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韩国留学生的扎心瞬间

puppy

嘿,在韩国留学的你,是不是也常常在某些瞬间感觉心被扎了一下?比如小组发表前夜愁到头秃,对着外卖软件上的“火星文”研究半天,最后还是认命地煮了泡面;或者在聚餐时努力挤出微笑,却感觉自己像个融不进去的透明人;更别提深夜emo,想家想到在被窝里偷偷掉眼泪了。别怕,这些又心酸又好笑的经历,你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扛!这里盘点了一箩筐留学生的“社死”和破防瞬间,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影子,咱们一起抱团取暖,笑中带泪地吐个槽!

前方高能预警
本文过于真实,可能引起强烈共鸣、间歇性笑中带泪、持续性点头默许。请自备纸巾(和一桶炸鸡),咱们的留学吐槽大会,现在开始!

凌晨两点的首尔,窗外是安静的,我的Kakaotalk却比弘大的周五夜晚还要热闹。

“XX선배, 이 부분 데이터 확인 부탁드려요!(前辈,这部分数据麻烦确认一下!)”

“PPT는 내일 오전 9시까지 최종본 공유해주세요~(PPT请在明天上午9点前分享最终版哦~)”

看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韩文,我感觉我的灵魂已经出窍,飘在半空中,冷冷地看着我那个为小组发表(팀플)愁到头秃的肉身。肚子不合时宜地叫了起来,我挣扎着打开外卖软件“배달의민족”,一行行韩文像神秘的咒语,什么“로제찜닭(玫瑰炖鸡)”“마라샹궈(麻辣香锅)”,底下还有一堆小字选项:“맵기 조절(辣度调节)”“토핑 추가(追加浇头)”。研究了十分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点餐,是在做什么高深的学术研究。

最后,我默默地关掉手机,从橱柜里摸出一包辛拉面。开火,烧水,打蛋。听着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那一瞬间,委屈、疲惫、孤独……五味杂陈的情绪一起涌了上来。我想,这大概就是留学生活里,一个最普通也最“扎心”的瞬间吧。

嘿,在韩国留学的你,这样的瞬间,是不是也觉得似曾相识?别怕,你绝对不是一个人。今天,咱们就来开一场大型“比惨”吐槽大会,盘点一下那些让留学生们集体破防的扎心瞬间,一起笑中带泪地抱个团,取个暖。

学业之痛:“Team-ple”地狱与发表恐惧症

来韩国之前,你可能以为留学生活是看演唱会、追星、在林荫道喝咖啡。来了之后才发现,生活的主旋律是:赶due,赶due,以及永无止境的“Team-ple”(팀플,小组作业)。

韩国大学对小组合作的重视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门课可以没有期中考试,但不能没有小组发表。而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Team-ple”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社死现场和语言能力极限挑战。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绝望?小组讨论时,韩国同学语速快到飞起,中间还夹杂着各种听不懂的缩略语和俚语。你努力睁大眼睛,脑子飞速运转,试图从一堆“ㅋㅋㅋ”和“아 진짜(啊真的)”中捕捉到关键信息。当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完,笑着问你“괜찮죠?(没问题吧?)”的时候,你只能微笑着点点头,心里却在呐喊:“不!我一点都不괜찮아!你们刚刚到底定了啥?!”

更可怕的是遇到“甩手掌柜”(무임승차,意为“无票乘车”)。有些人从第一次见面后就人间蒸发,只在最终发表前一天突然出现,问一句:“我负责什么?”那一刻,你想打人的心都有了。根据韩国教育部2023年的统计,在韩外国留学生总数超过18万人,其中中国学生就占了近6.8万,是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人多了,竞争自然也激烈。在这样一个极其看重“协力”和集体评价的学术氛围里,一个不给力的组员,真的能让你心态瞬间崩掉。

我朋友小C就遇到过一个“神级”组员。那位韩国同学在资料收集阶段消失,PPT制作阶段失联,只在发表前两小时发来一段自己写的稿子,不仅内容和主题完全不符,韩语语法还错得一塌糊涂。小C和另一个组员只能熬着通宵,红着眼睛帮他重写、重做。发表那天,那位同学还理直气壮地站在台上,念着他们连夜赶出来的稿子。小C说,那一刻她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心如死灰”。

除了“Team-ple”,期末发表(발표)也是一大难关。对着台下几十双眼睛,其中还坐着一脸严肃的教授,用着非母语的韩语,去阐述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那种紧张和压力,堪比上刑场。每次发表前,我们都会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对着镜子练习无数遍,但一站上讲台,脑子还是会瞬间空白。那一刻,你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生活之尬:“火星文”外卖与社恐聚餐

如果说学业上的痛是“硬伤”,那生活里的尴尬瞬间,就是绵延不绝的“内伤”。首当其冲的,就是“吃”这件事。

韩国的外卖文化发达到令人惊叹,但也对留学生“不太友好”。当你饿着肚子打开Coupang Eats,面对那些花里胡哨的菜单,真的会怀疑人生。比如点一份部队锅,光是里面的追加选项就能让你看花眼:拉面、乌冬面、粉条、年糕、火腿、芝士……每一样都想加,但看看价格,再摸摸钱包,算了,还是煮泡面吧。根据2024年的数据,首尔一顿普通餐厅的简餐平均花费已经超过1万韩元(约55人民币),加上动辄三四千韩元的配送费,每次点外卖都是一次“奢侈”的享受。

