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文化壁,我在美国这样交朋友

puppy

刚来美国,是不是觉得交朋友有点难?感觉自己总在华人圈里打转,跟外国同学聊完“How are you”就不知道说啥了?我太懂这种感觉了!这篇文章不讲什么大道理,就是想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我是怎么从一个只会尬笑的“局外人”,一步步捅破那层看不见的文化墙的。我会分享一些超接地气的实战经验,比如怎么从一次课堂小组作业发展成能约饭的朋友,怎么通过一个“奇葩”社团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还有一些我踩过的坑和破冰小技巧。如果你也渴望在美国交到能深夜聊天的真心朋友,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启发。

小编掏心窝子的话
交朋友这事儿,真没什么万能公式。但多一点点勇敢,生活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篇文章里的方法不一定都适合你,但希望我的故事能让你觉得,嘿,其实没那么难,放轻松,你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的第一场新生欢迎烧烤会吗?

那天的阳光特别好,草坪上全是穿着学校T恤、笑容灿烂的美国学生,他们在玩飞盘,在围着烤炉大声说笑。而我,手里攥着一杯快要被我体温捂热的可乐,站在餐台旁边,假装对冰块的融化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一个叫Chris的金发大男孩路过,对我扬起一个标准的八颗牙微笑:“Hey, how's it going?”

我立刻调动所有口语肌肉,回了一个:“Good, and you?”

“Good!” 他说完,点点头,然后……就走了。

我又变回了一个人,和那杯可乐相依为命。那种感觉,就像是整个世界都在开派对,而你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一个热闹的局外人。是不是觉得这个场景,熟悉得有点扎心?

我们漂洋过海,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更是为了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可“生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一段段真实的关系组成的。如果我们的社交圈永远只停留在华人“老乡会”,那留学的体验,可能就缺了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今天,我不跟你讲什么跨文化交流的宏大理论,就想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我是怎么从那个只会对着冰块发呆的“可乐男孩”,一步步捅破那层看不见的文化墙,交到能深夜聊八卦、也能在图书馆一起奋斗的真心朋友的。我的故事里有成功,更有不少糗事,希望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启发。

课堂:从“点头之交”到“约饭之交”

咱们留学生最不缺的就是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这本来是天赐的交友良机,但我们通常的操作是:Zoom会议,分工,各自完成,合并,交差,拿A,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大家又变回了课堂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大二那年,选了一门市场营销课,遇上了一个传说中的“杀手”教授。期末项目要求我们为一家濒临倒闭的本地书店制定复兴计划,难度系数五颗星。我被分到一个“联合国”小组:一个叫Sarah的美国白人女孩,一个来自印度的编程小哥Aarav,还有一个非常安静的韩国同学Min-jun。

开始的几周,我们完全是灾难。每个人都很有礼貌,但谁也不敢真正反驳谁。直到截止日期的前一个晚上,我们的方案还是一盘散沙。那天晚上,我们四个人破天荒地约在了图书馆的地下自习室,准备通宵。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转机发生在大约凌晨两点,当Aarav买来的自动贩卖机咖啡难喝到我们集体做了个痛苦面具时,Sarah突然爆了一句粗口,开始疯狂吐槽教授的作业要求是多么不切实际。那一瞬间,好像有个开关被打开了。我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抱怨、开玩笑,分享各自被这个项目折磨的惨痛经历。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我们迅速结成了革命友谊。

就在那种又困又累、互相打气的氛围里,我们竟然碰撞出了一个绝妙的创意。第二天,我们的展示大获成功。当教授宣布我们拿到A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激动得差点抱在一起。

关键的一步来了。换作以前,我可能就默默地在群里说声“Thanks everyone, good job”然后退群了。但这次,我鼓起勇气,在群里发了一句:“We survived! How about some celebratory boba this Friday to wash away the pain? My treat.”(我们活下来了!周五一起喝个奶茶庆祝一下,洗去痛苦的记忆吧?我请客。)

没想到,三个人立刻回复了“I'm in!”。那次奶茶,我们聊的不再是作业,而是各自的家乡、喜欢的乐队和未来的打算。后来,我们成了固定的“饭搭子”和学习伙伴。毕业好几年了,我们依然在保持联系。

