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专业避坑指南(学长版) |
|---|
| ❌ 唯排名论:别只盯着QS综合排名,专业排名和行业声誉对就业更关键。 |
| ❌ 盲目跟风:别一窝蜂挤进商科,想清楚你是否真的热爱商业世界的“内卷”。 |
| ❌ 只看其名:别光看专业名字高大上,深入研究课程设置,看是偏理论还是重实践。 |
| ❌ 忽视规划:别只考虑留英工作,要想想这个专业回国的发展路径是否清晰。 |
| ❌ 轻信中介:别被中介的“热门专业”话术牵着鼻子走,你的兴趣和能力才是根本。 |
| ❌ 幻想“水硕”:别以为英国硕士很轻松,一年浓缩的课程,强度可能超乎你想象。 |
留英学长忠告:专业千万别这样选!
嗨,我是你们的学长 Alex。坐标伦敦,毕业两年,现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数据分析。每到申请季,看着后台里学弟学妹们雪花一样的私信,感觉就像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手里攥着两份 offer,一份是QS排名前50的大学,专业是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国际商务管理”;另一份来自一所排名80开外的学校,专业是“商业分析与大数据”。我的父母和中介都毫不犹豫地指向了前者,理由是:“学校名气大,回国认可度高,商务管理多万金油啊!”
那一刻,我真的动摇了。虚荣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家人的期望,像三座大山一样压过来。我差点就点了那封“名校”的接受按钮。但幸好,在最后关头,我花了一整个通宵,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一个词一个词地扒了出来。我发现,“国际商务管理”全是宏大的理论、无尽的小组讨论和论文,而“商业分析”则教的是Python、SQL、机器学习这些实打实的技能。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一年后,我想成为一个夸夸其谈的理论家,还是一个能动手解决问题的实干派?
我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我留学路上最正确的一步。它不仅让我在一年高强度的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也让我在毕业求职时手握硬核技能,相对轻松地找到了工作。而我的一些朋友,当初冲着名校光环选了自己不感冒的专业,那一年的煎熬,和毕业后的迷茫,真的是一言难尽。
所以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选专业这件事。不谈空话,只讲那些中介可能不会告诉你的“潜规则”,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真正适合你的那条路。
排名迷思——QS榜单真的是你的“圣经”吗?
咱们留学生,第一个接触的可能就是QS世界大学排名了。看着那些金光闪闪的名字和不断攀升的位次,很容易就上头了。但学长告诉你,把综合排名当成唯一的选校标准,是选专业的第一大坑!
为什么?因为综合排名是个“大杂烩”,它评估的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学术声誉、雇主评价、论文引用、国际生比例等一系列指标。一个学校可能因为其强大的医学院或历史悠久的人文社科,把综合排名拉得很高,但它新开设的商学院或者传媒学院可能非常一般。
我有个学妹,当年为了G5的光环,放弃了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王牌专业WMG(制造工程学院),去了一所G5院校读一个相对较弱的管理学。结果,课程内容陈旧,老师都是搞纯理论研究的,和业界严重脱节。而她的同学们在华威,天天和捷豹路虎、空客这些顶级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做项目。毕业时,G5的光环并没有给她带来优势,反倒是华威的同学,因为有实打实的项目经验, offer拿到手软。
所以,请你记住一个原则:在英国,专业排名和行业声誉,远比综合排名重要。
英国本土的雇主在招聘时,很少有人会拿着QS世界排名一个个数。他们更看重的是,你毕业的这个专业,在这个领域里是不是牛。比如,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QS世界排名可能在200开外,但它的体育管理和艺术设计专业,常年稳居世界前列,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认可度极高。再比如,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新闻系,在英国新闻界的地位是泰山北斗级别的,从这里毕业,就是拿到了进入BBC、卫报的半张入场券。
根据英国权威的《完全大学指南》(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2024年的数据,在建筑学专业上,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和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的排名甚至超过了牛津剑桥。如果你想学建筑,难道要为了一个综合排名放弃专业领域的翘楚吗?
