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很累,被困在无穷的比较和焦虑里?曾经的我也是这样,直到来了新西兰,才发现生活原来可以不用那么紧绷。这里的蓝天、雪山和大海,好像有种魔力,能瞬间抚平心里的褶皱。没人催你功成名就,大家更关心你今天过得开不开心,周末去哪儿徒步。在这里,我不再执着于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学着放慢脚步,去海边发呆,跟自己和解,重新找到了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如果你也对“内卷”感到疲惫,想知道新西兰是如何用它独特的松弛感治愈一个人的,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答案和勇气。

两种生活模式对比精神内耗模式新西兰松弛感模式
时间观永远在追赶,生怕落后于人,日程表精确到分钟。享受当下,周末就是用来“浪费”的,咖啡可以喝一小时。
成功定义名校、大厂、高薪、有房有车,活成“别人家的孩子”。工作生活平衡,有时间徒步、冲浪、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
社交方式基于“人脉”和“资源”的功利性社交,饭局上谈的都是项目和机会。基于共同爱好的纯粹交流,周末BBQ,聊的都是去哪儿玩。
焦虑来源同辈压力,朋友圈里的光鲜生活,未来的不确定性。今天天气不好,没法出海钓鱼。

嘿,大家好,我是lxs.net的小编。想先给你讲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小事。

那是在国内读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一个商业策划大赛,我和小组同学在图书馆地下室连熬了三个通宵。最后一晚,凌晨四点,窗外漆黑一片,空气里全是咖啡因和泡面混合的绝望味道。我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图表,突然一阵心悸,感觉心脏像是被人攥住了一样,喘不过气。那一刻我问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简历上多一行字?为了在几百个团队里脱颖而出,证明自己比别人“强”?那种被无形的手推着往前跑,一旦停下就会被吞没的恐惧,我想,你可能也懂。

几年后,我站在新西兰南岛的特卡波湖(Lake Tekapo)边,时间是晚上十点。没有路灯,只有漫天星辰,银河像一条发光的缎带,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周围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声和自己的心跳声。身边有从世界各地来的游客,大家只是静静地坐着,或者小声赞叹。没人玩手机,没人谈工作,那一刻,世界好像被按下了静音键。我脑子里那根紧绷了二十多年的弦,就在那片星空下,慢慢地,松开了。我意识到,原来人生可以有另一个选项,一个不用时刻战斗、可以大口呼吸的选项。

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新西兰这个被称作“长白云之乡”的地方,是如何用它独特的“松弛感”,治好我的精神内耗的。

当“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国家公园,焦虑都显得渺小了

在国内,我们的生活空间常常被压缩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里。从家到公司,两点一线,周末的“放松”可能是去网红咖啡馆打卡,或者在商场里逛一整天。我们离自然太远了。

新西兰完全是另一个次元。这里,自然不是远方的“景点”,而是生活的背景板。根据新西兰环保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的数据,全国有超过30%的土地面积是受保护的公共保护地,包括14个国家公园。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开车半小时,几乎都能一头扎进森林、大海或者山脉的怀抱里。

我刚到奥克兰读书时,周末最常干的事,就是和同学一起去西区的黑沙滩Piha。我们不做什么特别的事,就是光着脚在沙滩上走,看海浪一次次冲刷沙滩,把所有的脚印都抹平。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心里的那些烦恼、纠结,也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被大海带走了,无关紧要了。

有一次学期末,压力巨大,几篇论文ddl迫在眉睫。一个本地同学看我愁眉苦脸,二话不说,周末就把我拽去了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徒步那条被称为“末日火山”的步道。全程19.4公里,爬升近800米,对我这种“学术宅”来说简直是极限挑战。当我拖着快断掉的双腿,爬到最高点,看到翡翠色的火山湖时,所有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那种壮阔的美,会让你觉得,你纠结的那些论文分数、未来的工作,在亿万年形成的地貌面前,真的,P大点事。

科学不是也证明了么?这叫“生态疗法”(Ecotherapy)。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行走90分钟的人,与在城市环境中行走的人相比,大脑中与“反刍式思维”(就是你脑子里翻来覆去想那些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活跃度显著降低。在新西兰,你不是刻意去“寻找”自然,你就是生活在自然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慢慢改变你的心态,让你从关注自身的渺小烦恼,转向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你今天开心吗?”比“你以后想干什么?”更重要

我们这一代,从小就在一个“比较”的体系里长大。比成绩,比学校,比工作,比谁更早买房买车。我们被一个叫做“成功”的模板牢牢框住,很少有人问我们,你真的快乐吗?

