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港科大王牌专业offer,她做对了什么?

puppy

看到大神斩获港科大这种顶尖名校的王牌offer,是不是心里又羡慕又有点小焦虑?别急,这位学姐的经验或许你也能借鉴!她的背景不算最顶尖,GPA也并非无懈可击,但却凭着精准的规划和一些申请“小心机”成功上岸。从不起眼的实习中挖掘独特亮点,到文书里讲出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好故事,再到面试时沉着应对压力提问……这些扭转乾坤的关键节点她到底做对了什么?文章把她的申请全过程都复盘了一遍,全是普通人也能上手实操的干货,快来偷师学艺吧!

主人公C学姐申请档案速览
申请院校及专业 香港科技大学 (HKUST) - 金融科技硕士 (MSc in Financial Technology)
本科背景 华东地区某211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GPA 3.6/4.0 (均分86/100),专业课成绩呈明显上升趋势
语言/标化 IELTS: 7.0 (口语6.0), GRE: 325 (Q168)
实习经历 1. 本地小券商营业部实习生 (2个月)
2. 某中型互联网公司市场部数据助理 (3个月)
申请亮点 精准的“短板补足”策略,将普通实习深度挖掘,文书故事线清晰,面试准备充分

深夜十二点,你第N次刷新了邮箱,除了几封订阅邮件,空空如也。你顺手点开留学论坛,一个帖子标题赫然在目:“双非85分选手,如何逆袭港三?” 还没点进去,旁边另一个帖子又跳了出来:“海本3.9大神,手握港科、港大、新国立三家offer,求比较!”

那一瞬间,你是不是感觉心脏被攥了一下?焦虑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看看自己的背景,不算差,但离“大神”总觉得差了那么一截。GPA不高不低,实习不咸不淡,好像什么都有点,又好像什么都不突出。申请季就像一场大型的“凡尔赛”现场,而自己只是台下那个默默鼓掌的观众。

嘿,别急着给自己下定论。今天我想跟你聊聊C学姐的故事。她的背景就贴在文章开头了,你看到了吧?一个非常典型的“努力的好学生”画像,但绝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稳了”的顶尖牛人。可最后,她拿下了港科大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神仙打架的王牌专业offer。要知道,根据港科大官方近两年的非正式数据,这个项目录取者的平均GPA通常在3.7以上,且大多来自985高校或海外知名院校,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厂核心部门的实习经历更是家常便饭。

那么,C学姐究竟做对了什么,才在这场激烈的厮杀中成功突围?我们把她的申请季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复盘,你会发现,她的每一步,其实我们普通人都能学。

“我的GPA不够亮眼”,那就让招生官看到你的潜力曲线

申请的第一道门槛,就是硬件成绩。C学姐的GPA 3.6/86分,说实话,在申请港科大这种级别的学校时,这个分数只能算是“摸到了门槛”,丝毫没有优势可言。尤其是在FinTech这种极度看重量化背景的专业,一堆数学、计算机专业均分90+的学霸在前面排着队。

放弃吗?C学姐的第一步棋,走得就很聪明:她没有回避弱点,而是选择“重新定义”自己的成绩单。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成绩单拉了出来,做了一张趋势图。她发现,自己大一时的成绩确实一般,被一些公共课和不太擅长的基础课拖了后腿,均分只有82左右。但从大二下学期开始,随着专业核心课程,比如《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增多,她的成绩一路走高,大三学年的专业课均分达到了91分。这条漂亮的上升曲线,就是她最有力的武器。

在网申系统里,有些学校会有一个可以额外上传文件的选项,或者在个人陈述(PS)中,她没有长篇大论地去解释为什么大一成绩不好,而是非常巧妙地提了一句:“我的学术旅程是一个不断聚焦和加速的过程,尤其在深入计算机核心领域后,我的学年GPA从大一的3.2提升至大三的3.85,这反映了我对技术领域日益增长的热情与能力。”

你看,一句话,就把一个“弱点”转化成了一个关于“成长”和“潜力”的正面故事。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简历,他们不怕学生有缺点,怕的是学生没有亮点。这条“逆袭”的成绩曲线,恰恰勾勒出了一个勤奋、专注、后劲十足的申请人形象,这比一个从始至终都是3.9的“完美学生”在某些方面更具故事性和说服力。

她做的第二件事,是“高光”核心课程。FinTech专业最看重什么?无非是编程能力、数学基础和金融知识。C学姐的本科是计算机,金融知识是弱项,但前两项是她的主场。于是,在她的简历上,除了整体GPA,她特意加了一行“Major Core GPA: 3.85/4.0”,并列出了几门分数在95分以上的关键课程,比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这就像去相亲,你可能整体身高不占优势,但你告诉对方“我的腿长比例特别好”,大家一下就get到了你的优点。招生官也是一样,他们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你是不是“对口”的人。通过这种方式,C学姐成功引导招生官把注意力从她那不算顶尖的总GPA,转移到了她与项目高度匹配的硬核技术能力上。

