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NSW,我解锁了人生的N种可能

puppy

当初以为来UNSW只是为了上课、赶due,但没想到,这里的生活远比想象中精彩!在这里,我不光是在课堂上跟大神教授切磋学术,更是在社团里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实践项目里亲手把脑海中的想法变成现实,甚至在Coogee海滩边第一次抱起了冲浪板。UNSW给我的不只是一张文凭,更是一种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勇气,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无限潜力。如果你也好奇留学生活除了学习还能是什么样,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启发。

UNSW新生快速上手小贴士
O-Week 千万别错过:这可不只是领地图和课程表,更是你认识新朋友、免费拿周边、体验几十个社团活动的神仙一周!
认识 Arc @ UNSW:它是你的学生“娘家”,负责所有社团、志愿者活动和各种福利。没事多逛逛他们的网站,总有惊喜。
Moodle是你最好的朋友:所有课程资料、作业提交、成绩查询都在这上面。养成每天检查 Moodle 的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主图门口的黄巴士(891):连接主校区和Central火车站的免费班车,上下学高峰期简直是救星。看好时刻表,能省不少事。
Coogee 海滩是你的后花园:从学校走过去也就20分钟。压力大的时候去吹吹海风、踩踩沙子,比什么都治愈。

在UNSW,我解锁了人生的N种可能

还记得大一第一个学期的期末周,我抱着电脑和厚得像砖头一样的教科书,在Main Library三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了,窗外Kensington的街道安静得只剩下偶尔驶过的汽车声。咖啡因在我身体里横冲直撞,屏幕上的代码却还是一片红色报错。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这就是我想要的留学生活吗?三点一线,除了图书馆就是宿舍,为了一个HD(High Distinction)熬掉所有头发?”

我有点丧气地趴在桌上,看着窗外远处零星的灯火。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了,是社团朋友发来的消息:“Final加油!考完一起去Coogee海滩烧烤啊!” 看着那条信息,我突然笑了。我想起的不是眼前这些恼人的due,而是前几周跟着徒步社团的朋友们在蓝山看日出的壮丽,是和编程社的大神一起参加Hackathon通宵奋斗的兴奋,是第一次鼓起勇气在社团迎新会上做自我介绍时,台下那些善意的笑脸。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UNSW生活,早已在不经意间,从一条围绕着“上课、赶due”的单行道,变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地图。这张地图上,标满了各种我从未想过的可能性。今天,我想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跟你聊聊这张“地图”上的一些风景,或许能给即将或正在这里的你一点启发。

不只是“听课”,更是和知识“掰手腕”

来之前,我对大学课堂的想象还停留在几百人坐在阶梯教室,听着教授在台上滔滔不绝。UNSW确实有这样的大课(Lecture),但真正让我感觉“学到了”的,却是在那些截然不同的学习场景里。

UNSW特别强调“实践出真知”。尤其是在工科、商科和设计等领域,你会发现自己做的Project比考的试还多。就拿工学院著名的“ChallENG Program”来说,它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凑在一起,去解决一些真实世界的问题,比如为残障人士设计辅助设备,或者为偏远地区开发可持续的水净化系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课程作业了,你得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一样,跟团队头脑风暴,跟客户沟通需求,亲手做出模型,然后一次次地测试、失败、再改进。我有个学机械工程的朋友,他们小组做了一个帮助老年人轻松拧开瓶盖的小工具,虽然过程无比曲折,但当他拿着最终成品给我演示时,那种创造的成就感,是任何A+成绩都无法比拟的。

这里还有一个超酷的项目叫“Vertically Integrated Projects (VIP) Program”。这个项目把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整合到一个研究团队里,由教授直接带领,长期研究一个前沿课题。比如大名鼎鼎的UNSW太阳能赛车队Sunswift,他们的赛车“Violet”可是创造过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真的在设计、制造、测试一辆能跑上千公里的太阳能汽车。根据UNSW官方数据,每年有超过500名学生参与到近40个不同的VIP项目中,涵盖了从太空探索(比如UNSW Canberra Space团队的立方体卫星项目)到生物医学工程的方方面面。在这里,你接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