学长建议:打开QS榜单的同时,请务必也打开QS的“Subject Rankings”(学科排名),以及英国本土的《卫报》和《泰晤士报》排名。把这几个榜单结合起来看,重点关注你想申请的那个专业领域,看看哪些学校是这个领域的“隐藏王者”。别让对综合排名的执念,蒙蔽了你的双眼。
商科围城——你挤破头想进的,可能是别人的“火葬场”
“十个留学生,八个在商科”,这话一点不夸张。金融、管理、市场营销……这些专业听起来就充满了“钱”途,似乎毕业了就能化身华尔街之狼。于是,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同学,不管自己背景如何、兴趣在哪,都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商科这个“围城”。
但现实是,围城里的日子,可能并不好过。
首先是“内卷”到窒息的竞争。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商业与管理研究(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tudies)常年是国际学生选择最多的学科,占比超过20%。这意味着,你的课堂上坐满了和你一样背景相似、目标相同的中国同学。小组作业时,你可能会遇到五花八门的“神仙”队友;课堂展示时,台下坐着几十个和你抢工作的人。这种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其次,很多泛商科专业,学的东西可能很“虚”。我一个朋友Leo,读的是“国际企业战略”,一年下来,写了十几篇论文,分析了无数个案例,从可口可乐到特斯拉。他能跟你侃侃而谈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但你问他会用什么软件做数据分析,怎么搭建一个财务模型,他却一脸茫然。毕业后,他发现自己的简历上除了“名校硕士”外,很难写出什么具体的“硬技能”。他和成千上万的同类毕业生一起,去竞争那些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管培生岗位,难度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那些选择了更具技术含量的“商科+”专业的同学,路就好走多了。比如,同样是商学院,选择“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金融科技”(FinTech)、“计量金融”(Quantitative Finance)的同学,因为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编程、数据处理、建模等技能培训,在就业市场上成了香饽饽。根据英国招聘网站Prospects的数据,拥有数据分析技能的毕业生,起薪普遍比一般商科毕业生高出15%-20%。
学长建议:如果你真的热爱商科,请不要停留在“管理”“市场”这种宽泛的概念上。问问自己,你对商科的哪个细分领域感兴趣?是跟数字打交道,还是跟人打交道?你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一门编程语言,还是更享受做PPT和演讲?在商科内部,尽量选择那些“硬核”的、有技术壁垒的专业。比如,想做市场,可以考虑“市场分析”(Marketing Analytics)而不是泛泛的“市场营销”;想做金融,可以看看“金融工程”或“风险管理”,而不是大而全的“金融学”。
课程表里的“魔鬼细节”——理论派 vs. 实践派,你站哪队?
这可能是最多人忽略,但也最致命的一个坑:只看专业名称,不看课程设置。
“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听起来是不是很酷?感觉毕业了就能去顶级媒体指点江山。但是,你点开不同学校的课程页面,会发现内容千差万别。
比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这个专业,你去看它的课程模块(Modules),会发现全是“Critical Approaches to Media Studies”、“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Research Methods”这类课程,最后的毕业要求是一篇上万字的学术论文(Dissertation)。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它的课程是高度理论化、研究导向的,非常适合未来想读博深造的同学。但如果你想学的是视频剪辑、社交媒体运营这些实操技能,那你来这里可能会非常痛苦,感觉每天都在“仰望星空”,却学不到任何能写在简历“技能”一栏里的东西。
而如果你去看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或者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同类专业,课程表里可能就会出现“Documentary Production”、“Digital Storytelling”、“Social Media Campaigning”这样的实践课程,毕业项目可能是拍一部纪录片或者做一个完整的作品集(Portfolio)。这显然更适合想直接就业的同学。
没有谁好谁坏,只有适不适合你。选专业就像网购买衣服,光看模特图(专业名称)没用,你得点开“商品详情”(课程设置),看看面料(课程内容)、尺码(考核方式),才知道是不是你的菜。
学长建议:在确定一个专业前,请务必做以下几步:
找到官网课程页面:Google搜索“[University Name] + [Programme Name]”,进入官方介绍页。
寻找“Programme Structure/Modules”:仔细阅读每一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介绍。看看课程是偏理论分析,还是偏技能训练?
