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艺术殿堂GSA,到底有多神仙?

puppy

还在为选校头秃吗?那快来聊聊格拉斯哥美术学院(GSA)这个宝藏学校!它可不是只有麦金托什设计的绝美主楼那么简单哦。这里没有刻板的条条框框,整个学校的创作DNA就是自由、先锋和包容,鼓励你大胆“发疯”,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GSA培养出了超多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咖,在创意圈里是响当当的存在。想知道这里的Studio日常到底有多酷?它的教学模式和其他艺术院校有什么不同?申请难度和作品集偏好又是什么样的?快来看看,这所“浴火重生”的艺术殿堂,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神仙魅力,是不是你的梦中情校!

GSA 速览 (GSA at a Glance)
成立时间 1845 年
所在城市 苏格兰,格拉斯哥 (Glasgow, Scotland)
核心理念 Studio-Based Learning (以工作室为核心的实践学习)
艺术地位 QS 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排名常年 TOP 20 (2024年位列全球第20)
知名校友 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大批特纳奖得主、演员罗彼·考特拉尼 (海格扮演者) 等
申请关键 作品集极度看重“过程”与“思考”,而非最终成品

深夜十二点,你还陷在柔软的椅子里,屏幕的白光照亮了你疲惫的脸。面前是密密麻麻的学校list,什么RCA、UAL、Parsons……每一个名字都像一座大山。你点开一个又一个学校官网,看到的都是精致的学生作品、光鲜的校园环境,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种能让你心脏“咯噔”一下的冲动。

就在你准备合上电脑的时候,一张图片跳了出来。那不是一张完美的画,也不是一个酷炫的设计,而是一个看起来有点“乱七八糟”的装置:几块破木板,几根生锈的铁丝,还有一些看不出是什么的材料,组合成一个奇怪又充满张力的形态。图片的标签是: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你愣了一下,这所学校,不就是那座被烧了两次的传奇建筑吗?但这张“不完美”的作品,却像一颗石子,在你快要死水一潭的脑海里激起了涟漪。你开始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会把这样的“发疯”之作当成宝?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瞬间,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所特立独行的苏格兰艺术殿堂——格拉斯哥美术学院(GSA),看看它到底有多神仙。

别再只提那栋楼了,GSA的灵魂早已“浴火重生”

聊GSA,绕不开的就是它那座由校友兼建筑大师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设计的教学主楼。这座被誉为“欧洲新艺术运动”巅峰之作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它独特的线条、光影设计,尤其是那间美到窒息的图书馆,是无数艺术生心中的“白月光”。

所以,当2014年和2018年两场大火几乎将它吞噬时,全世界的艺术圈都心碎了。很多人悲观地认为,没有了麦金托什大楼的GSA,就像失去了灵魂。但如果你真的走进GSA,和这里的学生、老师聊一聊,你会发现,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GSA的灵魂,从来不局限在一砖一瓦里。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流淌在格拉斯哥这座城市血脉里的、坚韧又叛逆的创作DNA。大火之后,学校并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喊出了“Spirit of GSA is its people”的口号。学生们的创作没有停止,毕业展依旧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期举行。这种“就算家被烧了,我们也要在废墟上开派对”的朋克精神,才是GSA最核心的魅力。

事实上,GSA的教学早已分散在格拉斯哥市中心的不同建筑里,比如充满现代感的Reid Building和老厂房改造的Stow Building。学生们每天穿梭在城市街道,整个格拉斯哥就是他们的校园。这座城市本身也为GSA提供了无尽的养分。不同于伦敦的精致和昂贵,格拉斯哥粗粝、生猛、充满活力。这里曾是工业革命的重镇,如今转型为苏格兰的文化心脏。根据苏格兰政府的数据,格拉斯哥拥有超过100个文化艺术组织。你可以在被誉为“欧洲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中心之一”的CCA(Contemporary Arts Centre)看到最前卫的展览,也可以在传奇音乐现场King Tut's Wah Wah Hut感受绿洲乐队(Oasis)被发掘时的疯狂。这里的街头涂鸦、独立画廊、二手唱片店……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你的创作神经。

所以,麦金托什大楼的悲剧,更像是一次涅槃。它让人们意识到,GSA的伟大不在于一栋建筑,而在于它所孕育的、那种打不倒、烧不尽的先锋创作精神。这种精神,比任何物理建筑都更加永恒。

这里的教学模式:给你一张白纸,然后让你“为所欲为”

国内很多艺术生习惯了“命题作文”式的学习:老师布置一个主题,给一个方向,大家按部就班地完成。但在GSA,你可能会感到一种“失重”般的自由,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GSA的核心教学理念是“Studio-Based Learning”(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学习)。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你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自己的Studio(工作室)里度过,而不是在教室里听课。学校相信,艺术和设计是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的,而不是“听”来的。老师(在这里更像是Tutor,导师)的角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像朋友一样,在你身边引导、提问、挑战你,激发你自己去寻找答案。

举个真实的例子,一位GSA纯艺术(Fine Art)专业的学生,她的项目起点仅仅是对“祖母的旧毛衣”感兴趣。在别的学校,老师可能会引导她去做一些关于记忆、家庭的绘画或雕塑。但在GSA,她的Tutor只是问她:“这件毛衣让你想到了什么?它的触感、气味、纹理……你能不能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回应它?” 于是,这位学生开始了一系列疯狂的实验:她把毛衣拆解成线,用这些线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她用显微镜拍摄毛线的纤维结构,做成了影像装置;她甚至研究了羊毛的化学成分,并试图用化学反应来“腐蚀”毛衣,探讨时间的流逝。最终,她的毕业作品是一个融合了纺织、影像、化学装置的复杂作品,和最初那件毛衣已经看不出直接联系,但内在的思考逻辑却无比强大。

