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读研,学长学姐有话要说

puppy

嗨,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是不是正对着日本读研的一堆信息头大?在网上刷了无数攻略,但还是搞不清研究生和院生的区别?给教授发邮件石沉大海,研究计划书也不知道从何下笔?别慌,这些我们都懂!我们这群过来人,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真实的研究室生活到底什么样,分享那些官网不说、但超级管用的申请小技巧,再顺便帮你排排雷,让你少走弯路。这里没有官方辞令,只有学长学姐最真诚的经验分享,快来看看吧!

核心避坑指南
“研究生”不等于硕士,只是硕士预科,别高兴太早。
给教授的邮件(套磁信)不是群发广告,请为每一位教授“私人订制”。
研究计划书是你的学术名片,体现的是你的思考能力,不是简单的文献综述。
比起学校排名,教授和研究室的氛围才是决定你未来两年幸不幸福的关键。
主动联系研究室的学长学姐,他们的一手信息比任何官方介绍都真实。

嗨,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晚上好啊!

我猜,你现在可能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屏幕上开着十几个网页:东大的官网、京大的教授介绍、某个论坛里吵得不可开交的申请经验贴,还有一份只写了个标题的研究计划书。你可能刚喝完第三杯咖啡,凌晨两点的空气里弥漫着焦虑和迷茫。你问自己,为什么别人申请看起来那么顺利,而我连给教授的第一封邮件该怎么写,都纠结了三天?

如果我猜中了,别慌。三年前的某个深夜,我也和你一模一样。我叫浩然,现在在早稻田大学读修士二年级。当时,我把“日本读研”这四个字翻来覆去地在网上搜,信息越多,我越糊涂。直到我联系上了一位直系的学姐,她用一个小时的语音通话,解答了我积攒了几个月的困惑。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东西,是冷冰冰的官网和攻略文章给不了的。所以今天,我和几个朋友想把这份“过来人”的温度传递给你,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日本读研这趟旅程,到底该怎么走。

你真的搞懂“研究生”和“院生”了吗?

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坑”。在国内,研究生就是硕士。但在日本,此“研究生”非彼“研究生”。

简单来说:

“研究生”(Kenkyusei):这是一个预科性质的身份,没有学籍,不能拿学位。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硕士预备生”或者“旁听生”。你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学校资源,但你的首要任务是在半年或一年后,通过正式的硕士入学考试(院生考试),才能成为真正的硕士。

“院生”(Insei):这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硕士或博士,有正式学籍,毕业后可以拿到学位证书。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我给你讲个真实案例。我的朋友小A,当年DIY申请,收到了东北大学一位教授的“内诺”(非正式录取许可),信里写着同意接收他为“研究生”。小A激动得差点在家放鞭炮,以为自己已经稳稳地上岸了。结果入学后才发现,他只是拿到了考场的“入场券”,真正的挑战——院生考试,还在半年后等着他。那半年,他一边要适应新环境,一边要跟着研究室的节奏,一边还要疯狂备考,压力大到天天掉头发。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近几年的数据显示,顶尖国立大学的研究生能够顺利考上本校院生的比例大概在70%-80%,但这意味着每年依旧有20%左右的学生需要另谋出路或者回国。

所以,当你拿到“研究生”的内诺时,一定要保持清醒。这只是第一步。你需要在联系教授时就问清楚,往年研究室的院生考试通过率如何?考试的重点是什么?有没有笔试和面试?信息差,往往是申请路上最容易绊倒你的石头。

为什么你的套磁邮件石沉大海?

“学长,我给十个教授发了邮件,怎么一个回的都没有?” 这句话我至少听过二十遍。

我们先来看一封典型的“作死”邮件模板:“尊敬的XX教授,您好。我叫李明,是来自中国XX大学的学生。我对您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学习。附件是我的简历和成绩单,请您审阅。”

如果你是教授,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像收到了一个群发的广告邮件?一位东京工业大学的教授曾在一次交流会上半开玩笑地说,在申请季,他的邮箱每天都会收到至少5封这样的“通用邮件”,他通常会直接忽略。为什么?因为这封邮件没有传递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除了“我想跟你”之外,完全看不出你对他的研究有任何一丁点的了解。

成功的套磁,是一场精准的“学术表白”,而不是广撒网。我当时的学姐教我的方法是:

第一步,精读。把你最想跟的那个教授最近三年的论文,至少挑三篇出来,仔仔细细地读。不是只读摘要,而是要理解他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你甚至可以尝试去复现他的部分实验思路。

第二步,找结合点。思考一下,你的本科知识、毕业设计、或者个人兴趣,和教授的研究有什么关联?你能不能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哪怕很小的想法?

第三步,动笔。现在,你的邮件可以这样写:“尊敬的XX教授,您好。我叫李明。我最近拜读了您发表在《XX期刊》上的论文《关于XX的研究》,尤其对您提出的XX模型印象深刻。这个模型解决了……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我本科毕业设计中遇到的一个类似困境……我草拟了一份初步的研究计划,希望能将您的XX模型应用到XX领域,探讨……的可能性。不知您是否觉得这个方向有继续深入的价值?”