当然,还有那些被我们尊称为“大神”的教授们。他们不仅仅是授课者,更是你探索学术世界的领路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市场营销的教授,他的办公室门永远为学生敞开。有一次我为了一个小组作业的选题纠结得不行,鼓起勇气给他发了封邮件,没想到他秒回,约我第二天去他办公室聊。在那间堆满书籍的小办公室里,他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像朋友一样,引导我去思考市场的本质,帮我把一个模糊的想法,梳理成了一个清晰、可行的研究方向。后来我才知道,他本人就是亚太地区市场营销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UNSW有很多这样的教授,比如在量子计算领域享誉全球的“澳洲年度人物”Scientia Professor Michelle Simmons,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世界级的成就,也真心愿意花时间去点燃学生的好奇心。

三百多个社团,总有一个是你的“精神角落”

如果说课堂是UNSW的骨架,那社团就是它的血肉和灵魂,让整个校园变得活色生香。UNSW的学生组织Arc管理着超过300个注册社团,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论你的兴趣有多小众,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同类。

你喜欢美食?这里有烘焙社(Baking Society),定期组织大家一起做蛋糕、烤饼干;有品茶社(Tea Society),带你领略世界各地的茶文化。你热爱运动?从主流的足球、篮球、羽毛球,到小众的魁地奇(没错,就是哈利波特里的那个)、潜水、攀岩,应有尽有。你是个技术宅?编程社(PCSoc)、数据科学社(DataSoc)每周都有大神带你飞,还会举办讲座邀请Google、Microsoft的工程师来分享经验。你心系传统文化?汉服社、书法社、各国的学生联合会,能让你在异国他乡找到浓浓的归属感。

我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性格又有点内向,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回公寓。直到O-Week(迎新周)的时候,我被朋友硬拉着去逛社团招新。那场面真的可以用“百团大战”来形容,主校道(Main Walkway)上挤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每个社团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新生,有发免费披萨的,有现场表演街舞的,还有穿着奇装异服玩Cosplay的。我在一片嘈杂和热闹中,稀里糊涂地加入了一个叫“PhotoClub”的摄影社团。

这成了我留学生活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社团每周都会组织外拍活动,从悉尼歌剧院的日落,到皇家国家公园的星空。我跟着一群同样热爱摄影的朋友,扛着三脚架,走遍了悉尼的角角落落。我们不只聊光圈和快门,也聊生活中的烦恼和未来的梦想。在一次次的外拍和交流中,我不仅摄影技术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我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彻底摆脱了刚来时的孤独感。PhotoClub每年会举办超过100场活动,从新手教学到专业影棚人像拍摄,几乎覆盖了所有你能想到的摄影领域。

除了兴趣社团,那些学术和职业发展类的社团也绝对是宝藏。比如UNSW商学院下属的BSOC(Business Society),是澳洲最大的学生社团之一,会员超过万人。他们会定期举办大型的Networking Night,邀请来自德勤、普华永道、麦肯锡等顶尖公司的代表来和学生交流。对于想在澳洲找实习、找工作的同学来说,这简直是提前接触职场、建立人脉的绝佳机会。

把“脑洞”变成现实,这里是你的创业孵化器

你有没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设计一个App来解决租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或者发明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在UNSW,这些“脑洞”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被鼓励、被支持,甚至被投资。

UNSW有着澳洲大学里最顶尖的创业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澳洲的创业CEO摇篮”。一个响当当的例子就是全球知名的软件公司Atlassian,它的两位创始人Scott Farquhar和Mike Cannon-Brookes就是UNSW的校友,他们的创业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UNSW学生。根据最新统计,UNSW的毕业生创办的公司总价值超过了3000亿澳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澳洲很多行业的总产值。

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而这个支持的核心,就是Michael Crouch创新中心(MCIC)。它坐落在主校区一栋极具现代感的建筑里,里面有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VR设备等各种酷炫的“玩具”,全部免费对学生开放。无论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来这里把它变成现实。MCIC不仅仅是提供硬件,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创新的氛围和完整的支持体系。