把两段“水实习”,讲成一个连贯的职业探索故事

搞定了GPA,下一个难题就是实习。C学姐的两段实习,一个是“本地小券商营业部实习生”,另一个是“中型互联网公司市场部数据助理”。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感觉就像是很多同学为了凑简历数量找的“入门级”实习,既没有大厂光环,岗位也非核心。

在大多数人的简历里,这两段实习的描述可能是这样的:

“在XX证券,协助理财经理处理客户资料,学习金融产品知识。”

“在XX科技,支持市场部门的日常运营,整理活动数据。”

是不是感觉干巴巴的,毫无吸引力?C学姐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仅仅把实习当成一段经历,而是把它看作是构建自己申请故事的两块关键积木。

我们先看第一段券商实习。C学姐每天的工作确实很琐碎,大部分时间是在整理客户的开户资料和打印各种报表。但她发现,同事们每天都要花一个多小时从不同的系统里导出数据,手动复制粘贴到一个Excel表格里,做成一份日报。这个过程重复、低效且容易出错。

学计算机的她,动了个念头:我能不能用代码把这个过程自动化?于是,她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研究了一下公司的系统,用Python写了一个小脚本。这个脚本可以自动抓取数据,进行清洗、整合,然后生成规定格式的Excel日报。最终,原本需要一个多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5分钟就能搞定。

在她的简历和文书里,这段经历是这样呈现的:“在实习期间,主动发现团队日报制作流程的效率瓶颈。独立运用Python的Pandas和openpyxl库,开发自动化数据处理脚本,将日报生成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5分钟,错误率降至零,获得了部门经理的好评。”

看到了吗?“协助处理资料”和“开发自动化脚本将效率提升12倍”,哪个更能体现一个申请FinTech专业的学生的主动性、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不言而喻。她把一份看似“打杂”的实习,挖掘出了一个和申请专业强相关的技术项目亮点。

再看第二段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实习。这个岗位听起来离FinTech更远了。但C学姐的目标很明确,她需要补充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在支持一次App推广活动时,她不仅仅是简单地拉取数据,还主动用SQL对用户的点击、留存、转化等行为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她发现,通过某个特定渠道引流来的用户,虽然初期下载量大,但7日留存率比其他渠道低了近30%。

她把这个发现和自己的分析做成了一份简单的报告,交给了主管。主管采纳了她的建议,对那个渠道的投放策略进行了微调,后续的留存数据果然有了改善。这个故事,在她的文书中,就成了她连接“技术”与“商业”的桥梁。

她把这两段实习串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在券商的实习让她第一次看到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效率痛点(发现问题),这激发了她用技术赋能金融的兴趣。而在互联网公司的实习,则让她学会了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去驱动商业决策(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两段经历,共同指向了她申请的最终目标——系统性地学习金融科技,成为一个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而港科大的FinTech项目,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平台。

你看,平平无奇的实习,经过这么一番“包装”和“串联”,立刻就变得血肉丰满,逻辑清晰,说服力十足。

文书:不当“舔狗”,要做那个最懂项目的“灵魂伴侣”

文书(PS)是申请的灵魂。很多同学写PS,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写成加长版的简历,流水账一样罗列自己的经历;二是写成给学校的“情书”,通篇都是“我爱贵校,贵校历史悠久,师资雄厚”。

C学姐的PS,则像是一场精彩的“项目路演”。

她的开头没有说任何客套话,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她在券商实习时观察到的具体场景:“当一位年过六旬的阿姨拿着厚厚一沓对账单,在柜台前茫然地询问哪只基金收益更高时,我意识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便捷性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这个细节生动具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招生官的眼球,也为她后面引出“技术如何改变金融”的主题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她没有空泛地夸港科大有多好,而是把自己的研究做得极深。她仔細研究了HKUST MSc in FinTech的官网,把课程列表、教授的研究方向都扒了一遍。在文书中,她是这么写的:

“我对利用技术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充满热情。在券商实习中开发的自动化报表工具,让我对量化交易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对贵项目由陈教授(此处为化名)开设的《FINA 5340: Algorithmic Trading》课程尤为期待。同时,我在互联网公司进行用户行为分析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这与胡教授(化名)在《FINA 5350: Big Data in Finance》中探讨的前沿应用不谋而合。我渴望在他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如何将机器学习模型应用于信用风险评估。”

这段话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 1. 我不是盲目申请的,我做过功课,我很清楚你们项目教什么。 2. 我过去的经历和你们的课程是高度匹配的,我不是来从零开始的,我是带着问题和基础来的。 3. 我连你们的教授都研究过了,我知道我想跟谁学什么,这表明我是一个目标明确、有主动性的学生。

