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后换个赛道,我在澳洲等你

puppy

嘿,中考结束了,是不是感觉心里有点不踏实?无论结果如何,都别灰心!人生的跑道不止一条,当国内的赛道变得拥挤,或许换个方向,你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想不想来澳洲读高中?在这里,学习不再是刷题和排名,你可以在阳光下探索自己的兴趣,提前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交到世界各地的朋友。这不只是一次升学,更是一场关于成长的冒险。我就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想把那些选课、寄宿、融入当地生活的心得和避坑指南都分享给你。我在南半球的阳光里,等你来开启不一样的青春!

来澳洲读高中,悄悄告诉你几件事

关于学校:公立和私立差别巨大,不只是学费。公立更接地气,让你和本地土澳孩子打成一片;私立设施可能更好,管理更严,有“精英摇篮”的感觉。想好你想要什么样的环境。

关于选课:澳洲高中选课自由度超高,但不是随便选!这直接关系到你大学能申请什么专业。别光看兴趣,提前去心仪大学官网查好专业预修课程(Prerequisites),不然会哭的。

关于住宿:寄宿家庭(Homestay)能帮你快速融入,但你得适应别人的生活习惯。住校(Boarding)像个大家庭,但规矩也多。两种体验,两种成长。

关于花钱:澳洲的账单会让你的数学变好。除了学费,生活费才是大头。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一年生活费准备个2.5万澳币(约12万人民币)真的只是“起步价”。

嘿,你好呀!

我猜,你刚刚考完中考。是不是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但心里反而更闹腾了?那种考完试的空虚,夹杂着对未来的迷茫和一点点不安,我太懂了。我还记得我考完中考那天,走出考场,夏天的风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爸妈小心翼翼地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摇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时候我觉得,我的人生好像就被这张成绩单给框住了,通往重点高中的那条路,挤满了人,我可能要被挤下去了。

后来,爸妈和我聊了一次,问我要不要换个赛道,去澳洲读高中。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澳洲?袋鼠?考拉?离家那么远,我能行吗?但那种“逃离”现有压力的诱惑,又让我心动。现在回过头看,那是我人生中做得最对的决定之一。它没有让我“逃避”什么,而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去重新定义“学习”和“成长”。

所以,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点不知所措,不妨听听我的故事。这不只是一篇留学指南,更像是一个学长在跟你聊聊心里话。我在南半球的阳光里,等你。

告别题海,这里的“学习”有点不一样

在国内,我们的高中生活似乎只有一个目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刷不完的五三,背不完的知识点。但在澳洲,你会发现,“学习”的定义被大大拓宽了。

这里的教育体系不希望你成为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鼓励你找到自己的热爱。就拿选课来说吧,这简直是刷新我认知的第一件事。在澳洲,不同州有不同的高考体系,比如新南威尔士州的HSC、维多利亚州的VCE。以VCE为例,课程库里有超过90门课供你选择!你可以上午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下午在木工坊里做一把椅子,晚上再去学学基础会计。我当时有个同学,一个酷酷的女生,她选了物理、数学方法、视觉艺术和戏剧。在国内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组合,但在这里,只要你应付得来,学校就全力支持你。

这种自由也意味着责任。你得从10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一)就开始规划未来。想学医?那化学和生物基本是必修。想读商科?会计和经济学能给你打下好基础。我当时为了选课,把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的官网翻了个底朝天,研究每个专业的录取要求。这个过程,让我第一次真正思考“我未来想做什么”,而不是“我能考上什么”。

这里的课堂也完全不同。老师更像是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我们很少有那种老师在讲台上一讲就是45分钟的情况。更多的是小组讨论、项目研究(Project)和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我永远忘不了我第一次做Presentation的窘迫,对着全班同学,手心冒汗,英语说得磕磕巴巴。但正是这一次次的“被迫营业”,让我从一个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的小透明,变成了一个可以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人。这,是任何习题集都给不了你的能力。

根据澳洲教育、技能与就业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在澳洲中小学就读的国际学生超过2万人。我们不是少数派,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我们在这里,用一种更舒展的方式,探索知识的边界。

独立生活第一课:从“家”开始

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国度,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住”的问题。对于未成年的高中生来说,通常只有两个选择:寄宿家庭(Homestay)或者学校宿舍(Boarding)。

我当时选的是寄宿家庭。我的homestay aamily是一对很和蔼的澳洲老夫妇,John和Mary。他们家有个很大的后院,养了一只叫Buddy的金毛。刚去的时候,我真的超紧张,吃饭都不敢大声。Mary看出了我的拘谨,每天晚饭后都拉着我聊天,从学校的趣事到我爱看的电影,硬是把我的“哑巴英语”给撬开了。我还记得John第一次带我去看澳式足球(Footy)比赛,那种全场几万人一起呐喊的氛围,让我瞬间感觉自己融入了这个城市。

