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留学,我被这所教会学校圈粉了

puppy

嘿,正在纠结择校的你,是不是一听到“教会学校”就有点犯怵?说实话,我当初也一样,脑子里全是各种刻板印象。但真的来到东区这所学校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这里完全不是想象中那种严肃无聊的地方,反而有种超乎想象的温暖和人情味。老师们不光是教书,更像是真心关心你的朋友,会记住你的名字和烦恼;同学之间也没有那么多drama,氛围特别融洽,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我第一次感觉留学不只是上课刷分,更是收获了归属感和真正的成长。如果你也厌倦了冷冰冰的大课堂,想体验一种真正被看见、被支持的留学生活,那我的这篇分享,你一定要看看,绝对会颠覆你的认知!

关于教会学校,你可能误会了…

误解:是不是必须信教才能去?课程会不会一直在“传教”?

事实:绝大多数学校都对所有信仰背景的学生开放,尊重学术自由和文化多元。宗教课程通常是作为历史、哲学或文化研究的一部分,而非强制信仰灌输。

误解:生活肯定很无聊,规矩特别多,没有party?

事实:校园活动超丰富,体育、社团、社区服务应有尽有。管理上更注重社区安全和学生福祉,但社交生活同样精彩,只是形式可能更走心。

嘿,我是小编,坐标美东。还记得我刚拿到offer那会儿,我妈一个电话打过来,语气里带着三分迟疑七分担忧:“闺女啊,妈查了下,你这学校……是个教会学校啊?会不会让我们也跟着信教啊?”

我当时嘴上说着“哎呀妈你想多了,都什么年代了”,心里其实也直打鼓。脑子里瞬间闪过的,是电影里那种穿着黑袍、表情严肃的修女,是每天必须祷告、课本里全是圣经故事的画面。说实话,要不是因为奖学金给得实在诱人,我可能就真的被“教会学校”这四个字给劝退了。

但就是这个当初让我差点放弃的决定,现在成了我留学生活里最庆幸的一件事。今天,我想跟你聊聊,东区这所教会学校,到底是怎么把我这个“无神论”小留学生给彻底圈粉的。

颠覆认知第一站:这里不搞强制“洗脑”,搞的是思想碰撞

来之前我最大的顾虑,就是宗教氛围。我会不会被拉着去教堂?上课会不会被教授“安利”?同学会不会因为我不信教就排挤我?

开学第一周,我就发现自己想多了。学校确实有一座美到可以拍婚纱照的哥特式教堂,但除了周日的礼拜,平时更多是游客和学生来打卡拍照,或者期末的时候进去找个安静的角落自习。根本没人会来敲你的宿舍门,问你“同学,了解一下福音吗?”

学校确实有必修的宗教学分,通常是两门课。我选了一门《世界宗教》和一门《宗教与伦理》。我以为会是枯燥的教义解读,结果完全是学术探讨。我们的教授,一个留着花白胡子的可爱老头,第一节课就明确说:“我的工作不是告诉你们信什么,而是带你们看全人类都在思考什么。” 课堂上,我们读佛教的《金刚经》,讨论伊斯兰教的苏菲派诗歌,分析犹太教的法典,当然也研究基督教的《新约》。

最有意思的一次,我们讨论“善与恶”的哲学命题,班里有来自印度的印度教同学,有来自中东的穆斯林同学,有从小在天主教会长大的本地白人,还有我这个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学生。大家从各自的文化和信仰背景出发,引经据典,辩论得面红耳赤,但又彼此尊重。那一刻我才明白,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同化你,而是为了打开你的视野,让你学会理解和尊重这个世界的多元性。

数据可能更有说服力。以著名的耶稣会大学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为例,根据他们公布的数据,虽然学校有天主教背景,但本科生中只有大约40%的学生认同自己是天主教徒。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各种不同的信仰或无信仰背景。学校里不仅有天主教活动中心,同样也有为穆斯林、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学生服务的中心和社团。这才是“教会学校”在21世纪的真实面貌——一个以特定价值观为基石,但拥抱全球多元文化的社区。

圈粉核心:小而美的“人情味儿”,你不再是“编号3875”

如果你在一个动辄三四万人的公立大学待过,你一定懂那种感觉:走进一个两百人的大阶梯教室,教授在台上滔滔不绝,你坐在后排,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学号,一个ID。下课后教授一秒消失,想问个问题都得排长队,还未必能说上话。

我之前在暑校体验过这种生活,感觉自己就像一颗被丢进大海的沙子,渺小又孤独。但在我现在的学校,情况完全反了过来。

我们学校本科生总共也就几千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班级规模。我大部分的专业课,人数都在20人以下,最小的一门研讨课甚至只有8个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根本没法在课堂上摸鱼玩手机,因为教授的目光能扫到每一个人。但更重要的是,教授能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

