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新西兰,我才懂什么叫人间净土

puppy

当初揣着“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刻板印象来留学,来了才发现自己完全被“骗”了!新西兰的“净土”感,远不只是照片里蓝天白云、牛羊遍地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松弛感:在这里,你不用挤地铁赶早课,周末开车一小时就能扎进无人的海滩;深夜从图书馆出来,一抬头就是清晰璀璨的银河。你会惊讶地发现,学习和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平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善竟是常态。这片土地真的会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慢慢教会你,什么是真正有质感的生活。如果你也对眼前的忙碌感到疲惫,不妨来看看我的故事,也许你会找到另一种可能。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不聊选校、不谈专业,更像是一封写给过去我自己的信。如果你正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对日复一日的忙碌感到麻木,那这篇文章,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窗,看到生活的另一种风景。

来了新西兰,我才懂什么叫人间净土

哈喽,大家好,我是网站小编阿奇。今天想跟大家聊点走心的,聊聊新西兰这个被无数照片和攻略定义,却又远超这些定义的地方。

还记得我刚拿到奥克兰大学offer那会儿,跟国内的朋友们告别,他们半开玩笑地嘱咐我:“去了那个‘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地方,可别待成了‘土特产’啊!” 我当时也揣着同样的想法,心里盘算着,不就是个放大版的城乡结合部嘛,除了绵羊和奇异鸟,还能有什么惊喜?我甚至做好了“白天好好学习,晚上孤灯苦读”的清修准备。

直到我来的第三个月,一个普通的周二晚上。那天为了赶一个presentation的due,我在图书馆泡到了快闭馆。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大门,奥克兰午夜的凉风吹得我一个激灵。在国内,这个点走出教学楼,抬头看到的永远是被城市灯光染成橘黄色的、模糊的天空。我习惯性地抬头,想活动一下僵硬的脖子,然后,我整个人都定住了。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用肉眼清晰地看到一条横跨整个夜空的、由亿万颗星星组成的璀璨光带——银河。它不是天文馆里的投影,不是纪录片里的特效,而是真实地、静默地悬挂在我头顶。周围寂静无声,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那一瞬间,一整天的疲惫和焦虑,好像突然被抽走了。我站在原地看了快十分钟,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原来,这就是新西兰。也是从那一刻起,我才意识到,我被那个“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刻板印象,骗得有多彻底。

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就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净土感”。它不是朋友圈里九宫格的风景照,而是一种能彻底改变你生活节奏和心态的魔力。

告别996预备役,这里的“慢”是最高级的奢侈

在国内,我们都是被时间推着走的人。早上七点的地铁,人潮汹涌,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快点、再快点”。我们习惯了用小时为单位规划生活,习惯了“996是福报”的耳提面命,仿佛一停下来,就会被整个世界抛弃。

来到新西兰,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学着“慢下来”。这里的“慢”,不是效率低下,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尊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通勤。我住在奥克兰市中心附近,上学坐公交车。这里的公交车司机,总是不紧不慢。如果看到远处有人跑着赶来,他会微笑着停下车,耐心等你上车刷卡坐好,再缓缓启动。有一次,一位坐轮椅的老奶奶要下车,司机不仅会把车停稳,还会亲自下车,把车上的辅助踏板放下来,确保她安全到达人行道后,再向她挥手告别。整个过程,车上的乘客没有一个人催促,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一种久违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这种“慢”也体现在学习上。这里的大学,绝对不是“轻松模式”。课程的reading list能吓死人,小组作业更是家常便饭。但不同的是,教授和Tutor(助教)非常强调“Well-being”(身心健康)。他们会公开在课堂上说:“如果你们感到压力太大,请一定要使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或者来找我聊聊。没有什么比你们的健康更重要。”根据新西兰教育部(Education New Zealand)的官方数据,几乎所有新西兰大学都配备了免费且保密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留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感到满意。

你不会看到凌晨一点的图书馆还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大家会努力学习,但更会理直气壮地去休息。周末,图书馆的人会少掉大半,因为他们都去海滩、去爬山、去和朋友聚餐了。这种“学要学得投入,玩要玩得尽兴”的平衡感,慢慢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我不再因为下午喝了杯咖啡、看了一场电影而感到罪恶,我开始明白,休息和放松,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方圆百里,自然是你的私人游乐场

新西兰的“净土”感,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它无处不在、唾手可得的自然风光。这和你在旅游攻略上看到的“必去景点”是两个概念。

它意味着,自然不是一个需要你精心策划、长途跋涉才能抵达的目的地,而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住在奥克兰,这是一座被誉为“千帆之都”的城市。在我的概念里,大城市和原始海滩是没什么关系的。但在这里,周五下午没课,和同学一拍即合,开车一个小时,就能到Piha黑沙滩。那里没有乌泱泱的游客,没有商业化的躺椅和太阳伞,只有巨大的塔斯曼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黑色的沙滩,海鸥在空中盘旋。我们可以光着脚在沙滩上走几个小时,对着大海吼几声,把一周的烦恼都喊出去。这种随时可以“逃离”到世界尽头的感觉,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如果你在南岛的基督城或但尼丁,那更是被壮丽的景色所包围。去特卡波湖(Lake Tekapo)看鲁冰花和星空,去皇后镇玩极限运动,去米尔福德峡湾感受冰川的鬼斧神工……这些世界级的美景,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周末或是一个小长假的短途旅行。