你看,小组作业本身不会自动变成友谊,但它创造的“共同经历”是友谊的催化剂。根据美国大学与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2022年的一份报告,超过80%的美国大学将“协作学习”视为一种“高影响力实践”(high-impact practice)。学校设计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希望学生能加强沟通和合作。我们缺的,往往是那句“项目结束了,我们去喝一杯吧”的邀请。

下次小组项目结束时,别急着说再见。试着提议一个具体的、低压力的庆祝活动。把“有空一起吃饭”换成“为了庆祝搞定了这个变态项目,我们周五去吃Taco吧!”。一个有理由的邀约,成功率会高得多。

社团:别只盯着“高大上”,去“奇葩”社团捡个宝

说到参加社团,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两个极端。要么,为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们加入了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这当然很好,能帮你快速适应。要么,我们想“融入主流”,就去挑战那些看起来金光闪闪的社团,比如投资俱乐部、咨询俱乐部。结果往往是,在几轮高压面试后被刷下来,或者在全是社交达人的环境里感到格格不入,最后默默放弃。

我走的是第三条路:找一个足够“奇葩”的社团。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玩桌游,但一直觉得这是个很小众的爱好。大一的社团招新日,我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在几百个社团列表里用关键词搜“game”。结果,一个叫“Tabletop Gaming Guild”(桌面游戏公会)的社团跳了出来。抱着一丝好奇,我去了他们的第一次活动。

活动地点在教学楼一个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里面坐着十几个画风各异的人:穿着乐队T恤的摇滚青年、戏剧社的表演型人格、不善言辞的物理系学霸……我是全场唯一的亚洲面孔。说实话,刚开始的十分钟,我尴尬得脚趾都抠出了一座迪士尼城堡。

然后,社长抱出了一盒《卡坦岛》(Settlers of Catan)。我眼睛一亮,这个我会!很快,我就和一个叫Mike的壮汉,为了“一只羊换一块木头”的交易讨价还价起来。那一刻,我们之间没有文化差异,没有语言障碍,只有玩家和玩家之间的博弈。共同的、甚至有点“nerdy”的热爱,是最好的破冰船。

后来,这个桌游社成了我大学四年待得最久的地方。我们每周五晚上都聚在一起,从简单的派对游戏玩到需要几天才能打完的复杂战略游戏。我们在这里结下的友谊,比任何派对上认识的“朋友”都来得坚实。因为我们不是因为“需要社交”才聚在一起,而是因为我们真心享受同一件事。

别小看美国大学社团的多样性。以一所像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这样的公立大学为例,它拥有超过1600个注册学生组织。这其中,你能找到“松鼠俱乐部”(成员的日常就是给校园里的松鼠喂食和拍照),有“人类大战僵尸”(一种在校园里进行的大型生存游戏),还有“魁地奇俱乐部”(是的,就是哈利波特里的那个)。你的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爱好,都可能在这里找到组织。

所以,忘了那些“应该”参加的社团吧。打开你们学校的学生组织网站,搜索一下你真正感兴趣的关键词,哪怕它听起来很傻。是动漫?是烘焙?是爬山?还是弹尤克里里?兴趣越是小众,社团的凝聚力可能就越强。因为当你们因为一个共同的、纯粹的热爱而聚集时,友谊的发生会变得异常自然。

小聊天大学问:告别“How are you”后的尴尬

留学生社交最大的“拦路虎”之一,就是小聊天(small talk)。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说话要有内容,要有深度。而美国文化里这种看似“没营养”的闲聊,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润滑剂,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我刚来的时候,就因为这个吃过大亏。有一次在宿舍的洗衣房,我和同层的一个美国小哥一起等衣服。我觉得气氛有点尴尬,想主动开启一个话题。脑子一抽,我问了他一个我当时正在思考的哲学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eaning of life?”(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他愣住了,呆呆地看着我,几秒钟后,默默地抱起他的洗衣篮,以一种非常不自然的速度逃离了现场。我至今都记得他看我的眼神,仿佛我是什么奇怪的邪教成员。

那次“社死”经历让我明白,small talk的重点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它不是为了交换深刻信息,而是为了传递一个信号:“我看到你了,我愿意和你建立连接,我是友好的。”

后来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小技巧:

  1. 从观察开始。与其没话找话,不如从你看到的东西入手。“Your T-shirt is so cool, is that a band?”(你的T恤好酷,是个乐队吗?)“I see you're reading [书名], I've heard good things. How is it?”(我看到你在读这本书,听说不错,你觉得怎么样?)这表明你不是在背诵对话模板,而是真的注意到了对方。

  2. 提开放式问题。把“Did you have a good weekend?”(你周末过得好吗?)这种用“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换成“What did you get up to over the weekend?”(你周末都干了些什么呀?)。前者容易终结对话,后者则邀请对方分享一个故事。

  3. 追问是黄金法则。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当对方回答了你的问题,千万别只说“Oh, cool.”。如果他说他去爬山了,你要像个好奇的记者一样追问下去:“Wow, where did you go? I've been looking for some good trails around here. Any recommendations?”(哇,你去了哪里呀?我最近也想找个好步道呢,有推荐吗?)一个好的追问,能让一段两句话的对话,变成十分钟的愉快交流。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累,但其实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和陌生人(比如咖啡师)进行过简短对话的人,当天会感到更快乐,更有归属感。所以,small talk不仅是交友技巧,还是免费的心理疗愈。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接下来一周,每天和一位陌生人进行一次至少三分钟的small talk。可以是超市的收银员,可以是队伍里排在你前面的人,也可以是电梯里的邻居。把它当作一种练习,你会发现,你说得越多,就越不害怕开口。

我出糗了,然后呢?——拥抱“社死”瞬间

我们很多时候不敢开口,是因为害怕。害怕口音不标准,害怕用错词,害怕get不到别人的笑点,害怕自己说的话很无聊。这种对“犯错”和“出糗”的恐惧,给我们建了一座无形的监狱。

我想分享我最糗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派对,有人讲了一个笑话,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我其实压根没听懂,但为了不显得不合群,也跟着咧开嘴傻笑。这时,旁边的一个女孩拍拍我,问我:“What part did you find the funniest?”(你觉得哪部分最好笑?)

我瞬间石化,大脑一片空白。情急之下,我憋出了一句:“The... the punchline was very powerful!”(那个……那个笑点非常有力道!)

空气突然安静。几秒钟后,人群中爆发出比刚才更大的笑声,但这次,是一种善意的、哄堂大笑。我感觉自己的脸瞬间烧到了100度。但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想通了。我索性摊牌,也跟着笑了起来,说:“Okay, fine! I have absolutely no idea what you guys are talking about, but I'm having a good time!”(好吧好吧!我完全不知道你们在笑啥,但我玩得很开心!)

我这句话说完,大家笑得更开心了。那个问我的女孩友好地给我解释了笑话的背景,还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那个“社死”的瞬间,竟然成了我融入这个小圈子的契机。

后来我才慢慢理解,心理学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所说的“脆弱的力量”。当我们敢于展示自己的不完美——比如承认自己没听懂,或者坦然面对自己的语言错误——我们反而会变得更可爱、更真实、更值得信赖。一个永远正确、毫无破绽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但一个会犯错、会自嘲的人,才是让人想亲近的。

所以,别再把你的英语口音和语法错误当作洪水猛兽了。下次你说错话了,别一个劲地道歉。试着开个玩笑,比如:“Whoops, there goes my English again! Let me try that one more time.”(哎呀,我的中式英语又跑出来了!我再说一遍哈。)你的坦诚和幽默,会比完美的语法更能为你赢得朋友。

把每一次可能“社死”的瞬间,都看作一次展示你真实一面的机会。当你不再害怕出糗时,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对你友好了起来。


写到这里,我知道,这些听起来可能还是有点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鸡汤。没错,交朋友从来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你可能会尝试十次,九次都无功而返。你可能还是会在很多个夜晚,感到孤独和失落。这都没关系,我们都经历过。

在美国交朋友,关键不是要你变成一个外向的、热爱橄榄球的、满口俚语的“美国人”。恰恰相反,它是让你在异国他乡,找到那些能欣赏你原本样子的人。你的真诚,你的善良,你独特的幽默感,甚至你可爱的口音,都是你的一部分。

别把交朋友当成一个任务,把它看成一场有趣的冒险。所以,也许明天去上课的路上,试着摘下耳机,对你旁边一起等红灯的同学,说一句“Hi”吧。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但也许,这就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去试试看,你比你想象的,要勇敢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57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