最扎心的是,你好不容易研究明白了菜单,鼓起勇气下了单,结果接到外卖小哥的电话。“喂,你家这个楼怎么走?”“路口那个便利店旁边!”……电话里,夹杂着风声和摩托车声的韩语,让你感觉像在做一场高难度的听力测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你和外卖小哥在楼下“胜利会师”,相视一笑,解决了这场跨国交流难题。

除了吃饭,社交也是一大难题。韩国的聚餐(회식)文化,对社恐留学生来说简直是公开处刑。你被热情的韩国朋友或前辈拉去参加聚会,周围是吵吵闹闹的碰杯声和欢笑声。他们聊着最新的韩剧、综艺,或者某个你不认识的明星八卦,语速快得像在说唱。你努力地想融入进去,但发现自己像个透明人,只能全程保持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偶尔在大家爆笑的时候跟着“哈哈哈”几声,显得自己不那么格格不入。

饭桌上的“眼色文化”(눈치)更是让人头大。什么时候该给前辈倒酒?什么时候该主动烤肉?别人给你夹菜是真心还是客套?这些潜规则,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很多时候,一场聚餐下来,饭没吃饱,心却累得不行,回家只想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情感之殇:深夜emo与“报喜不报忧”

留学生活,最怕的不是语言不通,也不是学业繁重,而是深夜里突然袭来的孤独感。

白天,你可以用忙碌的课程、小组讨论、兼职来填满所有时间,假装自己过得很充实。可当夜深人静,一个人躺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刷着朋友圈,看到国内的朋友们在聚会、在过节、在吃着你心心念念的火锅烧烤……那种强烈的抽离感和想家的情绪,会像潮水一样将你淹没。

你可能会在被窝里偷偷掉眼泪,会翻看来时的机票,会一遍遍看家人的照片。根据韩国一项针对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包括大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和生活压力,感到孤独和焦虑。而作为留学生,我们还要额外面对文化冲击和远离亲人的双重压力。

最扎心的,莫过于和爸妈视频的时候。电话接通前,你可能还在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沮丧,或者因为和朋友闹了别扭而难过。但当屏幕上出现他们关切的脸,问你“在那边过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的时候,所有委屈都会被你咽下去,然后用最灿烂的笑容告诉他们:“我很好,一切都顺利,别担心!”

我们都成了“报喜不报忧”的“成年人”。我们不想让远方的他们担心,所以选择一个人扛下所有。挂掉电话的那一刻,看着屏幕慢慢变黑,映出自己疲惫的脸,那种心酸,或许只有留学生自己才懂。

文化冲击:“前后辈”与眼色文化的迷宫

韩国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观念,这在大学校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就是所谓的“前后辈文化”(선배-후배 문화)。

刚来的时候,你可能完全搞不懂,为什么只比自己大一届的学长学姐,就需要用敬语(존댓말)?为什么聚餐时前辈不拿筷子,后辈就不能先吃?为什么见到前辈要九十度鞠躬问好?这些在我们看来有些“小题大做”的规矩,在这里却是理所当然的社交礼仪。

我记得有一次,在社团活动时,我随口对一个看起来很亲切的学姐用了平语(반말),她的脸色瞬间就变了。虽然她没说什么,但周围的空气尴尬到凝固。从那以后,我在跟韩国人说话前,都会在心里先默念三遍:“他是前辈还是同级?我该用敬语还是平语?”

而比前后辈文化更玄学的,是“眼色”(눈치)。它是一种需要你去观察、去意会的“读心术”。教授的脸色是不是不好?前辈是不是想喝咖啡了?朋友今天好像心情不佳?你需要像个雷达一样,时刻接收周围人的情绪信号,并做出得体的反应。这对于习惯了直接沟通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难了!因为没有“眼色”而被误解、被排挤的经历,恐怕是很多留学生的“必修课”吧。

这些扎心的瞬间,或心酸,或好笑,或无奈,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复杂又真实的留学生活。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一边吐槽,一边飞速成长。

所以,下次当你又一次被“Team-ple”气到想砸电脑时,不妨想一想,你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在韩国的某个角落,肯定还有另一个留学生,在跟你同步经历着这一切。我们都在这个名为“留学”的副本里,一边打怪,一边升级。

别怕犯错,也别怕尴尬。大胆地去问,去说,去尝试。语言说错了,就笑着说“哎呀我还是个外国人”,大部分人都会理解;聚餐融不进去,就安安静静地当个“烤肉担当”,用美食征服大家;想家了,就找个中国朋友,去吃一顿地道的中餐,用一顿麻辣烫或者羊肉串来治愈乡愁。

记住,允许自己偶尔的“社死”,允许自己有融不进去的瞬间,也允许自己有脆弱想家的时候。这些都是留学经历里最宝贵的勋章。

干了这碗泡面,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各位在韩国奋斗的小伙伴们,Fighting!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6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