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姐的掏心窝子话 |
|---|
| 别光看排名:学校的综合排名固然重要,但IT这行,业界的口碑、课程的实用性和校友网络才是你毕业后真正的“本钱”。 |
| 实习大于天:一份高质量的实习,胜过你简历上所有花里胡哨的描述。蒙纳士的IBL项目,就是帮你把这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安排好。 |
| 脸皮要厚:主动去骚扰Career Connect的老师改简历,去参加每一个Industry Night混脸熟,去LinkedIn上勾搭校友。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
哈喽,各位还在为选校选专业挠头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的直系学姐,现在在悉尼一家你们都认识的“大厂”搬砖。最近总有朋友的朋友来问我,说澳洲IT到底哪家强,毕业会不会找不到工作?每次聊完,我都想把我当年选蒙纳士IT的决定,拿出来好好说道说道。
还记得几年前的夏天,我和两个闺蜜窝在咖啡馆里,面前摊了一堆大学的宣传册。A要去读商科,说好移民;B要去读设计,说有追求。而我,手里捏着好几个学校的IT offer,心里七上八下。说实话,当时的我对代码一窍不通,选IT纯粹是听说好就业薪水高,心里虚得不行。尤其是看到蒙纳士那个厚厚的课程介绍,什么算法、数据结构、人工智能……每一个字都像天书。我当时真的在想,我一个文科背景的女生,去读这个真的行吗?会不会毕不了业,或者毕业就失业,灰溜溜地回国?
现在回头看,我只想抱住当年那个焦虑的自己说一句:姐妹,你做了最正确的一个决定。蒙纳士IT,就是我这块平平无奇的“砖”,最后能敲开大厂门的唯一原因。
蒙纳士的课程,真不是“纸上谈兵”
很多人对大学课程有个误解,觉得就是老师在上面念PPT,我们在下面玩手机。nonono,在蒙纳士IT,你想玩手机?不存在的。这里的课程强度和实用性,会让你忙到飞起,但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就拿我印象最深的几门课来说吧。比如那门叫《Python编程入门》(FIT9136)的课,别看名字是入门,但老师压根没把我们当小白。他第一节课就说:“我不管你们以前是学什么的,从这门课出去,你们就要能用Python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脚本。” 老师本人就是从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出来的,他教的不是干巴巴的语法,而是直接上真实案例:如何用Python写爬虫抓取电商网站的价格数据,如何做简单的数据分析。期末的project,就是让我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小型的数据分析应用。当时我们为了这个project,真的是熬了好几个大夜,但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编程的乐趣,原来代码真的能创造东西。
还有一门叫《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的课。这门课绝了,老师直接把整个班级分成好几个“Scrum Team”,完全模拟大厂里的工作模式。我们有Product Owner,有Scrum Master,每天早上开站会(Stand-up meeting),每周搞冲刺(Sprint)。我们用的工具,像Jira、Confluence、Git,全都是现在公司里真正在用的。当时觉得特别繁琐,天天写文档、开会。可等到我后来实习、工作,才发现,天呐,这不就是我每天在做的事情吗?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熟悉不熟悉Agile流程,我简直可以把整个学期的项目经历绘声绘色地讲一遍。这种“无缝衔接”的经验,比你简历上写一百句“熟悉团队合作”都有用。
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24),蒙纳士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专业排在全球第54位,在澳洲也是稳居前四。这个排名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的课程质量、师资力量和毕业生口碑堆出来的。
让你“头秃”的小组作业,其实是求职的“秘密武器”
我知道,留学生最怕的就是“group project遇到猪队友”。在蒙纳士IT,你几乎每门课都会有小组作业,而且难度不小,想划水是不可能的。我承认,我当年也因为组员不给力、意见不合吵过架、熬夜改过代码,甚至偷偷哭过。
但现在我想告诉你,这些让你“头秃”的经历,恰恰是你简历上最闪光的部分。
记得我当时有个小组项目,是做一个安卓App。我们组四个人,两个印度小哥,一个本地白人小哥,还有我。文化背景不同,沟通方式也不同。一开始我们进度非常慢,因为总是在一些小细节上争论不休。后来我被逼得没办法,主动站出来,提议用Trello来管理任务,每天下课后花15分钟快速同步进度,谁负责哪一块,截止日期是什么,清清楚楚。遇到技术难题,大家一起查资料、看视频,而不是互相指责。最后,我们的App虽然功能简单,但是完成度非常高,拿了HD(High Distinction)。
后来我面试现在这家公司的时候,二面的技术主管就揪着这个项目问了半天。他问的不是技术细节,而是:“你在团队里扮演什么角色?”“当你们意见不合时,怎么解决?”“你从这个项目里学到了什么?” 我就把当时那段经历原原本本地讲了。我告诉他,我学会了如何进行跨文化沟通,学会了如何推动项目进展,学会了即便组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也能通过有效的任务分配和管理,让每个人都发挥作用。讲完之后,我看到面试官一直在点头。后来HR给我反馈说,主管觉得我不仅有技术能力,更有非常强的软实力(soft skills),这在大公司里是至关重要的。
