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拼未来,还是回内地过生活?

puppy

嘿,快毕业的你,是不是也常常在深夜里盘算:是咬牙留在香港,继续当个“港漂”奋斗,还是打包行李回到熟悉的环境?一边是维港的璀璨灯火、国际化的平台和让人心动的薪水单;另一边却是高到离谱的房租、“一人食”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思念。回内地呢?有爸妈煲的汤和三五好友的热闹,但也可能要面对全新的职场内卷和现实差距。这篇文章不灌鸡汤,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想跟你聊聊几位过来人的真实故事,帮你一起算清这笔关乎未来的经济账和情感账,看看哪条路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这篇文章想跟你聊点实在的
这篇文章不打算给你灌鸡汤,也不会告诉你哪个选择才是“正确答案”。我们只想把两边的真实情况掰开揉碎了,把经济账和情感账都摊在桌面上。选择留港还是回内地,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对错题,它关乎你未来三到五年的生活状态、职业轨迹,甚至是人生幸福感。希望这些过来人的故事和血泪经验,能让你在做决定时,心里更有底。

凌晨一点,你终于合上了MacBook。屏幕上还留着改了第N版的毕业论文,旁边的手机却不合时宜地亮了——是老妈发来的微信:“宝贝,汤给你炖好了,等你回来喝。”

窗外,是维多利亚港永不熄灭的灯火,璀璨、迷人,像一个巨大的梦境。你从这扇月租一万港币的小窗户望出去,感觉自己离这个城市的中心那么近,又那么远。留下来,似乎就能抓住这片灯火中的一缕光;可回家的念头,就像那碗看不见却能闻到香气的热汤,总在最疲惫的时候,悄悄温暖你的心。

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港漂毕业生的“午夜灵魂拷问”:在香港拼未来,还是回内地过生活?

别急着回答。我们先来听听几个故事,算算两笔账。

留下,为了那张让人心动的薪水单和国际化的title

我们先聊聊留下来的诱惑,这笔经济账,确实很诱人。

在香港,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薪水。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23学年港校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达到了30.3万港币,换算下来月薪超过2.5万港币。如果你是商科、法律或者医学这些“神科”的毕业生,这个数字还会高得多。比如,在投行工作的金融分析师,起薪达到5万甚至8万港币以上,是家常便饭。

我的学姐Anna,港大金融硕士毕业,现在在中环一家外资投行做Analyst。她的故事,就是很多“港漂”梦寐以求的剧本。

Anna每天的生活是从一杯价值50港币的蓝瓶咖啡开始的。她住在上环一个不到10平米的“高级单间”,月租1.5万港币,走路15分钟到公司。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是常态,项目忙起来通宵也是家常便饭。“忙到没时间孤独”,她总是这样自嘲。但她手机银行App里每个月准时入账的六位数薪水,和年底那笔足以让同龄人羡慕的Bonus,是支撑她走下去最直接的动力。

“在香港,你的努力是能被量化的,” Anna说,“这里节奏快,压力大,但平台也是顶级的。我身边都是来自全球顶尖名校的同事,每天跟聪明人共事,处理的是上亿美金的deal,这种成长速度,在内地很多城市是无法想象的。”

除了钱,香港的“身份”也很有吸引力。香港政府对非本地毕业生非常友好,IANG签证(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政策允许毕业生无条件留港两年找工作。只要你在这里连续通常居住满七年,就能申请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这张“永居”身份证,意味着更自由的出行(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免签或落地签),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对Anna来说,留在香港不仅仅是为了搞钱,更是为了一份国际化的履历。她的目标是在香港积累三五年经验,然后申请内部调动到纽约或者伦敦办公室。“这个世界很大,香港是能让我看到世界的一扇窗。”

这扇窗,的确很亮。

留下的代价:一张床的租金,与一个人的晚餐

然而,窗外的风景再美,也得先付得起窗户的租金。这就要说到留港的另一笔账——高昂到令人窒息的生活成本和那份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香港的房价和房租,是悬在每个“港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全球物业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2024年的数据,香港市中心一个普通大小公寓的月租金,依然是全球最贵的之一。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想在交通便利一点的地方租个单间,预算至少要7000-10000港币。这通常意味着你只能拥有一个“棺材房”或者和几个人挤在老旧的唐楼里。

Leo是我的同届同学,在观塘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他的月薪是2.1万港币,在毕业生里算中等水平。但他的生活,却被房租压得喘不过气。

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在红磡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他住的是用帘子隔出来的“客厅房”,每个月租金也要6500港币。去掉房租、交通、吃饭和强制性的强积金(MPF),他每个月能存下的钱寥寥无几。“我每个月最开心和最痛苦的都是发薪日,” Leo苦笑着说,“开心的是终于有钱了,痛苦的是钱一到手,就要先给房东打过去三分之一。”

除了经济压力,情感上的消耗更磨人。

在香港,生活节奏快到没有朋友。大家下班都很晚,周末也经常要加班或者用来补觉。约个饭局,要提前一两周。Leo说,他已经习惯了“一人食”,一个人去茶餐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在海边散步。有时候想找人聊聊天,翻遍了微信通讯录,却发现大家都在忙,不好意思去打扰。

