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硕士VS香港硕士,谁更值得奔赴?

puppy

还在纠结英国和香港读研选哪个?这俩“神仙选项”确实让人头大。一边是G5领衔的老牌教育强国,想体验纯正的英伦范儿;另一边是家门口的亚洲金融中心,性价比高,文化也更亲切。别急,这篇文章就是来帮你捋清楚的!我们会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把大家最关心的花销预算、申请难度、学习体验和生活节奏,甚至毕业后留下来“搞钱”的机会,都给你掰开揉碎了讲。到底是去泰晤士河畔漫步,还是在维多利亚港看夜景?看完这篇超全的“过来人”分析,相信你心里就有答案啦!

PK 维度?? 英国硕士?? 香港硕士
学制时长 绝大多数为 1 年制 绝大多数为 1 年制
费用预算 (人民币/年) 总计约 30-50 万+ (伦敦地区更高) 总计约 25-40 万+ (商科专业更贵)
申请特点 偏爱 985/211,有明确的 "list";注重文书材料;申请开放晚,截止晚 先到先得,尽早申请优势大;部分专业有面试/笔试;更看重综合背景
语言要求 雅思 6.5 - 7.5 不等,大部分学校接受多种语言考试成绩 雅思 6.0 - 7.0 不等,部分学校/专业接受六级成绩
学术体验 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海量阅读,Essay 任务重 中西结合,小组作业 (Group Project) 多,节奏快,比较 "卷"
毕业后工作签证 Graduate Route 签证,毕业生可留英 2 年找工作 IANG 签证,毕业生可无条件留港 1 年找工作,之后续签灵活
文化生活 纯正西方文化,博物馆、艺术馆资源丰富,方便游览欧洲 中西文化交融,美食天堂,生活便利,离家近

哈喽,各位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上周工作室的小助理跑来问我一个问题,把我也给问住了。她手里攥着两份沉甸甸的 con-offer,一份来自伦敦政经(LSE),另一份来自香港大学(HKU),都是她梦寐以求的金融专业。她顶着两个黑眼圈,一脸纠结地问我:“Cici姐,一边是G5的光环和泰晤士河的浪漫,一边是亚洲金融中心和离家超近的便利,我真的要疯了,到底该怎么选啊?”

看着她,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同样为 offer 纠结的自己。英国和香港,这两个硕士申请界的“顶流”,就像是留学路上的“白月光”和“朱砂痣”,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让人“上头”的地方。选错了,怕是后悔一年;选对了,可能就是人生新篇章的完美开局。所以,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

今天,我就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好好唠唠英国硕士和香港硕士这场“神仙打架”。咱们不谈虚的,就从最实际的钱、申请、上学体验和毕业搞钱这四个方面,把它们掰开揉碎了讲清楚。希望能帮到像我小助理一样,正在屏幕前抓耳挠腮的你。

第一回合:真金白银大比拼,你的钱包还好吗?

聊留学不谈钱,那都是耍流氓。毕竟,这背后可都是爸妈的血汗钱,或者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咱们先来算一笔最现实的经济账。

先说英国。英国留学的费用,就像它的天气一样,地域差异非常明显。最大的开销主要来自两部分:学费和生活费。

学费这块,简直是“一校一价”。如果你去的是牛津、剑桥、帝国理工、LSE这种G5顶尖名校,尤其读的是商科、金融、计算机这类热门专业,那学费绝对是“刺客”级别的。比如,LSE的金融硕士(MSc Finance),2024年的学费已经飙到46,452英镑,折合人民币超过42万了!就算是UCL的管理学硕士,也要38,500英镑(约35万人民币)。当然,非G5的罗素集团大学会亲民一些,比如曼彻斯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费是32,000英镑(约29万人民币)。而一些排名稍靠后或者非伦敦地区的大学,学费可能在20,000到25,000英镑之间。

生活费方面,伦敦和其他城市的差距,大概就是“一线”和“新一线”的区别。在伦敦,房租是绝对的大头。根据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官方估算,一个学生在伦敦一个月的生活费(包括住宿、交通、食物等)大约需要1500-1700英镑。一年下来,生活费轻松突破15万人民币。我有个朋友在伦敦国王学院(KCL)读书,为了省钱住在伦敦四区,每天通勤就要一个多小时,即便这样,一个月房租加交通也要1000镑。而在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这些城市,生活成本会友好很多,一个月1000镑左右基本能搞定。

总的算下来,在英国读一年硕士,比较保守的预算是:非伦敦地区30-40万人民币,伦敦地区40-50万人民币甚至更高。

再来看看我们的“邻居”香港。香港的留学费用,同样是“丰俭由人”,但总体来说,比英国特别是伦敦要稍微低一些。

学费方面,港前三(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的王牌商科专业,学费也相当不菲。比如香港大学的金融硕士,2024年的学费是468,000港币,换算过来差不多43万人民币,跟LSE有的一拼。但是,大部分授课型硕士的学费会更合理一些。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技术管理硕士,学费是210,000港币(约19万人民币);香港理工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费大约是150,000港币(约14万人民币)。