新西兰对自然的保护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据新西兰环保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的数据,全国有超过30%的土地是受保护的公共保护区,包括13个国家公园。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处哪个城市,几乎都能在很短的车程内找到一条设施完善的步道(Walking Track)。这些步道难度各异,从半小时的家庭散步,到需要数天的专业级徒步,丰俭由人。我最喜欢的就是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带上三明治和水,去走一条周边的步道。在参天的蕨类植物森林里穿行,呼吸着高负离子的清新空气,听着各种奇特的鸟叫,你会感觉整个身体都被大自然清洗了一遍。

这种极致的亲近感,会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你会发现,快乐可以很简单,可以是不花一分钱,只是躺在草地上看云卷云舒,或是在海边看一场完整的日落。

“社恐”福音:陌生人的善意可以有多治愈?

出国留学,最怕的就是孤独和不安全感。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常常会把自己包裹起来,变得小心翼翼。但在新西兰,我这颗“社恐”的心,被无数陌生人的善意一点点融化了。

这里的信任成本非常低。刚来的时候,我去图书馆,看到本地学生把笔记本电脑、钱包、手机大咧咧地放在桌上,人就走了,一去就是半个多小时。我当时看得心惊胆战,生怕有人顺手牵羊。后来发现,这是常态。在咖啡馆,用书包占座是完全可行的。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任感,会让你不自觉地放松下来。

这种信任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发布的2023年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新西兰以85分的高分位列全球第三,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之一。同时,在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发布的2023年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中,新西兰高居全球第四。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日常瞬间。

比如,走在路上,迎面走来的陌生人会很自然地对你微笑,说一句“Morning”。去超市结账,收银员会一边扫码一边跟你闲聊:“今天天气不错啊,你接下来有什么安排吗?”(“Lovely day, isn't it? Got any plans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刚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到半路爆胎了,手足无措地停在路边。不到五分钟,一辆皮卡在我旁边停下,一个看起来五大三粗的Kiwi大哥探出头问我:“Hey mate, need a hand?”(嘿哥们,需要帮忙吗?)他二话不说,从自己车上拿出工具,满头大汗地帮我把备用轮胎换了上去。我当时除了不停地说“Thank you”,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的感激。他只是摆摆手,笑着说:“No worries, take it easy!”(别担心,小事一桩!),然后就开车走了。

这种不求回报的、纯粹的善意,是治愈孤独的良药。它让你觉得,即使你是一个人在这里,也依然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在这里,我终于学会了“不努力”

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要“争上游”,要“出人头地”。“优秀”似乎是我们唯一的追求。我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很少有人问自己:我真的快乐吗?

来到新西兰,我发现这里的价值观更多元。Kiwi(新西兰人)当然也努力工作,但他们似乎更懂得如何“不努力”——也就是,如何享受生活本身。

“Work to live, not live to work”(为了生活而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是刻在他们文化里的信条。下午三点,你会看到很多咖啡馆里坐满了人,悠闲地喝着Flat White(新西兰特色咖啡),聊着天。下午五点一到,办公室基本就人去楼空了。周末和节假日,更是雷打不动的“家庭时间”或“户外时间”,很少有人会去加班。

起初我很不适应,觉得他们太“懒散”了。但慢慢地,我被这种氛围同化了。我开始在没课的下午,不带任何学习目的,只是去海边坐着发呆。我加入了学校的皮划艇俱乐部,在周末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在海上漂流。我甚至开始学着自己做饭,研究各种烘焙,享受为自己创造美味的过程。

我发现,当我不再把所有精力都聚焦于“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时,我的幸福感反而大大提升了。我的世界不再只有分数和绩点,而是有了日出、晚霞、浪花和朋友们的笑声。我学会了欣赏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是比任何一张A+成绩单都更宝贵的财富。

写在最后,给犹豫的你

我知道,看到这里的你,可能正陷在无尽的ddl里,可能正为了一个实习机会挤破头,可能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

我不想总结新西兰有多好,也不想劝你一定要来。我只想给你提供一个可能性,一种跳出当前轨道的想象。

如果你来了,或者正准备来,答应我,不要只把自己圈在图书馆、教室和宿舍这三点一线里。去申请一张驾照,买一辆便宜的二手车,这是解锁新西兰90%乐趣的钥匙。当别人邀请你去徒步、去露营、去海钓时,别因为觉得“浪费时间”而拒绝,大胆地说“Yes”。去尝遍每个小镇上独一无二的派(Pie),去农夫市场买最新鲜的蔬果,和摊主聊聊天。

别怕无聊,正是这份“无聊”,才给了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去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新西兰不会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它会给你一片足够纯净的画布,让你自己去画出答案。

如果你也觉得累了,不妨跳出那个高速运转的传送带,来这里大口吸几口纯氧,找回那个忘了怎么放松的自己。

也许你会发现,所谓“人间净土”,不在远方,就在你决定慢下来的那一刻心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