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八最新录取率出炉,你的梦校变难了吗?

puppy

正在规划香港升学的你,是不是也超关心今年的申请难度?别再自己瞎猜啦,港八最新的官方录取数据终于出炉了!大家最关心的港三大(港大、科大、中大)商科真的“卷”出新高度了吗?还是说有些“宝藏专业”反而成了新机会?你的梦校今年的录取门槛到底有没有变化?我们帮你把数据都扒了一遍,用大白话给你盘清楚!快来看看这份热乎的申请风向标,好及时调整你的选校策略,让梦校offer稳稳到手!

本期风向标速览

1. 港三大商科“卷”出新高度:申请人数普遍上涨15%-20%,录取均分水涨船高,双非高绩点选手想“逆袭”越来越难。

2. 跨学科专业成新宠:金融科技(FinTech)、商业分析(BA)、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等专业热度持续飙升,但录取背景更多元,给转专业同学留了窗口。

3. “备胎”院校不答应了:城大、理大热门专业录取门槛直逼港三大,想拿它们保底?可能要重新评估了。

4. 软背景重要性凸显:当大家的GPA和语言成绩都差不多时,高质量的实习、海外交换和有深度的文书成了致胜法宝。

凌晨一点,你第N次刷新邮箱,依旧是空空如也的收件箱。旁边的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某个留学论坛的页面,标题刺眼地写着:“双非均分88,雅思7.5,申港科大是不是没戏了?”下面的回帖五花八门,有人说“稳了”,有人说“想多了”,看得你心里七上八下。

这种焦虑,每个申请季的同学都懂。你是不是也一样,每天都在猜:我的BG(背景)到底够不够?港大商学院是不是只收海本和985?我的梦校今年会不会突然缩招,提高门槛?

别再自己吓自己了!作为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我们花了大力气,把港八校最新出炉的一些官方数据和内部消息都给你扒出来了。这篇文章不谈虚的,只用实打实的数据和案例,带你看清2024申请季的真实战场。你的梦校,究竟是变得遥不可及,还是悄悄为你敞开了另一扇窗?往下看,答案就在这里。

神仙打架的港三大,商科真的卷疯了吗?

我们先从大家最关心的“王炸”组合——港大、科大、中大说起。这三所学校,尤其是它们的商学院,一直都是申请的“重灾区”。今年的情况,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白热化。

香港大学 (HKU):门槛稳定,但“池子”里的大神越来越多了

港大给人的感觉一向是稳重、全面。但“稳”不代表容易。根据港大经管学院(HKU Business School)最新公布的一些非官方数据来看,几个王牌授课型硕士项目,比如金融学(Master of Finance)、经济学(Master of Economics)和会计学(Master of Accounting),今年的申请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0%。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如果去年是10个人抢一个位置,今年可能就是12个人了。多出来的这两个人,可能就是手握GMAT 720+,或者是在四大有两段实习经历的“卷王”。

真实案例:

我的一个学生Sarah,本科是上海一所头部985的金融专业,GPA 3.8/4.0,雅思7.5,GMAT 710,加上在中金和汇丰的两段实习。这个背景在去年申请港大金融,基本可以算是“稳录”。但她今年是踩着最后一轮DDL(截止日期)才拿到面试,面试中还被问到了非常细节的量化模型问题。最后虽然成功上岸,但她自己都感叹:“感觉面试官在寻找已经具备准分析师能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学习好的学生。”

数据显示,港大金融硕士录取的学生中,超过60%有GMAT成绩,平均分在710左右。而本科背景方面,985/211和海外本科的比例接近85%。对于普通双非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你的均分没有到90+,或者没有含金量超高的实习/竞赛经历,想冲港大商学院,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不过,港大也不是所有专业都这么“高冷”。比如社会科学学院的一些专业,像公共管理(MPA)、社会工作(MSW)等,虽然申请人数也在增加,但对本科背景的包容度会更高。如果你是双非,但均分不错(85+),并且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或志愿者经历,文书写得足够真诚,依然有很大机会拿到offer。

香港科技大学 (HKUST):极致精英路线,欢迎“复合型”人才

如果说港大是“全面发展的优等生”,那科大就是“目标明确的竞赛天才”。科大的风格就是快、准、狠,特别偏爱那些有清晰职业规划和硬核技能的申请者。

科大商学院是出了名的“卷”。以商业分析(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为例,这个专业近两年的火爆程度不亚于金融。根据我们从招生办老师那里了解到的信息,今年该专业的申请人数暴增了将近30%!录取学生的平均GPA普遍在3.7/4.0以上,而且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有编程、数据分析相关的实习或项目经验。

真实案例:

Leo是国内一所211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均分89,他一心想转商科,目标就是港科大的BA。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刷金融实习,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了三个月的数据分析实习,独立完成了一个用户画像分析项目,并且把整个项目流程和成果写进了自己的作品集(Portfolio)里。申请时,他不仅提交了常规材料,还附上了这个作品集的链接。最终,他成功PK掉了很多金融背景的竞争者,拿到了offer。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科大现在非常看重你的“即战力”。他们想招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能快速适应课程强度,甚至能给课堂带来新东西的学生。所以,如果你想申请科大的热门专业,别光盯着GPA和雅思。问问自己:我有什么独特的技能?我做过什么能证明我能力的项目?把这些亮出来,比一句空洞的“我热爱这个专业”要有用得多。