生活费是香港留学花费中非常“魔幻”的一部分。它的“魔幻”在于,房租贵到离谱,但吃和行又相对便宜。在香港,想住得舒服点,一个单间的月租可能就要6000-8000港币。很多留学生为了省钱,会选择住“握手楼”里的小隔间,或者跟好几个人合租一套房,人均也要4000-5000港币。我一个在港科大读书的学妹,住在学校旁边的村屋,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单间,月租也要4500港币。不过好在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发达且便宜,学生还有半价优惠。吃饭的话,学校食堂一顿饭30-40港币就能解决,自己做饭会更省。所以,在不考虑疯狂购物的情况下,一个月的生活费(含房租)大概在8000-10000港币。

综合来看,在香港读一年硕士,总花费大概在25-40万人民币这个区间。

真实案例:我的学姐Sarah,本科是上海一所211的会计专业。她当年同时拿到了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的商学院offer和香港中文大学(CUHK)的会计学offer。她算了一笔账:华威一年总花费约35万人民币,港中文约28万人民币。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她未来想回内地发展的打算,她最终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港中文。她说:“省下的七八万,够我毕业后回深圳租一年房,还能报个CFA课程了,我觉得很值。”

第二回合:申请难度大PK,谁对你更友好?

搞定了钱的问题,咱们就得看看怎么才能“上车”。英国和香港的申请逻辑和偏好,还是有挺大差别的。

英国大学的申请,尤其是名校,非常看重你的“出身”,也就是本科院校背景。它们手里普遍都有一份内部认可的中国大学名单,俗称“卡list”。如果你本科是985/211,那申请英国Top 30的学校就成功了一半。对于均分(GPA)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想申G5或王爱曼华(KCL, Edinburgh, Manchester, Warwick)这些学校的热门专业,985/211的学生GPA最好在85分以上,双非(非985/211)的学生可能要卷到88-90分才有机会。

除了硬性条件,英国申请的灵魂在于你的文书(Personal Statement, PS)。一篇好的PS,需要清晰地展现你对专业的理解、相关的学术或实践经历,以及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它是在冰冷的GPA和学校背景之外,让招生官认识你的唯一机会。所以,千万不要套模板!我认识一个双非背景的同学,GPA只有83,但因为他有一段非常亮眼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经历,并且在PS里深刻阐述了这段经历如何启发了他对审计专业的思考,最后竟然逆袭拿到了曼大的offer。

英国的申请季通常从每年的9、10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的夏天,采取的是分轮录取(Rounds)或者滚动录取(Rolling)的方式,所以不用太着急,只要在截止日期前提交就行。

香港的申请则完全是另一套玩法,核心就四个字:“先到先得”(Rolling Basis)。港校的申请通道一般在9月初就开放了,第一轮申请往往在10月底或11月初就截止了。绝大部分的offer都会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发完。越早申请,你的竞争对手就越少,拿到offer的几率就越大。我身边所有申到港前三的朋友,无一例外都是在开放申请的第一周内就递交了所有材料。

香港的学校虽然也看重本科背景和GPA,但相对英国来说,会更“综合”一些。它们不仅看你的学术成绩,还非常看重你的实习经历、科研项目、比赛获奖等软实力。很多商科和社科类的专业,都会有面试甚至笔试环节。面试通常是线上进行,可能是小组讨论,也可能是一对一的教授面谈。这个环节非常关键,是展示你沟通能力、逻辑思维和英语口语的绝佳机会。

真实案例:学弟Leo,本科是国内一所普通一本的英语专业,均分88,雅思7.5。他想转专业申请传媒。他先是尝试申请了英国LSE和KCL的传媒专业,但因为本科背景不占优势,均被拒绝。后来,他把重心转向香港,精心准备了作品集,并在面试中出色地展现了自己对新媒体行业的独到见解。最终,他成功拿到了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offer——这个学院在亚洲传媒界可是响当当的。Leo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的硬性背景有短板,那香港申请中更多元的考察方式,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个逆袭的舞台。

第三回合:学习生活大不同,你想要哪种feel?

