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高考大PK,谁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puppy

嘿,留学生朋友们!你是不是也听说过中国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你知道吗,在隔壁韩国,为了高考(Suneung),飞机都要为听力考试改道,整个国家都仿佛按下了静音键。一边是数百万考生决定命运的“独木桥”,另一边是让全社会屏息凝神的“国考日”,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这篇文章不光带你围观两国学生的备考日常,还会深聊“一考定终身”背后的社会压力和截然不同的“复读文化”。快来看看,这场东亚学霸的终极PK到底谁更“卷”!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准备好零食和饮料,我们一起开扒中韩高考的那些事儿。保证你看完会对“内卷”有全新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你身边的中韩学霸朋友们!

嘿,各位在lxs.net上冲浪的小伙伴们!

上周我们宿舍开“期末吐槽大会”,我旁边的中国室友小林,一边啃着书一边哀嚎:“感觉梦回高考,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话音刚落,对面床铺的韩国欧巴金珉俊抬起头,幽幽地说:“你们的高考我知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你体验过为了让你考英语听力,天上的飞机都要改道吗?”

一句话,全宿舍都安静了。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虽然也经历过各自国家的大学入学考,但听到“飞机改道”,还是集体震惊了。这让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身边这些平时一起赶due、一起泡图书馆的中国和韩国同学,他们身上背负的“过去”,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沉重和疯狂。

所以,今天小编就想跟大家深聊一下这个话题:中国的“高考”和韩国的“Suneung”(大学修学能力试验),这场东亚学霸的终极PK,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这不光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朋友的文化背景,明白他们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和拼搏精神是从何而来的。

第一回合:阵仗PK,谁的考试日更像“国家级战备”?

要说考试的紧张程度,看看考试当天的社会反应就知道了。这方面,中韩两国可以说是把“集体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先说咱们熟悉的中国高考。每年的6月7号和8号,整个国家都仿佛进入了“高考时间”。你应该在新闻里见过吧?考点周围几百米内车辆禁鸣,工地停工。送考生的车队,车头贴着“高考加油”的红纸,一路绿灯。交警叔叔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用摩托车为跑错考场或者忘带准考证的“马大哈”考生开道。家长们穿着旗袍(寓意“旗开得胜”)在校门口翘首以盼,那场面,比春运还震撼。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24年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342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比很多欧洲国家(比如瑞士、瑞典)的总人口还要多。这么多人挤在同一座“独木桥”上,也难怪整个社会都要为之让路,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

然而,你以为这就是极限了吗?来看看隔壁韩国的Suneung。Suneung通常在每年11月的某个周四举行,这一天被称为“国考日”。韩国对这场考试的重视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早上,为了确保50多万考生能准时到达考场,全国的上班时间都会推迟一小时,从9点改到10点。韩国的股市开盘和收盘时间也相应推迟一小时。公交车和地铁会增开班次,出租车司机会自发地在路边免费搭载考生。如果你睡过头了,别怕,路边的警察叔叔会立刻亮起警灯,用警用摩托载着你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保证让你在关门前冲进考场。每年新闻里都会播报今年又有多少考生被警察“护送”成功,这已经成了Suneung当天的固定节目。

最夸张的还是下午的英语听力考试。在下午1点10分到1点35分这短短的25分钟内,韩国全境进入“静音模式”。所有机场的飞机都禁止起降,正在飞行中的飞机必须保持在3000米以上的高度飞行,以免引擎的噪音干扰到考生。汽车、火车经过考点附近时也必须减速缓行,禁止鸣笛。毫不夸张地说,为了这半小时不到的听力考试,整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系统都为之暂停。

2023年11月举行的Suneung,约有50.4万名考生参加。虽然人数远少于中国高考,但这种让整个国家为之“屏息”的阵仗,确实把仪式感和紧张感拉到了满格。所以第一回合,论“国家级战备”程度,韩国Suneung似乎更胜一筹,堪称“沉浸式”国家级考试。

第二回合:备考日常PK,“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如果说考试当天是最终的决战,那么备考的日日夜夜就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堑壕战。中韩两国的高中生,在这场战争中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在中国,提到高考备战,就绕不开那些被称为“高考工厂”的超级中学,比如河北衡水中学和安徽毛坦厂中学。这些学校以其军事化的管理和极高的升学率而闻名。学生的一天被精确到分钟:早上5点半起床跑操,晨读,上课,午饭时间严格控制在20分钟内,然后午休,下午继续上课,晚自习直到深夜10点半。教室里堆积如山的试卷和复习资料,被称为“题海战术”。墙上挂着“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血淋淋的标语。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从这样的学校考出来的。他说,高中三年,他几乎没有娱乐时间,唯一的放松就是每周一次的短暂通话。那种高压环境,让他至今想起来都觉得窒息。但同时,他也承认,正是那段经历,磨练了他超强的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韩国高中生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流传着一句名言:“사당오락”(四当五落),意思是“一天睡四小时就能考上大学,睡五小时就会落榜”。

韩国学生的战场分为两个:学校和“Hagwon”(学院,也就是我们说的补习班)。白天在学校上完课后,他们并不是回家,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教室——Hagwon。首尔江南区的“大峙洞”(Daechi-dong)是韩国最著名的“补习班一条街”,这里灯火通明,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明星讲师”。这些讲师年收入可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享受着堪比偶像明星的待遇。他们的课程一座难求,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抢一个好位置,不惜彻夜排队。

