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不甘心的你:世界不止一条赛道

puppy

嘿,还在为GPA和实习焦虑吗?是不是感觉自己背井离乡,拼尽全力挤在一条拥挤的赛道上,却还是充满了“不甘心”?看着别人好像都有了清晰的规划,难免会怀疑自己。但你知道吗?人生的价值,从来不是由一条赛道决定的。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当主流的路走不通时,我们如何掉转车头,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和闪光点。它不灌鸡汤,只想告诉你,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普通”,然后勇敢地去探索那些不被定义的人生旷野,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

这篇文章想和你聊的几件事
为什么我们留学的尽头,总是“不甘心”?
“普通”不是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也是新的起点。
除了大厂和金融,世界还有哪些有趣的角落可以发光?
如何扔掉标准答案,找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节奏?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

上周四凌晨三点,我收到一条微信,来自一个在南加大读 CS 的学弟 Leo。

“学姐,睡了吗?我有点崩。”

紧接着,是一张截图。那是一封来自某家硅谷大厂的拒信,措辞礼貌,但“we have decided to move forward with other candidates”那行字,在深夜里显得格外刺眼。

Leo 说,这是他今年秋招投的第 157 份简历,拿到的第 8 个面试,以及第 8 次被拒。他感觉自己快被压垮了。GPA 3.8,刷了快五百道 LeetCode,有两段还不错的实习经历,自认为背景不差。可现实就是,身边的同学好像人手一个 FAANG(现在叫 MANGA 了)的 offer,在朋友圈晒着入职礼包,讨论着几十万美金的年薪和股票。而他,像个孤魂野鬼,在图书馆和出租屋之间两点一线,每天睁眼就是改简历、投简历、准备面试,闭眼就是对未来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我花了爸妈两百万,漂洋过海,每天熬夜赶 due,就是为了挤上这条路。现在我发现,这条路窄到我可能根本挤不上去。我不甘心啊。”

“不甘心”这三个字,像一根针,瞬间戳中了我。

我太懂这种感觉了。背井离乡,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沉甸甸的期望——父母的、社会的,当然,更多是自己的。我们默认了一条“成功”的路径:名校毕业、高 GPA、光鲜实习、进大厂、抽 H1B、拿绿卡……仿佛这是一场所有留学生都必须参加的铁人三项,少一项都是失败。

我们拼命往前跑,生怕被落下。可当这条路变得异常拥挤,甚至跑不通的时候,那种巨大的失落和“不甘心”,足以将人吞噬。

所以,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灌鸡汤,说什么“坚持就是胜利”。我想跟你聊点实在的:当主流赛道挤不上去时,我们能不能,也敢不敢,掉转车头,去看看别的风景?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焦虑?因为赛道真的太窄了

先别急着自我否定,觉得是自己不够优秀。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我们正在玩的,是一个“困难模式”的游戏。

就拿大家最关心的 H1B 工作签证来说。根据美国移民局(USCIS)公布的数据,2025 财年的 H1B 抽签,共收到了 479,953 份有效注册,最终抽出了 120,603 份,中签率大约在 25% 左右。这个数字比去年高了一些,但依旧意味着,有四分之三的人,即使拿到了 offer,也可能因为运气问题而无法留在美国工作。

这是一场纯粹的概率游戏,跟你的能力、你的努力,关系真的不大。

再看看就业市场。科技行业的裁员潮从 2022 年开始就没停过。根据 Layoffs.fyi 网站的追踪数据,仅 2023 年,全球就有超过 1100 家科技公司裁员,影响了超过 26 万名员工。到了 2024 年,这股寒气依旧逼人。Google、Amazon、Meta 这些曾经被视为“上岸”标志的公司,都在缩减招聘规模。当存量市场都在“优化”时,留给新毕业生的坑位自然就更少了。

