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卷了!来SFU带薪实习,我先润一步

puppy

还在为毕业简历一片空白而焦虑吗?看到国内的小伙伴卷生卷死,是不是有点emo?快来了解一下SFU的宝藏Co-op项目吧!这可不是让你免费打杂,而是学校帮你找的、正儿八经的带薪实习,直接计入学分。我就是靠着它,提前进入本地大厂,不仅赚回了学费,还攒下了一身宝贵的北美工作经验。等毕业时,别人还是迷茫的职场小白,你已经手握牛企offer,简历超能打!想知道我是怎么申请的,有哪些神仙公司可以去吗?快来看我的亲身经历,教你如何弯道超车,先润一步!

阅读前,先看这里!

这篇文章不是官方宣传,纯纯是学长我的亲身血泪史(当然,更多的是喜悦!)。

我会告诉你:

1. SFU Co-op到底是个啥,跟自己找实习有啥天壤之别?

2. 我是怎么靠它赚回学费,还进了人人羡慕的北美大厂的?

3. 申请过程有哪些坑?简历、面试怎么准备才能脱颖而出?

4. 都有哪些牛X公司在等着你?(剧透:从特斯拉到四大,应有尽有!)

准备好了吗?咱们发车了!


凌晨一点,温哥华的夜静悄悄,我刚结束一局《英雄联盟》,准备去冰箱找点吃的。手机屏幕亮了,是国内发小打来的视频电话。

“兄弟,还没睡啊?” 我接起来,画面里是他那张写满疲惫的脸,背景是格子间惨白的灯光。

“睡啥啊,改简历呢。明天还有个面试,面试完了还得回来肝PPT。我感觉自己快废了。” 他灌了一大口咖啡,苦笑着说,“今年找个实习太卷了,投了几百份简历,理我的就几个。好不容易有个面试,一群985、211的神仙跟我一起争一个没工资的‘学习机会’。你说搞不搞笑?”

我看着他眼里的红血丝,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安慰。我默默地打开我的日历,下周一,是我在SAP(没错,就是那个全球知名的软件巨头)第二个Co-op学期的开始。这份工作,时薪28加币,每周工作40小时,做满4个月,税前能赚近18000加币。不仅完全覆盖了我的生活费,还能把下学期的学费给攒出来。

挂了电话,我毫无睡意。不是凡尔赛,而是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当初选择来SFU,并且头也不回地扎进Co-op项目,是多么正确的一个决定。当国内的小伙伴在“卷”学历、“卷”实习、为了一张空白的简历而焦虑时,我已经通过学校的“官方外挂”,提前拿到了进入北美职场的VIP门票。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我这张VIP门票的获取攻略分享给你们。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留学生,没什么通天的人脉背景,但又渴望毕业时能手握一份沉甸甸的简历和工作经验,那么请一定,一定,要认真了解一下SFU的Co-op项目。这玩意儿,简直是留学生逆天改命的神器!

SFU Co-op到底是个啥?凭啥这么香?

我知道,一提到“实习”,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免费劳动力”“端茶倒水”“打杂复印”。打住!SFU的Co-op(全称Co-operative Education),跟那个完全是两码事。

简单来说,Co-op是学校和各大企业深度合作的一个项目。它把“工作”正式纳为课程的一部分。你不是去“打杂”,你是去做一份正儿八经的、全职的、带薪的工作。这个工作经历会像“高等数学”一样,白纸黑字地写在你的成绩单和毕业证上。毕业的时候,你的证书上会有一个闪亮的“Co-operative Education Designation”,这含金量,可比你自己找的那些零散实习高太多了。

它到底香在哪儿?

第一,它是“带薪”的!钱,很重要!留学的开销有多大,咱们都心里有数。SFU Co-op的薪水相当可观。根据SFU官网2023年的数据,本科生Co-op的平均时薪是23.35加币。像我们计算机科学(Computing Science)专业的,时薪普遍在25-32加币之间。商科(Beedie)的学生,在金融机构或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时薪也能轻松超过22加币。

咱们来算一笔账:假设时薪25加币,一个标准的Co-op学期是4个月(16周),每周工作35-40小时。一个学期下来,你的税前收入就是 $25/小时 * 37.5小时/周 * 16周 = 15000加币!这是什么概念?SFU一个学期本地生的学费大概是3000-4000加币,我们留学生大概是15000加币左右。也就是说,你做一个学期的Co-op,很可能就把一学期的学费给赚回来了!一边赚钱,一边攒经验,还能拿学分,这种好事哪里找?

