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炮轰哈佛,留学生看懂这些才能不慌! |
|---|
事件核心:特朗普提议对哈佛等大学巨额捐赠基金征税,甚至要“收归国有”办免费大学。 为啥要关注:这不仅是政治口号,背后反映的政策风向可能直接影响你的奖学金、学费、录取名额甚至毕业后的工作机会(OPT)。 本文目的:帮你扒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分析它对咱们留学生的几大“致命”影响,并告诉你现在该做点什么。 |
特朗普向哈佛开炮,留学生慌了!
嗨,姐妹们兄弟们,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小L。
周末跟刚拿到哥大offer的学妹Amy视频,她本来应该高兴得上天,结果隔着屏幕都能看到她头顶的乌云。我问她咋了,她说刷手机看到一条新闻,整个人都不好了。
新闻标题是:“特朗普誓言:将哈佛捐赠基金收回,建免费大学!”
Amy的声音都带点颤音:“学姐,这什么情况?我这还没入学呢,学校就要被‘共产’了?我刚申下来的那点奖学金,不会黄了吧?以后学费是不是要涨到天上去啊?”
我完全理解她的焦虑。这感觉就像你刚排队3小时买到一杯网红奶茶,还没喝到嘴,就有人跟你说,这家店可能要被查封了。刺激不?
你可能觉得,嗨,川普嘛,老网红了,说点惊人言论博眼球是常规操作。哈佛耶鲁这种神仙打架,跟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有啥关系?咱们安安静静吃瓜看戏不就得了。
千万别!这次的瓜,真能砸到我们自己头上。特朗普这次把枪口对准的,是美国顶尖大学的“命根子”——捐赠基金(Endowment Fund)。这笔钱,跟我们每个人的奖学金、学费、校园设施、科研机会,甚至是毕业后的OPT都息息相关。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从里到外扒个底朝天,看看这瓜到底保不保熟,别等政策真的落地了才开始慌神!
“把哈佛的钱拿来!”——特朗普到底说了啥猛料?
先来还原一下案发现场。去年(2023年)10月,特朗普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次竞选集会上,火力全开。他指着这些常春藤名校,尤其是哈佛,痛斥他们是“激进左翼的堡垒”,然后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他的原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我们要把那些激进左翼大学数十亿、数百亿的捐赠基金给收回来……我们会把它变成一所伟大的大学,免费的……我们将称之为‘美国大学’(T.A.U. - Trump American University)。”
这话一出,全场欢呼,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界和我们留学生圈子,瞬间“瑟瑟发抖”。
为啥一句话能有这么大威力?因为它捅到了美国私立大学的心窝子。这个所谓的“捐赠基金”,可不是学校的小金库那么简单,它是大学能够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永动机”。
咱们先来扫个盲,这玩意儿到底是啥?
你可以把大学的捐赠基金想象成一个超级巨大的、只进不出的“传家宝”存钱罐。一代又一代的富豪校友、大企业、基金会把钱捐给学校,放进这个罐子里。学校的理财高手们(通常是华尔街顶级精英)会把这笔钱拿去做各种投资,股票、债券、房地产……啥赚钱投啥。
关键点来了:学校规定,每年只能花掉投资收益的一小部分(通常是5%左右),本金是绝对不能动的。这样一来,这个钱罐子就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个雪球能滚多大?数据来了:
根据美国大学商业主管协会(NACUBO)发布的2023财年数据,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规模高达507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超过了全球一半以上国家的年度GDP。紧随其后的是耶鲁大学(407亿美元)、斯坦福大学(365亿美元)和普林斯顿大学(341亿美元)。
这些钱,就是这些大学能够“为所欲为”的底气。特朗普现在说,他要对这个“传家宝”动手,你说学校能不急吗?我们能不慌吗?
影响一:你的奖学金和录取通知书,悬了!
