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亚大学读书是一种什么体验

puppy

它可能是在热带雨林般的校园里,一边赶due一边看小松鼠跳来跳去;可能是在食堂花几块钱就能吃到撑的杂菜饭,是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用“中式英语”热情讨论的日常。这里有悠闲自在的“小确幸”,当然也有需要独自面对的“小挑战”。这篇文章会带你看看,光环背后的马大生活,究竟是怎样一幅真实的图景。

马大生存小贴士
校园交通:校园大到怀疑人生,校内巴士(A/B/C/D线)是救命稻草,但App经常不准。想自由就买辆二手摩托或自行车。
吃喝指南:校内食堂物美价廉,一份杂菜饭(Nasi Campur)不到10马币。校外的美食更多,SS2、Bangsar South都是宝藏地。
语言环境:课堂全英,但日常交流是“Manglish”的天下。别怕自己英语不标准,大胆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学习压力:别被东南亚的悠闲风骗了,马大学术抓得很紧。小组作业(Group Assignment)多到爆炸,是锻炼也是挑战。
必备神器:雨伞(防雨防晒两用)、防蚊喷雾、薄外套(教室冷气巨足)、一个强大的胃和一颗开放的心。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和你们聊一个被问了无数遍的话题——在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简称UM)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记得刚来马大的第一个月,有天下午在文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附近的长椅上赶论文。当时天气闷热,头顶的风扇懒洋洋地转着,空气里都是雨后青草和鸡蛋花的味道。我正焦头烂额地敲着键盘,一只小松鼠“嗖”地一下从树上窜下来,停在我脚边,用它那黑豆似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完全不怕人。那一瞬间,我所有的焦虑好像都被这毛茸茸的小家伙给治愈了。

我放下电脑,看着它一蹦一跳地消失在灌木丛里,远处传来穆斯林同学祷告的唱经声,夹杂着不同肤色的学生用各种口音的英语高谈阔论。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马大,一个奇妙又充满碰撞感的地方。它不只是一个排名好看的学府,更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小世界。这篇文章,就是想带你拨开那些光环和标签,看看在这里读书的真实日常,有“小确幸”,也有“小挑战”。

热带雨林里的大学,上课像在逛公园

第一次踏进马大校园,我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大。真的太大了。官方数据说马大占地超过922英亩(大约373公顷),这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你在校园里从一个学院走到另一个学院,微信步数能轻松破万,走到汗流浃背。所以,校内巴士就成了我们的生命线。

马大的校园绿化率高得惊人,感觉就像是把一所大学建在了一座热带植物园里。高大的热带树木遮天蔽日,随处可见叫不出名字的花朵。最有名的地标之一就是校内的瓦西迪湖(Varsity Lake),湖水平静,绿树环绕,是傍晚散步和谈恋爱的好地方。很多学校的宣传照就是在这里拍的。

因为生态环境太好,这里也成了小动物们的天堂。除了开头提到的小松鼠,猴子才是这里真正的“原住民”。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在宿舍楼附近溜达,翻垃圾桶是基本操作,有时候还会趁你不注意,抢走你手里的面包。我有个朋友,就亲眼目睹一只猴大哥熟练地拧开了一瓶可乐,那场面,又好气又好笑。所以,在马大,食物千万不能外露,这是血泪教训。

除了猴子,校园里还能看到体型巨大的巨蜥(Monitor Lizard),它们慢悠悠地在草地上爬行,或者在湖边晒太阳,第一次见可能会吓一跳,但久了也就习惯了,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家就能和平共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又带点惊险)的共存模式,大概是国内大学很难体验到的。

当然,这种“原生态”也有代价。热带气候意味着常年高温和潮湿,还有数不清的蚊子。防蚊喷雾是人手一瓶的必需品。而且,吉隆坡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常常是上一秒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倾盆大雨。所以,一把结实的雨伞是出门的标配,既能遮阳,也能挡雨。

学术光环背后:别被悠闲外表骗了

聊完了惬意的校园环境,我们得说点严肃的——学习。很多人可能觉得东南亚的大学节奏慢,比较“水”,但如果你抱着这种心态来马大,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马来亚大学的学术声誉可不是吹的。根据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马大高居全球第60位,是马来西亚当之无愧的Top 1。这个排名意味着它的学术标准是向世界顶尖大学看齐的。这里的教授很多都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上课时引经据典,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严格。

马大的课程设置非常强调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一节课可能只有一个小时的Lecture(大课),但老师会给你留下一长串的Reading List(阅读清单),需要在课后花大量时间去图书馆或者线上数据库查阅资料。如果你不预习、不复习,上Tutorial(小班讨论课)的时候就会非常痛苦,因为根本插不上话。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马大最让人“闻风丧胆”的东西——Group Assignment(小组作业)。几乎每一门课都有小组作业,而且占分比重很大,通常在30%-50%之间。这意味着你的期末成绩很大程度上不只取决于你自己,还取决于你的“猪队友”还是“神队友”。