第二,学校是你最强的后盾。自己海投简历,就像是大海捞针,石沉大海是常态。但Co-op不一样,学校有一个专门的求职系统(我们用的是一个叫Symplicity的平台),上面所有的职位都是企业专门为SFU Co-op学生开放的。这意味着你的竞争对手,基本就是SFU的同学,而不是全加拿大甚至全世界的求职者。竞争范围一下子就小了很多。

而且,Co-op办公室的老师(Coordinator)会全程为你保驾护航。从你加入项目开始,就有一系列强制性的培训课程(Bridging Online Workshop),手把手教你怎么写北美风格的简历和求职信,怎么准备面试,怎么进行职场社交。我的第一份简历,被我的Coordinator改了不下五遍,从用词到格式,细致到标点符号。这种“保姆级”的辅导,外面花钱都买不到。

第三,这履历是“镀金”的。在北美职场,经验>学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远不如一段在大公司的实习经历有说服力。根据SFU的数据,每年有超过9500个学生通过Co-op获得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遍布全球,从世界500强到政府机构,再到热门的初创公司。等你毕业时,简历上写着“曾在XX公司担任XX职位,完成了XX项目”,这可比“GPA 3.8”要亮眼得多。

我的“大厂上岸”实录

说了这么多理论,来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可能更直观一些。

我是学计算机科学的,大二的时候,看着身边一些学霸学长已经开始做Co-op,我也动了心思。当时我的GPA刚过3.0,不算顶尖,心里挺没底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申请加入了Co-op项目。

第一步就是上那些前面提到的“求职培训课”。说实话,一开始觉得挺烦的,要完成一堆任务,比如写简历草稿、模拟面试稿。但后来才发现,这些东西真的太有用了。它会系统地教你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展示你的项目经历,教你如何回答“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种死亡问题。

课程结束后,我的Co-op Portal正式激活。第一次点进去,我人都傻了。里面有几百个开放的职位,从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到游戏测试,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当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进大厂。

于是,我开始了疯狂的“海投”阶段。我把自己感兴趣的公司,比如SAP、EA、Amazon、Microsoft都投了一遍。每投一家,我都会根据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去微调我的简历和求职信,突出我相关的技能和项目经验。那段时间,我几乎把JD里的关键词都背下来了。

过程是痛苦的。我一共投了差不多60份申请,收到了近50封拒信,剩下10个左右给了我面试机会。第一次面试,我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结果可想而知。但每次面试失败后,我都会复盘,把面试官问到的问题记下来,思考哪里可以答得更好。Co-op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的帮助,让我一遍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终于,我收到了SAP的面试邀请。面试分为两轮,第一轮是技术面,面试官让我现场写代码,解决一个算法问题。这个问题正好是我在学校某门课上做过的一个项目的变体,我当时心里一阵狂喜,稳住心态,一边写代码一边清晰地解释我的思路。第二轮是行为面试(Behavioral Interview),问的都是“你如何处理团队冲突”“你如何面对压力”这类问题。这时候,之前培训课上学的STAR原则就派上了大用场。我把我做过的课程项目、参加过的社团活动,都包装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面试官听。

面试结束后的第三天,我收到了Offer邮件。看到“We are pleased to offer you the position of...”那行字的时候,我激动地在房间里跳了起来。那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我几个月努力的肯定,是我第一次敲开北美职场大门的钥匙。

在SAP的8个月里(我连续做了两个学期),我参与了一个真实的产品开发项目,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工作。我写的代码,被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我学到的东西,远比任何一门课都多。更重要的是,我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网络(Networking)。我的导师(Mentor)和经理(Manager)给了我非常多的指导,在我结束实习时,经理拍着我的肩膀说:“等你毕业了,一定要回来啊!”

都有哪些神仙公司?我能去哪儿?