好了,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跟我们留学生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首当其冲的就是钱——奖学金和助学金。
很多同学能来美国读顶尖名校,靠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成绩,还有学校给的丰厚financial aid。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绝大部分就来自捐赠基金的年度收益。
以哈佛为例,它的捐赠基金每年产生的收益,支撑了学校超过三分之一(36%)的运营预算。哈佛能够对全世界所有学生实行“Need-blind”录取政策(即录取时不看你家有没有钱),并且承诺为家庭年收入低于8.5万美元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学费、住宿、生活费全包),底气就来自于这507亿美元的基金。
咱们来看一组扎心的数据:哈佛大学官网上写着,超过55%的本科生能获得基于需求的奖学金,平均每年每个学生能拿到超过6万美元。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美国国籍,无法申请联邦助学贷款的国际学生来说,学校的奖学金几乎是唯一的经济支持来源。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特朗普的政策真的落地,对这笔基金征收重税,甚至直接“没收”,会发生什么?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校每年可以花的钱少了。原来能拿出5%的收益,现在可能因为交税,只能拿出3%了。这消失的2%,对于一个500亿美元的盘子来说,就是每年少了整整10亿美元的预算!
钱少了,学校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砍预算会先从哪里开刀?很不幸,国际学生往往是“最软的柿子”。
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1. 录取政策改变:像哈佛、耶鲁、MIT等少数几家对国际生也“Need-blind”的学校,可能会顶不住压力,改成“Need-aware”。也就是说,在录取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时,他们会优先录取那个不需要奖学金的。这对家境普通的学霸来说,简直是毁灭性打击。
2. 奖学金金额缩水:即使录取了你,给的钱也可能没那么大方了。原来能cover你80%的学费,现在可能只能cover 50%。剩下的缺口,就得你自己想办法。
3. 国际生名额减少:更极端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给本国学生的福利,学校可能会减少国际生的录取名额。毕竟,在政治家眼里,优先照顾本国选民才是“政治正确”。
这不是危言耸听。早在2017年,特朗普签署的《减税与就业法案》中,就已经悄悄加入了一条:对那些拥有巨额捐赠基金的私立大学,征收1.4%的投资收益税。哈佛大学在2019财年就因此支付了3770万美元的税款。这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对大学的“钱袋子”动手,是有先例的!这次他说的,只是一个更加激进的版本。
影响二:学费账单越来越厚,读不起书了!
如果你说:“我家里有矿,不需要奖学金。” 那你先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另一只靴子可能马上就要落下了——学费暴涨。
大学的运营成本是刚性的:顶尖教授的工资得发,先进的实验室得维护,图书馆的书得更新,连草坪都得有人修剪。捐赠基金的收益少了,学校的收入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怎么补?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涨学费。
近些年来,美国大学的学费已经像坐上了火箭。根据U.S. News的数据,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顶尖私立大学的平均学费和杂费上涨了近150%。2023-2024学年,不少私立大学的学费加生活费总开销已经突破了9万美元大关,一年花掉70万人民币,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宾夕法尼亚大学2024-2025学年的预估总费用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2,288美元。如果捐赠基金这个“大金主”被削弱,学校为了维持运营,唯一的选择就是把成本更多地转嫁到学生头上。
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我们本来就要支付比本地学生高得多的全额学费。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来一轮暴涨,恐怕真的会有很多人“望洋兴叹”,留学梦还没开始就因为一张天价账单而破碎。
一位在南加大(USC)读电影的朋友就吐槽说,他入学三年,学费年年涨,感觉自己不是来上学的,是来给学校的基建项目“众筹”的。如果特朗普的政策哪怕只实现一小部分,这种“众筹”的压力只会变得更大。
影响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验,可能要打折了
我们不远万里,花费巨资来美国留学,图的是什么?不就是这里顶尖的教育资源、牛逼的教授、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丰富的学术机会吗?
