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类型 | 那些不为人知的心酸 |
|---|---|
| 学业压力 | 一年硕士的“压缩饼干”人生,DDL连环追杀,图书馆就是第二个家,凌晨四点的咖啡是标配。 |
| 心理孤岛 | 朋友圈里的英式下午茶 vs. 关上门只有自己的空房间,想找人说话却有时差,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孤独更致命。 |
| 经济窘迫 | 汇率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神经,在Tesco和Lidl之间反复横跳,为了省2镑公交钱宁愿走半小时。 |
| 安全焦虑 | 天一黑就不敢独自出门,手机时刻攥在手里,对各类诈骗电话和邮件保持高度警惕,学会的第一句英文是“Can you help me?”。 |
| 报喜不报忧 | 视频里永远的“我很好,都适应了”,挂掉电话后才敢默默抹眼泪,所有委屈自己扛,怕家人担心。 |
上周六晚上快12点,我收到了学妹Cici发来的一条微信,只有一张图和一句话。
图片是她书桌的一角:摊开的文献,写满批注的草稿纸,旁边是一杯早就冷掉的咖啡,和一桶吃了一半的冰淇淋。电脑屏幕上,Word文档的字数统计停在“1897/3000”。
那句话是:“学姐,我好像真的要扛不住了。”
我几乎能立刻想象出她此刻的模样:头发随便扎成一个丸子头,穿着宽大的卫衣,可能已经好几天没好好吃饭了。半小时前,她刚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前几天去爱丁堡旅游拍的照片,配文是“Friyay! Enjoying life!”,底下收获了一堆“羡慕”和“玩得开心”的评论。
你看,这就是我们留英女生的常态。A面是朋友圈里岁月静好的精致生活,下午茶、美术馆、周游欧洲;B面是深夜图书馆里咬着牙赶due,在空无一人的公寓里吃速食,对着视频那头的爸妈强颜欢笑说“我一切都好”。
今天,我不想再聊那些风花雪月,只想撕开那层光鲜的滤镜,跟你聊聊留学生活的B面。这篇文章,写给每一个像Cici一样,在深夜里偷偷崩溃,却又在天亮后继续战斗的你。想告诉你,那些说不出口的苦,我们都懂。
学业的“糖衣炮弹”:一年硕士,十年的辛酸
“英国硕士只要一年,性价比超高!” 这句话我们听了太多遍,它像一颗诱人的糖果,吸引着我们跨越山海而来。但没人告诉我们,这颗糖的糖衣之下,是堪比黄连的苦。
英国的一年制硕士,本质上是把两三年的课程,压缩在短短的9-10个月里塞给你。这意味着你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开学典礼的激动劲儿还没过,第一个essay的deadline就来了。一个due接着一个due,像永不停歇的催命符。
我的朋友Chloe在UCL读传媒,她形容自己的留学生活是“付费上班,全年无休”。有一次为了同时赶三篇论文,她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不到四个小时。最后交稿那天,她给我发消息说:“我刚才站在阳台上,真真切切地闻到了自己头发烧焦的味道。” 这不是玩笑,是极度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工作量大。英国的学术要求是出了名的严苛。你不仅要阅读海量的文献,还要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挑战。每一次的Turnitin查重报告,都像是一场审判。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虽然国际学生的整体通过率很高,但其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2023年英国学生心理健康慈善机构Student Minds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表示学业压力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留学生来说,这个数字只会更高。因为我们不仅要面对学业,还要独自处理生活中的一切,没有家人在身边给你做一顿热饭,说一句“累了就歇歇吧”。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留英女生深夜还在发朋友圈,别以为她是在熬夜蹦迪,她大概率是在和一篇几千字的论文殊死搏斗,那杯威士忌,可能是她最后的精神支柱。
“社交牛逼症”是面具,孤独才是底色
留学生的朋友圈,总是一片歌舞升平。今天在伦敦西区看剧,明天在巴斯感受简·奥斯汀的浪漫,后天又飞到巴黎喂鸽子。我们努力扮演着一个“社交牛逼症”患者,仿佛能无缝融入任何环境。
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当派对散场,当你从游客照的微笑中抽离,回到那个只有一张单人床的出租屋时,那种巨大的、能把人吞噬的孤独感有多可怕。
前段时间,#留学生为什么越来越宅#这个话题很火。其实不是我们不想社交,而是有效的社交太难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是一道看不见的墙。你很难跟本地同学get到同一个笑点,也很难在他们热火朝天的pub night里找到归属感。你尝试过,努力过,但很多时候,那种融不进去的局外人感,比一个人待着更让人难受。
更别提英国这该死的天气。每年从10月开始,天黑得越来越早,下午三四点就灰蒙蒙一片,连绵不绝的阴雨让人心情都发霉。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根据英国国民保健署(NHS)的说法,冬季SAD在英国相当普遍,症状包括持续的低落情绪、嗜睡和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这对本就孤单的留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认识一个在曼城读书的女孩,她告诉我,她度过第一个冬天的方式,就是每天下课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拉上窗帘,一遍遍地刷国内的综艺和电视剧。她说:“只有听到熟悉的中文和笑声,我才觉得自己还活着。”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近两年的报告,国际学生报告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一直显著高于本地学生。我们是象牙塔里的“异乡人”,在人群中感受着最深刻的孤独。
