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港大工科硕士,我的三条核心经验 |
|---|
| 1. 别被GPA绑架:85分上下甚至更低都有机会。关键在于你如何用文书和经历,证明你拥有成绩单无法体现的潜力。港大要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有想法、有实践能力的未来工程师。 |
| 2. 文书是你的“翻盘神器”:不要写成流水账。实习再“水”,也要挖出你的思考和价值。把你的经历和项目课程设置(Curriculum)里的关键词对上,让教授一眼就看到:“嘿,这小伙/姑娘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
| 3. 面试是“临门一脚”:技术问题答不上来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和放弃。展示你的逻辑思维过程,比给出一个完美答案更重要。自信、真诚、有逻辑,这才是面试官想看到的。 |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的兄弟姐妹们!我是刚拿到热乎乎港大Offer的学长,今天就是来给大家“还愿”的!
还记得收到邮件的那天下午,我正在图书馆昏昏欲睡地改着毕设论文。手机“叮”的一声,屏幕亮起,邮件标题是“Your Appli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那一瞬间,我的心跳估计直接飙到了180。手抖着点开,当看到正文里“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have been admitted...”那几个字时,我差点在安静的阅览室里叫出声来!赶紧捂住嘴,跑到楼梯间,激动得原地蹦了好几下。
说实话,从递交申请到收到Offer,这几个月我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我的背景真的太普通了:一个双非一本,GPA 84出头,雅思7.0,有两段实习,但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厂核心岗。每次看到论坛里动不动就是985、GPA 90+、手握几篇论文的大神,我都觉得自己是来“陪跑”的。但结果告诉我,申请梦校,不完全是一场硬性条件的“军备竞赛”。精准的策略和真诚的表达,真的可以帮你实现逆袭。
今天,我就把我的申请全过程掰开揉碎了,把我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同样背景普通但心怀梦想的你,打上一针强心剂!
第一步:扒掉幻想,精准定位你的“战场”
申请季最忌讳的就是“广撒网”。特别是对于港大这种级别的学校,每个学院、每个项目的招生偏好都有细微差别。盲目海投,浪费的不仅是申请费,更是你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我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扒个底朝天”。我拿出一张A4纸,把我的所有条件都列了出来:
学校:双非一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GPA:84.2/100。(说实话,这个分数在申请港大的工科里,真的没啥优势。根据我扒拉到的数据,港大工学院MSc项目录取的学生,平均GPA大多在85分以上,很多热门专业比如CS,录取者的GPA中位数甚至能达到87-88分。)
语言:雅思7.0(小分6.5),算是刚刚过线。
实习:一段在本地通信公司做网络运维助理,3个月;一段在一家初创科技公司做软件测试,2个月。
项目/科研:只有一个毕设,没有发表论文。
看着这张纸,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凉了半截”。但冷静下来一想,自怨自艾没用,得想办法“扬长避短”。我的“长”在哪里?是实践能力。我的“短”在哪里?是学术背景和GPA。
所以,我的定位策略就很清晰了:
1. 避开“神仙打架”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MSc in Computer Science),这个专业每年都是申请的重灾区,录取者背景一个比一个吓人。我转而关注了一些相对没有那么“卷”,但同样实力强劲且和我背景相关的专业。比如电子电气工程(MSc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下面的某些方向,或者工程学院新开设的一些交叉学科项目。
2. 重点研究课程设置。我几乎把港大工学院所有相关项目的官网翻了个底朝天,特别是那个叫“Curriculum”的页面。我发现,我申请的这个项目,非常强调“Practical Skills for Industry”(面向工业界的实践技能)。课程列表里有很多关于项目管理、系统设计和实际应用的课程。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的两段实习虽然“水”,但都是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进行的,这正是我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
举个真实的例子,港大的MSc(Eng) in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屋宇设备工程)项目,它不仅看重你的土木或机械背景,还非常看重你对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等领域的理解。如果你在文书里只谈你的力学成绩多好,但对BIM技术、绿色建筑标准一无所知,那大概率会石沉大海。精准定位,就是找到那个最能欣赏你独特价值的“伯乐”项目。
第二步:PS写作,把“白开水”经历调成“鸡尾酒”
如果说硬件条件是入场券,那PS(Personal Statement)就是决定你能不能坐到VIP席位的关键。对于我们这种背景不那么亮眼的学生来说,PS更是我们唯一的“翻盘神器”。
我的两段实习,说白了,干的都是“杂活”。第一段在通信公司,每天就是跟着师傅跑机房,检查设备,做一些记录工作。第二段在小公司,就是对着软件原型一遍遍地点点点,找bug,然后提交报告。写第一稿PS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平铺直叙地写的,写完自己都觉得无聊。
这绝对不行!我开始尝试“挖掘”其中的价值。我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在这些“杂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在通信公司,我发现师傅们排查故障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效率不高。于是我在PS里写:“During my internship, I observed that troubleshooting network failures often relied on senior engineers' empirical knowledge, which could be time-consuming. This inspired me to think about how data analysis and machine learning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potential equipment failures, creating a more proactive maintenance system.” 看,一下子就把一个简单的运维工作,拔高到了对行业痛点的思考,还巧妙地和我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人工智能方向联系了起来。
2. 我为解决问题做了什么(哪怕是很小的尝试)?