而这一切,同样是由那笔庞大的捐赠基金在背后默默支撑的。
哈佛的图书馆为什么能有那么丰富的藏书和数据库?因为有钱买。哥大的新闻学院为什么能请到普利策奖得主来开课?因为有钱请。斯坦福的实验室为什么能搞出最前沿的AI研究?因为有钱投入。
捐赠基金的收益,是保证大学能够持续投入教学和科研,吸引并留住世界级人才的关键。如果这笔钱出了问题,那么:
师资力量下降:学校可能给不出有竞争力的薪酬,那些学术大牛可能会被企业或者其他国家的大学挖走。你慕名而来的那位诺奖导师,可能明年就不在这儿了。
科研机会减少:很多同学,尤其是理工科和博士生,都依赖于学校的科研项目和经费。预算削减意味着项目减少,你可能无法进入心仪的实验室,或者你的研究因为缺少资金而被迫中断。
校园设施老化: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可能会缩短,健身房的设备可能不再更新,甚至连校园网都可能变慢。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会直接影响你的留学生活质量。
最终,你花了大价钱买来的“顶配版”留学体验,可能会缩水成“丐版”。你学位证的含金量,也可能会因此受到潜在的影响。这才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
这不仅仅是钱的事,更是对留学生态度的风向标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主要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我想说,我们必须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更大的图景里去看——那就是特朗普和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对全球化和移民,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态度。
在他上一个任期内,我们已经经历过太多“惊喜”了:
H-1B工签收紧:他签署了“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行政命令,使得H-1B的申请和审批难度陡然增加,拒签率飙升。很多留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了工作抽不中签,被迫回国。
OPT岌岌可危: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是我们毕业后在美国合法实习工作的“生命线”。特朗普政府曾多次流露出要取消或缩短OPT的意图,虽然最终没有完全得逞,但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让整个留学生群体心惊肉跳。
“微信禁令”和“Tiktok禁令”:这些看似与留学无关的政策,实际上也反映了一种越来越保守和内向的趋势,增加了中美学生交流的不确定性。
这次对大学捐赠基金的“开炮”,可以看作是这种思路的延续。在他和他的支持者看来,哈佛、耶鲁这些精英大学是“自由派”的大本营,培养了太多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全球主义者”,而且还把大量的资源和机会(比如奖学金和录取名额)给了国际学生。
所以,打击大学的钱袋子,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一种“文化战争”。它传递出的信号是:美国要优先“美国人”,要减少对“外人”的投入。在这个逻辑下,作为“外人”的我们,自然就成了最容易被牺牲掉的群体。
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2023门户开放报告》,2022-2023学年,在美国的国际学生人数超过了105万,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近380亿美元。我们是来学习知识、贡献才华的,是来促进文化交流的,而不是来抢夺资源的。但显然,在某些政客的叙事里,我们被描绘成了另一副模样。
别慌,但要上心:我们现在能做点什么?
说了这么多,听起来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但冷静下来想一想,特朗普的这些话,从竞选语言变成真正的法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这需要国会两院的批准,过程会非常复杂且充满博弈。其次,直接“没收”私立大学的财产,很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法律挑战。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立刻打包行李,或者放弃你的留学申请。但是,你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把这当成一句玩笑话。
政治的风向正在改变,我们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体,能做的就是提前看清趋势,做好准备。别总想着“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有时候,我们自己就得是那个准备好雨伞的人。
与其坐在那里干焦虑,不如做点实际的:
第一,把你能控制的事情做到极致。外面的世界再风云变幻,你自己的实力才是硬通货。把GPA刷高点,多做几个有含金量的项目,多考几个有用的证书,多积累几段有价值的实习。你足够优秀,学校才会抢着要你,公司才会为你“死磕”签证。
第二,拓展你的信息渠道,保持关注。别只看朋友圈和微博上的二手新闻。多去关注一些权威的英文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教育版块,或者关注一些专门的留学资讯网站和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动态。了解清楚事情的全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认真考虑你的Plan B。我不是在劝你放弃美国,但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确实太高了。在申请的时候,可以同时考虑一下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或者欧洲其他国家的学校。在规划职业发展的时候,也要同时了解国内的就业市场和海归政策。有备无患,才能让你在任何变故面前都保持从容。
留学从来都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它不仅考验你的智商和学识,更考验你的心态和应变能力。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这条路的一部分。别让远方的政治口号,打乱了你眼前的步伐。
该刷的题还得刷,该写的文书还得写,该过的生活还得过。毕竟,无论谁当总统,太阳都照常升起,而你的未来,终究还是握在你自己手里。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