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谍之名,行劝退之实?

puppy

嘿,最近是不是也觉得留学之路越来越难走了?动不动就被check,好好的学术交流也被打上“敏感”标签,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吧?总有人把“国家安全”、“防范间谍”挂在嘴边,但咱们心里都犯嘀咕:这到底是真心为了安全,还是变相地在“劝退”我们这些普通学生呢?这种处处被审视、被怀疑的感觉,真的太影响学习和心态了。这篇文章就想跟你好好聊聊这事儿,咱们一起深挖一下,看看这顶“间谍”的大帽子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算计,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又该如何看清现实、调整自己。

留学路上的“隐形”壁垒,你得知道
签证审查趋严,尤其STEM专业,需提前准备、心态放平。
学术合作环境变化,保护好个人研究成果,同时保持开放心态。
警惕“有色眼镜”,不卑不亢,专注学业,用实力说话。
心理健康是第一位,遇到不公或压力要主动求助。

以防谍之名,行劝退之实?

嘿,老铁,最近怎么样?

我猜,你可能跟我一个朋友小A一样,心里有点五味杂陈。小A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国内顶尖大学毕业,手握好几个美国Top 30大学的博士全奖offer,研究方向是前沿的材料科学。他满怀憧憬地打包行李,想象着在实验室里挥洒青春,为人类科技进步添砖加瓦。可他没料到,追梦之旅的第一站,就差点成了终点站。

在洛杉矶机场,他被请进了传说中的“小黑屋”。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的官员轮番盘问,问题刁钻得像是在审讯。从他的专业、导师的研究,到他父母的工作,甚至他本科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翻来覆去地质问。他的手机和电脑也被收走,检查了数小时。小A说,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不像个满怀希望的学生,倒像个被扒光了衣服、等待审判的嫌疑人。尽管最后有惊无险地放行了,但那种被怀疑、被审视的屈辱感,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

小A的经历不是个例。相信刷社交媒体的你,最近一定也看到了不少类似的帖子。动不动就被check,签证一等就是半年;好好的学术交流,总被问“你是不是有军方背景”;入境时心惊胆战,生怕一句话说错就被遣返。这股风,好像越刮越猛了。

总有人把“国家安全”、“防范间谍”这些大词挂在嘴边,说得义正词严。但咱们心里都犯嘀咕:这到底是真心为了安全,还是变相地在“劝退”我们这些只想安安静静读个书的普通学生呢?这种处处被审视、被当作“潜在威胁”的感觉,真的太影响学习和心态了。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顶“间谍”的大帽子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算计,而身处风暴中心的我们,又该怎么办。

“Check”你没商量,这阵风到底有多大?

先来说说最直观的感受——签证和入境越来越难了。

如果你是学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的,那你对“行政审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check”,肯定不陌生。这几年,check几乎成了STEM博士生的“标配”。以前可能只是敏感专业,现在连基础的生物、化学、物理都可能被列入审查名单。

这背后,一个绕不开的词就是“10043号总统令”。这是2020年特朗普政府颁布的,旨在暂停和限制部分与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有关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获得F或J签证。听起来好像挺精准的,只针对特定人群?但实际操作中,这个范围被无限扩大化了。

你本科的学校可能和国防沾点边,比如校名里带“航空航天”或“理工”,哪怕你学的是会计,也可能被关联。你可能拿过某个被美方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或大学的奖学金,哪怕只有几千块,也可能成为被怀疑的理由。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估计,这项禁令每年可能阻止3000到5000名中国研究生进入美国,其中绝大多数是STEM专业的学生。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背后是成千上万个被打乱的人生规划。

更让人糟心的,是最近愈演愈烈的机场盘问和遣返事件。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多个新闻曝出,持有有效签证的中国留学生在抵达华盛顿杜勒斯机场、洛杉矶国际机场等地时,遭到长时间盘问,并最终被注销签证、遣返回国。其中不乏来自耶鲁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顶尖名校的学生。他们被盘问的问题,很多都与之前签证时提供的信息重合,感觉就像是在被“钓鱼执法”,寻找任何一丝可以被曲解的“破绽”。

这种不确定性,是悬在每个留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可能花了数年时间准备GRE、托福,做了无数科研项目,好不容易拿到梦校的offer,却可能因为一个模糊的理由,在国门之外被拦下。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谁能懂?

“间谍”的帽子,怎么就扣我们头上了?

为什么我们会成为被重点“关照”的对象?“国家安全”这顶帽子,是怎么一步步扣到普通学生头上的?