在新西兰,我感受到的最大文化冲击之一,就是他们对“成功”的定义非常多元化。这里的社会评价体系,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你的价值,不由你的薪水和头衔决定,而在于你是不是一个有趣、善良、会生活的人。

我的房东,一个五十多岁的Kiwi(新西兰人自称),是个水管工。他每天下午三点准时下班,剩下的时间,不是在自己的花园里捣鼓花草,就是开着他的小船出海钓鱼。他赚的钱肯定不如国内那些互联网大厂的“精英”多,但他脸上的那种满足和松弛,是我在国内很多“成功人士”脸上看不到的。他会骄傲地跟我展示他今天钓到的鲷鱼,或者他刚种出来的西红柿,那种喜悦是纯粹的,与金钱无关。

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学术环境里。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导师约office hour,讨论我的论文选题。在国内,这种会面通常很严肃,直奔主题。但我的导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花了前十分钟,兴致勃勃地问我上周末去哪里徒步了,还给我推荐了他最喜欢的一条步道。他更关心的,是我作为一个“人”,有没有好好体验这里的生活,而不是把我当成一个生产论文的机器。在这里,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一项上常年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新西兰只有大约11%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经合组织22个国家的平均水平13%。这里的法律严格保障员工的休假权利,下午五点办公室准时熄灯是常态,“996”在这里是天方夜谭。大家普遍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这种社会共识,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让你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把重心从“生存”转移到“生活”。

在“慢”下来的时间里,与自己和解

刚来新西兰的时候,我一度很不适应这里的“慢”。超市收银员会一边扫码一边和你聊天气,公交车司机会耐心等待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奶奶上车,市中心的商店下午五六点就纷纷关门。在国内习惯了“效率至上”的我,一开始觉得这简直是“浪费时间”。

但慢慢地,我爱上了这种“慢”。因为“慢”,你才有时间去观察。我开始留意路边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开始跟咖啡店的店员闲聊,开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什么也不干,就坐在海边看帆船。这些在国内被视为“不务正业”的时刻,在这里却是生活的常态。

惠灵顿被誉为“世界最酷的小首都”,它的咖啡文化是这种“慢生活”的缩影。在这里,咖啡不是用来提神的功能性饮料,而是一种社交媒介,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愿意花半小时,排队等一杯手冲咖啡,然后在咖啡馆里和朋友聊上一个小时。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细细品味。

这种“慢”,也给了我一个和自己对话的空间。在国内,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和任务填满,忙到没时间思考,只能被动地被生活的洪流推着走。精神内耗,很多时候就来源于这种身不由己的失控感。而在新西兰,当外界的噪音变小,你内心的声音才会变得清晰。我开始思考,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是学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很多大学也意识到了留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如奥克兰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等高校,都设有非常完善的学生健康与咨询服务(Student Health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这传递出一个信息: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正常且重要的事情。这在国内,仍然是一个需要被慢慢普及的观念。

没有人是孤岛,多元和友善是最好的解药

精神内耗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害怕自己“不一样”,害怕被孤立。在一个相对单一的文化环境里,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的想法、选择、甚至外貌与主流不同而感到焦虑。

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文化底色就是多元和包容。走在奥克兰的皇后大街上,你能听到十几种不同的语言。根据2018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奥克兰有近40%的居民出生在海外。在这里,“不同”才是常态。没人会因为你的口音、你的肤色而对你另眼相看。你不用伪装自己,去迎合任何一种所谓的“主流”。

我交到的第一个本地朋友,是在一次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上认识的。我们一起挖坑,种树,聊各自国家的文化,完全没有隔阂。新西兰人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社区精神和友善。陌生人之间会微笑道声“Morning”,你在路上遇到困难,总会有人主动上来问“Are you alright?”。这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真诚的连接,非常有治愈力。它会让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被一个友善的社区接纳和支撑着。

这种包容,也让你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失败”。我曾经在一个课程的presentation上因为紧张而说得磕磕巴巴,一个关键数据还讲错了。当时我尴尬得想钻进地里。但在国内可能会被视为“能力不行”的表现,在这里,我的教授只是微笑着说:“Thanks for your hard work. It's a complex topic, and it's totally okay to be nervous.” 同学们也给了我鼓励的掌声。那一次,我发现,原来不完美是被允许的,努力的过程比完美的结果更值得被尊重。

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经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感觉自己像个陀螺,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也许,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一个可以让你“停下来”的环境。

别误会,我不是说新西兰是完美的乌托邦,这里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和挑战。留学生活,孤独、学业压力、文化冲击,一样都不少。但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你重新审视生活、与自己和解的可能性。

它不会告诉你应该成为谁,但它会给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你去找到自己想成为谁。

所以,如果你累了,不妨试试看:

放下那个五年、十年的宏伟规划,就想想这个周末去哪个海滩发呆。

别再只盯着手机屏幕里别人P过的完美生活,去抬头看看天上的云,真的,每天都不一样。

试着跟超市收银员聊一句今天天气真好,你会发现一个微笑能点亮一整天。

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非要分个你死我活。它更像一场漫长的徒步,最重要的,不是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欣赏沿途的风景。新西兰没有给我人生的标准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问自己真正重要的问题。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