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万人争抢的门票,我为何选择放弃

puppy

在国外读书的你,是不是也常常被FOMO(错失恐惧症)绑架?看到那张刷爆朋友圈、人人都想抢的门票,就觉得错过了仿佛就错过了全世界。我曾经也把它紧紧攥在手里,但最后却选择了放开。因为比起随大流去打卡一个“我来过”的热闹瞬间,我更想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篇文章想跟你聊的,就是在喧嚣和独处、合群与忠于自我之间的那点纠结和选择。事实证明,有时候放弃一个人人艳羡的机会,反而会让你找到留学生活中更意想不到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

留学生活中的“FOMO”自检清单
你是否常常因为刷朋友圈和Instagram而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你参加的活动,有多少是真心喜欢,有多少是为了“合群”打卡?
当所有人都说“好酷”“必去”的时候,你敢不敢对自己说“不感兴趣”?
你有多久没有花一个完整的下午,不为发帖,只为自己做一件喜欢的小事了?

那张万人争抢的门票,我为何选择放弃

嗨,lxs.net的朋友们,我是小编Cici。

还记得去年夏天吗?我们学校里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那场在邻国举办的Symphonica电子音乐节。阵容堪称神级,早鸟票在开售三分钟内就被秒光。我们的学生群里,每天都有人在求票、换票,或是晒出自己抢到票的截图,配文是“夏天见!”“圆满了!”。那种氛围,就好像你没票,你就不属于这个夏天,不属于我们这个留学生圈子。

我也没能免俗。在经历了一场堪比“双十一”零点秒杀的激战后,我奇迹般地抢到了一张票。当付款成功的页面弹出来时,我激动地跳了起来,立刻截图发了朋友圈,收获了几十个赞和一堆“羡慕”的评论。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手里的不是一张电子票,而是一张通往“留学圈中心”的VIP通行证。

这张票,我攥了整整两个月。我甚至都买好了去音乐节穿的荧光色背心和闪粉。但就在出发前一周,我把它原价转给了另一位苦苦求票的同学。朋友们都惊呆了,问我是不是疯了。“你知道这张票现在炒到多贵了吗?”“我们都订好酒店了,你现在说不去?”

我没疯。我只是……累了。在做出决定的那个晚上,我刚刚通宵赶完一篇重要的论文。看着窗外凌晨四点的天色,我问自己:我真的想去那个三天三夜被重低音和人潮淹没的地方吗?还是我只是害怕,害怕当所有人都在分享现场视频时,我的朋友圈空空如也?那一刻,答案无比清晰。我选择放弃,不是放弃那场狂欢,而是放弃那个被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绑架的自己。

FOMO:社交媒体投喂给我们的“焦虑套餐”

FOMO这个词,你肯定不陌生。它像一个幽灵,飘荡在每个留学生的社交网络上。它让我们相信,每一次缺席,都是一种损失。你没去那家新开的网红餐厅,就错过了最潮的味道;你没参加那个周末的派对,就错过了认识新朋友的机会;你没抢到那场音乐节的门票,就仿佛错过了整个青春。

这种感觉,在留学时被无限放大。我们远离家乡,本来就有一种不安全感,急于融入新环境,证明自己过得很好。社交媒体成了我们展示“我过得很好”的主要舞台。于是,我们看到别人发的动态,下意识地就会拿来和自己比较。

心理学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在2021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与个体的FOM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简单来说,你看朋友圈和Instagram看得越多,就越容易感到焦虑。另一份来自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RSPH)的报告《#StatusOfMind》更是直接指出,在所有社交平台中,Instagram是对年轻人心理健康负面影响最大的平台,它尤其容易引发焦虑、抑郁和对身体形象的担忧。

想想看,我们每天花多少时间在上面?根据DataReportal发布的《Digital 2023》全球年度报告,16到24岁的年轻人平均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接近3小时。这3个小时里,我们被精心筛选和美化过的信息流包裹着。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被剪辑出的“高光时刻”合集。我们看到的不是朋友A为了赶due熬的夜,而是他通宵后去山顶看日出的那张照片;我们看到的不是朋友B为了省钱吃了一周泡面,而是他攒钱去米其林餐厅吃的那顿大餐。

在这样的信息轰炸下,我们太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只有我,过着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挣扎的生活。那张音乐节的门票,在当时的我看来,就是一张能让我挤进“高光时刻俱乐部”的入场券。我害怕的不是错过音乐,而是害怕被贴上“不合群”“生活很无聊”的标签。

“合群”的代价:你真的快乐吗?

