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择校,我冲进了计算机神校CMU

puppy

你是不是也曾在深夜里怀疑过,自己当初的择校决定是不是做错了?我就是那个来了美国才发现“踩坑”了,不甘心之下决定“二次择校”的普通留学生。从最初的迷茫挣扎,到下定决心转学,再到最后冲进计算机神校CMU,这条路我走得并不轻松。这篇文章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我掏心窝子的转学心路历程、申请季的血泪经验,还有关于如何重新规划、提升背景、写出动人文书的实在干货。如果你也对现状感到不满,或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点重新出发的勇气和方向。

转学申请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真的需要转学吗?现在学校的问题是无法克服的硬伤,还是一时的不适应?
2. 我的目标学校和专业是什么?为什么非它不可?(千万别只看排名!)
3. 为了这个目标,我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比如,一个学期修5门硬核课,GPA还要保持3.9以上)

二次择校,我冲进了计算机神校CMU

嘿,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阿杰。还记得大一那年十月的某个周二晚上吗?我坐在当时学校图书馆的三楼,窗外是美国中部大农村标志性的无尽玉米地。我面前摊着一本微积分的习题册,可脑子里却像一团乱麻。手机屏幕亮着,上面是朋友发来的照片,他们在加州阳光下的草坪上笑得灿烂,背景是充满科技感的教学楼。

那一刻,一个声音在我心里疯狂叫嚣:“你不属于这里。你做错了选择。”

你是不是也曾在深夜里怀疑过,自己当初的择校决定是不是做错了?我就是那个来了美国才发现“踩坑”了,不甘心之下决定“二次择校”的普通留学生。从最初的迷茫挣扎,到下定决心转学,再到最后冲进计算机神校CMU,这条路我走得并不轻松。这篇文章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我掏心窝子的转学心路历程、申请季的血泪经验,还有关于如何重新规划、提升背景、写出动人文书的实在干货。如果你也对现状感到不满,或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点重新出发的勇气和方向。

第一站:发现“踩坑”,其实是成长的开始

我最初选择的学校,在美国中西部,是一所很不错的文理学院,综合排名也在Top 50。当时的我,被它“小而精”的博雅教育理念所吸引,觉得能和教授有更紧密的联系。可真来了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

我是一个铁了心要搞计算机的人,梦想着未来能去硅谷做一名软件工程师。但我们学校的CS系,怎么说呢,有点“佛系”。整个系只有6个教授,课程设置偏理论,最新的技术,比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这些,基本只在某个选修课里提一嘴。我想找个教授做点有深度的项目,教授很nice,但他的研究方向是计算理论……跟我想要的实践应用差了十万八千里。

看着隔壁州立大学的同学在搞无人机,在参加Hackathon(黑客马拉松),在和企业合作项目,我心里的焦虑就像野草一样疯长。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却被扔进了一个只有一米深的小池子,无论你怎么扑腾,都施展不开。

这不是学校的错,它在自己的定位上做得很好。这是我当初对自己认知不清,对学校了解不够的错。这种“错配”带来的无力感,是转学的最大推手。

你可能会觉得,转学是不是很罕见?恰恰相反。根据美国国家学生信息交换研究中心(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Research Center)2023年发布的数据,大约有31%的美国大学生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至少转学一次。看,我们不是孤单的。承认当初的选择有偏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不甘心,却选择在原地将就。

第二站:破釜沉舟,把“不可能”变成“我能行”

下定决心转学,就像按下了人生的重启键。但这个键按下去,后面跟着的就是一连串的挑战。我的目标很明确:计算机专业的顶级殿堂——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的计算机科学学院(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CS)。

说实话,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是天方夜谭。CMU SCS的录取难度,懂的都懂。它本科新生录取率常年低于5%,转学的难度更是地狱级别。我查到的数据显示,CMU整体的转学录取率大约在6%-7%左右,而SCS学院只会更低,可能只有2%-3%,每年在全球只招个位数甚至十几个转学生。这意味着,我必须成为那最顶尖的1%。

路要一步一步走,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堪称“魔鬼”的作战计划。

第一步:GPA是硬通货,是你的入场券

对于转学生来说,大学GPA就是一切。招生官看不到你的SAT,也可能不太看重你的高中成绩,他们最看重的,就是你在现有大学环境下的学术表现力。这是证明你能在更具挑战性的学术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最直接证据。

我的目标只有一个:GPA无限接近4.0。这意味着每一门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都不能掉以轻心。我当时选了5门课,其中3门是数学和计算机的硬核课。为了刷高GPA,我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每天的生活就是教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无数个夜晚,我都是靠着咖啡和对未来的憧憬撑过去的。最终,我在大一结束时,拿到了3.96/4.0的GPA。这张成绩单,是我敲开CMU大门的第一块砖。

