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选课核心避坑点 |
|---|
| 毕业要求 ≠ 大学录取要求:高中毕业要求的课程深度和广度,通常远低于顶尖大学的期望。务必参考目标大学的建议课程列表。 |
| Weighted GPA > Unweighted GPA:4.0的普通课程GPA,在招生官眼里可能不如3.8的AP/荣誉课程GPA有分量。课程难度是你学术能力的最佳证明。 |
| AP课不是越多越好:盲目堆砌AP数量,导致成绩平平(比如一堆3分),远不如集中精力在优势科目上拿到4-5分。质量永远胜于数量。 |
| “水课”会稀释你的竞争力:选一些轻松的课程调剂可以,但如果核心学术课程选择“放水”,会给招生官留下“畏惧挑战”的印象。 |
| 别忘了你的兴趣:一份全是高难度理科的课表,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艺术、音乐、二外等课程是你展现个性和热情的好机会。 |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读9年级时的选课日吗?我的寄宿家庭妈妈开车送我,路上一直在说:“Leo,这是你在美国的第一步,选课非常重要!”我当时心里不以为然,不就是选几门课嘛,能有多复杂?
结果,我一拿到那张密密麻麻的选课单,人直接傻了。几十门课,从“海洋生物学”到“美国流行音乐史”,旁边还标注着CP, Honors, AP。我旁边的美国同学像逛超市一样,五分钟就勾画完毕,而我,拿着课程介绍手册,感觉每个单词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了展现我的“学术雄心”,我咬咬牙,在数学、科学、历史上全都选了最高难度的AP课程。我觉得,这下总能给学校一个“中国学霸”的震撼了吧?
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就为我的“雄心壮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每天的阅读量是我在国内一学期的总和,AP美国历史的课本厚得像砖头,里面的梗我一个都get不到。物理实验报告写到凌晨两点,第二天数学小测验还是不及格。不出意外,第一次期中报告,我的GPA惨不忍睹。那一刻我才明白,选课不是一场证明自己“能行”的冲锋,而是一场需要精心布局的持久战。我踩过的坑,希望你一个都不要掉进去。
毕业要求 vs. 大学要求,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每个美国高中都会给你一份毕业要求(Graduation Requirements),比如要求你修满4年英语、3年数学、3年科学等等。很多新生会把它当成金科玉律,想着“我只要修满这些课不就行了?”大错特错!高中的毕业要求,只是保证你能拿到毕业证的最低标准。而顶尖大学想看到的,是一个远超这个标准,充满挑战和热情的你。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加州大学(UC)系统有一个著名的“A-G Requirements”,这是申请UC旗下所有学校(比如UCLA、UCB)必须满足的课程要求。它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历史、英语、数学、科学、外语、视觉与表演艺术、大学预备选修课这七个领域里,必须完成的课程数量和级别。比如,它“建议”学生修4年的数学,而很多高中的毕业要求只有3年。如果你真的只修了3年数学,那么在申请UCLA的工程学院时,你的申请材料可能在第一轮就被筛掉了。
根据2023年秋季入学的数据,被UCLA录取的学生中,超过97%的人都完成了4年或以上的数学课程。看到了吗?“建议”其实就是“必须”。所以,选课的第一步,不是看学校的最低要求,而是打开你梦校的官网,找到“Freshman Admission Requirements”,看看它们到底期待一个怎样的高中生。
GPA的“数字游戏”:4.0真的不如3.8?
聊到选课,就不能不聊GPA。但很多同学对GPA的理解还停留在“分数越高越好”的层面。在美国高中,GPA分为两种:Unweighted GPA(原始GPA)和Weighted GPA(加权GPA)。
Unweighted GPA很简单,不管你上的是什么难度的课,A就是4.0,B就是3.0,C就是2.0。所以,一个学生选了所有最简单的“水课”并全部拿到A,他的Unweighted GPA就是完美的4.0。
Weighted GPA则复杂一些。它会把课程的难度考虑进去。通常,普通课程(CP)的A是4.0,但荣誉课程(Honors)的A可能会被算成4.5,而AP课程的A甚至能算到5.0。这就意味着,一个在AP课里拿到B(计为4.0)的学生,他的加权GPA可能比一个在普通课里拿A(计为4.0)的学生还要高。
现在问题来了,招生官更看重哪个?答案是:Weighted GPA以及你所选课程的难度(Course Rigor)。一份全A的成绩单固然好看,但如果这些A全部来自“烹饪”“驾驶入门”这类课程,招生官只会觉得你是一个善于“取巧”但不敢挑战自己的学生。相反,另一份成绩单上有几个B,但这些B出现在AP微积分、AP化学这种高难度课程里,招生官反而会高看你一眼。因为这证明了你勇于挑战学术极限,并且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根据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协会(NACAC)多年的调查,高中成绩的含金量(包括GPA和课程难度)始终是大学录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远超于标化考试(SAT/ACT)分数和文书。一份有挑战性的课程列表,配上一个有竞争力的Weighted GPA,才是你打开梦校大门的钥匙。
AP课的“军备竞赛”:数量还是质量?