我的文学史教授Dr. Miller,一个超级有范儿的英国老太太,开学第二周就能准确叫出我们班15个同学的名字,甚至还记得我上次发言时提到的《红楼梦》。有一次我为了赶一个论文的ddl,凌晨两点还在图书馆挣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她发了封邮件,问了一个关于引用格式的傻问题。没想到,半小时后我竟然收到了她的回复,不仅解答了我的问题,邮件末尾还加了一句:“Don't stress too much, your insights are always brilliant. Get some sleep.”(别太焦虑,你的见解一直很棒。早点休息。)

你敢信吗?一个教授,在凌晨两点半,还在关心一个国际学生的睡眠。那一瞬间,我真的差点在图书馆哭出来。这种被看见、被关心的感觉,是任何排名和声誉都无法替代的温暖。

这背后,是教会学校普遍引以为傲的超高师生比。比如美东另一所顶尖的教会学校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他们的师生比是惊人的9:1。这意味着平均一个老师只对应9个学生。相比之下,很多大型公立大学的师生比可能在18:1甚至更高。低师生比带来了极高的人均教育资源和关注度。教授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器,他们是你的导师(mentor),是你学术和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你的困惑,为你写推荐信,甚至在你迷茫时,请你喝杯咖啡聊聊天。

这种“人情味儿”也体现在同学关系上。因为圈子小,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所以很少有大U(综合性大学)里那种“社恐”的烦恼。在食堂、在健身房、在图书馆,你总能碰到熟人,打个招呼聊两句。大家一起为篮球队的比赛呐喊,一起在期末周通宵复习,也一起在某个周末开车去隔壁城市探店。这种感觉,不像是在一个冷冰冰的机构里学习,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家庭里共同成长。

超越课堂:这里在乎你的分数,但更在乎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很多教会学校,特别是那些有耶稣会(Jesuit)传统的学校,都信奉一个教育理念——“Cura Personalis”,翻译过来就是“关心完整的人”。这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你找到一份好工作,拿到高薪水,更是为了培养你健全的人格、思辨的能力和回馈社会的心。

所以,你会发现这类学校特别强调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这可不是让你去敬老院扫扫地、拍个照就完事儿的形式主义。我们学校有一个硬性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至少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学校的志愿者中心和几十个本地的非营利组织(NGO)有合作,从辅导低收入社区的孩子功课,到为流浪者收容所准备晚餐,再到去动物保护协会照顾小动物,选择非常多。

我参加了一个去费城贫困社区小学支教的项目。每周三下午,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坐一个小时的火车去给那里的孩子们上两个小时的英文阅读课。一开始我觉得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但当我看到那些孩子因为我的到来而亮晶晶的眼睛,当一个叫Maria的小女孩用歪歪扭扭的字给我写了张感谢卡时,我感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这个国家繁华表面下的另一面,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微小的、积极的改变。

这种经历,是在图书馆里刷多少道题、在实验室里做多少次实验都无法获得的。它让我跳出了“留学=刷GPA=找工作”的狭隘思维,开始思考一些更宏大的问题:我学这些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未来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这种对“全人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会要求你上很多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很多人觉得这很烦,占用了修专业课的时间。但毕业后我才慢慢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它不想把你培养成一个只懂代码的程序员或只懂财报的金融分析师,而是希望你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完整、视野开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例如,以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为例,他们每年都会举办全校范围的“圣托马斯·维拉诺瓦服务日”,有超过5000名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友在同一天参与到费城地区的各种社区服务中,这已经成为了学校最引以为傲的传统之一。这种集体性的奉献精神,塑造了整个校园的文化——一种关怀、利他、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

最后,想对还在纠结的你说几句

我知道,选择一所大学,是一个需要权衡多方因素的复杂决定。我们习惯了看排名,看地理位置,看专业优势,这些当然都很重要。

但留学四年,不仅仅是获得一张文凭。这四年,是你离开父母的羽翼,在异国他乡独立成长的黄金时期。你会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软性”的东西,可能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需要被关注、被引导,渴望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的学生,那么一所优质的教会学校,可能真的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别再让那些陈旧的刻板印象束缚你的选择。下次当你在学校列表里看到“Villanova”、“Boston College”、“Holy Cross”或者“Fordham”这些名字时,别因为它们的教会背景就直接划过。多花五分钟,去它们的官网上看看“Mission Statement”(使命宣言),去Niche或者Reddit上看看在读学生最真实的评价,去了解一下它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是什么。

问问自己,你想要的是在一个几万人的城市里自由探索,还是在一个几千人的村庄里深度联结?没有哪个更好,只有哪个更适合你。

对我而言,这所东区的教会学校,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一个家。它让我明白,留学最好的状态,不是一个人咬牙硬扛,而是在一个温暖的社区里,被一群有趣的人推着、拉着、陪着,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点不一样的启发。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18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