语言也是一个隐形的隔阂。虽然工作交流用英语和普通话没问题,但生活中,粤语才是主流。去街市买菜,听不懂阿姨在说什么;看本地电视节目,get不到笑点;想和本地同事更深入地交流,却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这种融不进去的感觉,会让孤独感加倍。

“有时候深夜加班回家,看到万家灯火,没有一盏是为我亮的,就会特别想家。”Leo说,“我开始怀疑,我在这里拼死拼活,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份看起来还不错的薪水,还是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Leo的困惑,也是无数“港漂”正在经历的挣扎。光鲜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辛酸和妥协。

回去,有妈妈煲的汤和看得见的生活气息

当香港的生存压力让人感到疲惫时,“回家”就成了一个无比温暖的选项。

回到内地,首先解决的就是居住问题。同样是一笔租房预算,生活质量可能天差地别。比如在深圳,用4000人民币(约等于4400港币),已经可以在不错的地段和朋友合租一套宽敞明亮的两居室,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和阳台。这在香港,是不可想象的。

Cathy去年从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深圳,加入了一家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她现在的月薪是1.8万人民币,虽然数字上看起来比香港的同学低,但她觉得生活幸福感高了不止一个level。

“我现在住的地方,有自己的大房间,周末可以叫朋友来家里做饭、玩桌游。在香港的时候,我的房间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衣柜,朋友来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Cathy说。

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那种熟悉感和归属感。周末可以坐一小时高铁回广州的家,喝上妈妈煲的老火靓汤;随时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吃小龙虾、唱K;外卖软件24小时待命,想吃什么都能点到。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是治愈一切疲惫的良药。

内地的发展机遇也今非昔比。特别是像深圳、上海、杭州这些城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有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需求旺盛。虽然“海归”的光环不如以前那么耀眼,但港校的背景在求职时依然是加分项。

Cathy说:“很多人觉得回内地就是图安逸,其实不是。深圳的互联网行业‘卷’得也很厉害,但这种‘卷’是有盼头的。我能看到公司的发展前景,也能看到自己的职业路径。而且,这里的市场足够大,创新的机会也多。”

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系统。工作上遇到委屈,可以打电话跟爸妈诉苦;生活上遇到困难,朋友们也能随时伸出援手。这种情感上的支持,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回到内地,感觉自己像是重新脚踏实地了。”Cathy总结道。

回去的挑战:全新的“内卷”战场和现实落差

当然,回内地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同样有一本难念的经。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堪称“地狱级别”的职场竞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卷”。内地每年有上千万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庞大的海归群体,一个好的岗位,可能有成百上千的人竞争。996、007的工作模式在很多行业,尤其是互联网和金融,已经成为常态。

David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满怀信心地回到北京,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展拳脚。但他很快就发现,现实比想象中残酷得多。

“面试了好几家大厂,每一轮都是神仙打架。身边一起竞争的,有清北的,也有常春藤的。我港校的背景,在这里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David说。最终他拿到了一家创业公司的offer,薪水比他预期的低了近30%。

工作之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卷”。“我们团队几乎没有人准时下班,晚上九点走都算早的。周末也经常要在线处理工作。感觉比在香港读书时还累,但薪水却少了一大截。”

除了工作强度,还有一种“反向文化冲击”需要适应。在香港习惯了的简单直接的沟通方式、清晰的规则和界限,在内地的职场环境中可能会水土不服。你需要重新学习复杂的人情世故,适应不同的酒桌文化和办公室政治。

David就吃过亏。“有一次我直接在会议上指出了领导方案里的一个问题,后来才被同事提醒,这样做太不给领导面子了。在香港,大家对事不对人,但在内地,很多时候人情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此外,还有对香港生活的“意难平”。刷朋友圈看到留在香港的同学在兰桂坊喝酒,在西贡行山,在艺术展打卡,心里难免会有一丝失落。那种“如果我当初留下来会怎样”的想法,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回去,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东西,也要重新拿起一些东西。这笔账,算起来同样复杂。

那么,到底该怎么选?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更纠结了。别慌,这很正常。

其实,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性格、专业和人生规划都不同。但你不妨问自己几个最实在的问题:

第一,你现阶段最看重什么?是想趁年轻,用三五年时间快速积累资本和一份漂亮的履历,哪怕要牺牲生活质量?还是更看重家人的陪伴、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内心的安定感?把你的优先级排个序,答案或许会清晰一些。

第二,算一笔“实际可支配收入账”。不要只看月薪的绝对值。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表格,分别列出在香港和回内地目标城市(比如深圳)的月收入,再减去预计的房租、交通、伙食等固定开销,看看最后每个月能真正存下多少钱,能用来提升自己、享受生活的钱又有多少。

第三,别把这个决定看成是“一锤子买卖”。IANG签证给了你两年的缓冲期。你完全可以在香港先工作一两年,体验一下真实的“港漂”生活。如果觉得适合,就继续奋斗;如果觉得身心俱疲,那两年的香港工作经验,也会成为你回内地求职的一块极好的敲门砖。

路是人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无论你最终选择维港的星光,还是家里那碗热汤,都请记住,这只是你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个站点。勇敢地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哪怕走了弯路,那也是独属于你的风景。

毕竟,青春嘛,不折腾一下,怎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