第二步:背景提升,证明你和CMU是“天作之合”

光有高GPA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申请CMU SCS这种“卷王”学院时。你需要向招生官证明,你对计算机科学的热情,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融入了你的血液里。

选课要有策略。我特意去CMU SCS的官网上,把我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当时是人工智能)的课程表扒了下来,然后尽可能在我当时的学校里找对应的或者类似的课程来修。比如,我修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等所有能修的CS核心课程。这不仅是为了打好基础,更是向招生官传递一个信息: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能无缝衔接你们的课程。

主动寻找科研机会。我们学校科研机会少,我就主动出击。我把我系里唯一一位研究方向和机器学习沾点边的教授的论文全都读了一遍,然后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给他,里面提了我对他的研究的一些想法,并表达了想加入他实验室的强烈愿望。教授被我的诚意打动了,让我跟着他做一些数据分析的工作。虽然项目不大,但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接触了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为我赢得了一封含金量极高的推荐信。

课外项目不能停。我利用周末和假期,自学了Python和一些前端知识,和两个朋友一起参加了一个线上的环保主题Hackathon,我们做了一个垃圾分类识别的App。虽然作品很粗糙,最后也没拿奖,但这个完整的项目经历被我写在了简历和文书里,成为了我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最好证明。我还把代码和项目文档都整理好放在了我的GitHub上,申请时直接把链接附上。

第三站:灵魂文书,讲一个招生官无法拒绝的故事

如果说GPA和背景是敲门砖,那文书就是你和招生官之间唯一的灵魂对话。转学文书的核心,就是要回答两个问题:Why Transfer? 和 Why Us?

关于“Why Transfer?”:这不是一场吐槽大会

很多人写这篇文书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疯狂吐槽现在的学校有多不好。这是大忌!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学生,而是一个成熟、有清晰自我认知的思考者。

我的策略是“扬长避短,突出成长”。我没有说我原来的学校不好,而是说它帮助我明确了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故事线是这样的:我来到了这所优秀的文理学院,它培养了我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这是事实,要真诚)。然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参加一些基础的CS课程和课外探索,我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科学的激情,特别是对AI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已经超出了这里所能提供的资源范畴。我的成长,让我“撑破”了现有环境的“天花板”。

这样一来,转学的动机就不是消极的“逃离”,而是积极的“追求”。这展现的是你的雄心和规划能力。

关于“Why CMU?”:请用细节表达你的爱

“因为你们学校排名第一”,这种话说了等于白说。你需要像一个“狂热粉丝”一样,拿出具体的证据来证明你对CMU的爱是独一无二的。

我花了几十个小时,把CMU SCS的网站翻了个底朝天。我的文书里没有一句空话,全是细节:

我提到了我想加入安德鲁·摩尔(Andrew Moore,当时SCS的院长,现在已经不是了,大家要查最新的信息)教授的实验室,因为我对他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非常感兴趣。我还提到了我想上大名鼎鼎的“15-213: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这门神课,据说能重塑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我还具体写了我希望如何利用机器人学院(Robotics Institute)和人机交互学院(HCII)的跨学科资源,来实现我那个环保App的升级版。

这些具体的细节,让招生官相信,我不是广撒网,CMU是我的唯一。我清楚地知道我来这里要什么,以及我能为这个社区带来什么。

终点站,也是新起点:收到Offer的那一天

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每天刷几十遍邮箱和申请系统,心脏像在坐过山车。那天下午,我刚从图书馆出来,手机一震,是一封来自CMU的邮件,标题是“An Update on Your Transfer Application”。

我手抖着点开,当看到“Congratulations!”那个词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我站在路边,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过去一年的所有辛苦、挣扎、自我怀疑,在那一刻都烟消云散。

二次择校,对我而言,绝不仅仅是换了一所学校那么简单。它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自我重塑。它教会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那个“不合适”的地方所付出的努力,最终都化作了奔向梦想的基石。

如果你现在也正处在和我当初一样的困境中,感到迷茫和不甘,请不要害怕。

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答案是需要改变,那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转学是一场信息战,也是一场毅力战。多去学校官网看,多去论坛(比如Reddit的r/TransferStudents板块)上找前辈的经验,把每一步都规划好。

记住,二次择校不是承认失败,而是勇敢地修正人生的航向。这比在一条不属于自己的航道上随波逐流,要酷得多。

世界很大,你永远都有再次选择的权利。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95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