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科大读CS,如何直通硅谷大厂?

puppy

嘿,同在港科大CS的你,是不是也偷偷把硅谷大厂设为目标,但感觉隔着太平洋,有点无从下手?别慌,这篇超实用的“上岸”攻略就是为你准备的!从如何利用学校的隐藏资源、规划一条高效的刷题Timeline,到怎样搞定棘手的北美远程面试、找到关键的学长学姐内推,我们把前辈们亲身走过的路和踩过的坑都整理出来了。这不只是一份指南,更是一张帮你清晰规划,少走弯路,直通梦想offer的作战地图!

直通硅谷核心注意点
尽早开始,大三是黄金窗口: 北美暑期实习的招聘季比你想象的早得多,通常在你大三刚开学的秋季(9-10月)就进入高峰。这意味着你整个大二暑假就得准备起来。
刷题不是全部,但不过关是万万不能的: LeetCode 刷题量固然重要(目标 300-500 题),但更关键的是理解背后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思想,并能在面试时清晰地沟通你的解题思路。
内推是“入场券”,不是“保送卡”: 学长学姐的内推能帮你跳过简历筛选的“黑洞”,让你有面试机会,但最终能否上岸,还得靠你自己的硬实力。所以,Networking 和刷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沟通!沟通!沟通!: 远程面试时,面试官看不到你的表情,只能通过你的声音和语言来判断。一定要练习“Think Aloud”,把你脑子里想的每一步都说出来,展现你的逻辑思维过程。

还记得大二那年,某个赶due到凌晨三点的夜晚吗?我和室友瘫在宿舍的椅子上,屏幕上是还没调通的C++代码。他突然幽幽地问了句:“你说,我们真的有机会去Google、Meta那种公司吗?感觉好遥远啊。”

我当时没说话,但心里咯噔一下。是啊,我们身在清水湾,每天看着无敌海景,而硅谷,那个计算机世界的“麦加”,隔着一个太平洋,仿佛是另一个次元的故事。我们知道自己学校很牛,CS系更是王牌,但具体怎么把“港科大CS”这个Title,变成一张飞往加州的机票,心里真的一点底都没有。

这篇文章,就是写给当时那个迷茫的我们,也是写给现在每一个怀揣硅谷梦的你。学长学姐们已经替我们趟出了一条路,现在,我把这张“作战地图”交给你。

第一站:别小看你手里的“科大牌”——学校隐藏资源大揭秘

很多人觉得,想去北美工作,就必须要有北美背景。其实,港科大这个平台,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超高起点了。问题是,你得知道怎么用好它。

1. CSE部门的“亲妈式”就业服务

咱们CSE自己的Career Service,绝对是宝藏。他们会定期邀请Google, Meta, Amazon, Microsoft这些大厂来开宣讲会(Info Session)。别以为这只是听听而已,这可是你混脸熟、和工程师、HR直接交流的绝佳机会。我认识的一个学长,就是在Google的宣讲会上,和一位工程师聊得特别投机,后来面试时发现,那位工程师就是他的面试官之一!这种“缘分”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数据说话:根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每年秋季招聘季,至少有5-8家北美科技巨头会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在港科大举办专门的招聘活动。盯紧你的学校邮箱和CSE的通知,别错过任何一个!

2. 教授们的人脉网,是你想象不到的财富

我们CS系的教授,很多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大牛。比如,你去做Prof. Dit-Yan Yeung(杨笛一教授)的UROP(本科生研究计划),他的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和AI,和工业界联系非常紧密。在他的推荐下,进入顶尖AI Lab或者大厂的研究岗,机会比自己海投大得多。

真实案例:我认识的一位同学,跟一位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做研究,项目成果很不错。后来教授直接把他推荐给了自己在NVIDIA研究院的老同事,他因此轻松获得了一个面试机会,并最终拿下了实习offer。所以,多和教授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的能力和志向,关键时刻,他们就是你的“最强内推”。

3. 遍布硅谷的“科大帮”校友网络

这可能是我们最宝贵、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源。打开LinkedIn,搜索“People”,筛选“Company”为“Google”,再筛选“School”为“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你会惊讶地发现,有超过800名校友在那里工作。Meta有近500人,Amazon和Microsoft也各有数百人。这一个个ID背后,都是可能帮你内推的学长学姐。

怎么用?我们后面会详细讲。但现在你就要有这个意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科大帮”。

