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赴美留学,学长带你弯道超车

puppy

嗨,刚考完高考的你,是不是一边憧憬着大洋彼岸的校园,一边又对未知的留学生活有点小慌?别怕,学长来了!这篇文章不跟你讲空话大道理,全是过来人掏心窝子的干货。从怎么利用好这个“超长假期”偷偷提升自己,到落地后如何选到“神仙课”、快速融入社团,甚至怎么规划第一次实习,我把我踩过的坑和总结的经验都摊开来跟你聊。咱们的目标就是,让你不只赢在起跑线,更能提前看清门道,轻松实现留学生活的弯道超车!快来看看吧,保证让你心里有底!

学长掏心窝子提醒:三大“幻觉”请绕行
幻觉一:“考完托福/雅思,我的英语就过关了。”
真相是,生活和学术英语是另一片天。点餐、小组讨论、写邮件、听懂带口音的教授讲课……这些才是你每天要面对的真实挑战。应试分数不等于沟通能力,提前演练才是王道。
幻觉二:“出国了自然就融入了,不用刻意社交。”
真相是,不主动走出舒适圈,你的世界可能就只有宿舍和中国朋友圈。美国大学的资源和机会,大都藏在社团活动、教授的Office Hour和各种社交场合里。脸皮薄,会让你错过一个亿。
幻觉二:“大一就是玩的,找实习是大三的事。”
真相是,战线拉得非常长。当你还在适应期,你身边的大一美国同学可能已经在规划暑期实习、参加线上工作坊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从第一学期就开始了。

嗨,各位刚从高考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一个已经在北美留学圈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学长。

先给你们讲个我自己的糗事。我刚到美国第一个月,雄心壮志,感觉自己手握托福110+的成绩,简直是英语小王子。结果呢?在学校食堂,对着菜单上的“Cilantro”和“Quesadilla”懵了半天,最后只能指着别人的盘子说“I want that one”。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留学这场游戏,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它不是你考完高考、拿到Offer就自动进入了“简单模式”,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新副本的开始。

我当时隔壁宿舍有个ABC(美国出生的华裔)小哥,叫Kevin。他看我整天抱着厚厚的专业书啃,却在课堂讨论上一句话都插不进去,就拉着我去参加各种社团的迎新会。我记得很清楚,在投资俱乐部的第一次会上,一群大一新生就在那儿激烈地讨论Gamestop的股票。我当时连“short squeeze”(逼空)是啥都不知道,只能在旁边尴尬地笑。而Kevin呢,他虽然专业知识也一般,但敢说敢问,很快就和一个大三的学长混熟了,后来还通过那个学长拿到了一个在小型对冲基金实习的面试机会。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我意识到,高考后的那个夏天,当我还在K歌、旅游、享受“解放”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悄悄地开始了大学生活的“预加载”。我们以为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其实人家已经利用那个假期,在弯道处悄悄踩下了油门。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不想跟你扯那些“努力奋斗”的空话。我想跟你聊点实在的,聊聊怎么利用好从现在到开学这段黄金时间,以及落地后的第一年,让你能从容不迫,甚至实现漂亮的“弯道超车”。

第一站:高考后的“黄金三个月”,不只是用来玩的

别误会,我不是让你完全不放松。高考太苦了,好好休息是必须的。但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做一些“高性价比”的准备,会让你的留学开局顺畅百倍。

1. 真实生活英语,现在就“泡”起来

忘掉你的托福词汇书。现在,你的目标是让耳朵和嘴巴适应真实的语境。我强烈建议你做两件事:

第一,“无字幕”刷美剧。选一部你喜欢的生活类或校园类美剧,比如《老友记》(Friends)、《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 或者《好想做一次》(Never Have I Ever)。第一遍开中英字幕看剧情,第二遍只开英文字幕,第三遍关掉所有字幕,强迫自己去“听”。你不仅能学到最地道的俚语(比如 "I'm down for it" 是“我愿意”而不是“我倒下了”),还能提前熟悉美国年轻人的文化和笑点。

第二,花点小钱,找个外教陪你“尬聊”。现在有很多在线平台,比如Cambly,你可以随时随地和来自美国、英国的母语者视频聊天。别怕说错,你就把他们当成练习对象。你可以聊聊你的家乡、你的爱好,或者问问他们美国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一个人平均需要500-1000小时的沉浸式环境才能流利地使用一门外语。你现在每天花半小时,就是在为自己争取宝贵的适应时间,让你开学后不至于在课堂讨论中张不开嘴。