拿到offer,飞到目的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一年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将是你留学记忆里最核心的部分。

在英国读书,你会体验到一种非常“纯粹”的西式教育。课堂上,教授更多是引导者,他们鼓励你提问、质疑和批判。一门课可能没有期中考试,最终成绩完全由一篇3000-5000字的期末论文(Essay)决定。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你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自己构建论点和论据,对独立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英国的一年制硕士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三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面对好几个“ddl”(deadline),很多人都开玩笑说“ddl是第一生产力”,真的是在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别人一年半甚至两年的知识。

生活上,英国的节奏相对较慢(伦敦除外)。课余时间,你可以去逛遍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也可以周末坐上火车去巴斯、约克、爱丁堡这样充满历史感的小城转转。复活节和圣诞节的长假,买一张廉价航空的机票,就能轻松实现欧洲N国游。当然,你也要适应英国“黑暗料理”和阴雨连绵的天气。我一个在谢菲尔德大学的朋友,她的日常就是:上午在图书馆赶due,下午去市中心喝个下午茶,晚上和朋友在pub里看球赛,周末就去峰区国家公园徒步。她说,这是一种能让人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的生活。

香港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高效、紧凑、充满活力。这里的学术氛围更偏向美式,与内地的连接也更紧密。课堂上,小组讨论和Presentation(报告)是家常便饭。你会被随机分到各种小组,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项目。这极大地锻炼了团队协作和公开演讲的能力。香港的教授很多都是业界大牛,他们带来的案例和资源都非常前沿。但同时,香港的“卷”也是出了名的。图书馆通宵自习的学生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在为GPA、实习和未来的工作而拼尽全力。

生活上,香港是一个能满足你所有想象的国际化大都市。这里是美食天堂,从米其林餐厅到街边的鱼蛋牛杂,总有一款能俘获你的胃。这里也是购物天堂,各种商场和买手店能让你逛到腿软。更重要的是,香港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与内地非常接近,讲普通话基本畅行无阻,想家了买张高铁票就能回去。周末,你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西贡行山,去长洲岛吃海鲜,或者在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下喝一杯。这种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会让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你感到无比亲切。

真实案例:一个同时在英国和香港做过交换生的朋友总结说:“在英国,我学会了如何与孤独相处,如何独立完成一个深入的研究。在香港,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高效合作,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战斗力。前者让我向内探索,后者让我向外拓展。”

第四回合:毕业搞钱哪家强?留下来的机会有多大?

留学深造,很大一部分目的也是为了未来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毕业后能否留下来工作一段时间,积累海外经验,是很多人关心的重点。

英国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优厚的政策。2021年推出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Route),允许在英国完成学位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无条件留在英国2年寻找或从事任何工作。博士毕业生更是可以留3年。这无疑为想在英国积累工作经验的同学打开了一扇大门。你可以利用这两年时间,在没有雇主担保压力的情况下,去尝试实习、找工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铺路。

不过,机会是有的,挑战也不小。英国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对于非欧盟的国际学生。两年签证到期后,如果想继续留下来,就需要找到一个有担保资质(Sponsorship Licence)的公司为你申请“技术工作签证”(Skilled Worker Visa),并且薪资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这对于文科、社科类的同学来说,难度相对较大。金融、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伦敦金融城或者科技公司的机会会更多。

香港的留学生就业政策同样非常友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IANG签证(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所有在香港获得学位的非本地毕业生,都可以无条件申请IANG签证,在港逗留12个月。在这12个月里,你可以自由地找工作,不受任何限制。找到工作后,就可以续签IANG,只要你一直在香港工作,续签基本没有障碍。并且,连续在港通常居住7年后,就可以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对于商科背景的同学来说,这里是绝佳的舞台。同时,背靠大湾区,香港也为有意向回内地发展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跳板。很多同学会选择在香港工作几年,积累了国际化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后,再回到北上广深,往往能获得更好的职位。根据香港大学就业调查报告,其毕业生平均起薪可以达到30万港币/年左右,金融行业的薪酬则更高。

真实案例:我的两个朋友,背景相似,都是国内Top 2大学的经济学本科。A去了LSE,毕业后利用毕业生签证在伦敦一家投行做了一年实习生,虽然工作经验很宝贵,但最终因为无法解决签证担保问题,选择回国。B去了港大,毕业后顺利通过校招进入了香港的汇丰银行,现在已经工作三年,通过IANG续签了两次,事业发展非常顺利,并且已经开始规划申请香港永居。

他们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如果你渴望的是一段纯粹的海外工作体验,对最终是否能留下没有执念,那英国的2年签证足够你“折腾”;如果你把留学看作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希望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地方长期发展,那么香港的IANG政策和地缘优势,可能会提供一条更清晰、更稳妥的路径。

好了,聊了这么多,从钱包到前途,相信你对英国和香港这两个选项已经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其实说到底,留学从来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解”。

问问你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

是想跳出舒适圈,去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体验纯正的英伦学术和生活,哪怕要为此付出更多的金钱和应对孤独的勇气?

还是更看重一份高性价比的学历投资,一个离家更近、文化更亲切的环境,以及一条通往亚洲顶尖职场的清晰路径?

把这些问题想清楚,答案自然就在你心里了。

别再纠结了。无论你最终选择在泰晤士河畔漫步,还是在维多利亚港看夜景,那都是你用过去的努力为自己赢得的风景。大胆地迈出那一步吧,前方的一切,都值得你奔赴!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23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