这要追溯到2018年美国司法部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这个计划的初衷,号称是打击中国的经济间谍活动和技术盗窃。听起来没毛病,哪个国家都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问题出在执行上。

这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场针对华裔学者,尤其是与中国有学术合作关系的科学家的“猎巫行动”。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被调查、被起诉,他们的生活和事业毁于一旦,但最终,很多案件都被证明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检方的“乌龙”。

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MIT的华人教授陈刚(Gang Chen)。2021年1月,他被FBI高调逮捕,指控他在申请美国能源部科研经费时,隐瞒了与中国机构的关系。一时间,他被描绘成一个“不诚实的间谍”。然而,一年后,美国司法部主动撤销了所有指控。为什么?因为检方发现,陈刚教授所做的,是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做的正常学术交流,所谓的“隐瞒”根本不构成犯罪。但在被证明清白之前,他所承受的压力、名誉的损失,是外人无法想象的。MIT的数百名教职员工联名支持他,称这次起诉是对科研人员的“不公正打击”。

另一个例子是田纳西大学的胡安明(Anming Hu)教授。他同样被指控隐瞒与中国大学的关系以骗取NASA的经费。在经历了漫长的审判后,法官最终裁定他无罪,并直言检方的证据“令人困惑”,根本无法证明胡教授有任何欺诈意图。但在这期间,他被学校停职,名誉扫地,生活陷入困境。

这些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虽然“中国行动计划”因其广泛的种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批评,已于2022年2月被正式终止,并由一个更宽泛的“应对国家威胁战略”所取代。但它所造成的“寒蝉效应”远未消失。它成功地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学术界和执法部门,植入了一种观念: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学者,都可能是“潜在的威胁”。

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在机场、在签证官面前所经历的严格审查,其实是这种宏大叙事下,投射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的影子。我们被贴上了一个“高风险”的标签,无论你个人多么清白、多么纯粹地想做学术,都得先自证清白。

经济账与人才账,谁在“搬石砸脚”?

把一群最有才华、最渴望知识的年轻人拒之门外,这真的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吗?我们来算两笔账:一笔是经济账,一笔是人才账。

先看经济。留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实打实的。根据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的数据,在2022-2023学年,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401亿美元,并支持了超过36.8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中国作为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贡献的份额可想而知。我们交着高昂的学费,在当地消费,支撑着大学城周边的餐饮、住宿、零售业。这种“劝退”式的政策,无异于把真金白银往外推。

再看更重要的人才账。美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科技领先地位,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翻开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奖名单,有多少是第一代移民?美国大学和科技公司的实验室里,又有多少是由国际学生和学者支撑起来的?

现在,这块磁铁的吸引力正在被人为地削弱。严苛的签证政策、充满敌意的社会氛围,正在让许多顶尖的中国学生望而却步,转而选择欧洲、新加坡、或者干脆留在中国深造。这对美国来说,短期可能看不出太大影响,但长期来看,无异于是在动摇其科技创新的根基。许多美国大学的校长和科研机构都已经公开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这种限制性的政策正在损害美国的开放性和竞争力。

这种做法,就像一个果农,因为担心有几只虫子,就砍掉了一整片最丰硕的果树。为了防范极少数所谓的“间谍”,却把成千上万真心求学、未来可能为美国乃至全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才拒之门外,这难道不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被凝视的我们,如何安放焦虑的心?

说了这么多宏大的分析,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身处这样的环境中,那种时时刻刻被凝视、被怀疑的感觉,真的很难熬。

你会不自觉地开始自我审查。和国内的导师或者同学发邮件,会不会用词太敏感?参加一个线上学术会议,会不会因为主办方有“中方背景”而被记录在案?甚至在和美国同学聊天时,聊到一些社会话题,都会下意识地掂量一下,生怕自己的言论被误解。

这种氛围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本来,科学无国界,合作与分享是推动进步的关键。但现在,很多同学可能会犹豫要不要和国内的实验室合作项目,担心这会给自己的未来埋下“雷”。这种孤立和隔绝,对学术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的心理健康。留学本身就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要适应新的环境、语言,还要应对繁重的学业。现在,又凭空多了一层对身份和未来的焦虑。担心签证续签被拒,担心毕业后找工作受限,担心自己某天也成为下一个被无端调查的对象。这些压力堆积起来,很容易让人感到沮丧、无助和孤独。

在一些留学生论坛上,你能看到无数这样的帖子:“签证又被check了,感觉毕业遥遥无期”、“入境被关小黑屋,现在还有心理阴影”、“感觉做什么都会被怀疑,心好累”。这些文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年轻灵魂。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贩卖焦虑,更不是劝你放弃。恰恰相反,是想让我们都更清醒地看清现实,然后,更强大地走下去。

这条路或许多了些荆棘,但我们不是束手无策的羔羊。既然游戏规则变了,那我们就得调整自己的玩法。首先,把你能控制的事情做到极致。签证材料、入境问答,准备得滴水不漏,逻辑清晰。面对盘问,不要慌,不卑不亢,实话实说。记住,你是一个合法的、被邀请来学习的学生,你拥有权利。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用你的实力说话。在学术的战场上,你发表的论文、你的研究成果、你的代码,就是你最硬的盔甲。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学业上,做出让导师和同行都认可的成绩。当你的价值被所有人看到时,那些无端的猜忌自然会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要聪明地保护自己,但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解学校关于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和学术诚信的规定,按规矩办事。但别因为害怕就切断所有正常的学术交流。多和你的导师沟通,让他了解你的工作,也让他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开放、坦诚,永远是消除误解最好的方式。

最后,请一定一定照顾好自己的心。觉得压力大,就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那是完全免费和保密的。感到孤独,就多和朋友、家人聊聊,或者加入学生社团。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遇到的困惑,有成千上万的同路人感同身受。互相支持,抱团取暖,我们就能更有力量地走过这段路。

留学这条路,从来就不是坦途。现在,它只是被加上了“困难”模式。但别忘了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出发,别忘了你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灯塔就在那里,我们只管乘风破浪。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