第二站:刷题作战地图——从大一到大三的高效Timeline规划

“去大厂,就是要刷题”,这话没错,但怎么刷,什么时候刷,学问可大了。一个混乱的计划,只会让你事倍功半,焦虑倍增。下面这份时间表,是很多成功“上岸”前辈的经验总结。

阶段一:大一至大二上学期(地基搭建期)

这个阶段,别急着去啃LeetCode Hard。你的首要任务是把基础打牢。港科大的课程设置非常扎实,一定要认真对待:

  • COMP 2012/2012H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这门课是重中之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Lab,都可能是你未来面试题的原型。把链表、栈、队列、树、图、哈希表这些基础数据结构搞得滚瓜烂熟。
  • COMP 3711/3711H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学习贪心、动态规划、分治这些核心算法思想。这门课的难度不小,但啃下来之后,你刷题的思路会清晰很多。

这个阶段的刷题策略是:配合课程进度,主攻LeetCode的“Easy”和部分经典“Medium”题目。目标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比如,学完链表,就把链表相关的Top 20经典题做一遍。到大二结束时,能独立完成100-150道题,并且对每个知识点都有深入理解,就算成功。

阶段二:大二暑假(黄金准备期)

这个暑假至关重要!因为紧接着的秋天,就是北美暑期实习的招聘季了。这个夏天,你需要做三件事:

  1. 简历打磨: 把你的课程项目、个人Project、比赛经历都写上去。最好找Career Center的老师或者已经找到工作的学长学姐帮你改。记住,简历上每一个点,都要准备好被面试官深挖。
  2. 疯狂刷题: 这是你刷题量暴涨的时期。目标是把LeetCode Top 200的热门面试题(俗称“面经题”)刷透。建议按照题型(数组、字符串、二叉树、DP等)分类刷,刷完一类总结一类。
  3. 寻找本地实习(可选但强烈推荐): 如果能找到一份香港本地的实习,比如在HSBC、Morgan Stanley做个Tech intern,或者去Science Park的创业公司,都能极大地丰富你的简历,让你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阶段三:大三上学期(秋季决战期)

这是最紧张刺激的时期。北美大厂的Summer Intern岗位通常在8月底开始大规模开放,9-10月是申请和面试的高峰期,11月后机会就逐渐减少了。

  • 8月-9月:海投 + 内推。 把你的简历投出去!Google, Meta, Amazon, Apple, Netflix, Microsoft... 所有你叫得上名字的公司,都去官网申请一遍。同时,开始在LinkedIn上联系校友,请求内推。目标是投出100-200份申请。别嫌多,这是个概率游戏。根据统计,在没有强力背景的情况下,简历通过率可能只有5%-10%。
  • 9月-11月:面试车轮战。 如果你前面步骤做得好,这个阶段你会陆续收到面试邀请。通常是1轮OA(Online Assessment,线上代码测试),然后是2-4轮视频面试。把你的时间管理好,每周坚持做几场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保持手感。
  • 11月-12月:收获Offer/继续补申。 陆续会有结果。拿到Offer固然可喜,没拿到也别灰心,有些公司(比如Amazon)会一直招到第二年春天。

一个典型成功案例:我的学妹Jenny,大二暑假刷了200道LeetCode,8月份改了10遍简历,通过校友内推和海投,申请了约150家公司,拿到了15个面试,最终在11月初收获了Microsoft和Amazon的暑期实习Offer。

第三站:跨越太平洋的考验——搞定北美远程面试

和面试官隔着屏幕、隔着十几个小时的时差,怎么展现最好的自己?北美远程面试有它自己的一套“玩法”。

1. 技术面:代码未动,沟通先行

面试官给你一道题,千万别闷头就开始写代码。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三步走”:

  • Clarify(澄清问题): “这个数组是排好序的吗?”“输入会有负数吗?”“如果输入为空,应该返回什么?”——这些问题能帮你搞清边界条件,也向面试官展示你严谨的思维。
  • Propose(提出思路): “嗯,我首先想到的一个暴力解法是... 它的时间复杂度是O(n^2)。我们可以优化一下,或许可以用一个哈希表来把时间复杂度降到O(n)…”——把你思考的过程,包括不那么完美的想法,都说出来。这叫“Think Aloud”。面试官考察的不仅是你的最终代码,更是你的解题能力和逻辑。
  • Code & Test(编码与测试): 在共享编辑器(如CoderPad)里写代码时,保持代码整洁,变量命名规范。写完后,别等面试官开口,自己主动找几个测试用例(包括边界情况)来验证你的代码。