在软件测试实习中,我发现很多测试用例是重复的。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一点Python的Selenium库,写了个简单的自动化脚本来处理这些重复性工作。这事儿我原本觉得不值一提,但在PS里,它就成了我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证明。我写道:“To improve efficiency, I took the initiative to learn Python and Selenium to automate repetitive testing procedures. This small project not only saved the team approximately 5 hours per week but also solidified my passion for software autom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具体的数字“5 hours per week”让这段经历显得非常真实可信。
3. 这段经历如何与港大的项目完美契合?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把我挖掘出的这些点,和我之前研究的项目课程一一对应。比如,我提到对预测性维护的思考,就紧接着说“This is why I am particularly drawn to the 'Data Analytics for Engineers' course offered in your program.” 我提到自动化测试的经历,就马上链接到“The '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module will provide me wit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build upon my practical experience.”
这样一来,我的PS就不再是一份干巴巴的简历复述,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故事的主线是:我是一个善于观察、主动学习、并能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准工程师,而港大的这个项目,就是我实现职业理想的唯一且最佳的跳板。招生官读起来,自然会觉得你是一个有思考、有规划的申请人,而不是一个盲目跟风的“小白”。
第三步:面试场上,如何应对“夺命连环问”
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我既兴奋又紧张。港大工科的面试通常是1对1或者1对2,由项目的主任或核心教授亲自上阵,时长大概15-20分钟。我当时疯狂地刷遍了网上所有的面经,准备了自我介绍、为什么选港大、为什么选这个专业、职业规划等一系列常规问题。
面试那天,教授是个很和蔼的香港老师,开头的常规问题我答得还算流畅。然而,就在我以为可以顺利过关时,他突然话锋一转,看着我的简历说:“I see you mentioned you used Python for a small automation project. Can you briefly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list and a tuple in Python, and in what scenarios would you prefer to use a tuple?”
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就懵了。这个问题虽然基础,但我当时因为紧张,一下子想不起来最精确的定义了!空气瞬间凝固,我感觉额头都开始冒汗了。
沉默了大概三秒钟,我决定不能就这么僵着。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曲线救国”:
第一步,承认并展示思考过程。我说:“That'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thank you. To be honest, the precise textbook definition is a bit fuzzy in my mind right now under pressure, but I can explain it from my understanding of how I've used them. The most critical difference I remember is immutability.” (这是一个基础问题,谢谢。说实话,在压力之下,我现在对教科书式的精确定义有点模糊,但我可以从我如何使用它们的理解来解释。我记得最关键的区别是‘不可变性’。)
第二步,用实例代替死记硬背。我接着说:“For example, in my testing project, I used a list to store the bug reports I generated because I needed to constantly add new bugs, remove fixed ones, or modify their status. It had to be dynamic. On the other hand, if I were to store something like the RGB values for a specific color, say (255, 0, 0) for red, I would use a tuple. Because these values are fixed and shouldn't be accidentally changed. Using a tuple makes the code safer and sometimes more efficient.”
第三步,展现积极态度。最后我补充了一句:“I believe tuples are also hashable, making them suitable as dictionary keys, which is another important distinction. I appreciate the question, it's a good reminder to keep my fundamentals sharp.”
说完这些,教授点了点头,露出了微笑。我能感觉到,他对我这种“临危不乱”、努力调动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的态度是满意的。他要看的不是我能不能像机器人一样背出标准答案,而是我面对压力时的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经历告诉我,面试时遇到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千万别慌。诚实地承认自己的局限,然后尽力展示你的逻辑和思考过程,把问题引向你熟悉的领域,这远比不懂装懂或者直接放弃要好得多。
好啦,我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双非学生,到最终拿到梦校的入场券,这条路走得不算轻松,但每一步都算数。
别让学校出身或者某个数字框住了你的可能性。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心理战。多花点时间去了解你的梦校,去挖掘你自己都未曾发现的闪光点,然后用最真诚、最有力的方式把你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来自哪里重要得多。祝愿每一个正在奋斗的你,都能得偿所愿,拿到属于自己的重磅Offer!加油!我们港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