2. 专业课“预习”,让你开学就当学霸

美国大学的课程节奏很快,尤其是理工科。很多教授默认你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如果你是CS专业,这个夏天请务必自学Python或Java的基础。Coursera上有密歇根大学的“Python for Everybody”专项课程,全球几十万人都在学,质量超高。我敢保证,你带着编程基础去上第一节CS入门课,当周围同学还在为怎么安装环境而头疼时,你已经能轻松写出第一个“Hello World”了。这种领先一步的感觉,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自信。

如果你是经济或商科专业,去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入门视频刷一遍。这些免费资源讲得非常透彻。当你的教授在课上提到“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或“elasticity”(弹性)时,你的脑子里已经有了清晰的概念,而不是一片空白。

根据我校一项非官方的新生调查,超过40%在第一学期拿到GPA 3.8以上的学生,都在暑假期间对至少一门核心专业课进行了预习。这就像打游戏,你提前看了攻略,知道哪个BOSS有什么技能,打起来当然轻松多了。

3. 软技能“装备”,生活才能不抓瞎

除了学术,生活技能同样重要。学做几道拿手菜吧,番茄炒蛋、可乐鸡翅什么的。这不仅能让你在吃腻了汉堡披萨时拯救自己的中国胃,更是绝佳的社交工具。想象一下,在宿舍楼里办一个“饺子派对”,邀请你的美国邻居们,那画面多温馨?你的人气绝对瞬间爆棚。

另外,提前了解一些美国文化的基本礼仪。比如,小费文化(餐厅服务员一般给15%-20%),与人交流保持眼神接触,习惯说“please”和“thank you”,以及理解什么是“personal space”(个人空间)。这些小细节,决定了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第二站:落地第一学期,拒绝“隐形”,主动出击

飞机落地,真正的挑战才开始。前几个月可能会有点孤独,有点想家,这都正常。但记住,这是你塑造大学四年基调的关键时期。

1. 选课是门技术活,别只看课程名

选课可能是你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别只看课程名字酷不酷,一定要用好工具。Rate My Professors这个网站是你的救星。上面有历届学生对教授的匿名评价,你可以看到教授的讲课风格、给分难度、作业量等等。一个好的教授,能把枯燥的课讲得妙趣横生,让你爱上这个学科;而一个糟糕的教授,可能会毁掉你的GPA和学习兴趣。

我的建议是,第一学期的课表要“软硬兼施”。一般来说,美国大学建议每学期修15个学分左右,也就是4-5门课。你可以这样搭配:2门专业必修课 + 1门你比较擅长的通识教育课(比如历史、艺术史)+ 1门你真正感兴趣的“快乐”选修课(比如电影欣赏、天文学入门)。这样既能保证学习进度,又能稳住GPA,还能给自己留点喘息的空间。

务必,务必,务必去见你的学术导师(Academic Advisor)。他们对课程和教授了如指掌,能根据你的情况给出最专业的建议。很多中国学生因为害羞或者觉得没必要,从来不主动约Advisor,这是巨大的损失。

2. Office Hour不是“差生补习班”,而是“超级链接”

这是我要划重点强调的一点。在国内,我们习惯了有问题就憋着或者问同学。在美国大学,教授每周都会有固定的Office Hour(办公时间),专门用来给学生答疑解惑。这绝对是你必须利用的黄金资源。

去Office Hour,不一定非得有难题。你可以去和教授聊聊你对某个课堂知识点的延伸想法,问问他正在做的研究,甚至请教他对你未来职业规划的建议。这不仅能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教授“认识”你。在美国,一封强有力的教授推荐信,在申请研究生或者找工作时,分量极重。而教授只会给那些他熟悉、欣赏的学生写推荐信。

我有个学妹,学社会学的,她大一的时候就经常去一位明星教授的Office Hour,从课程聊到社会热点。期末时,教授主动问她暑假有没有兴趣跟着自己做研究项目。这个研究经历,为她后来申请到顶尖法学院立下了汗马功劳。一项来自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表明,定期参加Office Hour的学生,其课程的最终成绩平均比不参加的学生高出半个等级(比如从B到B+)。