精致穷只是个传说,精打细算才是日常
“出国留学的都挺有钱吧?”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想苦笑。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拎着名牌包、出入高档餐厅的“富二代”。但现实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用大半辈子的积蓄,送我们出来看世界。我们花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是他们的辛劳。
这种身份认知,让我们在花钱时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英镑和人民币之间那道无形的鸿沟。现在的汇率大概是1英镑兑换9.2人民币,这意味着你在超市里随手拿一瓶1镑的可乐,其实花了近10块钱。
所以,我们的生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精致”。我们只是更擅长“穷开心”。
你看到我们在米其林餐厅的照片,没看到我们为了这一顿,可能啃了一周的面包和打折三明治。你看到我们晒出的漂亮衣服,很可能是在charity shop(慈善商店)或者Vinted上淘来的二手货。我们对各大超市的打折规律了如指掌:知道Waitrose的黄昏时刻会有高端熟食半价,也知道Lidl的蔬菜水果最新鲜便宜。为了省下几镑钱的公交费,我们宁愿在寒风中走上三四十分钟。
根据全球数据库网站Numbeo 2024年的数据,在伦敦,一个学生不含房租的月度生活成本预估超过1000英镑。而学生公寓的租金,动辄就是每周200-300镑。这意味着,一年下来,生活费加学费,轻轻松松就是四五十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留学生的心头。
我们学会了自己做饭,不是因为热爱厨艺,而是因为出去吃一顿最简单的饭也要十几镑。我们学会了自己理发、修东西,因为英国的人工费贵到离谱。这种精打细算,有时心酸,有时又觉得骄傲。因为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体谅父母的不易,也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这里很安全”,是说给爸妈听的最大谎言
每次和爸妈视频,最后一句总是:“在那边注意安全啊!” 我们也会笑着回答:“放心吧,英国很安全的!”
这或许是我们说过的,最温柔的谎言。
英国的整体治安环境确实不错,但“安全”永远是相对的。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身形瘦小、又容易被贴上“有钱”标签的亚洲女生来说,潜在的风险无处不在。
天黑后不敢独自走小路,是每个留英女生的基本常识。走在路上,我们会下意识地把背包背在胸前,手机紧紧攥在手里。近几年,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电信诈骗也层出不穷,从“虚拟绑架”到假冒大使馆、警察局的电话,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
英国警方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伦敦等大城市,手机抢劫案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作案者常常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趁人不备,瞬间抢走。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听过身边朋友的遭遇。
这种对安全的不确定感,会慢慢内化成一种持续的焦虑。我们会下载各种安全App,和朋友建立“行踪报备”群,晚上回家必须开着视频通话……我们用各种方式,给自己建立起一个虚拟的保护壳。
我们报喜不报忧,不是为了欺骗,而是因为我们深知,我们在这边受的一点点惊吓,传到地球另一端的父母耳朵里,就会被放大成一万倍的担忧。我们已经长大了,要学着去独自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并尽力保护好我们最爱的人。
写在最后:别怕,我们都是“熬”过来的
写了这么多“残酷真相”,不是为了贩卖焦虑,更不是想劝退谁。
恰恰相反,是想给每一个正在经历这些、或者即将面对这些的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想告诉你,感到崩溃、孤独、无助,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不够坚强。这是每一个选择走上这条路的人,都必须经历的“成人礼”。
所以,如果你觉得撑不住了,别硬扛。你所在大学的心理咨询服务通常是免费的,而且绝对保密,去找他们聊聊。那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那是你在主动拯救你自己。
如果论文写不出来了,别一个人钻牛角尖。去发邮件约你的tutor,去和同学组一个study group。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在挣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想家了,就给自己做一顿西红柿炒鸡蛋,或者去中超买一包螺蛳粉。食物的香气,是治愈孤独最好的良药。
请记得,那些深夜里流过的泪,那些为了省钱走过的路,那些在图书馆里熬过的夜,都不会白费。它们会化作你骨骼里的铠甲,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无惧任何风雨。
当有一天,你穿着毕业袍,站上那个梦想中的舞台,你会回头看那个曾经脆弱、迷茫、哭泣的自己,然后由衷地对她说一句:谢谢你,没有放弃。
姑娘,你不是一个人。在这片土地上,有成千上万个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过着相似的生活,做着同样的梦。我们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