,不仅要会搞学术,还得有社会责任感。

你看,这么一增一减,整个评价体系的重心就从“内部的学术积淀”转向了“外部的社会影响”和“全球的连接能力”。而这,恰恰戳中了部分英国传统大学的“软肋”。它们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但在全球化合作的广度、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追踪、以及展示社会责任感这些“新潮”玩法上,可能就不如一些更现代、更国际化的美国或澳洲大学那么亮眼了。这场规则的改变,就像是让一个习惯了打古典网球的选手,突然去参加规则完全不同的现代网球比赛,能不水土不服吗?

人文社科:昔日“王者”成了“重灾区”

说到受冲击最大的领域,人文社科(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绝对是首当其冲。这类专业,比如历史、哲学、政治、社会学,它们的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学术声誉”之上。你很难用“毕业后赚多少钱”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高影响因子论文”来量化一个历史学家的价值。它们的强大,更多体现在思想的深度、学派的传承和在学术圈内的崇高地位。

现在,当“学术声誉”的权重被削减,这些专业的优势自然就被稀释了。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LSE是社科领域的绝对殿堂,它的学术声誉得分高达99.9,接近满分。在旧规则下,光这一项就能为它贡献近40分。但在新规则下,这一项只能贡献30分了。虽然LSE在雇主声誉和就业成果上表现极其出色(毕竟毕业生遍布全球金融和政商界),帮助它在2024年的总排名中从56位上升到了45位,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对于那些纯粹冲着LSE学术氛围去的学生来说,排名的参考价值正在变得复杂。

再比如,像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2023年排名96,2024年微升至95。它以其顶尖的人文和神学专业闻名,学术氛围浓厚,是典型的“小而精”的学府。在旧的评价体系里,它的高师生比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但在师生比权重被砍半后,这个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它必须在国际合作、就业成果这些新赛道上奋力追赶,才能维持住自己的地位。

这给学人文社科的同学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你心目中的“神校”,可能在新的排名体系里并不“好看”。比如,你可能非常崇拜某位在杜伦大学研究中世纪史的教授,觉得能跟着他学习是毕生的梦想。但新的QS排名可能会告诉你,另一所澳洲的大学,虽然历史系没那么出名,但因为其在“可持续性”和“国际研究网络”上得分很高,总排名反而更高。这时候,你该如何选择?

说白了,这场变革正在挑战我们对于“好大学”的传统定义。对于人文社科的学生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想清楚:我读这个专业,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沉浸在纯粹的学术殿堂,还是希望它能成为一块敲开未来职业大门的金砖?不同的目标,会让你对这个新排名的解读截然不同。

商科:就业指标加码,几家欢喜几家愁

如果说人文社科是“被动”受灾,那么商科(Business and Management)就是“主动”被卷入了更激烈的战场。对商科学生来说,留学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就是“就业”。而这次QS改革,恰恰把就业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雇主声誉”权重从10%提升到15%,“就业成果”新增5%,加起来足足20%的分数直接和你的饭碗挂钩。这对于那些本就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学院来说,无疑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的是谁?是那些地理位置优越、校友网络强大、和业界联系紧密的顶尖商学院。

比如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帝国理工本身就是理工强校,毕业生在科技和金融领域的就业数据一直非常亮眼。在2024年的排名中,帝国理工稳居全球第6。其商学院的毕业生,无论是进入伦敦金融城还是硅谷的科技巨头,都有着极高的认可度。这次改革,等于把它的隐藏优势变成了明面上的分数,让它的排名更加稳固。

同样,像前面提到的LSE,以及伦敦商学院(LBS,不参与综合排名但专业排名顶尖),它们地处全球金融中心,能为学生提供无与伦比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校友网络遍布各大投行、咨询公司。在“雇主声誉”和“就业成果”这两项上,它们几乎是无敌的。新规则无疑是给它们“送分”的。

那“愁”的又是谁呢?是一些虽然学术研究很强,但在地理位置或校友资源上稍逊一筹的大学商学院。

举个例子,比如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的管理学院,学术水平非常高,在英国本土声誉卓著。但在旧规则下,它的高师生比和学术声誉能为它赢得不少分数。但在新规则下,它需要和全球的大学去比拼“国际校友影响力”和“全球顶尖雇主合作”。相比于地处伦敦的学校,它在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前来招聘方面,可能天然会面临一些挑战。在2024年的排名中,巴斯大学从179位上升到了148位,表现不俗,但这背后是学校在国际化和就业服务上付出了巨大努力的结果。这场改革对所有非伦敦地区的商学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不能只在“象牙塔”里教得好,你必须证明你能把学生成功地“送出去”。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0/21年度的数据,85.9%的商科毕业生在毕业15个月后找到了工作或继续深造。这个数据看起来不错,但QS的新指标看的不是“有没有工作”,而是“工作好不好”,“影响力大不大”。这就把竞争的维度拉高了。未来,英国的商学院必须更积极地拓展全球雇主网络,加强校友联络,甚至把职业发展课程作为必修课,才能在这场“就业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规则下,我们到底该怎么选校?

说了这么多,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排名都乱成一锅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别慌,QS规则再怎么变,我们选校的底层逻辑不能变。这里给你几个超实用的大白话建议:

第一,别只看总排名,学会“拆”着看!

现在的QS官网,就像一个可以自定义的“自助餐”。你完全可以不理会它的总分,而是点开“Indicators”(指标)一栏,只看你最关心的那几项。比如,你一心想读博,未来要走学术道路,那“学术声誉”和“师均论文引用”这两项对你的权重就应该是最高的,你可以按照这两项来给学校排序。反过来,如果你读硕士就是为了毕业后赶紧找个好工作,那“雇主声誉”和“就业成果”就是你的黄金标准。把总排名当成一个参考,把单项指标当成你的“定制榜单”,这才是高阶玩家的玩法。

第二,把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结合起来,交叉验证。

综合排名看的是学校的“整体实力”,就像一个木桶,它是由所有板子的高度决定的。但你读的只是其中一个专业,你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你想读的那个专业对应的“板子”有多长。这时候,QS的专业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大学可能综合排名不尽如人意,但在某个细分领域却是世界顶尖。比如,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在2024年QS综排中位列104,但它的图书馆与信息管理专业常年位居全球前列。如果你是学这个专业的,那谢大对你来说可能比一些综排前50的学校更具吸引力。所以,一定记得“综排看下限,专排看上限”。

第三,搞懂新指标到底对你意味着什么。

“国际研究网络”和“可持续性”这两个新词,听起来很虚,但其实跟我们息息相关。“国际研究网络”分高,意味着这所大学的国际合作非常频繁。如果你是读研究型硕士或博士,这就意味着你可能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会议,接触到不同国家的顶尖学者,甚至参与跨国合作的研究项目。这对你的学术视野和未来发展是极大的加分项。

“可持续性”分高,则说明这所大学更有社会责任感,校园环境可能更绿色、更环保,也更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对于学习环境科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等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而且,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往往在思想上也更前沿、更包容。

所以,不要被这些新指标吓到,试着去理解它们背后的价值,看看它们是否与你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规划相契合。

排名年年都在变,规则也可能随时会调整。但真正不变的,是你自己。是你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你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目标。

QS排名规则的改变,与其说是一场危机,不如说是一次机会。它迫使我们从对排名的盲目崇拜中跳出来,去更深入地思考:我到底想从留学中获得什么?是一个响当当的校名,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全球化的视野,还是一个能安放我学术理想的家园?

所以,家人们,别再只盯着那个总排名瑟瑟发抖了。问问自己,你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择校这件事,其实清晰多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2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