看到区别了吗?第二封邮件证明了三件事:1. 你真的花时间了解我了。2. 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3. 你不是来白吃白喝的,你是可能为我研究室带来新东西的。一位教授每年收到的申请邮件可能超过100封,但他最终只会招2-3名学生。你的邮件,必须要在30秒内抓住他的眼球。

研究计划书:不只是说说而已的“学术名片”

如果说套磁邮件是敲门砖,那研究计划书就是你递给教授的第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学术名片。

很多同学在写研究计划书时,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把它写成了文献综述,洋洋洒洒几千字,全是别人说过的话,没有自己的观点。二是把它写成了天马行空的幻想,题目定得很大,比如“论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但具体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一概不提。

一份合格的研究计划书,就像一个清晰的施工蓝图,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是发现了现有研究的空白,还是想解决某个现实问题?

2. 先行研究:关于这个问题,前人都做了哪些研究?他们的成果和局限是什么?你要站稳脚跟,必须先知道自己站在谁的肩膀上。

3. 研究目的与内容:明确地告诉教授,你想通过这个研究,达成什么具体目标?你要研究哪些具体内容?

4. 研究方法:这是灵魂!你是准备做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数据建模,还是文献考据?你的方法必须具体、可行。

5. 预期成果与意义:你的研究如果成功了,会有什么理论或实践上的贡献?

我认识一个学妹小雅,她申请的是社会学。她的第一稿研究计划书题目是“关于日本年轻人孤独感的研究”。这个题目太宽泛了。我建议她缩小范围。她花了三周时间,阅读了大量文献,最后把题目聚焦到“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与东京都市圈20-25岁独居青年孤独感的相关性研究——以Instagram为例”。这个题目就具体多了,研究对象、范围、变量都非常清晰。后来,她顺利拿到了庆应大学的内诺。教授在面试时,对她计划书中提到的具体调查问卷设计,问得非常详细。

记住,教授看你的研究计划书,不是看你有多博学,而是看你有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研究者的潜力。逻辑清晰、问题具体、方法可行,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重要。

滤镜之外,真实的研究室生活是啥样?

选学校、选教授,其实最终都是在选一个你未来两年(甚至更久)要待的地方——研究室(Lab/ゼミ)。你可能在学校官网上看到研究室的照片,窗明几净,大家都在认真看书。但真实的研究室生活,远比照片复杂。

日本的研究室,风格差异极大,主要取决于“老板”(也就是你的导师)的风格。我大致把它们分为几种类型:

“魔鬼训练营”型:通常出现在理工科和顶尖的商科研究室。教授要求严格,每周有固定的组会、报告,打卡坐班是家常便饭。可能晚上10点了实验室还灯火通明。优点是,在这种高压下你的成长会非常快,学术成果也多。我一个在东大工科的朋友,两年发了两篇顶会论文,但他说自己几乎没有周末。

“放养草原”型:多见于人文社科。教授可能一个月才和你见一次面,平时全靠邮件联系。你的研究进度、毕业论文,基本要靠强大的自律。优点是自由度高,你可以有大把时间打工、旅行或者发展兴趣。缺点是,如果你不够主动,很容易两年下来什么都没学到,最后毕业都困难。

“温馨家庭”型:这种研究室氛围特别好。教授像大家长,会定期组织聚餐、合宿(研究室集体旅行)。学长学姐们关系融洽,互帮互助。遇到问题,随时都有人可以讨论。这种氛围对留学生来说,能快速获得归属感,非常舒服。

哪种最好?没有标准答案,完全看你自己的性格。你喜欢被推着走,还是喜欢自己安排节奏?你享受团队合作,还是更喜欢独立思考?

怎么才能知道一个研究室的真实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潜入内部”。你可以通过学校官网找到研究室成员名单,尝试通过SNS(比如Facebook, LinkedIn)联系一下里面的中国留学生学长学姐。发一封礼貌的邮件或私信,问问他们研究室的日常,比如每周开会几次?教授的指导风格如何?毕业要求高不高?他们的一句话,可能比你看一百篇官方介绍都有用。

最后,想对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写到这里,好像说了很多“技巧”和“方法”。但申请这条路走到最后,你会发现它更像一场修行,修的是你的心态。

你一定会遇到挫折。邮件发出去半个月没回音,那是常态;研究计划被批得一无是处,也别太意外;甚至可能你满心欢喜地等一个教授的回复,却看到他的主页更新了“本年度招生已结束”。这些都是我们这群过来人经历过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经之路。

请你一定,一定要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暂时做得不好。日本的申请季很长,战线拉得太紧会把自己耗尽。累了就去跑跑步,或者干脆关掉电脑看一部电影。这不是浪费时间,这是在为你接下来的冲刺充电。

选择去日本读研,不仅仅是选择一所学校、一个专业。你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未来几年陪伴你的人。所以,别只盯着大学排名。多问问自己,我真的喜欢这个教授的研究吗?我能适应这种研究室的节奏吗?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会开心吗?

这个过程很孤独,但也正是这段经历,会让你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别怕,大胆地去尝试,去联系,去展示你自己。我们这群在lxs.net的学长学姐,就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加油!期待在日本的校园里,看到你的身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75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