3. 走出华人圈,但别抛弃它

很多攻略会告诉你“一定要跳出华人圈”。这话对,但也不全对。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和各种老乡会,在你刚落地时,能提供巨大的帮助,比如接机、办手机卡、租房信息等等,这是你温暖的港湾和后盾。

但同时,你必须有意识地去拓展更多元的社交圈。怎么做?加入社团是最好的方式。我的建议是“1+1”模式:加入一个与你专业相关的社团,再加入一个纯粹基于兴趣的社团。

比如,你是金融专业的,就去参加投资俱乐部或者咨询俱乐部。在这里,你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学长学姐,获取行业信息和内推机会。同时,如果你喜欢户外运动,就加入登山社;喜欢音乐,就加入无伴奏合唱团。在这些地方,你能交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朋友,真正地锻炼口语,了解多元文化。

别怕自己是唯一的亚洲面孔,自信地介绍自己,分享你的文化。你会发现,大多数美国学生都非常友好和好奇。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本身就是留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第三站:职业规划,从大一开始的“长线投资”

你可能会觉得,大一就想找实习,是不是太早了?一点都不早。美国的求职文化,就是一场“早鸟游戏”。

1. 你的简历,现在就该有第一行字

大一新生的简历,当然没什么可写的。但你可以开始创造内容。学校的Career Center(职业发展中心)是你必须去的地方。他们有专业的老师帮你修改简历,进行模拟面试,提供各种求职资源。第一次去,哪怕你的简历上只有一个高中信息,也没关系。老师会告诉你,接下来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丰富它。

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很多院系会招募学生助理(Student Assistant),帮忙做些行政工作。很多教授的研究项目也需要本科生打下手,整理数据、查找文献。这些都是写入简历的宝贵经历。主动给喜欢的教授发邮件,附上你的简历和成绩单,表达你想参与研究的意愿。即便被拒绝10次,只要有1次成功,你就领先了很多人。

2. 善用LinkedIn,打造你的“职业名片”

如果你还没有LinkedIn账号,现在,立刻,马上,去注册一个。把你的头像换成专业的证件照,认真填写你的教育背景和技能。然后,开始有策略地“链接”别人。

先从你认识的人开始:你的同学、你所在社团的成员、给你上过课的教授。然后,去搜索你目标公司或学校的校友。给他们发一个简短而真诚的邀请,比如:“Hi [Name], I'm a freshman at [Your University] also majoring in [Your Major]. I found your profile and am really impressed by your career path at [Their Company]. I would love to connect and learn from your experience.”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超过70%的工作岗位是通过人脉网络找到的,而不是海投简历。你从大一开始建立的这个人脉网,未来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帮助你。

3. 你的第一个暑假,别只想着回国

大一结束的暑假,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当然可以回国和家人团聚,但如果能找到一份实习,哪怕是无薪的,对你的成长也意义非凡。

目标不一定要是谷歌、高盛这种大厂。关注一下学校周边的创业公司、非盈利组织(NPO),或者申请一个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修点学分,参加一个有意义的科研项目。这些经历能让你提前了解职场,锻炼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你在第二年秋季招聘开始时,简历上不再是空白。

根据美国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2021年的报告,超过57%的实习生最终会收到来自实习公司的全职工作Offer。你的第一次实习,可能就是你未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说了这么多,我知道你可能有点信息过载了。别慌,留学不是一场需要你时刻紧绷的百米冲刺,它更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你不需要一步就成为大神,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比身边还在迷茫的同伴,多往前迈出那么一小步。

高考后的这个夏天,不是你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你“自主学习”生涯的开始。你即将拥有的,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海量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躺平,也可以选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未来的跑道铺上更坚实的石子。

别怕犯错,别怕丢脸。在食堂点错餐,在课堂上说了一句有语法错误的英语,在社团活动里讲了个没人懂的冷笑话,这都算什么?这些小小的尴尬,日后都会变成你留学故事里最有趣的回忆。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而什么都不敢去尝试。

去吧,少年。去拥抱那个充满未知但绝对精彩的世界。记住,你的学长学姐们,我们这些踩过坑、也看过风景的过来人,会一直在lxs.net这里,为你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