从Hagwon下课,通常已经是深夜10点。但学习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会再去“Dokseosil”(독서실,自习室)继续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一天学习16个小时以上,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这种从学校到补习班再到自习室的“三点一线”,构成了韩国高中生枯燥而疲惫的日常生活。

在这一回合,中韩两国学生可以说是不分伯仲,都将人类的学习潜能和忍耐力推向了极限。如果非要比较,中国的“高考工厂”模式更侧重于集体化、标准化的封闭式管理,而韩国的“Hagwon文化”则更加市场化、产业化,将教育的“军备竞赛”推向了社会层面。

第三回合:独木桥的尽头PK,“SKY” vs “985”

学生们如此拼命,社会如此紧张,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这场考试的赌注实在是太大了。在“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下,考上一所好大学,几乎就等同于预定了光明的人生。

在韩国,所有学生的终极梦想,就是考入“SKY”——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这三所大学不仅是韩国的学术殿堂,更是通往社会顶层的“黄金入场券”。韩国社会有着非常强的“学缘”文化,毕业于哪所大学,几乎决定了你的社交圈和职业天花板。能进入三星、现代、LG这些“财阀”企业的,大部分都是SKY的毕业生。

然而,进入SKY的难度堪比登天。每年,只有全国排名前1%-2%的顶尖考生才能获得这份殊荣。根据一些统计,SKY三所大学的本科总录取人数,仅占全部考生的2%左右。这意味着,98%的考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与这个梦想无缘。这种极度精英化的录取机制,让Suneung的竞争变得异常惨烈。考不上SKY,对于很多学生和家庭来说,几乎等同于人生的失败。

中国的情况类似,但目标更多元一些。中国的顶尖大学被划分为“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能考上清华、北大是所有学子的最高理想,但能进入任何一所985或211大学,也都被认为是成功。这些学校意味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就业前景,以及在大城市落户(拿到户口)的宝贵机会。

虽然目标范围比韩国的SKY要大,但别忘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2023年为例,全国985高校的平均录取率约为1.62%,211高校的平均录取率约为5.01%。但这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在河南、山东、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考生人数动辄上百万,考入顶尖大学的比例更是低得吓人。比如河南省,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比例可能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无论是韩国的“SKY之梦”,还是中国的“985/211情结”,背后都是极其残酷的零和博弈。韩国的压力集中在极少数顶尖学府上,目标明确但希望渺茫;中国的压力则源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目标范围稍广,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竞争也同样白热化。

第四回合:再来一次的勇气PK,复读文化的异同

一次考试定胜负,如果结果不理想怎么办?“再来一年”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选项。在这方面,中韩两国的“复读文化”展现出了有趣的差异。

在中国,“复读”虽然普遍,但或多或少带有一点“失败者”的意味。选择复读的学生,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看着同龄人已经步入大学,开始新的生活,而自己却要回到那个熟悉又压抑的环境,再经历一年的“炼狱”。很多复读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隔绝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学习。尽管近年来社会对复读的看法越来越宽容,但那种“掉队”的感觉,依然是每个复读生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在韩国,“复读”的社会接受度要高得多。韩语中,第一次复读叫“재수”(Jaesu),第二次叫“삼수”(Samsu),第三次叫“사수”(Sasu),甚至还有专门的词汇来形容复读多年的学生。复读(特别是为了冲击SKY)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有勇气的投资,而不是失败的象征。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医生都有过复读的经历,这甚至被传为美谈。

韩国的复读产业也极其发达。像Megastudy、Daesung Academy这样的全国性连锁复读机构,为“再修生”(Jaesu-saeng)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从课程、住宿到心理辅导,一应俱全。在这里,复读生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群,他们互相鼓励,共同为下一次Suneung奋斗。根据韩国教育开发院的数据,每年Suneung的考生中,复读生的比例高达25%-30%。这意味着,每四个考生里,就有一个是“老将”。

可以说,韩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化”和“常态化”了复读,这给了学生更多尝试的机会,但也可能延长了他们的“高考噩梦”,让青春更多地消耗在了这场无尽的备考中。

所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聊到这里,可能你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中国高考,赢在“规模”,千万级别的考生共同奔赴战场,那种史诗般的悲壮感和群体压力是独一无二的。而韩国Suneung,则胜在“极致”,整个国家为之停摆,竞争目标极度集中,社会对精英教育的推崇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实,争论谁更“地狱”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对于每一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承受的压力,都是100%的真实和沉重。

写这篇文章,是想让你在下次看到身边来自中韩的朋友在图书馆拼到深夜时,能多一分理解。他们不是天生的“学习机器”,他们的自律、坚韧和偶尔流露出的焦虑,都源于那段深刻烙印在青春里的备考岁月。他们过五关斩六将,才最终走出国门,和你坐进同一间教室。

试着去问问他们关于高考或Suneung的故事吧,这会是一个比任何学术话题都更能拉近你们距离的破冰方式。听听他们的故事,也分享一下你自己的经历。

毕竟,无论我们来自哪里,都曾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那段日子或许辛苦,或许“地狱”,但它也塑造了今天的我们。所以,下次看到他们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给他们一个拥抱,或者悄悄在桌上放一杯热咖啡。因为他们不止是在为一次期末考拼命,他们是在和整个青春的“地狱模式”惯性赛跑。

那你呢?你的“高考”故事,又是什么样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