你可能会好奇,SFU Co-op的资源库里到底都有些什么“宝贝”?这个名单,绝对会让你惊喜。

如果你是学技术的,恭喜你,温哥华就是你的天堂。这里被称为“北方硅谷”,机会多到爆。SFU Co-op的合作雇主列表里,星光熠熠:

  • 顶级巨头: 亚马逊(Amazon)、微软(Microsoft)、苹果(Apple)、谷歌(Google)虽然少但也有,还有我实习过的SAP。这些公司每年都会在SFU Co-op系统里放出固定的招聘名额。

  • 游戏帝国: 艺电(EA Sports)的总部就在本拿比,离SFU超近,是很多学弟学妹的梦想之地。还有任天堂(Nintendo)、The Coalition(做战争机器的)等。

  • 科技新贵: 特斯拉(Tesla)在温哥华设有办公室,每年都会招很多工程和软件类的Co-op学生。还有一些本地独角兽公司,比如Hootsuite、Slack(虽然被收购了但办公室还在)。

如果你是学商科的,选择同样丰富:

  • 金融巨擘: 加拿大五大行(RBC, TD, BMO, Scotiabank, CIBC)是Co-op的大户,提供从客户服务到投行分析的各种岗位。

  • 会计殿堂: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Deloitte, 普华永道PwC, 安永EY, 毕马威KPMG)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大规模招聘Co-op学生,是很多会计专业同学的必经之路。

  • 快消零售: 比如Lululemon、Aritzia这些加拿大本土知名品牌的总部都在温哥华,市场、运营、供应链等岗位机会很多。

如果你是学文科、传媒或者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也别担心没机会。政府部门(比如加拿大税务局CRA、加拿大移民局IRCC)、非营利组织(NGO)、各大医院和研究机构,也都是Co-op的重要合作伙伴。

我身边就有个学交互设计(SIAT)的朋友,去了温哥华一家顶级的动画工作室做Co-op;还有一个学环境科学的同学,跟着政府部门的团队出野外,去监测河流生态。可以说,只要你想,总能找到与你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实习机会。

弯道超车指南:如何拿下Co-op Offer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别急,想成功拿下Offer,还是需要一些策略和准备的。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血泪经验”:

GPA不是唯一,但它是敲门砖。 虽然公司更看重你的实践能力,但一个过得去的GPA是进入Co-op项目和通过简历初筛的基础。SFU大部分Co-op项目的最低要求是CGPA 2.5,但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商科)的竞争者,CGPA普遍在3.0以上。所以,学弟学妹们,专业课千万不能丢!

你的简历和求职信,要像“定制西装”。 千万不要一份简历投遍所有公司!这是大忌!每一份申请,都要花时间去研究公司的文化和职位要求,然后针对性地修改你的简历。把JD里的关键词(Keywords)巧妙地融入到你的经历描述中。求职信(Cover Letter)更是你展示个性和热情的地方,不要写成千篇一律的模板,要真诚地表达你为什么想加入这家公司,你能为他们带来什么。

疯狂申请,拥抱被拒。 申请Co-op,心态一定要好。被拒绝是常态,非常正常!不要因为几封拒信就玻璃心。我当时申请了60多个岗位,我认识的一个大神同学申请了超过100个。把它当成一个概率游戏,申请的数量越多,你进入面试的概率就越大。每一次被拒,都是在为你下一次的成功铺路。

面试,是表演,更是沟通。 面试前,一定要把自己的简历和项目经历烂熟于心。提前准备好几个关于你自己的小故事,用来回答行为面试问题。对于技术面试,多刷题(比如LeetCode)是王道。面试时,不要只是干巴巴地回答问题,要把它看作一次和未来同事的对话。多微笑,保持眼神交流,展现你的自信和热情。最后,一定要准备2-3个有深度的问题反问面试官,这能体现出你对公司和职位的思考。

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资源。 Co-op办公室的老师是你最好的朋友,多跟他们预约1对1的咨询。学校每年都有大型的招聘会(Career Fair),一定要去参加,带上你的简历,直接和公司的招聘经理面对面交流。很多时候,一次成功的对话,比你网上投10份简历还有用。

留学这条路,从来都不只是上课、考试、写论文。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养成游戏,你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解锁新的技能和地图。SFU的Co-op项目,就是这个游戏里一个能让你经验值暴涨、装备瞬间升级的“宝藏副本”。

当你毕业时,国内的同学可能还在为“应届生”这个身份而焦虑,而你,已经手握12-16个月的北美本地工作经验,有前同事和上司作为你的推荐人(Reference),甚至可能已经拿到了实习公司的全职返聘Offer。

那时候,你面临的就不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而是“我该选择哪个Offer”的幸福烦恼。

别再犹豫了,也别再焦虑了。看看你身边,机会就在那里。这条弯道超车的路,我已经帮你探好了。学长只能帮你到这儿了,剩下的,看你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