外部环境的严峻,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幸存者偏差”,共同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焦虑培养皿。你打开 LinkedIn,看到的是师兄师姐们又晋升了;你刷小红书,看到的是同龄人“毕业三年,喜提湾区小黑屋”。没有人会分享自己被拒了多少次,崩溃了多少个夜晚。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掉队了。那种“不甘心”,本质上是对这种“被落下”的恐惧。

承认自己的“普通”,是勇敢的第一步

在聊别的出路之前,我想先请你和我一起做一个心理建设:接纳自己的“普通”。

我知道这很难。能出国留学的,大多是曾经在应试教育体系里名列前茅的“尖子生”。我们习惯了优秀,习惯了做人群中的焦点。让我们承认自己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这简直像一种侮辱。

但“普通”不等于“平庸”,更不等于“失败”。它只是意味着,我们可能没有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的顶级运气,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天赋有限,我们可能对某些光鲜亮丽的行业并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这再正常不过了。

我认识一个学姐,Sarah,藤校金融系毕业,人也聪明,目标非常明确:进华尔街顶级投行。她像个战士一样,大学四年几乎没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参加了所有能参加的 networking event,简历改了不下百遍。毕业时,她如愿以偿,拿到了高盛的 offer。

所有人都羡慕她。但两年后,她辞职了。她说,那份工作确实给了她极高的薪水和无上的光环,但代价是健康和生活。她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压力大到需要看心理医生。她发现自己对那些天文数字般的金融模型毫无感觉,反而是在周末去社区做义工教小孩子画画时,才能感到一丝真正的快乐。

现在的她,在纽约一个非营利艺术教育机构工作,薪水只有以前的四分之一,但她说自己“终于活过来了”。

Sarah 的故事告诉我们,那条被万人追捧的“精英赛道”,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件“皇帝的新衣”。脱下来,承认自己其实更适合一件舒服自在的棉布衫,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但这份勇敢,会把你带向真正属于你的旷野。

世界不止一条赛道,我们去旷野看看

好,心理建设做完了。让我们开着车,离开拥堵的高速主路,去看看旁边那些风景各异的国道、乡间小路。你会发现,风景可能更好。

第一条小路:用技术做好事,去非营利组织(NPO)发光

一提到非营利组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没钱途”“情怀发电”。这其实是个巨大的误解。

在美国,非营利部门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数据,NPO 提供了超过 1250 万个工作岗位,是美国第三大劳动力市场,超过了制造业。而且,很多大型 NPO,比如盖茨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它们的运营模式、技术需求和薪酬待遇,并不比商业公司差太多。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进入 NPO 还有一个隐藏福利:签证优势。许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关联的非营利组织,属于 H1B cap-exempt 雇主。这意味着,它们为你申请的 H1B 不需要参加抽签,随时可以提交,通过率极高。

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学 CS 的朋友,毕业后没挤进大厂,去了一家为公立学校系统开发教育软件的 NPO。他的工作是优化在线学习平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说,每次看到后台数据显示又有几千个孩子使用了他们开发的工具,那种成就感,是写商业代码无法比拟的。而且,他的薪水虽然不如大厂同学,但在一个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生活得非常滋润,工作与生活也极其平衡。最重要的是,他入职第二年就顺利拿到了 H1B,彻底摆脱了身份焦虑。

如果你学的技术,又怀有一点改变世界的理想,为什么不去看看这些地方呢?你的代码,可以不仅仅用来优化广告点击率,还可以用来保护濒危物种、推动教育公平、帮助残障人士。

第二条小路:不做螺丝钉,在“零工经济”里当自己的老板

“上班”这个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你一定要在一个固定的办公室,为一家公司服务吗?不一定。

“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崛起,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根据 Upwork 发布的《2023 年自由职业者前瞻报告》,美国有 6400 万人(占劳动力的 38%)从事自由职业。这已经不是一个小众选择,而是一种主流的工作方式。