住寄宿家庭的好处是,你能沉浸在纯正的英语环境里,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比如澳洲人超爱BBQ,周末会呼朋引伴在后院烤香肠;他们用水极其节约,因为澳洲很多地方缺水,洗澡时间都得掐着表。当然,也会有不适应的地方。比如饮食习惯,他们晚餐吃得很早,而且比较简单,对于我这个中国胃来说是个挑战。还有就是,你得尊重别人的家规,比如晚上几点后要保持安静,朋友来访要提前打招呼等等。根据澳洲寄宿家庭网络(Australian Homestay Network)的数据,目前寄宿家庭的费用大概在每周300到400澳币不等,包含了住宿和大部分餐食,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我的朋友Leo则选择了住校。他的学校是一所很棒的私立男校,宿舍管理非常严格。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9点半熄灯,学习和活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他说,住校最大的好处就是身边的朋友特别多,大家一起上课,一起泡图书馆,一起打球,感觉像个大家庭。而且学校的资源特别好,健身房、游泳池、图书馆都是顶配。不过,住校的费用也高出一大截,很多私校的住宿费一年可能就要2万到3万澳币,几乎和学费持平。而且,你可能需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室友磨合,这也是一种锻炼。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这都是你独立生活的第一课。你会学会自己洗衣服,自己管理时间,自己处理和“家人”或“室友”的小摩擦。这些琐碎的小事,会让你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

交朋友,别只待在“舒适圈”

出国前,我最大的恐惧就是孤独。我怕自己英语不好,交不到朋友,每天只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刚开始的几周,这种恐惧确实笼罩着我。

澳洲的高中生看起来都特别“自来熟”,下课铃一响,就三五成群地讨论着周末去哪儿冲浪,或者晚上谁家有派对。我插不进话,只能默默地回到座位。后来,我的数学老师,一个特别幽默的澳洲大叔,看出了我的窘迫。他有一天把我叫到一边,说:“Hey mate, why not join the chess club? Your logical thinking is brilliant.”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国际象棋俱乐部。没想到,那里简直是“怪才”的聚集地,有数学学霸,有编程大神,还有几个和我一样刚来的国际学生。我们通过下棋交流,虽然开始时语言不通,但棋盘上的“厮杀”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慢慢地,我们开始聊游戏,聊动漫,聊各自国家的文化。我就是在那里,交到了我高中时期最好的朋友,一个来自印度的男孩和一个本地的澳洲男孩。

我的建议是,一定要主动走出中国学生的圈子。我们和同胞在一起当然会觉得亲切和安全,但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圈里,你就失去了留学最宝贵的意义之一——文化交流。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2022年的数据,近30%的澳洲人口出生在海外。这意味着你的同学可能来自世界各地:越南、意大利、南非、巴西……他们的文化、食物、口音,会为你打开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

怎么走出去呢?参加社团和体育队是最好的方式。澳洲学校极其重视体育,无论是篮球、足球、板球还是赛艇,总有一款适合你。就算你不擅长运动,也可以加入辩论队、戏剧社、乐队或者志愿者小组。在这些活动里,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友谊自然而然就建立了。别怕自己英语有口音,也别怕犯错,你的真诚和努力,大家都能看得到。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坑”,我帮你踩过了

留学之路,听起来光鲜亮丽,但路上也埋着不少“坑”。我用自己的血泪史,给你提个醒。

第一个坑,是“钱”。来之前,爸妈总觉得多换点钱就万事大吉。但真正开始生活,你才发现钱花得有多快。澳洲的物价,特别是大城市,真的不低。一杯咖啡5澳币,一份简单的午餐15-20澳币,公共交通费一个月也能轻松上百。根据澳大利亚政府的官方建议,国际学生一年的生活费预算至少需要24,505澳币(2023年10月后更新的数据)。这只是一个基准线,如果你想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顿好的,看场电影,或者假期去周边城市旅个游,开销只会更大。所以,学会记账,合理规划开销,非常非常重要。别冲动消费,也别为了省钱只吃泡面,健康最重要。

第二个坑,是心理落差和想家。新鲜感过去之后,巨大的孤独感和文化冲击可能会席卷而来。你会想念爸妈做的红烧肉,想念和发小一起插科打诨的日子,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这是每一个留学生都会经历的阶段,完全正常。千万别一个人憋着。现在的通讯多方便啊,每周和家人定个时间视频通话,和国内的朋友保持联系。同时,也要勇敢地向外界求助。澳洲的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可以和你聊天,而且是完全保密的。这不丢人,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照顾身体一样重要。

第三个坑,是“中式思维”。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谦虚、内敛,但在西方的教育环境里,这可能会让你失去很多机会。课堂上,有问题就要大胆提出来,有想法就要积极参与讨论。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等着他告诉你具体每一步怎么做,而是要学会自己去研究、去探索。澳洲的教育鼓励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你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标准答案。

这条路,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它会逼着你快速长大,逼着你独自面对很多问题。但每一次解决问题,每一次克服困难,你都会发现一个更强大、更坚韧的自己。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劝你一定要来。我只是想告诉你,中考,真的不是你人生的终点。它只是一条跑道上的一场比赛。如果你在这条跑道上感觉很累,很拥挤,别忘了,旁边还有很多很多条跑道,通向同样精彩的未来。

来澳洲读高中,你失去的,可能是和国内小伙伴一起奋斗高考的集体回忆;但你得到的,可能是一个更早独立思考的机会,一种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一段无可替代的青春冒险。

未来的路还很长,别急着下定义。花点时间,和爸妈好好聊聊,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来了,记得告诉我。没准儿我们可以在悉尼歌剧院的台阶上,或者墨尔本的涂鸦巷里偶遇,到时候,我请你喝一杯Flat White。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15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