为了不被贴上这些标签,我们很多人都选择了“合群”。哪怕自己对震耳欲聋的电子乐并不感冒,但因为室友都去,也就硬着头皮去了酒吧;哪怕自己其实更想在图书馆看书,但为了维系“社交”,还是会答应那个并不熟的朋友的聚会邀请。我们用这种方式,努力营造一种“我有很多朋友”“我玩得很开”的假象。

这种表演式的社交,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安全感,但长期来看,代价是巨大的。它消耗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一项针对国际学生的研究发现,超过65%的受访者表示,在留学初期感到过强烈的孤独感和社交孤立。这种孤独感,往往会驱使我们去做一些“不舒服”的社交。我们以为这是在建立连接,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消耗自己。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完一个热闹的派对,回家的路上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你拼命地和一群人聊天、大笑,但没有一句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感觉,比一个人待着还要孤独。

我曾经就是“合群”的忠实拥护者。刚到英国时,我几乎对所有邀请都说“Yes”。周末的社团活动、晚上的Pub Crawl(串酒吧)、同学组织的Potluck(百乐餐)……我把自己的日程表填得满满当当,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融入的机会。结果呢?一个学期下来,我身心俱疲,认识了一大堆点头之交,却没有一个能深夜聊天的知心朋友。我的成绩也受到了影响,因为我把太多本该用来学习和休息的时间,花在了维持这些“假性社交”上。

放弃音乐节门票,是我第一次勇敢地对这种“假性社交”说“不”。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归属感,不是来自于参加了多少场热闹的活动,而是来自于找到那些能让你卸下伪装、做回自己的人。

重新定义“酷”:独处的宝藏与JOMO的乐趣

那么,放弃了那场万人狂欢的周末,我做了什么?

我睡了一个饱饱的懒觉,没有被任何闹钟叫醒。然后,我背上相机,坐上火车,去了一个我一直想去但总觉得“没时间”的海边小镇——Whitby。那里是《德古拉》小说的灵感来源地,有古老的修道院遗址、陡峭的悬崖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建筑。

我在小镇的石板路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走进一家二手书店,淘到了一本泛黄的旧书。我在码头边的小店里,吃到了据说是全英国最好吃的炸鱼薯条,配着海风和海鸥的叫声。我爬上199级台阶,在修道院的废墟下坐了整整一个下午,看着光影在残垣断壁间移动,脑子里什么都没想,也什么都想了。

那个周末,我的朋友圈很安静。当别人的动态里充斥着音乐节的灯光、烟火和拥挤的人潮时,我只发了一张Whitby的黄昏,配文是:“找到了我的吸血鬼小镇。”点赞的人不多,但收到的几条评论都是:“哇,这里好美!”“下次带我一起去!”

那一刻,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满足。心理学家们把这种感觉称为“JOMO”(Joy of Missing Out),也就是“错过的乐趣”。它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选择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在真正能滋养你内心的事情上。

其实,独处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当我们独处并让大脑放空时,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DMN)会变得活跃。这个网络与我们的创造力、自我认知和长期规划能力息息相关。换句话说,高质量的独处,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我们的大脑“充电”和“整合信息”。这对于学业压力繁重的留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那次Whitby之行后,我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我开始有选择地参加社交活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己。我报了一个周末的陶艺班,虽然捏出来的杯子歪歪扭扭,但那种泥土在指尖旋转的感觉,让我感到无比专注和解压。我开始每周去学校的游泳馆游泳,在水里,全世界的喧嚣都与我无关。我还加入了一个本地的徒步小组,和一群不同年龄的英国人一起,用脚步丈量这个国家的山川与田野。

这些事情,没有一件像去Symphonica音乐节那样“酷”,那样值得在朋友圈炫耀。但它们带给我的,是实实在在的快乐和成长。我认识了新朋友,不是在嘈杂的音乐和酒精中,而是在共同的爱好和真诚的交流里。我发现,当我不再拼命追赶潮流时,我反而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风景。

留学生活,不应该是一份用来向别人展示的“打卡清单”,而应该是一场探索自我、发现世界的深度旅行。那张万人争抢的门票,或许能带给你一个短暂的高光时刻,但真正能照亮你整个留学旅程的,是你内心深处那盏名为“自我”的灯。

所以,朋友,下次再遇到那种让你觉得“不去不行”的场合时,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是我真的想做的,还是我怕错过?”

别怕,你的留学生活是你自己的电影,你才是唯一的导演。剧本怎么写,镜头对准哪里,完全由你决定。有时候,最精彩的剧情,恰恰发生在按下暂停键、离开主流叙事之后。

去那家你好奇了很久但有点冷门的博物馆吧,哪怕你的朋友都去了网红咖啡店。

在图书馆待上一整天,读一本与专业无关的闲书,哪怕朋友圈里都在直播周末派对。

学一门你真心喜欢却看似“无用”的技能,比如调酒、插花,或者修自行车。

相信我,当你开始忠于自己的感受,你会发现,放弃一张门票,你可能会收获整个世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