这种写法,远比“贵校的课程设置非常吸引我”要高明一万倍。它向招生官展示了你是一个未来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学生”。你已经想清楚了要如何利用这个平台的资源来成就自己,这种成熟度正是顶尖项目所看重的。

在文书的结尾,关于职业规划,她也没有写“我想进入投行”这种空洞的目标。她结合了当下香港的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比如虚拟银行和财富管理科技(WealthTech)的兴起。她写道:“毕业后,我计划加入香港一家领先的虚拟银行或金融科技公司,担任产品经理或量化策略师,致力于开发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将我在港科大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解决我在实习中看到的那个‘阿姨的难题’上。”

一个由真实细节开启,由扎实研究支撑,由清晰职业规划收尾的文书,就这样完成了。它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有观察、有思考、有行动、有规划的年轻人,如何一步步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并最终认定港科大FinTech是自己梦想的加速器。

面试:当被问到弱点,把它变成你的“加分项”

凭借出色的文书材料,C学姐顺利拿到了面试邀请。但她知道,面试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坎。

港科大的面试以压力大、问题尖锐而闻名。面试官往往是项目主任或资深教授,他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你是否名副其实。

C学姐提前做了万全的准备。她把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从“Why HKUST?”“Why FinTech?”到简历里的每一段经历,都准备了详细的回答,并且找了同学和老师进行了好几轮的模拟面试。

果不其然,在面试中,一位教授盯着她的成绩单,问出了那个最致命的问题:“Miss C, I noticed your overall GPA is 3.6, which is not as competitive as many of our applicants. Can you tell us why we should choose you over someone with a 3.9 GPA?” (C同学,我注意到你的总GPA是3.6,跟我们很多申请者比起来并不算有竞争力。你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应该录取你,而不是那些GPA 3.9的学生?)

这是一个典型的压力面问题,回答不好,满盘皆输。很多人可能会慌张地开始解释,或者苍白地承诺自己以后会努力学习。

但C学姐非常镇定,她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不卑不亢地回答道:“Thank you for the question, professor. I acknowledge that my overall GPA reflects a learning curve in my early university years. However, I’d like to draw your attention to two points. Firstly, my academic performance shows a strong upward trajectory, with my GPA in core computer science courses in the final two years exceeding 3.85. This demonstrates my increasing focus and proven capability in the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subjects that are fundamental to your program.”

(“谢谢教授的提问。我承认我的整体GPA反映了我在大学初期的学习和适应过程。但我想请您关注两点。首先,我的学业成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大学后两年,我的计算机核心课程GPA超过了3.85。这证明了我日益增强的专注度,以及在贵项目所要求的量化和技术学科上已被验证的能力。”)

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Secondly, and more importantly, I believe my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set me apart. While a high GPA shows academic excellence, my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a Python script to automate data processing at the securities firm, which increased efficiency by over 10 times, showcases my ability to apply technical skills to solve real-world financial problems. This hands-on ability to create tangible value is, I believe, what the FinTech industry ultimately needs. I am confident I can bring this practical, results-oriented mindset to your program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hort.”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我相信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与众不同。高GPA能证明优秀的学术能力,但我在券商实习时用Python脚本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超10倍的经历,则直接展示了我应用技术解决真实金融问题的能力。这种创造实际价值的动手能力,我相信正是金融科技行业最终所需要的。我自信能将这种务实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带到项目中,并为我的同学们做出贡献。”)

这个回答堪称完美。她先是坦然承认事实,但不做过多辩解。然后迅速把对话引向自己的两大优势:一是“潜力股”的上升趋势,二是无可辩驳的“实战能力”。她没有攻击别人,只是巧妙地将“高GPA”和“高能动性”这两个特质进行了对比,突出了自己的独特性。最后,还拔高了一下,将个人能力和行业需求、项目贡献联系起来。

面试结束后没多久,她就收到了那封梦寐以求的offer。

好了,C学姐的故事讲完了。你发现了吗?她的申请过程,没有惊天动地的科研成果,也没有光芒万丈的大厂实习。她做的,只是把手里的每一张“普通牌”,都打出了最好的效果。

她告诉我们,申请不是一场简单的分数比大小游戏,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营销”的战役。你的GPA、你的实习、你的文书、你的面试,所有这些材料,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应该串联起来,共同讲述一个关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令人信服的故事。

所以,别再盯着论坛上那些让你焦虑的“大神帖”了。关掉网页,泡杯咖啡,然后拿出自己的简历,好好问问自己:我的故事是什么?我的哪些经历能证明我就是那个项目正在寻找的人?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只要它能展现你的特质,就值得被挖掘和打磨。

你不是数字的奴隶,你是自己故事的主人。现在,开始动笔,写下你的故事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8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