你可以是自由设计师、程序员、撰稿人、翻译、摄影师、咨询师……凭借一技之长,在 Upwork、Fiverr 这样的平台上接项目,或者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服务全球的客户。

这当然不容易,你需要极强的自律、专业技能和商务沟通能力。收入可能不稳定,没有公司帮你交五险一金。但它的回报是无与伦比的自由——你可以选择和谁工作,在哪里工作,什么时候工作。

我认识一个在纽约学设计的女孩,毕业后没找到心仪的全职工作。她干脆把自己在学校做的作品集整理好,放到 Instagram 和 Behance 上。一开始,只是帮朋友的小店设计菜单和 Logo。慢慢地,口碑传开,一些独立品牌开始找她合作。现在,她成立了自己的小型设计工作室,客户遍布世界各地。她说,虽然忙起来也昏天黑地,但每一分钱都是为自己的梦想赚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对于留学生来说,走这条路需要规划好签证问题,比如毕业后利用 OPT 身份进行尝试。有些人会注册自己的公司(LLC),或者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来解决身份问题。路是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敢于踏出第一步。

第三条小路:回国不是败退,而是换个地图接着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回国”在一些留学生的语境里,似乎带上了一点“混不下去”的色彩。这绝对是最大的偏见。

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中国,以及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充满了蓬勃的机会。国内的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等领域,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很多在国内是蓝海的市场,在海外可能已经是红海了。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3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超过 80% 的海归认为,海外留学经历依然是他们求职的巨大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在于语言和专业知识,更在于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全球化视野。

我一个在伯克利读公共政策的朋友,毕业后放弃了在华盛顿一家智库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成都。他加入了一个专注于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的本土项目。他说,在美国,他可能要花几十年才能在一个成熟的体系里慢慢往上爬,做的研究也多是纸上谈兵。但在成都,他参与的项目直接关系到一条老街的改造、一个社区公共空间的建立,他能亲眼看到自己的想法落地,给一座城市带来微小而确实的改变。

“以前觉得留下才是成功,现在发现,能用自己学到的东西,让家乡变得更好一点,这种成就感更大。”他说。

回家,不是终点,而是带着一身装备和全新视野,开启一个新的副本。这个副本的难度和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在海外打拼。

写在最后:别问“该怎么走”,试着问“我想去哪”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告诉你哪条路更好,更不是劝你放弃主流赛道。如果你对进大厂、做金融充满热情并且得心应手,那请全力以赴,那也是一条非常精彩的路。

我只是想在那个你被拒信淹没、怀疑人生的深夜,递给你一张世界地图,告诉你:嘿,别只盯着硅谷和华尔街那一亩三分地。你看,这里有热带雨林,那里有无垠的旷野,还有数不清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每一处,都可能藏着你的宝藏。

别再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了。GPA 3.5 和 3.9,在十年后看,真的没什么区别。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是 10 万还是 15 万,也决定不了你一生的幸福。

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找到那件让你觉得“活着真有意思”的事,有没有建立起让你感到温暖和支持的人际关系,有没有在忙碌之余,给自己留出一点看日落、读闲书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也感到“不甘心”,不妨把这份力气,从“为什么我不是他”,转到“我究竟想成为谁”。

去学校的 career center 预约一个咨询,不只聊求职,聊聊你的困惑。

去领英上找找那些做了有趣工作的校友,鼓起勇气发一封邮件,问问他们能不能聊十五分钟。

去旁听一节你专业之外、但纯粹感兴趣的课,不管是天文学还是古典音乐。

去你所在的城市里走一走,别只去网红餐厅打卡,看看那些社区画廊、独立书店、周末农场。

你的人生不是一道只有 ABCD 四个选项的选择题。它是一篇开放式作文,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可以不设结尾。允许自己走弯路,允许自己暂时迷路,允许自己随时撕掉不满意的草稿,重新起笔。

掉转车头,不是认输。只是你终于决定,要把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