2. 行为面(BQ):用STAR原则讲你的“科大故事”

“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had a conflict with a teammate.”(讲一次你和队友发生冲突的经历。)——这种问题看似是聊天,其实是陷阱。回答得不好,就会被贴上“难以合作”的标签。

万能公式是STAR原则:

  • Situation (情景): 简明扼要地描述背景。“在我们COMP 3111的软件工程项目中...”
  • Task (任务): 你在这个情景下的任务是什么。“我的任务是负责后端API的设计,而一位队友负责前端。”
  • Action (行动): 你具体做了什么。“我们对一个API的返回值格式有分歧,他认为A格式更方便前端处理,我认为B格式更符合RESTful规范。我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先花时间做了一个小Demo,分别展示了两种格式在实际调用中的利弊,并找来了我们项目的TA(助教)一起听我们的讨论,给出一个中立的建议。”
  • Result (结果): 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最终,我们结合了两种方案的优点,找到了一个折中的C方案,项目顺利进行。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技术分歧时,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并引入第三方视角,是最高效的解决方式。”

把你在科大做过的每一个Project,每一次团队合作,都用STAR原则包装成一个故事。像Amazon这种公司,极其看重他们的“领导力准则”(Leadership Principles),你的每一个故事,最好都能对应其中一条,比如“Customer Obsession”, “Ownership”, “Dive Deep”。

第四站:终极武器——学长学姐的“神助攻”

海投的简历,90%可能都沉入大海,被AI系统直接筛掉。而一份内推的简历,能保证至少有一个活生生的HR会看上一眼。这个“看一眼”,就是天壤之别。

怎么优雅地求内推?

第一步:精准定位。 在LinkedIn上,不要只找同校的,最好能找到同校同系的直系学长学姐。他们的共鸣感会更强。看他们的个人简介,如果他写了自己也曾是内地生,或者参加过某个你也很熟悉的社团,那更是绝佳的切入点。

第二步:写一封真诚的“求助信”。 记住,你是在请求帮助,姿态要低,内容要精。一个屡试不爽的模板:

“Hi [学长/学姐的名字],

您好!冒昧打扰了。我叫[你的名字],是港科大计算机系大三在读的学弟/学妹。在LinkedIn上看到您在[公司名]工作,作为科大的校友,真的非常为您感到骄傲!

我最近正在积极准备北美的暑期实习申请,对[公司名]的[某个具体产品或技术,比如Google的Cloud AI平台]非常感兴趣。我看到官网有开放Software Engineer Intern的岗位,和我的技术背景(比如做过相关的课程项目或个人项目)也比较匹配。

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可以帮我内部推荐一下呢?或者分享一点点您在[公司名]工作的感受或面试经验?无论如何,都非常感谢您的时间和帮助!我的简历附在附件中,期待您的回复。

祝工作顺利!”

关键点:

  • 提及共同点(港科大CS): 迅速拉近距离。
  • 表达你的了解: 说明你不是群发,而是对他/她的公司做过功课。
  • 请求明确,选项多样: 主要目的是求内推,但如果对方不方便,给个建议也行。这样不会让对方觉得压力太大。
  • 附上简历: 方便对方第一时间了解你。

根据非官方数据,一份成功的内推,能让你的简历通过率提高5到10倍。所以,别害羞,大胆地去联系吧!你发出的10封邮件,可能只有2-3封有回复,但这2-3次回音,可能就是你通往硅谷的钥匙。

写到这里,其实想说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应对System Design的入门问题,如何跟进面试后的状态,如何在几份offer中做选择……但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上面这些了。

从清水湾到山景城(Mountain View,Google总部所在地),这条路不轻松。你会经历无数次的代码报错,无数次的简历被拒,甚至会在某个深夜怀疑自己。但请你相信,你走的每一步,刷的每一道题,写的每一行代码,都不会白费。

别把硅谷大厂想得太神圣,也别把自己看得太渺小。他们要找的,无非就是基础扎实、逻辑清晰、热爱技术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我们港科大CS学生的优势所在。所以,抬起头,打开你的IDE,开始吧。你未来的同事们,正在太平洋对岸等你呢!

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