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落地必办清单(建议一周内完成) |
|---|
| 1. 领取BRP卡:根据学校邮件指引,到指定地点领取,这是你的“身份证”。 |
| 2. 办理手机卡:建议提前网购一张Giffgaff或Lebara的卡寄到宿舍,落地就能用。 |
| 3. 开设银行账户:优先考虑Monzo或Starling等数字银行,用BRP和护照几分钟搞定。 |
| 4. 注册GP:在NHS官网找到离你最近的社区诊所(GP Surgery),带上护照、BRP和地址证明去填表注册,别等生病了才想起来。 |
| 5. 警局注册:部分签证需要(BRP卡上或签证信里会写明),务必在7天内完成预约。目前很多地方已改为线上操作,注意查收学校邮件。 |
嘿,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一个在英国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学长。还记得我刚落地希斯罗机场的那个下午,拖着两个28寸的巨大行李箱,心里一半是哈利波特的魔幻滤镜,一半是对未来的憧憬。结果,现实第一个耳光来得猝不及防——我想在机场买瓶水,掏出国内的银行卡,刷了半天没反应,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个ATM取了20镑现金,一看手机短信,好家伙,手续费扣了快30块人民币。那一刻,我所有的兴奋瞬间被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该怎么办”的茫然所取代。
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一周,我因为没有本地银行卡,房租只能交现金,揣着几千镑在身上,走路都怕被人盯上;因为不知道要提前注册家庭医生(GP),一场重感冒硬是靠着国内带来的莲花清瘟扛了过去;更别提对着超市里五花八门的牛奶和面包,傻傻站着半小时,最后只能买最贵的那个,因为看不懂标签……
这些坑,我真的一个没落地全踩了一遍。所以今天,我不想跟你讲那些“英国十大必去景点”的风花雪月,只想把这些用真金白银和血泪换来的干货掏出来,让你们的留学之路,从一开始就走得顺顺当当。这篇文章,就是你的“避坑说明书”,照着做,保你平安!
落地三部曲:银行、GP、手机卡,一天都不能等
这三样东西,是你开启英国独立生活的“三件套”,重要性堪比你在国内的身份证、微信和支付宝。别拖,落地第一周就给我麻利儿地办好!
先说银行卡,你的“命根子”。
没它,你交不了房租,签不了手机合同,甚至连网购都费劲。传统的英国银行,比如汇丰(HSBC)、巴克莱(Barclays)、劳埃德(Lloyds),听起来高大上,但对新人极不友好。我当年想开个户,先要去学校开地址证明信,然后去银行官网预约,结果最近的预约时间排到了三周后。三周啊!我这三周难道要天天吃土吗?
血泪建议:果断拥抱数字银行!
现在的留学生太幸福了,有Monzo和Starling Bank这两个“神器”。它们是受英国金融监管的正规银行,但所有操作都在手机App上完成。你拿到BRP卡后,找个光线好的地方,对着护照和BRP拍个照,录个自拍小视频,信息填一填,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最快的情况下,粉红色的Monzo卡或者蓝绿色的Starling卡两三天内就会寄到你的宿舍。我有个学妹,周一申请,周三就拿到卡了,简直是光速。
有了它,Apple Pay、Google Pay随便绑,线上线下支付畅通无阻。而且App的记账功能超好用,每一笔消费都清清楚楚,帮你养成理财的好习惯。
再聊GP注册,你的“保命符”。
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是免费的,前提是你得注册一个社区医生,也就是GP(General Practitioner)。很多人觉得,“我身体好着呢,不着急”,这个想法大错特错!
我朋友小A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来英国半年都没注册GP,有天晚上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快虚脱了,想去医院都不知道该去哪。最后打了NHS的非紧急求助电话111,接线员问了一大堆问题,最后告诉他因为他没注册GP,只能建议他去急诊(A&E)。他折腾到凌晨三点才在医院看上病,整个人都快没了半条命。如果他早注册了GP,至少可以第一时间给GP打电话,获得专业的指导,甚至预约到紧急门诊。
所以,怎么做?