“我学长申请上了藤校,他高中修了15门AP!” 这种话是不是经常听到?于是,很多同学和家长陷入了AP课程的“军备竞赛”,觉得AP选得越多,申请就越有优势。这绝对是新生选课最大的误区之一。
大学招生官,尤其是顶尖大学的招生官,早就对这种“刷AP”的行为免疫了。他们想看的不是你上了多少门AP,而是你上的AP课质量如何,和你未来的专业方向是否匹配,以及你最终的AP考试成绩是多少。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College Board(AP考试的主办方)的官方报告,虽然每年参加AP考试的学生数量在增加,但全球考生的平均分常年稳定在2.9左右(满分5分)。而大部分顶尖大学,只会给4分或5分的AP成绩换取学分。这意味着,如果你选了8门AP,但考出来的成绩全是3分,那在招生官眼里,这些经历的价值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你只选了5门AP,但都与你的专业兴趣相关(比如想学计算机的选了AP计算机科学A、AP微积分BC),并且都考了5分,这绝对比前者更有说服力。
我的朋友Sarah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对生物和化学极度痴迷,高中四年,她把学校所有能上的高级别生物、化学课程(包括AP Biology, AP Chemistry, AP Physics)都修了一遍,并且都取得了A和5分的成绩。她没有盲目地去选AP美国历史或者AP艺术史来“凑数”。最终,她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录取,招生官在录取信里特别提到了她对科学课程的专注和热情。
所以,关于AP课的建议是:
1. 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每学年选择1-3门AP课程是比较合理的节奏。9年级不建议选,10年级可以开始尝试1-2门,11年级是AP大年,可以选2-4门。
2. 突出主线:围绕你的兴趣和潜在专业方向来构建你的AP课程组合。想学商科?AP宏观/微观经济学、AP统计学是你的不二之选。想学人文?AP英语文学、AP欧洲历史会让你脱颖而出。
3. 目标是5分:把每一门选择的AP课都学精、学透,力争在5月的全球统考中拿到高分。一个5分比两个3分更有价值。
平衡的艺术:如何在兴趣和“钱途”中做选择
选课不仅仅是学术规划,更是你个人形象的塑造。一份完美的课表,应该既能展现你的学术硬实力,也能透露出你是个怎样的人。只选择那些“有用”的、能通向“好专业”的课程,会让你的申请看起来非常功利和单薄。
我认识一个想申请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弟,他的课表上清一色是数学、物理、计算机。我问他:“你没有别的爱好了吗?” 他说他很喜欢画画,但觉得选艺术课对申请CS没帮助,就放弃了。我告诉他,恰恰相反,艺术课程能展现你的创造力、审美和多维度的思考能力,这些对于一个顶级的软件工程师或产品设计师来说同样重要。
后来他听从了建议,在11年级选了AP 2-D Art and Design,并把他的编程项目和艺术设计结合,做出了一个交互式艺术作品集。最后,他成功被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院录取。CMU的招生官非常看重跨学科能力,他这份独特的课表无疑是加分项。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一门课“没用”就放弃它。你可以把课程分为三类:
1. 核心学术课程: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外语。这些是你的主干,一定要选你能驾驭的最高级别。
2. 专业兴趣课程:与你未来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课程,比如前面提到的CS和经济学。
3. 个人闪光课程:纯粹出于热爱的课程,比如乐队、陶艺、戏剧、新闻学。这些课程是你向招生官展示你“有趣灵魂”的最佳窗口。
一份好的课表,是这三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它告诉大学:“我不仅学术能力过硬,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同时我还是一个热爱生活、拥有独特热情的人。”
选课就像是在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每一门你选择的课程,都是画上的一个笔触。有的笔触勾勒出你的智慧,有的笔触描绘出你的坚韧,还有的笔触点染出你的热情。不要害怕尝试,也不要畏惧挑战。找到最适合你的节奏,画一幅能代表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幅画,最终会带你走进你梦想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