科大的另一个趋势是,对GMAT/GRE的要求越来越“刚性”。虽然很多专业官网写的是“recommended”(推荐),但实际上,对于中国大陆的学生来说,一个拿得出手的G(GMAT 700+ 或 GRE 325+)几乎已经成了申请商科的标配。没有G,你的简历可能在第一轮筛选时就被刷掉了。

香港中文大学 (CUHK):看似温和,实则“暗流涌动”

中大常常被认为是港三大里“最友好”的,但千万别被这个印象迷惑了。中大的申请人数基数非常大,尤其是它的深圳校区(CUHK-Shenzhen)分流了一部分申请者后,本部校区的竞争反而更加集中在高质量的生源上。

中大商学院的会计学(MSc in Accountancy)常年是申请热门。根据学院公布的最新一届学生画像,录取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3岁,平均GMAT成绩是68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平均分看起来比港大和科大稍低,但其对于本科院校背景的“隐形卡控”却一点也不松。数据显示,录取的学生中,来自985/211院校的占比超过70%。

真实案例:

小雅,某双非财经院校会计专业第一名,均分92,雅思7.0,手握ACCA多门免考资格,还有一段四大的实习。她自信满满地只申请了中大的会计,结果却被拒了。后来通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到,和她同批竞争的,有很多是来自厦大、央财、上财的学生,虽然均分可能没她高,但在院校背景上占了优势。

这个故事有点残酷,但很现实。对于中大这类偏好“根正苗红”的学校来说,第一本科学历依然是一道重要的门槛。当然,这不意味着双非完全没机会,但你需要有更亮眼的“加分项”来弥补,比如极高的均分(90+是基础),或者全国性的专业竞赛大奖。

中大的另一个特点是开设了很多细分领域的交叉学科,比如文化管理、广告社会科学等。这些专业相比传统商科,竞争压力会小一些,并且更看重申请者的独特性和匹配度。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强烈的热情和深入的思考,不妨在这些“宝藏专业”里寻找机会。

“第二梯队”的逆袭:保底校越来越少

很多同学在规划时,会把城大、理大、浸会作为“保底”选择。但在“人人都有名校梦”的时代,所谓的“保底校”门槛也在水涨船高,甚至某些热门专业已经具备了和港三大掰手腕的实力。

香港城市大学 (CityU):数据科学和传媒的“新贵”

城大的崛起速度非常惊人。特别是它的数据科学学院(School of Data Science)和传媒系(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近两年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

城大的数据科学硕士项目,背靠香港数据科学研究院,师资和资源都非常雄厚。我们了解到,今年的申请者中,不乏来自武大、华科、北邮等计算机强校的学生。录取学生的平均GPA也达到了85分以上。想拿它当“备胎”?它可能根本不想理你。

城大的传媒更是亚洲顶尖。它的整合营销传播(MA i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和传播与新媒体(MA in Communication and New Media)两个专业,每年收到的申请都数以千计。录取比例大概在10:1左右,竞争激烈程度不输中大。

真实案例:

一位在小红书上分享经验的同学提到,她本科是双非一本的广告学,均分87,雅思7.0,有两份4A广告公司的实习。她把城大的IMC作为冲刺目标,结果在第一轮就被拒了。后来她复盘发现,成功的申请者要么是985背景,要么是有海外交换经历,并且在文书中展现了对数字营销非常深刻的理解。

香港理工大学 (PolyU):实用主义的胜利

理大的专业设置非常务实,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高,这也让它的申请热度居高不下。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SHTM)常年稳居世界前列,申请难度堪比藤校。

除了王牌酒店管理,理大的会计、金融、工程类专业也非常抢手。特别是它的会计学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ancy),因为有HKICPA(香港会计师公会)的认证,吸引了大量想在香港发展的学生。根据官方透露的一些信息,该项目近50%的申请者来自985/211高校,录取门槛并不比中大低多少。

如果你想申请理大,一定要突出你的实践能力。无论是课程项目、实习经历,还是专业资格证书(比如CFA、FRM),都是很好的加分项。理大喜欢“能干活”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丧气,感觉哪里都那么难。别急,数据是冰冷的,但申请是鲜活的。了解这些趋势,不是为了让你放弃,而是为了让你更聪明地选择和准备。

所以,面对越来越“卷”的香港升学,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忘掉那些“GPA 85分能不能申XX大学”的简单问题吧。现在的申请,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考验。你得像个项目经理一样,去规划你的申请。你的GPA是你的基础,你的实习是你的亮点,你的文书是你的灵魂。这三样东西,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

别再只盯着排名和热门专业了。去学校官网,仔细看看那些你没听说过的“小众”专业,研究一下它们的课程设置,看看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有时候,最适合你的路,往往是那条人最少的。

也别把希望全押在一所学校上。申请季就像打仗,你需要有主力部队,也要有后备支援。合理地拉开申请梯度,给自己留足选择的余地,心态才能稳住。

最后记住,offer只是一个结果,真正让你成长的,是准备申请这个过程里,你为了目标拼尽全力的样子。祝你,也祝每一个在黑夜里刷着邮箱的我们,最终都能等到那封,带着梦校名字的邮件。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