在你住的宿舍或公寓安顿下来后,立刻上NHS官网,输入你的邮政编码(Postcode),网站会自动列出你家附近所有接收新病人的GP诊所。随便选一家看起来顺眼的,带上你的护照、BRP和一份地址证明(学校开的信、租房合同或银行账单都行),去前台说“I'd like to register with the GP”,他们会给你一张GMS1表格,填好就完事了。整个过程免费,不花一分钱,买来一份安心。
记住,GP的预约通常要等一到两周,注册这件事,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千万别等到“万一”发生了才后悔。
最后是手机卡,你的“社交线”。
千万别在机场买卡,又贵又坑。英国的运营商五花八门,但对留学生来说,性价比最高的就是那些虚拟运营商(MVNO)。
首推Giffgaff,它被誉为“留学生神卡”,用的是O2的网络,信号稳定。它没有糟心的合同,每个月买个“goodybag”(套餐包)就行,用着不爽随时可以换。比如现在,10英镑就能买到25GB的流量,在英国境内电话短信无限打,对于日常刷刷微信、看看视频绝对够用了。最方便的是,你可以在国内就上某宝买一张,寄到家里,这样落地英国一插卡就能用,无缝衔接。
另一个不错的选择是Voxi,它用的是Vodafone的网络。它最大的卖点是“无限社交媒体流量”,也就是说你用微信、WhatsApp、Instagram、Facebook、TikTok这些App不消耗套餐里的流量。如果你是社交达人,选它准没错。
超市省钱秘笈:别只认识Tesco,学会买“丑”东西
在英国生活,吃是一笔大开销。如果你还停留在只知道去Tesco和Sainsbury's,并且只买认识的牌子,那你的钱包可就要“大出血”了。
先搞懂超市的“鄙视链”。
英国超市大致分三个档次:高端的Waitrose和M&S(玛莎百货),他家的东西品质好,但价格也美丽,适合偶尔改善生活;中端的Tesco和Sainsbury's,咱们最常见的,价格适中,品类齐全;平价的Aldi和Lidl,这两家是来自德国的“穷人乐”,价格低到你不敢相信,是学生党和省钱小能手的最爱。有机构统计过,在Aldi或Lidl买一购物车的东西,通常会比在Tesco或Sainsbury's便宜20%-30%。
学会爱上“自产品牌”(Own Brand)。
每个超市都有自己的品牌,这才是省钱的关键。以Tesco为例,它有不同等级的自产品牌:最高级的是“Tesco Finest”(黑底金字),品质媲美大牌;标准的是“Tesco”(红蓝标),性价比高;最便宜的是一些子品牌,比如“Hearty Food Co.”或者“Ms Molly's”,包装简单,但价格是地板价。一袋500克的意面,知名品牌Barilla可能要£1.8,Tesco自产的可能只要£0.95,而Hearty Food Co.的同款,可能只要£0.28。味道差别真的不大,但价格差了好几倍!
盯紧“黄标签”(Yellow Sticker)。
英国超市为了减少食物浪费,会在每天下午或傍晚给即将过期的商品贴上黄色或红色的降价标签。这可是个挖宝的好机会!我曾经在傍晚7点的Sainsbury's,用2英镑买到了一整只原价8英镑的烤鸡,还用50p买到了一大盒原价3英镑的沙拉。对于不介意当天吃完的学生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福利。多逛逛,摸清你家附近超市的打折时间,你就能实现“烤鸡自由”。
除了吃的,生活用品也别去大超市买。像锅碗瓢盆、洗衣液、卫生纸这些,去B&M、Home Bargains、Poundland或者Wilko(如果你的城市还有的话)买,价格能便宜一大截。我当初花£15在B&M买了一套三个锅,用到毕业还好好的。
学术生存指南:搞懂Critical Thinking,别怕敲教授的门
生活安顿好了,学习才是正事。但很多同学来了之后发现,英国的学术模式跟国内完全不一样,尤其是教授天天挂在嘴边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你去抬杠。
很多同学以为Critical Thinking就是找茬,就是反驳作者的观点。错了!它的核心不是“批判”,而是“审辨”,是带着审视和辩证的眼光去思考。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把书本上或文献里的任何一句话当成圣旨。读一篇文献时,你要像个侦探一样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个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他用了什么证据来支持他的论点?这些证据可靠吗?有没有可能是片面的?
- 他有没有忽略其他可能性?他的研究有什么局限性?
- 这个观点和其他学者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 最重要的:So what? 这个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它对我们理解这个领域有什么帮助?