这也是马大留学体验中最真实、最复杂的一部分。你的小组成员可能来自马来西亚的不同族裔(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也可能来自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伊朗……你们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工作效率,甚至对“deadline”的理解都可能天差地别。我经历过为了一个观点和印度同学辩论到深夜,也遇到过临交作业前一天还联系不上的“隐形”队友。这个过程非常折磨人,但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你得学会如何跨文化沟通,如何推动项目进程,如何处理团队矛盾。这种软实力,远比课本上的知识来得宝贵。

图书馆(Perpustakaan Utama)是每个马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尤其是在期末季,这里一座难求。马大的图书馆藏书量非常丰富,电子资源也很强大,很多冷门的学术论文都能找到。在空调足到需要穿外套的图书馆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霸们一起埋头苦读,也是一种独特的留学记忆。

几块钱的快乐:在马大实现吃饭自由

聊学习太沉重了,我们来谈谈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吃!在马来西亚,尤其是在马大,吃饭的幸福指数真的很高,主打一个“便宜又好吃”。

校内有十几个食堂,被我们称为“Kafeteria”。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杂菜饭(Nasi Campur),也叫经济饭。一个大盘子,你自己盛米饭,然后对着几十种菜肴指指点点,想吃什么就让师傅给你夹。有咖喱鸡、炸鱼、各种炒蔬菜……荤素搭配,满满一大盘,价格通常在6到10马币(约合人民币10-15元)之间,轻松吃到撑。对于留学生来说,这绝对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最佳选择。

除了杂菜饭,各个食堂还有很多特色美食。比如马来同学爱吃的椰浆饭(Nasi Lemak),香辣的叁巴酱配上炸鸡,是开启一天的绝佳早餐。还有印度同学喜欢的印度飞饼(Roti Canai),蘸着咖喱汁,外酥里嫩。当然也少不了中餐档口,可以吃到炒粿条、云吞面等地道的美食。

如果你吃腻了食堂,校外更是别有洞天。从学校Pintu KL(吉隆坡门)出去,就是一大片美食区。或者坐车去附近的SS2、Bangsar South,那里有无数的餐厅、咖啡馆和夜市,从传统小吃到网红甜品,应有尽有。在马来西亚,你永远不用担心会饿肚子。

生活成本方面,吉隆坡可以说是性价比超高的留学目的地。根据马大官方给国际学生的数据,一个月的生活费(包括食宿、交通、杂费)大约在1800-2500马币之间。住宿方面,可以选择住在校内的宿舍(Residential College),价格便宜,一个月大概几百马币,但设施相对简单,而且申请难度比较大。更多人会选择在校外合租公寓,比如South View、KL Gateway这些热门小区,环境更好,设施齐全,分摊下来每个月的房租大概在800-1200马币。

总的来说,在马大生活,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你可以用不高的成本,享受到一个国际化都市的便利和多元化的美食文化。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快乐,谁不爱呢?

你好,世界:当“中式英语”遇上“Manglish”

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认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马大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根据学校的数据,这里有来自超过90个国家的4500多名国际学生。走在校园里,你会听到英语、马来语、普通话、广东话、泰米尔语等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世界交响曲。

课堂上,官方语言是英语。但走出课堂,你会迅速被一种神奇的语言包围——Manglish(马来西亚式英语)。这是一种融合了马来语、中文方言、印度语词汇和语法的独特英语变体。比如,句尾喜欢加上“lah”“loh”“meh”,用“Can”来回答所有表示“可以/行/没问题”的场景。

一开始可能会有点不习惯,但听久了你会觉得非常亲切有趣。很多中国留学生刚来时,都担心自己的“中式英语”口音重、语法不标准,不敢开口。但在这里,你会发现大家的英语都带着各自国家的“风味”,印度同学的咖喱味英语,马来同学的软糯口音……没人会嘲笑你的口音,沟通的核心是表达清楚意思。

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每天都在上演着有趣的碰撞。你会和穆斯林同学讨论斋月(Ramadan)的习俗,知道他们为什么白天不能进食;你会被印度同学邀请参加他们的屠妖节(Deepavali)派对,家里点满了漂亮的彩灯;当然,在春节的时候,你也可以拉着外国朋友一起包饺子、看春晚。

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会潜移默化地拓宽你的视野。你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学会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是留学带给你最重要的成长之一。

好了,说了这么多,马大的生活图景是不是在你脑海里清晰一些了?它不是完美的,这里有闷热的天气,有让人抓狂的小组作业,有偶尔的孤独和迷茫。但它又是如此迷人,有雨林般的校园,有触手可及的美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

最后,不想说什么大道理,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你几句实在话吧:

别怕你的英语不够好,大胆去说,你会发现“能沟通”比“说得完美”重要一万倍。你说的“Chinglish”和他们说的“Manglish”其实是绝配。

一定要带把好用的伞,吉隆坡的雨,说来就来,猛得像有人在天上泼水。当然,它也能帮你抵挡赤道火辣的太阳。

别总待在华人圈子里。主动去参加社团活动,去跟不同肤色的同学聊天,去尝尝他们推荐的本地食物。这些经历,会成为你留学记忆里最闪亮的部分。

最后,准备好迎接一个热情、多元,偶尔有点混乱,但绝对充满惊喜的马来西亚。祝你在马大的每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小松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789 Blog

Comments