关注考核方式(Assessment):看看成绩是如何构成的。是100%考试,还是论文+考试,还是有大量的项目(Project)、作品集(Portfolio)或者实习(Placement)?这直接决定了你这一年的学习体验。
看师资力量(Faculty):授课老师是终身教授还是行业大牛(Guest Lecturer/Professor of Practice)?前者可能学术功底深厚,后者能带来一线行业洞见。
花在这上面的几个小时,绝对比你盲目投递几十份申请要值得多。
职业规划的“AB面”——留英 vs. 回国,你的专业两头都吃香吗?
留学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更是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在选专业时,你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我毕业后,最大的可能性是留在英国,还是回国发展?或者,有没有一个专业,能让我在两条路上都有得选?
英国和中国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点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在英国是“王炸”,回国可能就成了“青铜”。
如果你想留英工作: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参考英国政府发布的“技术工人签证:紧缺职业清单”(Skilled Worker visa: shortage occupations list)。这份清单上的职业,申请工签时有更低的薪资门槛和申请费,成功率也更高。截至2024年初,这份清单上的热门职业包括:
IT和技术类:软件开发人员、程序员、网页设计师、网络安全专家、数据科学家。
工程类:土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电子工程师。
医疗保健类:护士、医生、物理治疗师、药剂师(这类专业对本科背景要求高)。
部分设计类:建筑师、平面设计师(特定要求)。
如果你读的专业和这些领域高度相关,比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土木工程等,那么你在英国找到工作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行业的职位空缺率一直处于高位,说明市场需求旺盛。
如果你计划回国发展:
你需要关注国内的行业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的热门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新媒体、教育等。选择这些方向的专业,回国后更容易对接到风口行业。比如,TESOL(对外英语教学)专业的硕士,回国后在国际学校、在线教育机构非常受欢迎。再比如,学习了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或者新媒体管理的同学,回国进入互联网大厂的机会也很多。
反过来,一些在英国看起来很“文艺”、很“高雅”的专业,比如艺术史、博物馆研究、古典文学等,虽然能极大地提升个人修养,但在国内的就业市场相对狭窄,除非你目标明确,就是要去高校、博物馆或研究机构,否则可能会面临“曲高和寡”的窘境。
学长建议:在选专业时,做一个简单的“职业路径”分析。上LinkedIn(领英),搜索你心仪专业的毕业生,看看他们现在都在哪些公司、做什么职位。也可以去国内的招聘网站,比如猎聘、BOSS直聘,搜索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和薪资水平。做一个两手准备,选择一个既符合英国市场需求,又契合国内发展趋势的专业,会让你未来的路宽阔很多。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要”,是不是感觉更焦虑了?
别怕。学长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焦虑,而是想让你在做这个重大决定前,能多一些冷静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
选专业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排名、就业、热门,这些都是外部的参考,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里。我希望你能在某个安静的晚上,关掉那些排名网站和社交媒体,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抛开一切功利的想法,你对什么东西抱有最纯粹的好奇?是代码构建的世界,是商业案例的逻辑,是影像表达的力量,还是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
想象一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你是愿意为了一个能写进简历的技能而熬夜,还是愿意为了一篇能启发你思考的论文而兴奋?
这一年的硕士生涯,很短,也很贵。它不应该是一场为了文凭而忍受的煎熬,而应该是一段能让你真正成长、发现热情的旅程。
别让别人告诉你“什么专业好”,去找到那个能让你眼睛里放光的专业。当你真的热爱你所学的,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困难、压力,都会变成你前进的燃料。而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和专业,才是你未来职场上最闪亮的通行证。
祝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