举个例子,你的论文题目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你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学者A说有负面影响,学者B也说有负-面影响。这是文献综述,不是批判性分析。
你需要做的是,去比较A和B的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A的研究对象是100个美国青少年,B是50个英国青少年,他们的结论能直接划等号吗?有没有学者C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社交媒体也能提供社会支持?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说服力,为什么?把这个思考过程写出来,用证据支撑你的论证,这就是Critical Thinking。
Office Hour是你的免费“外挂”。
每个教授每周都会有固定的Office Hour,这是专门留给学生答疑的时间。千万别因为害羞或者觉得“这点小事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就不去。这是你应得的权利!
但是,去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不要跑去跟教授说:“老师,这周的reading我没看懂。”这种问题太空泛了,教授没法帮你。你应该具体地问:“教授,在XX文章的第5页,作者提到了‘hegemony’这个概念,我不太理解它和‘power’在这里的具体区别,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这种具体的问题,会让教授觉得你认真学习了,并且真的在思考。他会非常乐意为你解答,甚至会给你一些论文的灵感。跟教授搞好关系,不仅对你的学业有帮助,未来想申博或者需要推荐信的时候,你就知道有多重要了。
租房避坑宝典:你的押金,一分都不能少
除了学费,房租是留学最大的一笔开销。在租房这件事上踩的坑,那才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最大的坑:押金(Deposit)。
我身边几乎每个朋友,在退房时都和房东或中介因为押金问题扯过皮。他们会以各种奇葩理由扣你的钱:墙上有一个看不见的钉子印,扣£50;地毯不够干净,需要专业清洁,扣£200;厨房油烟机有点油,扣£80……
记住一个法律知识点: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你的房东或中介收到你的押金后,必须在30天内把它存入一个政府认证的押金保护计划(Tenancy Deposit Protection scheme, TDP)里。目前只有三家机构:The Deposit Protection Service (DPS), MyDeposits, 和 Tenancy Deposit Scheme (TDS)。
这是你的“护身符”。这意味着,退房时如果发生纠纷,不是房东一个人说了算,TDP机构会提供免费的仲裁服务。如果房东没能在30天内存放你的押金,你可以告他,他可能需要赔偿你1-3倍的押金金额。
如何保护你的押金?铁证如山四步走:
- 入住清单(Inventory Report):正规中介都会提供一份详细的清单,里面有房间里每一样东西的状况描述。你要做的,就是拿着这份报告,逐一核对,并且用手机拍下海量照片和视频,特别是那些已经存在的瑕疵,比如墙上的裂缝、地毯上的污渍。然后,把这些照片和你的备注通过邮件发给中介或房东,留下时间戳证据。
- 确认押金已受保护:交了押金一个月后,主动问房东或中介要你的押金保护证明和序列号。你可以凭这个号去对应的TDP官网查询。
- 爱护房子:租住期间,保持房屋的整洁。这不是为了房东,是为了你自己。
- 退房大扫除:搬走前,花一天时间做个彻底的清洁,让房子恢复到你刚搬进来时的状态。最好自己也拍一套“退房照”,以备不时之需。
英国法律规定,押金的上限是5周的房租(如果年租金低于£50,000)。比如你的房租是£600一个月,那么你的押金最多就是(600 * 12) / 52 * 5 = £692.3。如果中介或房东收的超过这个数,他就是违法的。
找房源时,多用Rightmove、Zoopla这样的大平台,或者学生圈里很火的SpareRoom。对于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没看房就催你交钱的“私人房东”,请直接拉黑,99%是骗子。
好了,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听进去了多少。其实,留学生活就是一场大型的“打怪升级”游戏,上面这些只是新手村的攻略。
你未来可能还会遇到更多挑战:小组作业遇到“神坑”队友,论文写到一半电脑崩了,一个人在深夜里想家想到哭……但别怕,这些都是你成长的一部分,是你留学故事里最宝贵的勋章。
我写这篇东西的目的,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战战兢兢的“避坑专家”,而是希望你能把那些本可以避免的麻烦事都提前搞定,然后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地体验生活,去交世界各地的朋友,去博物馆里发呆,去苏格兰高地看一次日落。
别让那些琐事,磨掉了你最初踏上这片土地时的那份激动和好奇。祝你在英国的每一天,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