比如,他们每年都会举办“Peter Farrell Cup”创业竞赛,这是UNSW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创业比赛,获胜团队可以拿到上万澳元的种子基金。我有个朋友,他和几个同学做了一个利用AI帮助学生规划学习路径的项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比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MCIC为他们配备了行业导师,提供了市场、法律、财务等各方面的培训。虽然他们最终没有拿到冠军,但这个过程让他们学到的东西,比任何一门商业课程都要多。他们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将一个抽象的想法,一步步打磨成一个可以面向用户的产品,以及如何接受失败并快速调整方向。

对于那些已经有成熟想法的团队,UNSW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杀手锏”——Founders Program。这个项目里最著名的就是“10x Accelerator”,一个为期10周的加速器计划。一旦入选,你的团队不仅能获得2万澳元的投资,还能得到顶级的创业指导和丰富的行业资源。从这里走出了许多成功的初创公司,涵盖了医疗科技、金融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数据显示,UNSW Founders社区已经帮助孵化了超过600家初创公司,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

在这里,创业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尝试的可能。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如何开一家公司,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敢于把想法付诸行动的勇气。

教室之外,整个悉尼都是你的游乐场

UNSW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棒了。它不在市中心的钢筋水泥里,也不在偏远的“村里”,而是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离市中心CBD只有20分钟车程,离美丽的海滩更是近在咫尺。

文章开头提到的Coogee海滩,就是我们学校的“后花园”。从学校东门沿着Blenheim Street一直往下走,大概20分钟就能闻到大海的味道。考完一场艰难的期末考试,下午约上三五好友,直接冲到Coogee,把书本和烦恼都抛在脑后,一头扎进清凉的海水里,那种感觉简直爽爆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是在这里第一次学会了冲浪。Coogee海滩边上有很多冲浪学校,花几十澳元就能体验一节入门课。在浪板上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最后终于成功站立在海浪之巅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勇敢。

从Coogee出发,有一条被誉为“世界最美沿海步道之一”的Bondi to Coogee Walk。这条全长6公里的步道,串联起了好几个美丽的海滩和海湾,沿途的风景随手一拍就是一张明信片。在没课的下午,或者天气晴朗的周末,沿着这条路走一走,吹着太平洋的海风,看着湛蓝的海水拍打着悬崖,所有的压力和焦虑都会烟消云散。

除了亲近自然,这里的生活也充满了烟火气。学校所在的Kensington和旁边的Kingsford是悉尼有名的“华人区”之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家乡的味道!从麻辣烫、兰州拉面,到广式早茶、烧腊,应有尽有。每到饭点,Anzac Parade上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这里就是我们的深夜食堂和思乡解药。

当然,留学生活也离不开“搞钱”。UNSW的职业发展中心(UNSW Careers and Employment)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支持。他们会定期举办大型的招聘会,把澳洲各大公司的人力资源请到校园里来。还会提供免费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等服务。根据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UNSW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位列全球第29位,澳洲第一。这背后,是学校强大的校友网络和与业界的紧密联系。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学校的招聘平台找到了第一份实习或兼职。这些经历不仅能帮你赚取生活费,更重要的是,让你提前了解澳洲的职场文化,为你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基础。

写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很简单。来UNSW之前,我也曾以为留学就是换个地方上大学,拿到一张好看的文凭,然后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但来了之后才发现,这张文凭只是这场旅程的入场券,真正精彩的,是那些你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的“副本任务”。

所以,别再只盯着GPA看了,也别总是一个人待在图书馆里。去O-Week上领一堆你可能永远不会用的免费圆珠笔,然后凭着冲动加入一个听起来很酷的社团;去MCIC听一场你完全听不懂的创业讲座,感受一下那些改变世界的想法是如何诞生的;下次小组讨论,主动约你的local组员去学校的咖啡馆,聊聊课程之外的生活;这个周末,别再宅着刷剧了,去赶一趟开往海边的公交车,哪怕只是发发呆也好。

留学这几年,是你人生中最宝贵、最自由、最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光。别怕犯错,别怕走弯路,更别怕尝试那些看起来“没用”的事情。因为很多年后你会发现,那些定义了你、塑造了你的,往往不是你考了多少分,而是你在海浪里呛的那口水,是在社团活动上交到的那个挚友,是你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而熬过的那些夜晚。UNSW给了你一个无比宽广的舞台,至于你想上演一出什么样的戏剧,导演,其实是你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