你的那些小组作业,就是你未来面试时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它们证明了你会协作、会沟通、会解决问题。这些可比空洞的证书和成绩单有说服力多了。
IBL实习项目:学校帮你“作弊”,直接进大厂
如果说实用的课程和项目是“术”,那蒙纳士的IBL(Industry-Based Learning)实习项目,就是“道”,是帮你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步。
这个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官方帮你找工作。IT学院和澳洲各大公司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像Amazon Web Services (AWS)、Atlassian、ANZ银行、德勤(Deloitte)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学校会把这些公司的实习岗位专门留给蒙纳C-a-s-h(划掉)士的学生,你只需要通过校内申请和面试,就能获得一份为期半年(22周)的全职带薪实习。
注意!是全职!带薪!这意味着你不仅能拿到真金白银的薪水(通常在4万到5万澳元年薪的水平),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而不是当一个端茶倒水的“实习生”。
我当时非常幸运地申请上了澳洲一家顶级科技公司REA Group的IBL项目。进去之后,我被分到一个真正的开发团队,我的mentor(导师)直接给了我一个新功能的开发任务。从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写代码、做测试到最后上线,我完整地参与了整个流程。我写的代码,是真的会被部署到线上,被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那种成就感和在学校写作业是完全不一样的。
半年的实习,不仅让我的简历瞬间“镀金”,更重要的是,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模式,学会了如何在企业级的代码库(codebase)里工作,如何和产品经理、设计师、测试工程师高效协作。实习结束时,我的mentor对我的评价很高,这也成了我后来找工作时最有力的推荐信(Reference)。
根据蒙纳士官方的数据,超过50%的IBL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会收到该公司的return offer(正式工作录用)。就算没有,这段宝贵的本地大厂实习经历,也足以让你在毕业生的求职大军中鹤立鸡群。当别人还在海投简历、石沉大海的时候,你已经手握一份沉甸甸的实战经验了。
学校的“保姆级”服务,别不用啊!
除了硬核的学术和实习资源,蒙纳士的职业发展服务(Monash Career Connect)也绝对是宝藏。很多同学可能觉得这些服务很鸡肋,或者不好意思去,那真是亏大了!
我刚开始找实习的时候,简历自己写的,投了十几份,一个面试都没有。后来我实在没办法了,就预约了Career Connect的简历修改服务。一个和蔼的澳洲老奶奶接待了我,她拿着我的简历,毫不客气地用红笔画得到处都是。“你这个项目经历写得太笼统了,要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去量化你的贡献。”“你这个技能列表,不要只写‘熟悉Java’,要写‘使用Java和Spring Boot框架开发了XX功能’。” 就这么半个小时,我的简历简直是脱胎换骨。
改完简历,我又报名了他们的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一个有IT行业招聘背景的顾问扮演面试官,问了我各种经典的技术问题和行为问题(Behavioral Questions)。面完之后,他一条一条地给我分析:你这个问题回答得太啰嗦,那个问题没有突出自己的优势,你的肢体语言有点紧张……
这些服务全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是蒙纳士的学生,就可以无限次使用。从写简历、改Cover Letter,到准备面试、规划职业,他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对于我们这种对澳洲职场一无所知的留学生来说,这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所以,如果你真的来了蒙纳士,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资源用到极致。脸皮厚一点,多去预约,多去问。你花的学费里,可都包含了这些服务的钱呢!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还在迷茫的你们,选择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不只是为了那张毕业证,更是为了一个能把你推向更高平台的跳板。对我来说,蒙纳士IT就是那个最坚实、最给力的跳板。
当然,这不意味着你进了蒙纳士IT就能躺平进大厂。你依然要努力学习,要积极社交,要去争取每一个机会。但好消息是,在这里,路已经给你铺好了大半,资源和机会就摆在你面前,只要你伸出手,就能够到。
所以,如果你手里也正捏着蒙纳士IT的offer,别再犹豫了。你未来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的决定。赶紧收拾好行囊,准备好迎接那些让你“头秃”又让你飞速成长的挑战吧。学姐在墨尔本……哦不,在悉尼等你!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我们留学生网站(www.lxs.net)找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