这就是GSA的日常。它不给你设定条条框框,不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艺术。它鼓励你从最个人、最微小的兴趣点出发,然后像侦探一样,深入地、跨学科地去研究、去挖掘。学校拥有全英最顶尖的工坊(Workshop)设施之一,从传统的木工、金工、版画,到前沿的3D打印、激光切割、VR实验室,应有尽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员(Technician)会手把手教你如何使用这些设备,帮你把脑子里最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

每周的“Crit”(Critique,作品评估会)是GSA学习的精髓。你和同学们会把各自正在进行中的作品摆出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自由地讨论、批评、建议。这种氛围非常开放,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你可能会被同学的一个问题问到哑口无言,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茅塞顿开。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你的想法才会被打磨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特纳奖收割机”,GSA的校友圈有多硬核?

一所学校的实力,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它的校友。如果说GSA的教学理念听起来有点“虚”,那它的校友名单可以说是“硬核”到让人无法反驳。

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奖项无人不晓——特纳奖(Turner Prize),它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斯卡”,是英国最顶尖的当代艺术奖项。而GSA,简直就是一台“特纳奖收割机”。根据统计,自1984年特纳奖设立以来,GSA的毕业生中,有超过30%的获奖者和提名者都与这所学校有关。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比例。

随便列举几个名字,都是响当当的大咖:

  • Douglas Gordon (1996年获奖者): 他以影像艺术闻名,最著名的作品是把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放慢到24小时播放,探讨时间和记忆。

  • Simon Starling (2005年获奖者): 他的作品充满了奇妙的“变形记”。比如,他把一块木头做成小船,划过一条河,再把船拆了,烧成炭,用来画这艘船的画。

  • Richard Wright (2009年获奖者): 他直接在美术馆的墙上、天花板上画上复杂而精美的图案,展览结束后,这些画就会被涂掉,永远消失。他的艺术只存在于当下。

  • Martin Boyce (2011年获奖者): 他的雕塑和装置充满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子,但又被赋予了一种忧郁和诗意的氛围。

为什么GSA能培养出这么多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咖?答案又回到了前面说的“自由”。GSA从不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而是鼓励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些特纳奖得主的作品,风格迥异,几乎找不到任何共同的“GSA烙印”,这恰恰是GSA教育最大的成功——它没有磨平学生的棱角,反而让他们把自己的棱角磨得更锋利、更有趣。

当然,GSA的牛人远不止纯艺术领域。在《哈利·波特》里扮演海格的演员Robbie Coltrane,苏格兰著名乐队Travis的主唱Fran Healy,还有无数在设计、建筑、时尚界发光发热的创意人士,都从这里走出。GSA就像一个创意能量场,无论你的兴趣点多么奇怪,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和生长的土壤。

想进GSA?你的作品集需要一点“神经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心动了?别急,GSA作为世界顶级的艺术院校(2024年QS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第20位),申请难度自然不低。它的录取,尤其是本科阶段,竞争非常激烈。但它的评判标准又和很多学校不太一样。

GSA看作品集,最看重的不是你画得有多像,技术有多牛,而是你的“Thinking Process”(思考过程)。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是一个生动、曲折、充满好奇心的探索旅程。

所以,准备GSA的作品集,有几个“潜规则”你一定要知道:

1. Sketchbook(速写本)比成品更重要。 对GSA的招生官来说,你的速写本才是通往你大脑的窗口。里面可以有你的草图、灵感拼贴、实验记录、文字笔记、失败的尝试……一切能展示你如何发展一个想法的东西,都请放进去。一本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速写本,远比几张画得精美的最终作品更有说服力。

2. 展示你的好奇心和研究能力。 你的作品集最好能围绕一两个你真正感兴趣的主题深入挖掘。比如,你对“城市噪音”感兴趣,那么你的作品集可以包括:你去街头录的音、把声波视觉化的图表、用废品做的模拟发声装置、关于噪音污染的调研报告等等。这表明你不仅有想法,还有动手去研究、去探索的能力。

3. 大胆实验,别怕失败。 GSA喜欢有冒险精神的学生。在作品集里放一些你尝试新材料、新媒介的实验性作品,哪怕它们看起来不那么“成熟”甚至有点“丑”,但只要能体现你的探索欲,就会是加分项。相反,如果你的作品集里全是同一种风格、同一种技巧的“安全牌”,招生官可能会觉得你缺乏创造潜力。

4.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是你的灵魂自白。 GSA非常看重文字表达。你的个人陈述不是用来重复简历的,而是要真诚地讲述:你为什么要做艺术?你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选择GSA?你对未来的创作有什么样的想象?用你自己的语言,讲一个关于你和艺术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简单来说,GSA想找的不是一个技术娴熟的“画匠”,而是一个充满好奇、思想独立、敢于“发疯”的“未来艺术家”。你的作品集需要展现出的,正是这种“神经质”般的创作热情。

所以,回头看看你书桌上那些“不完美”的草稿,那些因为觉得“太奇怪”而不敢给别人看的小实验,它们可能恰恰是GSA最想看到的东西。

申请GSA,就像一场冒险。它可能不适合那些需要清晰路线图和标准答案的人。但如果你享受在迷雾中探索的快感,如果你的脑子里塞满了别人无法理解的奇思妙想,如果你渴望在一个可以让你尽情“胡闹”的地方野蛮生长……

那还等什么呢?去把那些想法落地,把你的速写本填满,去试试看,能不能敲开这所苏格兰艺术殿堂的大门。毕竟,艺术本身,不就是一场华丽的“发疯”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08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